北大最美声音,喊你逛燕园啦!

点开视频,北大最受欢迎学生乐团——“阿卡贝拉”清唱团为你带来惊喜!

今天离北大120周年校庆不到一周啦!

北大正用最美的声音,

喊你来看看那些不可错过的燕园之最!

你可知,燕园不仅仅是一块圣地,

这里的文物、古迹及相关历史,也常常让人震撼……

(封面图片为燕大学生1948年,在二体内练习交谊舞)

你不知道的北大

一砖一瓦,皆有故事

墨菲(燕大校园与建筑设计师)手绘图(1930)

游客最爱的地方——西校门

北大的西校门,大概是世界上与人合影最多的校门了。它由燕京大学校友1926年捐资修建,故又名“校友门”。北大西校门的门牌号现在是“颐和园路5号”,过去却一直是“娄斗桥1号”。娄斗桥也作娄兜桥,旧时在西校门南十余米处,所在之地是明清时期的风景名胜区,其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明代末期的勺园。勺园是明代米万钟在万历四十至四十二年间(1612—1614)修建的名园。许多歌咏勺园这一带风景的诗,都提到娄斗桥。

西校门长期作为北大的正门,成为北大的标志性建筑及象征,因出现在各类媒体而广为人知。西校门形制为院门中最高级别的王府大门,单檐歇山卷棚屋顶,面宽五开间,中间三开间为三框朱红对开大门,门上有一排排金钉。中门两边的门柱上端龙头伸出,悬挂华丽的宫灯,门内两侧稍间为门房。整个校门典雅端庄、气势恢宏,中门上端正中悬金字校匾“北京大学”,此四字为1950年3月毛泽东应北大学生会的要求,给北大校徽的题字放大而成。其实,墨菲设计的西校门最初并不大,后发现校门太小不足与校内宏伟的建筑相匹配,1926年校友集资修建西门时,就仿照颐和园的东宫门,建造了这个气派非凡的王府大门样式的西校门。

最昂贵的宿舍——“德、才、均、备”四斋

未名湖的北岸,建有四座男生宿舍楼,后来称为德、才、均、备四斋,每二斋的北头有上下通道与正房相连,四斋的两厢是燕大的男生宿舍,一共组成了两个“品”字形建筑群,背北向南,高大开敞。四斋建筑的南端山面均有柱廊,别具一格。通过被称为“鹊桥”的一个小石桥,向南可通往在静园的女生宿舍。

四斋往东是体、健、全三斋,没有魄斋,谁愿意住在魄(破)斋呢?其中体斋原称“湖滨甲楼”,又称五楼,是海可尼(Hackley)姊妹为纪念其父而捐建。健斋原称“湖滨乙楼”,又称六楼,为北京天津中国实业家所捐,故又称平津楼。建于1952年的全斋是四合院平房,南北两排房屋长,东西两侧短,当时作为男教师宿舍。体、健、全这三斋,是形制、大小完全不同的单体建筑,其中体斋和健斋有廊梯相连,设计别致。体斋、健斋的体量和尺度都比德、才、均、备四斋要小许多,除了出于对已有湖泊现状的尊重和保留,据说也是因为当初考虑到建设费用—墨菲设计的两组男生宿舍的建设费用,甚至远远超过了最初购买整个校园地皮的4万银圆。

建筑规格最高的楼——办公楼

(拍摄于办公楼二层礼堂)

华表的正东,在东西主轴线上矗立着一幢巍峨的东西朝向两层大楼,现在称为“办公楼”。正如每个城市都有一条标志性的主街,每个大学也几乎都有一栋有名的主楼,办公楼便是北大校园内这样一栋代表性建筑。它建于1926年,为清代宫殿式建筑,原名“施德楼”(Bashford Administration Building),1931年6月燕大校楼命名委员会定其名为“贝公楼”,都是为了纪念对燕大作过贡献的贝施德主教(James Whitford Bashford,1849—1919)—他是构成燕大主体的原汇文大学校长。办公楼一楼为北大校长等首脑们的办公之地,二楼为大礼堂,能容纳1200人,是学校举行重大庆典以及接待国外元首作演讲的场所。

办公楼十分宏伟,比紫禁城的任何一所殿堂都要高大,无疑也是燕园里建筑规格最高的楼:一是整栋楼都建在一个须弥高台之上,而建在高台之上正是中国古代建筑等级高的重要表现,可参考故宫的三大殿;二是其东南西北四面有门,从门前台阶的形制上看,后门和两边侧门为“垂带踏跺”(台阶两边有垂带石。台阶旧称“踏步”,宋代又称“踏道”,清代称“踏跺”),而正门(西门)的台阶则为“御路踏跺”,“御路踏跺”是台阶中的最高等级形式,一般用于宫殿正门之前,其标志是台阶中有一块台阶石,又称“陛石”“丹陛石”,办公楼正门台阶上正有这样一块台阶石。如今,有国外元首来访进入办公楼时,往往会在此正门台阶铺设红地毯,正应了“丹陛”之义。

最美好的祈福之地——花神庙

在未名湖的南岸,原有庙宇曰“慈济寺”,庙门面湖,正殿及配殿都建在土山上,正殿旧址就在今天斯诺墓所在的地方。后来此庙毁于大火,此处仅存庙门。有传清代圆明园养花的太监们,常在此祈求花神,保佑他们所养之花四时开放,所以又称此庙为“花神庙”。

山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石旗杆座,因有断裂而用铁圈箍住,是燕大1934级留校纪念的礼物,当初旗杆高约两丈,如今仅存石座。

慈济寺红色的山门成了未名湖畔绝妙的点缀,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境。山门之前的湖边,成了人们赏雪、观鱼的集聚之地,也是观赏湖心岛秋色、湖中石舫的最佳之所。

北大人最爱戴的校长铜像——蔡元培铜像

蔡元培先生(1868—1940)1917年起曾任北京大学校长近11年,虽然他自己说“实际在校办事,不过五年有半”,但却是对北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校长,被尊为北大“永远的校长”。蔡元培先生半身铜像,是北大1977、1978级毕业生为纪念蔡校长,在毕业前夕集资铸建,于1982年10月15日落成。铜像由中国著名雕塑家曾竹韶教授创作,基座上的“蔡元培先生”为许德珩(hénɡ)先生所书。

蔡先生入主北大后,让北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明确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并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聘用各类优秀人才教学,实行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男女同校,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北大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正如曾担任北京大学化学教授的任鸿隽(1886—1961)先生所说:“有蔡先生而后北大始成其为北大。”如今的蔡元培先生铜像前,一年四季鲜花总是不断。元培精神,永在长青!

最“冲动”的大楼——外文楼

办公楼与华表南北两侧有两栋庑殿顶的教学楼,三座建筑形成了一个中国传统的三合院结构。这种“品”字形的建筑安排样式,也成为整个燕园建筑群的母题,重复应用在各类大大小小的建筑群上。这些“品”字形建筑群,构成上都是中间较高、两边较低,但整体上却大小不一、敞闭有异、向背相殊,因此整个燕园的建筑群风格,既彼此呼应、统一有韵律,又各有变化,并非简单重复。

华表之北的教学楼,现在称外文楼,原名“M楼”(McBrier Recitation Hall),后因钱穆的批评而改名“穆楼”,由银行家穆布莱(E. M. McBrier)捐款10万美元所建。据载,穆楼是司徒雷登在募款中采用激将法得来的。穆布莱在纽约主管燕大事务的托事部(Board of Trustees)中任职,司徒雷登对他说:“你除了出二百六十元给路思副校长买了一张火车票之外,对燕大一文钱也没掏过。你明知燕大多么需款建校,却并无表示……请你辞掉托事部职务。”穆布莱先生怒气冲冲,随后捐了10万美元建了这座楼,如今成为北大外国语学院的办公用楼。外文楼和办公楼北侧的民主楼,以及1991年增建的赛克勒考古艺术博物馆,也构成了一个“品”字形建筑群。

最亲密的姐妹——南北阁

从俄文楼的西面,便是燕园内独具特色的北阁、南阁,建成于1925年,主要用作燕大女校的办公楼。北阁名“麦风阁”(Miner Hall),因麦美德女士(Miss Luella Miner)而命名,她是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校长。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大后,她就成了第一任女部(女校)主任,负责女部事务。当时北阁设有音乐室,1936年冰心曾在二楼开设“新文艺写作”课;还设有一个女生接待男生的会客室,据燕大校友回忆,该会客室三面都是玻璃窗,里面的沙发椅有着高高的靠背,每一对男女都可以互不影响在那里或轻谈或浅笑,卿卿我我,在阳光下抬头偶尔可以瞥见远处的西山

南阁名“甘德阁”(Gamble Hall),因由甘伯夫人(MRs. David Gamble)捐款建造而得名,也是当时女校的办公楼,现在是北大国际合作部等外事部门的办公场所。

南北二阁造型一致,又俗称“姊妹阁”,均为重檐四角攒尖顶楼阁;二层四面,二阁对向及东向、西向三面开门,但西向门前无台阶。燕园内的亭、阁式建筑,往往设计在不同区域的衔接、转折处,给整个燕园建筑群带来了强烈的装饰效果。

南阁、北阁和俄文楼(1926 年)

最有才的石碑——“植树铭”碑

燕大壬戌班同学植树纪念(1922 年)

紧邻五供南侧竖有一块不起眼的石碑,就是“植树铭”碑,它是燕京大学教育系1922年(壬戌)为纪念班级植树活动,在1922年10月14日所立。石碑为长方圆角,通高77厘米、宽50厘米、厚19厘米,上刻“植树铭”和壬戌班15位同学名字。“植树铭”文共52字,句句均取自《诗经》,连缀为美文,以抒情志。碑文内容如下(括号内是含义和出处):

植树铭

瞻彼中林【看那树林中】(见《诗经·小雅·正月》和《大雅·桑柔》)

其叶蓁蓁【叶子多茂盛】(见《诗经·周南·桃夭》)

淑人君子【贤人和君子】(见《诗经·曹风·鸤鸠》和《小雅·鼓钟》)

学有缉熙于光明【勤学积累向光明】(见《诗经·周颂·敬之》)

何彼秾矣【怎那般茂盛丰艳】(见《诗经·召南·何彼秾矣》)

灼灼其华【明媚的花儿】(见《诗经·周南·桃夭》)

岂弟君子【快乐平和的君子】(见《诗经·小雅·湛露》《青蝇》《大雅·旱麓》《泂酌》《卷阿》)

婆娑其下【翩然舞动在树底】(见《诗经·陈风·东门之枌》)

日就月将【日久月长】(见《诗经·周颂·敬之》)

有其实【硕果累累】(见《诗经·周南·桃夭》)

最气派的古树——明代白皮松

临湖轩前的草地,矗立着一尊高大秀美的太湖石,旁边还有两棵高大的明代白皮松,为原淑春园中旧有古树,二树下部均有石砌须弥底座,所享规格园中他树无以比拟,观者亦须仰望。在秋高气爽的日子,或是大雪纷飞的时节,这两棵古树无疑是校园内最亮丽的风景之一。

最悠久的园林——勺 园

静园的西面、淑春园的西南,也就是从北大西校门入校后往南的一片区域为勺园。勺园是明朝万历四十至四十一年(1612—1613)米万钟所建的一座名园,因地处海淀,而海淀水泊众多,故取意“淀之水滥觞一勺”而名之“勺园”,也称“米园”,它应该是燕园内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园林。米万钟(1570—1631),字仲诏,是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也是明末著名画家。米氏所建勺园虽不大,但以水取胜,曲折不俗,自谓“绕堤尽是苍烟护,傍舍都将碧水环”,其园之美,在记述北京周边名胜历史的《帝京景物略》《日下旧闻考》中均有记载。米万钟在万历四十五年(1617)曾将勺园风光亲笔描绘成近3米的长卷《勺园修禊(xì)图》,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中。

到了清代,勺园其地归于皇室,康熙时在此建弘雅园,大概已非明代勺园旧貌了;乾隆五十八年(1793)时曾招待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在此居住;嘉庆六年(1801)又把弘雅园改名集贤院;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进逼北京,集贤院一度作为囚禁英法俘虏之地,随后与圆明园一同被焚毁。勺园旧貌全失。后来燕京大学在海淀新建校园,淑春园一带和勺园购归燕大,成为燕园中的一部分。

燕大在勺园遗址上修建的建筑很少,1952年北大迁入燕园,直到 1980年代后才在勺园陆续建有当时主要供留学生居住的勺园大楼,以及接待参加会议和从事外事活动宾客的勺园宾馆,并在北面西侧临湖处建有亭廊,北头亭中悬挂着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之弟溥杰题写的“勺海”牌匾,南头亭中悬挂赵朴初题写的“缨云”牌匾,中间连接两亭的是曲折的彩绘长廊。 “勺海”“缨云”之名,来源于过去勺园的著名景观“勺海堂”“缨云桥”。

……

重点推荐

北大历史系教授30载积累,穿插必备的人文历史知识,令你愉快阅读

十余幅手绘地图,按图索骥,轻松游览

近百处景点,搜罗园内几乎所有地上文物,带你领略你所错过的北大!

Hash:6d1ba816469c1047d8e36cff8f832d3b94c36d6b

声明:此文由 学而高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