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呆!乐清最后一块盐田,竟藏着这样绝美的风光,还有故事……

俗话说,盐为五味之王,味中之冠。

小小的一撮,便让这人间有了风味。

作为日常调味品,大家对盐很熟悉,

可盐是怎么制成的,很多人并不清楚。

近日,记者跟随南塘镇山马盐场盐民

去探访这片乐清最后的盐田

了解晒盐奥秘。

要经历6块盐田

崎岖不平的田埂上,山马村盐民谢丙国默默地走着。脚下这片土地,他太熟悉了。他15岁接过父亲手中的晒盐扫帚,之后整整50个春秋,坚守在这四方如同镜面一样的田地里,从这里挑出了一担担晶莹的海盐

“晒盐第一步是将海水放在蓄水池里面静置一段时间,这个时候大部分的螃蟹等生物会沉到底下的泥土里,但是还有很多的灰尘、细菌沉淀不下来,要通过后续的日晒慢慢地将它们处理掉。”谢丙国有6块盐田,每块面积约300平方米,他说,把海水变成白花花的海盐,要经历6块盐田的流程。

蒸发海水里的水分,提高海水的盐浓度,晒制高浓度盐水的过程是晒盐的第二道工序,叫做制卤。盐民们把盐田隔成一块块,每一块盐田的海水因为太阳照射时间的不同,海水的蒸发程度不同,盐水的浓度也不同。他们挖了一条引流乐清湾海水的渠道,在涨潮时分开阀门引水,以储备足够的海水作原料。

影响制卤时间的主要因素,第一是太阳,太阳越猛烈晒盐的时间越少,所以一年四季当中7、8、9月是最佳制盐时间;第二是风,风越大水蒸发的速度越快;第三是空气湿度,湿度越大蒸发水的速度越慢,所以一般情况下,夏天三到四天可以晒出用来结晶海水的卤水,冬天则需要一个多星期。

卤水结晶,是海水晒成盐的最后一步。进行这一步程序的盐池底部铺着一层黑色盐膜,这层塑料膜有吸热功能,既利于卤水结晶也有利于保持盐的清洁。当卤水浓度在24波美度(海水浓度专业名词),达到出盐的标准后,再把卤水引入第6块盐田,边扫边晒,经过一段时间暴晒蒸发后,等浓度达到27波美度就变成白色的盐了。等盐在田里达到一定的厚度,就可以收了。

“为了减少渗漏,我们隔段时间还要拉着一个近150公斤的石墩滚筒,在前5块盐田的每一处都滚一滚,压实土地。”谢丙国说。

闪光的海水之镜

每年的7、8、9月是晒盐的黄金时间,当地盐民称为“晒盐人的百日大会战”。光照越猛烈,晒出来的盐品质就越好。11月的盐场给记者的感觉是闷热潮湿,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咸味。

谢丙国说,看着海水从第一块盐田到最后一块盐田,浓度一步步提升,直至结晶、收盐,这一过程,自己非常享受。他说,心态要放平稳,不可着急,盐会自然而然地慢慢生成。

“晒盐很辛苦,烈日对别人来说很难熬,但对我们来说却是希望和收成所在。”谢丙国说,只要是晴天,每天的4时,天蒙蒙亮,他就踏上了晒盐之路。中午回家匆匆吃顿饭,又赶着去盐田,直至21时才回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阳光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发亮,但看着白皑皑的盐晶生成,心里充满了快乐。他告诉记者,他的子女全靠他晒盐培养成人,现在孩子都已长大,也不需要他再这么辛苦地干,但他还是惦记着这6亩方田。

铺着浅水的盐田在阳光下银光闪闪,吸引了众多市民来打卡。“现在晒盐的人少了,来观光的人多了!”南塘镇相关负责人说,自疏港公路通车后,交通便利了,很多人特地驾车来此处拍照留念,还有不少学校老师带领学生来感受传统晒盐工艺。

40多年前,山马村里家家户户几乎都是靠晒盐谋生。后来,晒盐的人逐渐变少,直至现在,山马村晒盐的村民只剩下20余人。至今还保留传统制盐工艺的山马村盐场,被疏港公路横穿而过,荒废了一大半,村里仅剩的80余亩盐田也成了乐清最后一片盐田。这片被分割成一块块的盐田,像一面面镜子,映照着苍穹,同时也映照着在旁边作业的推土机。

来源:乐清日报(中国乐清网)全媒体记者 叶泱程 文 汪洋 摄

Hash:e03680fed63713b4eec693617274b3f75f857c8b

声明:此文由 中国乐清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