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顶级医院的历史

(本文为上海中山医院杨震原创文章。本文阅读时间大约为20分钟。)

三月末,最新的《中国顶级医院100强名单》发布,这是国内很有影响力的医院排行榜之一。这一排行榜采用医院业务数据作为评价指标,比较客观。(排行榜榜单附在本文文末)

我利用手头的部分资料,对这份榜单中排名前50位医院的历史进行了简单梳理,发布此文。(有朋友问:你咋不把100家医院的历史都详细梳理一下?我说:抱歉,实在是精力有限,单单梳理前50家医院就已把我累得不轻...不信,你自己试试看。)

此文中,每家医院的配图内容,主要是各家医院的门诊券。门诊券,也称为复诊券、挂号券、诊察证等。门诊券算是医学历史老物件,从上个世纪上半叶就有。以前,医院的初诊挂号费比复诊挂号费贵,大约贵一倍。病人初诊时,医院发放门诊券,复诊时带来作为复诊凭证。后来,门诊券出现编号,作为病人的识别卡,可以凭证领取保存在医院的病历。门诊券是百年来中国医院医患关系的重要凭证,是近现代医疗管理的重要史料。

为啥选用门诊券讲述中国顶级医院的历史?

原因很简单,不论排行榜的标准怎么变、不论医院咋排行,医院的本分并不变。医院的本分,就是看病。顶级医院的核心目标,就应该是为老百姓提供优质、安全、可及的医疗服务。

好了,废话少说。我按照排名顺序,简要介绍一下中国顶级医院排行的前50家医院的历史。

一、北京协和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21年

北京协和排在中国医院的第一位,没啥大的争议。协和不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医院,他们家成立于1921年,到2021年他们家才算是百年老院。很多人以为协和是教会医院,其实不然。协和是洛克菲勒家族送给中国的一份厚礼。(而这个史实,在特殊的年代里曾被扭曲:因为是美国人创建了协和,协和曾被改名为“反帝医院”。照片中,有一件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卫生部军管会的文件。当时,反帝医院紧急更名为“首都医院”,折腾啊...)。北京协和,可以说是中国医学人文的灯塔。他们家培养了很多医学大师,林巧稚、张孝骞都是上过我国邮票的人!不过,我觉得,若是要真正地认识宝贵的协和精神,不能只是把视角停留于这些大师身上。必须承认,这些大师的老师们所做出的功绩,同样伟大...单单是20年代建立起来的协和社会服务部,就已超越了如今很多国内大医院的社会服务管理理念;可惜,以前并没多少人在意...

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892年

华西的身世比较复杂,起源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基督教会在成都创建的仁济、存仁医院。抗战时期,华西协合大学、中央大学、齐鲁大学组建联合医院。1946年,华西协和大学医院算是才真正成形。1892年,传教士在成都建立的仁济医院,其实只是个小诊所。中国历史悠久的西医医院有很多;建国之后,有的发展起来了,有的没落了;去除特殊年代政治局限,更多的差距还是体现在有无“自力更生”的精神上。如今,国家对于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非常大。可是,以前相当一段时间里,很多医院都面对着巨大的挑战。近三十年里,华西医院发展壮大,坐拥了上亿人的四川盆地。前些年,有人出了大部头的书,分析华西医院做大做强的成功经验。我个人觉得,哪里有那么多所谓经验。华西医院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家“塞外"部属医院艰苦创业史:“山高皇帝远,没钱没人管;蜀中一磐石,默默加油干...”

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37年

全中国叫作“中山医院”的还真不少,上海中山医院属于“根正苗红”的。1931年,孙中山的儿子孙科、以及孔祥熙、宋子文、颜福庆等众多名流联合发起建立一所公立医院,为纪念国父孙中山命名为“中山医院”。所有建设经费,全部来自于慈善募捐(大家注意,虽说是建立大型公立医院,但是经费全部从社会募集。前人用了整整五年集齐了中山医院的建院经费)。1937年,上海中山医院建成开业,设施设备和规模都远超当时大多数综合性医院,被誉为远东最先进的公立医院。八十多年前的三十年代中山医院开业时,条件好得惊人:X线是西门子的最新产品、超大电梯可以容下一个病床、冬天暖气夏天空调、全上海唯一的高压蒸汽消毒设备...所以,蒋介石西安事变后首选在上海中山医院休养体检。五十年代,模仿苏联模式,中山医院曾被改为“上海医学院外科学院”。因此,就可以理解,为何今日的中山医院有着极为强大的各类手术服务能力。这是有历史底蕴的。

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07年

瑞金医院,是法国天主教会创建的。以前他们家名字叫作“广慈医院”,超文雅超好听的名字。瑞金医院内,至今保留有广慈产科楼等近代广慈医院优秀历史建筑,还有美丽的大草坪。文革时,改名“东方红医院”,无语。后来,名字再也没能再变回广慈医院,而是依了瑞金二路的路名,叫作瑞金医院。近代中国医学历史上,有着雄厚医疗史料广慈医院,名气还是极大的。不过,近代史上发生在瑞金医院里的最大事件,跟医疗的直接关系倒是不大:1912年,蒋介石在此成功刺杀了光复会创始人陶成章(搁现在,要是医院里发生这事儿,家属还不跟医院吵死啊...)。反正,蒋介石不喜欢广慈医院,广慈医院也不喜欢蒋介石(一解放,广慈医院的同道就打着蒋介石的骷髅丑化像上街庆祝)。建国以后,他们家最著名的成就,就是1958年成功抢救烧伤总面积为89%的钢铁工人邱财康。

五、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15年

1915年,他们家成立的时候,是国民政府教育部批的,算是教育部的第一个部属医院吧,叫作“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附设诊察所”,位于后孙公园。那时,充其量也就是个校医院,规模不大。后来,二十年代末,他们家的规模化发展遇到了瓶颈。他们看上了北平背阴胡同的一处国有地产,但是一开始北平当局不给(必须不给啊,真是的,凭啥你家看上了就给你啊?)。结果,他们院长直接带着学生去静坐,硬是把那地儿给磨来了,然后,医院就走上了大发展的康庄大道(当然啦,后来也比较艰辛)。所以呀,公立医院,脸皮不厚、不哭不闹,还真就没有资源、还真就发展不起来,这也算是百年经验吧。北大一院,是北医的大儿子,后来在北医三院、积水潭医院、宣武医院等医院创立过程中,他们都参与了援建。

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10年

他们家成立于清朝末年,当时叫作“广东公医医学专门学校附设医院”。我感觉,中山一院的发展历史,与北大一院有些相似。当年他们家迁址扩大规模也遇到些麻烦。1913年的时候,他们和广东都督胡汉民谈好了一块地作为新院址,连动迁费都付好了。结果,胡汉民离粤后,代理都督陈炯明不认账了。这事儿麻烦啊。然后,他们家就把迁址立项作为头等大事、“一把手工程”来抓,医院主要领导跟当时的广东政界大佬周旋了两年,算是才被批准工程立项。1918年,新院建成,真心不易呀。中山一院,是中山医科大学的大儿子,在中山三院等医院的创建过程中也贡献了力量。

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07年

华山医院曾经使用过“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名称。不过,以历史发展脉络为基础的院校亲子鉴定技术显示:他们不是上医亲生的。他们家是中国红十字会的亲骨肉。这事儿说来话长。1904年,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1907年,更名为“大清红十字会”,也就是在这一年的7月,清廷批准了大清红十字会关于在上海建设红十字会总医院的奏折。这个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就是华山医院的前身。医院是1910年落成,1911年开业的(这里有个问题,如今他们家是把奏折批准的1907年作为建院年份的,也是说把工程立项时间作为了建院年份,而不是公认的医院开业年份,这个...算了,他们家开心就好)。百余年来,他们确实是中国红十字的一块金字招牌。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任院长牛惠霖就带领中国红十字救护队前往日本救援,这是中国第一次海外救援。华山医院有非常漂亮的哈佛楼老洋房,还有历史悠久的虞家花园。他们家的特色就是:“头大皮厚手长”(神经科、皮肤科、手外科)。

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18年

1915年,著名医学家伍连德博士,向北洋政府提议,在北京建立一家现代化的公立医院,定名为“北京中央医院”。1918年,北京中央医院开业,是维多利亚式的建筑,非常漂亮。建院时,中央医院内立有《创建中央医院记》的石碑,碑文记述了中央医院的愿景、以及筹款与建设的艰辛历程,非常感人。可惜碑文于文革期间被毁。照片是民国时期此碑的拓片原件,非常珍贵,我们得以看到碑文全貌。1946年,中央医院改名为“中和医院”。1950年,改为“中央人民医院”。1958年改为“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九、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00年

我们很简要地叙述一下他们家漫长而曲折的历史。1900年,德国海军军医宝隆在上海开设了一家医院,叫作“同济医院”;1909年宝隆去世,为了纪念他,医院改名为“宝隆医院”;1945年,德国投降日本战败,德系的宝隆医院被中美合作所改为“中美医院”;抗美援朝时期,又改回“同济医院”;50年代初,根据中央命令,同济医院随着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到武汉与武汉医学院合并,成为“中南同济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然后,在同一年,改名为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985年改为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00年,改为现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现在他们家名字是17个字,如果顶级医院排行榜的这一百家医院聚在一起考试的话,估计别家医院都完成试卷了,他们家还没写完名字)。好,为了把你们的脑子彻底搞搞糊,我再给你们介绍一下同济大学的历史。1907年,在同济医院的基础上,建立起“上海德文医学堂”;1908年,改为“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改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7年,一战德国战败,改为“同济医工专科学校”;1924年,改为“同济医工大学”;1927年,改为“国立同济大学”,分设医学院和工学院;50年代初,同济大学医学院前往武汉,改为中南同济医学院,随即又改为武汉医学院;1985年,武汉医学院改为“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中理工合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挂牌。罗里吧嗦说这么多,就是想告诉你们:现在上海的同济大学、以及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都是从宝隆创办的“同济医院”生出来的。一家医院,生出两个高等学府,世界上独一无二。目前,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和上海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也都认为与宝隆医院有血脉关系。这事儿,咱就不瞎掺和了。一个宝隆,各自表述吧。

十、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47年

1947年,在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全力支持下,浙江大学医学院成立。同年,浙大医院建成开业,那时候他们家占地只有三亩八分。1952年的时候,浙江省立医学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组成浙江医学院。浙大医院改为“浙江医学院第一医院”,作为内科重点教学医院。“浙一”的名字就是从那一年开始响起的。照片中这张浙一的门诊券就是1952年的,你就知道有多珍贵。浙大一院里有个宝贝:小八千卷楼。这是晚晴时期的著名藏书楼,曾是他们家首任院长王季午的办公楼(王季午是传染病学专家,如今浙一的传染病学科非常强大)。

十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58年

北医三院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起来的医院,成立于1958年(照片中这张1959年1月的挂号证算是是他们家最早期的挂号证)。虽说历史不是很长,但名气挺大。1988年,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就在他们医院出生的。他们的生殖医学、运动医学、脊柱外科等学科都很强大。为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简称,不是北大三院,而是北医三院呢?因为他们家创建的时候是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简称北医三院。这么多年,他们很珍惜这个品牌...那么问题又来了,北医二院是哪家?答案是:没有北医二院。本来这个名字应该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但是,“人民”不愿意“二”啊...

十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41年

我给他们家起个雅号叫作:“流浪医院”。他们家的迁徙跨度,全球罕见。1941年,他们家在江苏阜宁成立,叫作“新四军第三师后方医院”。抗战胜利后,1946年,他们家随部队北上,驻扎到黑龙江齐齐哈尔,成立“西满军区陆军医院”(照片上有一本1947年我军出版的《近代战伤治疗集》,封面上有个戳,就是“西满军区陆军医院医务科”。这个戳不是特别清晰,各位看官要求别太高,那个时期的史料真难收集啊,我能找到这个戳就不错了)。解放后,他们家又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一军医中学附属医院”(对,你没看错,是“军医中学”)。后来,又先后改为“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学院附属医院”。他们家在齐齐哈尔呆了23年之后,1969年,调防至湖南长沙。同年,又调防至广州石牌。1974年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医院”。1979年,开始使用“南方医院”名称。1982年,他们家又搬迁到广州麒麟岗。2004年,随第一军医大学整体移交给广东省,变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建院70多年,他们家先是从南到北,然后又从北到南,跨越中国版图,四迁院址;从部队交给地方,又从地方交给部队,最后再从部队移交地方,五变隶属、十易院名。

十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08年

他们家起源于两个不同的医院,都是重量级的医院。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他们家的红色基因。1908年,在福建长汀城北山脚下,由英国传教士开设的“福音医院”开业。1925年傅连暲(后为开国中将)成为院长。他和毛主席聊得火热,1933年干脆把医院改为“中央红色医院“,迁到瑞金,成为我军的第一家医院。后来,又随长征到达延安,成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948年,沈阳解放后,他们家迁到沈阳,接收了当时的沈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我们再来聊聊当时这个“沈医附院”。这医院那是相当的牛叉。其前身是1908年日本殖民者建立的大连病院奉天分院,后改为“奉天医院”;1935年,他们家床位已达878张,这在当时的中国医学界基本上算是天文数字。1911年日本殖民当局在该院基础上,设立了“南满医学堂”,后改为“满洲医科大学”。南满医学堂,是有强烈殖民色彩的医学院校。咱决不给殖民者唱赞歌,但要说个事实,南满医学堂那时的硬件实力有多强呢?这么说吧:甩当时北京协和八条街。

十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866年

讲他们家历史,必须先普及一个常识,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三家著名的“协和医院”:北京协和、汉口协和、福州协和(这三家都是正经的协和医院。现在啊,全国协和满天飞...)。如今,他们家是所有协和医院里,体量最大的。1866年,英国传教士杨格非在汉口买了地,盖了医院,叫作“汉口伦敦会医院”,这就是他们家前身。后来这家医院改叫“汉口仁济医院”。1891年,杨格非又捐钱在汉口建了一个为女性患者服务的“玛格丽特医院”(这个命名,是杨格非纪念1873年去世的前妻玛格丽特。但我有点不太理解,杨格非1874年久再婚了啊,他这么干难道没被吵死?历史无从考证...)。1928年,汉口仁济医院和玛格丽特医院,两家并一家,形成了汉口协和医院。

十五、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06年

湘雅医院的前身,是1906年美国耶鲁大学雅礼会在长沙创建的“雅礼医院”。雅礼,这名字好美。讲究一点的呢,说是取自论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我上课的时候,会直接告诉学生:雅礼,就是耶鲁Yale的音译...)。雅礼医院的第一位院长,是美国人胡美(胡美的名字也有讲究,就是湖南与美国合作的意思)。胡美与后来达到长沙的颜福庆一起,创建了“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就是湘雅医学院的前身。胡美和颜福庆两人,都是睿智的医学教育家。关于湘雅的历史,我推荐大家读一读胡美的回忆录《道一风同》。(照片里,是我收集的1909年雅礼医院的“白喉广告”,就是科普宣传单。那年,长沙城里爆发白喉,胡美立即让人印制防治白喉的宣传单,四处分发,如今读来,非常感人。这体现出一家医院的本分...)

十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844年

仁济医院,是上海滩历史最悠久的西医医院。1844年,英国伦敦会医药传教士雒魏林在上海大东门开设“施医院”,1846年改为“仁济医馆”。大家可能想象不到,就这样的一个只有5间病房小小医馆,当时每年要诊治一万多人次。说实话,以当时的医疗条件,这一万多号病人里,究竟有多少能够真正被治愈,很难讲。但是医院的作用,是远在“治好”“治愈”的层面之上的。历史学家们越来越坚信:作为上海开埠后最早创立的医院,仁济医院在早期上海的城市社会稳定与成熟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仁济医院的历史,我就不多介绍了,网上资料很多。如今,他们家很注重院史发掘,每年都举办仁济历史论坛...)

十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58年

1958年8月的《新湖南报》报道了湘雅二院开业的消息:“这是一所大型综合医院,可容纳700多张病床,座落在长沙市浏阳门外的黄泥坑...经过精打细算,在不增加投资、设备、人力的原则下,由原计划的500张病床跃进到774张...”看到这里,我不禁竖起了大拇指,他们家在建院伊始,就有做大做强的气魄(我仔细看过50年代卫生部同意建立湘雅二院的批复文件,只批了500张床。他们家才不管,建成时床位一下子就增加了一半,深得中国大型公立医院扩张发展的精髓啊...)。虽然,建院历史不是很悠久,但是他们家很重视院史发掘,院史室里有建院初期的砖和瓦(相比之下,国内一些百年老院应该汗颜啊:把自己家老建筑给拆了,连块砖头也不知道保留...)。

十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890年

济南,如果你没去齐鲁医院拍过照片,就根本不能算是文艺青年。齐鲁医院里保存着“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的老房子,非常漂亮(大家注意,是“建筑群”,国内医院罕见)。1890年,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医师聂会东,在济南创建华美医院(后来有改为共合医院、齐鲁医院、山东省立二院、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如今又改回叫作“齐鲁医院”)。为啥叫作齐鲁呢?他们家创始人聂会东,在1911年创建了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医科,这是民国时期鼎鼎大名的齐鲁大学医学院的前身。他们家对“齐鲁”二字有太深的感情。(写到这里,我觉得,文字表达太苍白。建议大家有空路过济南时,到文化西路,看看路北的齐鲁医院和路南的山东大学医学院,看看保存于此的“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体会一下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

十九、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20年

他们家创始人是一位很漂亮的女医师:石美玉。他们家以前的名字很洋气,叫作:伯特利医院。石美玉出生于江西,在江西的教会学校接受教育,1892年考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学医,那时她有一个同窗闺蜜,著名女医生康成。1915年,她参与组建中华医学会(大家注意,这位美女是中华医学会创始人之一!她当过早期中华医学会的副会长)。1920年,她和另一位闺蜜胡遵理在上海创建伯特利教会,以及伯特利医院(这就是九院前身。石美玉是一位出色的教会布道家,所以说,以前九院他们家是很有信仰的)。抗战时期医院被毁。战后,石美玉在美国筹款,在上海原址重建了医院。1951年,石美玉写信请求上海市政府接办了医院。1952年,就更名为上海市立第九人民医院。1954年,石美玉在美国去世,她终身未婚,一辈子有两个闺蜜...(唉,实在不好意思,一提石美玉,我的文风就老往感情戏的路线走,九院的同道们见谅...)

二十、江苏省人民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36年

该院以前在镇江,后来才迁到南京的。他们的前身是1936年在镇江成立的“江苏省立医政学院附设诊疗所”(不少同学可能有疑问,为啥江苏省立医政学院会设在镇江?因为,民国中后期,江苏省会是镇江。可能还要同学问,为啥当时江苏省会不设在南京呀?因为,南京是首都啊!你们这些历史小白...)。抗战时期,他们家也是颠沛流离,改为国立江苏医学院附属诊疗所,先是内迁到湖南、后又到重庆北碚。1956年,他们才正式扎根在南京,改为“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

二十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883年

以前,他们家不叫盛京医院,而是叫作盛京施医院。多了个“施”字,意义完全不同。就在5年前,一个老病人到他们家住院时,出示了一张民国八年的“盛京施医院优待券”,问医生能不能用。优待券上印着:“敝院树立奉天小河沿三十余载,幸蒙各界好义,诸君历年捐助,此善举敝院不胜感激之至,...贵戚友持此券至院就诊无论何时,敝院必诚挚款待,不收格外诊查费,盛京施医院具。”看到这张优待券,当时他们医院就震惊了...1883年,受苏格兰联合长老会派遣,英国传教医师司督阁,在奉天的小河沿开设额一家西医诊所,就是盛京施医院。在司督阁的悉心经营下,医院发展壮大。施医院免费给贫苦病人诊疗,还提供免费食物。他们的经费来自于社会各界的捐赠,为了回报捐助机构,他们印制了上面提到的“优待券”,这是社会慈善的一种“良性循环”。司督阁还创立了“盛京医科大学”,被老百姓亲切的成为“小河沿医科大学”。1925年,东北各界为了感谢司督阁对中国医学教育的巨大贡献、感谢其“对三省民众一片婆心”,特塑半身铜像一座,由张学良揭幕。

二十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869年

近十年,大家经常会在网上看到一张医学人文方面的老照片:一位外国老者,与一位中国小患者相互鞠躬致敬。这张照片的场景,就发生在他们家。那个外国老头就是他们家院长、英国人梅滕更。1869年英国圣公会在在杭州设立戒烟所,这就是他们家的前身。1881年英国医师梅滕更来杭州戒烟所主持工作。他到任的时候,戒烟所只有4间陋室、16张床。梅滕更大刀阔斧开始在原址扩建,1884年的时候建立起显得医院,称为“广济医院”(照片中,有一张清朝时期的实寄明信片,明信片正面绘有当时广济医院的全貌)。梅滕更在杭州呆了40多年,广济医院飞速发展,同时他还创建了广济医学校,开办医学教育事业。1926年梅滕更离任时,广济医院已经有500张床位和3个手术室。如今,他们医院已经把梅滕更和小患者的鞠躬图,做成雕塑设于院中。

二十三、广东省人民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46年

抗战结束之后,1946年春,国民政府开始筹备建立广州中央医院。那时条件很差,1946年底,他们家开业时,只不过有一个两层的门诊部,和二十几间活动房屋。三层的病房楼都是开业第二年才建好。他们真正发展起来,是在建国之后。他们家第二任院长是钟世藩,就是钟南山的老爸,儿科学一级教授。

二十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58年

五十年代,上海第二医学院想建立儿科临床教学基地。上海市就把当时正在筹建的上海市榆林区中心医院给他们了,并且讲明要承担区中心医院的功能(就是说不能只搞儿科,还要兼顾成人)。当时他们家的人力资源,主要从广慈医院、仁济医院抽调的。后来,到了1959年,干脆就把广慈医院的整个儿科家底全部搬到他们家去了(我觉得吧,瑞金医院也没啥好遗憾的。当年组建上医儿科医院,也是把中山医院儿科的家底都搬空了)。

二十五、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04年

研究六院的历史,就会发现:他们一直在搬家。1904年的时候公共租界工部局在老靶子路(现在的武进路)建立“西人隔离医院”,就是外国人的传染病医院。1937年抗战爆发之后,他们家就搬到如今华东医院北楼的地方。抗战时期,汪伪收回了上海的租界,随便把他们家一起收了,改为“长安路隔离医院”。抗战胜利之后,他们家改为上海市立第六医院。1956年,他们又搬家到北京西路1400弄,就是如今上海市儿童医院的地盘。再后来,他们才搬到徐汇区的。他们家在解放前是专业做传染病的。解放后,他们业务转型了。1963年,他们放了个超级“大卫星”:陈中伟、钱允庆成功完成世界上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举世瞩目。

二十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医院成立时间:1984年

没有他们家的挂号券,我不太清楚那个时候他们家还用不用挂号券。我有一张他们家挂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彩色照片。他们家很年轻。我们在谈论安贞医院成立时间的时候必须这样复杂地表述:北京安贞医院成立于1984年,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成立于1981年。这两家机构是在一起的,八十年代称为“北京心肺血管中心---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心肺血管研究所,原名“北京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一开始是在北京朝阳医院开展工作的,1983年的时候迁到原北京结核病院的院址,1984年就成立了安贞医院这样一个心肺血管疾病治疗、预防、科研、教学为主的医疗单位。建院之初,他们只有13个科室、10个病房,发展到如今的规模,非常不易。

二十七、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835年

他们家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被公认为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有些严谨的学者认为应该加上“之一”...)。1835年,美国公理会派遣的传教医师伯驾在广州创办眼科医局,这就是他们的前身。1859年,他们改名“博济医院”。单单是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这一点,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他们家还“牛上加牛”:1886年,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以“逸仙”之名就读于博济医院,并在此开始革命活动。他们家还算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啥也别说了,跪拜吧。(我还是再稍微啰嗦两句:1935年,他们家改为”岭南大学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附属博济医院”;1957年,改为“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985年命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关于他们家历史的文章太多了,你们自己去看吧...)

二十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03年

这所医院是法国人创建的。1901年法国驻广州领事馆向清政府提出建立医院。1903年中法韬美医院建成开业,1904年时中国最大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还专门报道过他们家。为啥叫作“韬美医院”?是为了纪念法国人的一位名叫“韬美”(Doumer)的将领。1926年,时任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的汪精卫曾入住该院,说明他们家当时诊疗条件还是很不错的。建国后,他们家改为“广州市工人医院”。该院的呼吸学科实力非常强大,钟南山院士就在他们医院。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他们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十九、山东省立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897年

山东省立医院的血统比较复杂,我总结为四个字:“德、日、国、共”。1897年德国天主教会在济南创办了“万国缔盟博爱恤兵会医院”。一战期间,日本挤走德国占领了山东,他们家改为“青岛守备军政部铁道部济南医院”,后为“同仁会济南医院”。照片中那本“济南医院概要”就是日据时期的。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设在大后方的“山东省立医院”打回济南,接管了“济南医院”。1948年,济南解放,我军的华东国际和平医院接管了“山东省立医院”。建国后,他们从上海医学院引入不少专家,从此开始新征程、大发展。

三十、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46年

他们家的前身是民国时期的五大中央医院之一:天津中央医院。开业于1946年年底。1950年他们改为天津市立总医院。1951年的时候,天津市筹备成立天津医学院,大家掰手指头数了一下,还就是市立总医院实力最强,当时就把他们家作为天津医学院的临床教学基地,天津医学院的筹备委员会干脆也是放在他们家。1956年,改为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

三十一、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71年

1971年7月,广东省革委会给中山医学院革委会发函,批复同意成立“中山医学院石牌门诊部”。这个“石牌门诊部”就是中山三院的前身。1972年,中山一院的传染科被成建制地转到石牌门诊部。石牌门诊部只存在了一年多时间,1973年他们家就正式改为“中山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照片中是我收集的1972年中山医学院石牌门诊部诊疗卡,虽然只是四十几年前的老物件,但是如果不是用心再加点运气,真是难以收集。他们家现在要是能立马拿出一件来,我就把这件诊疗卡吃了...)话说,他们仅仅成立了40多年、且不是首都的医院,现在却能昂首进入中国顶级医院的行列,真心不简单、不容易!

三十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56年

天坛医院成立于1956年,虽然诞生于解放后,但他们家的历程很艰辛。1970年左右,按照上级要求,天坛医院大部分人员迁往甘肃。他们在天水庆阳等地安家落户,整合进当地的医疗卫生系统(这就是为啥我在照片里放了一张“天水专区医院”的门诊证。天坛医院在那里战斗过)。北京天坛医院原址上,建起了崇文医院。1982年崇文医院又改为天坛医院,同年,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从宣武医院迁到天坛医院。如今他们家就成为神经科为特色的大型医院。

三十三、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887年

依我看,全国医院里主管医院基建和设备的院长,都应该到他们家膜拜。清朝的时候,他们家的基建和设备就超牛了。1883年,两个美国教会医师柏乐文和兰华德在苏州建立起“博习医院”,这就是他们家前身。1883年的《字林沪报》报道了他们家开业的消息,是这样说的:“房屋之轩敞、器具之精良、规模之整肃,于西医所设中亦当推为巨擘...”意思就是:这是当时条件最好的西医医院。我再给你们讲一桩事情。1897年,上海的新闻类画报《点石斋画报》报道了博习医院引进X光机的新闻。你知道吗?1895年伦琴才发现X线。而两年不到,他们家就在全中国第一个引进了!(1954年他们改为“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957年改为“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三十四、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28年

他们家现在很大,被称为"宇宙最大医院"。不过,我要告诉你们:他们以非常弱小。他们的前身是1928年在开封成立的河南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在建院初期,他们条件非常简陋。史料记载:建院之初,他们家仅是由“学生平房数十间略加改造,勉强应用,情况相当简陋,既不能消毒,空气亦不流通,管理更属不易,内容设备又多欠缺,且床位仅有三十余张...”不过,虽然条件落后,他们家还是挺有思想抱负的。我看过他们30年代的医院章程,写得非常不错。抗战时期,他们家也是颠沛流离,抗战胜利后,他们又回到开封。1952年,院系的大调整时期,河南医学院从河南大学独立出来,他们也正式改为河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附图中有一张1959年建国十周年时他们家门诊楼的照片,在当时的河南地区,已是非常气派。建国以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算是获得新生。至于日后发展成“宇宙最大医院”,那也是人家自己奋斗出来的。你不服,你咬他?)

三十五、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49年

他们家是吉林省最大的医院,综合实力很强。在他们家介绍里,有一句“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我劝你们不要去深究这个“第一军医大学”:这一概念基本上属于中国医学史的专业八级题目。很多人只知道那个后来成为南方医科大学的第一军医大学,其实,那是中国第二个“第一军医大学”。接下来,我给你们科普一下他们家这个中国第一个“第一军医大学”的历史:1945年创立时为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学校;1949年变成华北军区医科大学;1949年变成天津医科大学;1950年变成天津军医大学;1951年变成第一军医大学;1954年与在吉林的中国第一个"第三军医大学"(前身是1946年国立长春大学医学院;1948年变成长春军医大学;1951年变成第三军医大学)合并依然称为第一军医大学;1958年移交地方变为长春医学院;1959年变成吉林医科大学;1978年变成白求恩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吉林大学。现在,若是你们感觉头很晕,我就心满意足了...

三十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23年

该院另一个名字是“湖北省人民医院”,是华中地区实力非常雄厚的一家大型综合性医院,心血管等专业享有盛誉。1921年,留德医学博士陈雨苍创建了湖北医学专门学校,1923年更名为湖北省立医科大学,并且创立附属医院,这就是他们家前身。我想给你们讲讲他们家创始人陈雨苍的传奇故事。陈雨苍,参加了武昌起义、而后留学德国娶回一个德国太太、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不幸被捕坐过半年老虎凳然后被组织上营救出狱、1932年在上海担任跨国药企(汽巴公司,诺华前身)的医药代表并秘密进行革命活动、1937在上海租界开诊所掩护地下党工作、1940年开始负责上海的中央直属秘密电台(那一年,党组织给他安排了一位代号“白衣小姐”的女同志作助手,一开始党组织让这位女同志扮作其表侄女,后来,出于工作需要,党组织让这位女同志扮演其太太...)。他与助手一起,与日伪机智周旋,保护了电台;再后来,他身体不好,组织上安排他休养,1947年病逝。一句话:他们家创始人陈雨苍的光辉一生,能够满足红色谍战片爱好者们对一位医生地下党的所有想象。

三十七、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58年

宣武医院也是在1958年北京医院建设大潮中诞生的。他们家在建院之初,就瞄准了神经学科。1960年,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在该院成立(1982年,该所迁到天坛医院)。后来,他们家又顺应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在1985年成立了北京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所以,如今他们家就是“以神经科学和老年医学为重点,以治疗心脑血管医患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大型医院。

三十八、南京鼓楼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892年

非常敬重鼓楼医院,不仅因为他们家历史悠久,更因为他们家执着地复原与传承深厚的人文历史。1892年美国基督教会资助的加拿大传教士马林,在南京创建了基督医院。这就是鼓楼医院的前身。马林特别讲究"入乡随俗",他学习汉语、熟悉中国民俗。建院初期,为了在南京打开局面。他经常出没于老南京茶楼,亲自用中文弹唱《封神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曲目,并给贫苦病人免费诊治,非常亲民。鼓楼医院一代代的医护人员,传承了这种奉献精神。后来,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他们家在外籍医护人员的带领下,冒着极大风险,救治了无数中国军民,并成为名副其实的避难所。这是一家医院的“人性光辉”!

三十九、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886年

他们家就是以眼科起家的。1886年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在北京开设了一家眼科诊所,中文名称“同仁医院”(取自《圣经》“自由博爱,一视同仁”之意)。后来,美国医生贺庆捐了一大笔钱,给医院盖起了如同童话中城堡一般的大楼(可惜文革之后,他们家把这么漂亮的老楼给拆了) 。他们家在清朝的时候,配眼镜就很拿手,有专门制配眼镜的“制镜科”(如今,他们家最拿手的依然是眼科、耳鼻喉科,这两个学科都是国内顶级的学科)。50年代初,他们家尝试开展“流动挂号处”,让门诊病人到院后直接去候诊,由“流动挂号处”的工作人员拿着挂号券、走到病人面前收取费用、帮助挂号。所以,我认为,他们家是我国最早实现“移动支付”与“移动挂号”的医院...

四十 、北京朝阳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58年

1957年,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张建设中的朝阳医院全景照片,同时报道说:“北京市目前正在建设两个大型综合医院好额一个产科医院。两个大型综合性医院分别建筑在东郊工业区中心和劳动人民众多的宣武区,各有四百张病床位,每天可以容纳八百人次门诊,是市级的中心医院。“报道中所说的建在东郊工业区中心的医院,就是朝阳医院。那个时候,400张床就算是“大型综合性医院”了。但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看当时他们家的条件,其实并不算好:仅有10个科室,13个专业。如今,他们家有59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并且拥有北京市呼吸病研究所。

四十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49年

他们家与共和国同龄。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历史比较复杂,我就不赘述了。反正大家知道他们与中国医学大学有血脉关系就行。哈医大一院是1949年在东北卫生部卫戍医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49年8月,命名为外科学院。由于地理位置和政治因素,哈医大是国内最早学习苏联技术的院校。1949年的时候,他们家眼科就在国内第一次成功实施了苏联的角膜移植技术。1953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把外科学院、妇儿学院合并,组建了附属第一医院。现在,他们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医疗中心。

四十二、中日友好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84年

中日友好医院的建立,是当年医疗界的一件重要新闻。当时新华社发了《中日友好医院建成》的消息,是这么讲的:“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综合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现已建成,近期内将开诊。这所医院是日本政府以增款的方式和我国政府合作建设的,它是中日两国友好的象征,担负着医疗、教学、科研、康复四项任务...”可以看出,他们家的起点是非常高的:“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医院”。同时,新华社的新闻也说的很明白,他们家为啥叫作“中日友好医院”(就在几年前,国家卫计委发文规范医院简称,中日友好医院简称为“中日医院”,去掉了“友好”二字。由于中国历史上有协和医院改“反帝医院”、友谊医院改“反修医院”等“一言不合就改名”的传统,时值中日关系紧张,大家立刻浮想联翩。当时有急性子的网友留言评论说:干脆改为“中日友好还是不友好到底友不友好医院”...)

四十三、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56年

他们家到底算是哪一年正式成立的,我不太清楚。2016年,他们家庆祝了“迁建”60周年。这完全可以理解:很多时候,在史实不是特别清晰,或者与既往的表述有冲突的情况下,就选择模糊一些的表达。目前看来,他们是在抗战时期形成,脱胎于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而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是抗战时期北平大学医学院西迁组建的。这样一来,他们家和北大一院倒是有些血缘关系。具体怎么表述,可能还是有待医学史专家的进一步考证吧。

四十四、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医院成立时间:1864年

在上海滩,市一的历史仅晚于仁济医院。他们家以前叫作公济医院,1864年创建于法租界内。当年,法国天主教会创办公济医院的目的很明确:解决外国人看病难的问题。医院不对普通中国人开放,只接收外国人、外籍华人、以及无国籍的外侨。当年法租界和公共租界都对他们家高度重视,抢着给医院发津贴(抢着给医院发钱这种好事儿,现在真是见不到了)。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了公济医院。在那个时期,他们家朱仰高院长有个创举:他们买了卡车,改造加装医疗设施设备,变成“流动医院”。流动医院每周在长三角地区出诊一次,一次最高要看一千多号病人。深受社会赞赏。1953年他们家改为“上海市立第一人民医院”。他们家很爱惜“公济”这个品牌,每年都举办“公济学术论坛”。

四十五、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院成立时间:1957年

他们家与上海血脉相连。这事儿得从1955年说起。1955年,中央作出沿海工厂学校内迁的指示,高教部要求上海第一医学院全部迁到重庆。上医接到了指示之后,紧急商讨,然后向市委汇报。最终上海市委建议上医部分迁到重庆,而不是全迁。1956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分迁到渝,组建起重庆医学院。紧接着,1957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各家附属医院(主要是中山医院和华山医院)抽调了部分力量到渝,成立了重庆医学院附属医院。当年条件很艰苦,连院区都来不及建。他们家是诞生在当时已经成立的重庆医学院儿科医院内的,这也是很罕见的情况。1958年,他们才从儿科医院迁到重庆袁家岗。如今,他们发展成为重庆实力最为雄厚的医院。

四十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52年

他们家是在建国初期由苏联老大哥援建的,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个大型医院。1952年建院时,叫作“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院长是苏联人,院内有很多苏联医护人员。因为他们家建设和管理都是采用当时苏联的先进医疗管模式和技术,所以当年全国医疗系统对他们家的态度,就是两个字:“仰视”。他们家领袖题词特别多,可以组成“旧版百元大钞”:1954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为该院题词。1957年,医院被正式移交给中方,改名为“北京中苏友谊医院”。再后来,中国和苏联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下,他们家就尴尬了一,结果被命名为“反修医院”(“反对苏联修正主义”之意)。后来,大家都觉得受不了这名字,结合国际形势,在周总理关心下,改为“北京友谊医院”。他们家消化、泌尿、普外等学科实力都很强。

四十七、北京积水潭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56年。

积水潭医院的历史不长,但是“积水潭”的历史长。元朝的时候,积水潭指前海、后海、西海三个湖。现在的积水潭,就是指积水潭医院里的一个小池塘。那么积水潭医院里为啥有这个池塘那?这里原来是个世袭贝子府(清朝皇族府邸,世袭这个府的最后一个贝子叫“棍布札布”,所以叫做“棍贝子府”)。1956年,国家在这个王府旧址上建立了积水潭医院。因此积水潭医院就成了一个拥有“王府花园”的医院,令人艳羡。积水潭医院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是部分学科的优势非常显著。现在,全国都公认的积水潭医院特色是:骨科、烧伤科,以及,阿宝。(阿宝就是“烧伤超人阿宝”,网络头像为熊猫。针对他们家特色,有诗云:“砸不坏的骨头烧不烂的皮,整不死的熊猫很无敌...”)

四十八、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54年

他们家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哈医大内科学院。1953年10月的时候,哈医大决定把内科学院改为附属第二医院。1954年,他们医院迁入现址。他们家就把1954年作为了建院时间。虽说他们家是内科学院起家,但后来他们家的外科也发展得很不错,尤其是在移植领域。他们家在中国移植发展史上很著名的一件成就是:狗头移植术。50年代后期,继苏联之后,他们医院成功实施狗头移植,狗头移植后的“双头狗”存活了5天零4个小时。这在当时算是了不起的重大科研成就。(不过,要指明的一点:动物实验归动物实验,若要进行人类头颅移植的手术,那是严重违背医学伦理的)

四十九、北京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05年

他们家的前身是1905年建立的德国医院,二战结束之后,变成“市立北平医院”。其实,对于他们家来说,1949年之前在北京的发展历史并不重要。建国后,他们步入“人生辉煌”,成为高级领导干部的保健医院。1950年,毛主席为他们题写了院名“北京医院”;周总理嘱托:“一定要办好北京医院”(照片里,是50年代初北京医院门诊照明线路的设计图,这么一个电路设计图也要建筑大师梁思成亲自审阅,就知道他们家地位有多高了)。1964年,根据毛主席批示,他们家开始对社会开放。

五十、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院成立年份:1926年。

他们家以前是在上海的。他们家早期的发展很不容易,算是个“苦孩子”。1926年,东南医科大学在上海成立,同时建立的附属东南医院就是他们家前身。1930年,学校改为“东南医学院”。他们家属于民国时期医疗圈里的“德日派”,体系与英美派不同。虽然属于“德日派”,但他们家真的被日本侵略者害的很惨。1932年一二八抗战时期,他们家校舍损失极大;好不容易重建后,1937年八一三抗战时期,他们家又被日军炸了个稀巴烂。整个抗战期间,艰难维持。在上海二十多年折腾下来,根本没过过什么好日子,东南医学院觉得自己跟上海缘分已尽。解放后,1949年,他们干脆整体内迁安徽。一开始,组织上让他们落户在安徽怀远县怀远的条件实在是比上海艰苦多了。1952年,他们又随东南医学院迁到了合肥。第二年,东南医学院改为安徽医学院,他们家就变成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总算安稳下来了。从此,他们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婆婆妈妈地讲述了这么多顶级医院的历史。想说,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都不容易。

希望这些顶级医院,能够在信息化大潮到来的时代,继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另外,还有部分部队医院实力很强,但是这个排行榜不包括部队医院。所以,在此展示部分著名部队医院的门诊券,向部队医院致敬)

(广告插播:去年夏天,我们在上海龙美术馆举办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近代医学人文历史大展”,很欣慰地发现对医学史感兴趣的朋友越来越多。我在复旦大学开设了本科通识课程《近代医学人文历史巡礼》,每年暑期开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交流讨论或者一起策展)

附:中国顶级医院100强名单

Hash:aa81a3ec37bbeb2150e549adb26ed3c4edb7b598

声明:此文由 医史微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