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洼胡同最令人怀念的,是这里的市井气息

红墙 · 记忆系列三十七

武金生老师说:“在我的印象里,冬天里经常会有大雪封门的景象。早上起来,拉开窗帘,窗户上挂满了冰花儿,我就会哈一口热气,用手指来回涂抹,让窗户上的冰花融化一小块儿,那样就可以看到外面了……”

作者 | 张亚群(安安文化艺术顾问)

照片 | 西城区档案馆、网络

整理 | 红墙长安

兵部洼胡同

兵部洼胡同形成于明代,在《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记载为“兵部洼”。据传明代初年兵部设在此处,且地势低洼,故名。兵部迁往东城后,名称沿用至今。

胡同呈南北走向,北起东绒线胡同,南至前门西大街,中部与高碑胡同、东新帘子胡同、东旧帘子胡同、前细瓦厂胡同、后细瓦厂胡同、东中胡同、东松树胡同、西交民巷相交。全长414米,均宽4米。1990年门牌为1—97号;2-120号。

以前的兵部洼胡同

早年的兵部洼是片低洼之地,附近“大川淀”(后改为川店胡同)地形相似(在《京师坊巷志稿》中还有“中受水塘”这样一个地名)。干涸后变成低洼地带,以后逐渐形成街巷,所以这些胡同名称都带个“水”字,如兵部洼、大川淀、中受水塘。而东侧的高碑胡同旧称高坡胡同,或许与这片水域有关。

以前的兵部洼胡同

随行的王庆边先生说,兵部洼胡同最吸引人的是胡同里充满了市井气息。这里有修长的胡同、错落有序的四合院建筑、灰色的墙面、墙角处的几簇葱荫、简陋的店铺以及盘旋于树梢之间的鸽群。与西交民巷交汇的路口,还有四个结构独特的街楼,成为当年兵部洼胡同一大街景。邻近还有香春食品厂,在胡同里常能闻到一股股香甜的气味。

以前的兵部洼胡同

王先生对西交民巷一带的胡同颇有研究。2008年,西城区档案馆汇同西长安街街道,在西交民巷社区举办《西交民巷历史文化展》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还是该展览的义务讲解员。十几年来,王先生曾向上千人宣讲过这些胡同的发展与变化,《北京法制晚报》《西城报》等介绍过王先生的事迹。

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北京城里胡同的味道越来越淡,加上老住户的大量迁移,很多隐藏于百姓之中珍贵的线索也随之消失,这对于研究北京胡同的文化学者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可喜的是,胡同中还居住着像王先生这样的知情者。他们对附近胡同的历史沿革以及居民构成情况较为了解,因此他们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也愈加弥足珍贵。而笔者也正是通过他们的鼎力帮助,挖掘出一条又一条具有史料价值的线索。

东中胡同

东中胡同形成于明代,《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为“中街”。清代其名称沿用。民国时期曾一度改为兵部洼中街。20世纪40年代恢复中街的称谓。1965年以北新华街为界,分成东西两部分,因此段在东侧,故名东中胡同。

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兵部洼胡同,西至北新华街,全长300米,均宽6米。1990年门牌为1-41号;2-26号。

以前的东中胡同

走进东中胡同,正值深秋季节。淡淡的残阳下,灰色的院墙上是一簇又一簇色彩斑斓的秋叶。秋风乍起,秋叶带着美妙的弧线轻轻落下。三三两两的路人行走在胡同之间。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吴素秋先生,我国著名机械工程和焊接专家孟广喆先生曾在此居住。

孟广喆(1907-1989),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校任教。后去美国留学,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学位证书。1932年回国后任北平电车公司通州发电厂副工程师。1933年应天津南开大学之聘任电机系教授。1937年出任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教授。1946年后任南开大学工学院院长兼机械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天津大学焊接教研室主任。1961年参加三门峡水电站大型水轮机组焊接现场会,为工程顺利进行做出了贡献。

22号为一进院落。有北房三间加门洞一间。南、东、西房各三间。门洞后面有道影壁墙。院门外有对箱型门墩。门墩上刻有葫芦扇子等纹饰。

31号为中国人民高等法院宿舍,三进四合院建筑。如意门楼的两侧有素面箱型门墩。进院南房四间(内含门洞一间)。北侧的“二门”为带有西洋建筑风格的拱形门,拱门两侧为隔断墙。二进院为主院,南侧以“二门”为界,各有一道花厅式走廊。走廊与隔断墙连接处镶嵌着玻璃。

以前的东中胡同

走廊北侧的立柱间上面装饰着几何形窗棂,下方的护栏可当条凳。院内有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房屋的门窗均为拱形,房前有廊子环绕。院子东侧有条通道与三进院相连。三进院有北房五间,门、窗也为拱形。据这里的住户讲,这座带有西洋建筑风格的院落在民国时期所建,为某书局经理的住宅。

东松树胡同

东松树胡同形成于明代,《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为“松树胡同”。清代至民国期间其名称延续。1913年辟建北新华街之后,胡同分成东西两部分。1965年以北新华街为界,将东部区域定名为东松树胡同。

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兵部洼胡同,西至北新华街,全长311米,均宽4米。1990年门牌为1-39号;2-22号。

以前的东松树胡同

据王先生介绍,东松树胡同多以四合院为主,在这些看似普通的院落中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20世纪20年代,东松树胡同15号(旧门牌7号)曾经是“语丝社”的驻所。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社团组织,因编辑出版《语丝》周刊得名。1924年11月17日在北平创刊,孙伏园、周作人先生先后担任主编。1927年10月,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查封。同年12月在上海复刊。后由鲁迅、柔石、李小峰先生担任主编。1930年3月10日出至第5卷第52期后停刊。这个院子还是新月社俱乐部的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院由廖汉生、甘泗淇、李贞将军先后居住。另外,前国务委员、外交部长唐家璇,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吉美也在附近居住。

据王庆边先生介绍,画家朱运期、收藏家刘允禄先生也曾在东松树胡同居住。

以前的东松树胡同

现在兵部洼胡同、东中胡同

东松树胡同发生了许多的变化

但对于久居于此的居民来说

还能引发出许多美好的回忆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链接

Hash:d9d9817be888d05e6acc42f344cba9aa44c8dfc6

声明:此文由 红墙长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