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前圆恩寺胡同深处私家四合院!满足了我对老城生活的所有幻想
探秘前圆恩寺胡同深处私家四合院!满足了我对老城生活的所有幻想
前圆恩寺胡同挨着喧闹的南锣鼓巷,离钟鼓楼和什刹海也不远,然而和热闹的胡同景区截然不同,这里浓荫蔽日,古朴幽静,尤其是秋天,真有瞬间穿越回北平之感。
从明清至民国,这一带曾经名流云集,有诸多名人故居,徜徉其中,似乎和历史擦肩而过。很多人会好奇胡同里那些大门紧闭的神秘四合院,里面什么样,住过什么人,发生过什么故事呢?
这些院落也许曾是王府侯府,住过达官贵人,但百年沧桑,早已物是人非,如今大多为私宅或单位,外人难得一见。京范儿也很好奇,日前终于有机会探秘前圆恩寺胡同这座秘不示人的大宅。
设计师王伟先生(左)
据介绍,这座四合院是清朝名臣索家后花园的一部分,几经易手,已是面目全非,相当破败。北京很多老院子年久失修,居住既不方便又不舒服,经过修缮改造才能提升生活质量。负责这座四合院改造设计的恰好是我的一位朋友,北京燕都中式建筑文化研究院理事长王伟先生,有幸跟着设计师,听他解读一下北京四合院的内涵与韵味。
推开厚重的朱漆大门,这是一个三进的四合院,占地将近600平方米,按照老北京的规矩,进大门是一个影壁,挡住院中私密空间,二道门是一座美丽的垂花门。
现如今,北京二环里满大街都能看见这种垂花门,其实完全不对,它并不能做大门,它是四合院中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
门上匾额为“圆恩”二字,王伟先生介绍说,前圆恩寺胡同因胡同内的“圆恩寺”而得名。圆恩寺今已拆除,明清以来,这一带都是贵族和名流居住的地方。清朝的王爷爱新觉罗溥任、著名华侨陈嘉庚都曾在此居住,蒋介石行辕也在附近,周边有著名作家金庸先生府邸、茅盾故居、多贝子府、达贝子府、僧王府、冯国璋旧宅、齐白石旧居、启功的旧居……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有一个“说来话长”的故事。
王伟先生把他设计的这个宅院取名为“昭回坊”,这是出自何处呢?他介绍,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元代统治者将大都城内陆续建成的街巷划分为五十多个,每坊各有名称,其中“昭回坊”的位置就在今天东城区南锣鼓巷及其东西两侧区域。
从文献记载看,昭回坊之名最早见于元末熊梦祥所写的《析津志》一书中,记载也很简略清晰:“昭回坊,都府南。”都府是指元大都。《析津志》的记载说明至迟到元末,南锣鼓巷及其东西两侧区域已被称作昭回坊了。坊名“昭回”,源于《诗经·大雅》云汉篇:“倬彼云汉,昭回于天”。云汉就是指银河,翻译过来就是“看那银河多么高远,白光闪亮回旋在天。”“昭回”意谓星辰光耀回转,这应该是与此处紧邻皇帝居住的大内之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的。
元代时期这一带分别有东“昭回坊”,西“靖恭坊”,明朝合二为一属“昭回靖恭坊”,王伟把这座宅院取名为“昭回坊”正是承袭古时历史地名,又含深厚文化蕴意。
四合院是北京人乃至北方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王伟告诉我们,四合院的营建是非常讲究风水的,吸收了“周易”“道家”“佛家”“儒家”的理论,强调天人合一,中庸和谐的居住理念,比如背山面水、坐北朝南、负阴抱阳、青砖灰脊、朱门绿窗、遊廊貫通、影壁垂花、雕樑画柱、支摘帘窗、天棚魚缸、石榴青竹、一庭一径……等等,这里面的讲究太多了,我领会其中精义,这大概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诗意地栖息”吧。
这座庭院正是按照这样的理念设计建造的,每一处细节都非常精致,几乎有江南园林那种一步一景的感觉。我最爱的是既能做装饰又很实用的一层层竹帘,让人顿时想起“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样的句子。中式建筑多用轩窗,帘幕,游廊,亭台,不似西方建那样壁垒森严,人融合于自然中,庭院宜居,山水寄情,这大概就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东方美学和哲学吧。
王伟先生为我们解读了四合院营建的风水学说:“它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四合院传统文化,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氛围。”
院中的细节装饰就体现了这一点,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颂山川之美,铭处世之学,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
作为现代人居住的四合院,既要有古风古韵传承文化人居理念,又要融入现代生活,适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整个院落的房间具备各种实用功能, 会客室、卧室、茶室、书房、保姆房等等一应俱全,地暖采暖,卫生间和浴室都是标配,完美解决了平房生活舒适度的配套设施问题。王伟介绍,这套四合院改造难度相当大,是由北京金宸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马建军,贺伟先生出品,历时将近半年完成了改造。
夜幕降临,灯笼亮起,整个院子更觉美轮美奂,溢彩流光。院中小坐聊天,浅斟慢酌,真是心神俱醉。
庭院中草木葳蕤,有修竹玉兰,我不禁想入非非:春日在玉兰花树下手倦抛书,夏日在回廊竹帘后打盹小憩,秋日在小轩窗边听雨赏菊,冬日在暖阁小桌旁品茗观雪……几乎满足了我对老城生活的所有幻想!
当然,我也就是想想……
希望北京有更多的四合院能留存下来,能真正融进现代生活,它们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文化,一段历史。
Hash:b77da1749f33a866a8f3d5ad0e480ebe9de529f0
声明:此文由 京味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