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紫云山

金秋时节,我和几位友人去襄城县云山游玩。

一路前行,我对紫云山多了一些了解:紫云山古称“具茨山”,因常有紫云笼罩而得名。这里的山势和禹州的大鸿寨相比,并不算陡峭,几乎无险可登。我心里有些失落,因为此行的目的,就是登山观景啊,山既不高,攀登时何来激情?再看看周围的一望无际的树木丛林,尽管说渐露黄叶摇曳飘零之意,感觉还是苍茫中绿意流淌,没有丝毫“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秋日诗意美感。

紫云书院,还是值得一看的!”文友俊峰曾来过这里,他用毋庸置疑的口吻说,“那里,你看了以后,会觉得不虚此行的。”真是这样?难道今天的一日登山游要变成参观书院活动了?我们几个带着些许疑惑,朝风景区大门走去。

紫云山正山门,也和许多地方的风景区一样,是牌坊式的,中门正上方有“紫云山”(刘志坚书)三个大字。进山门,我们先是沿着河堤左侧林荫小道往前走,正值中午,灿烂阳光从林木枝叶间隙间投射下来,忽明忽暗;偶尔,鸟影晃动,鸣声上下,让人感觉脱离了尘世,身心置于一个幽静的所在。再看河水,碧波荡漾,有一群白鹅正悠闲自得地游来晃去,好像根本就没有听到岸边的人声响动。随着人流往前走,不知不觉就又转到了大道之上。一路走着说着,拍照留影,倒也觉得步伐轻盈,神清气爽的。

随着人流往前走,对于紫云书院的大体情况,又多了些了解。明成化四年(1468年),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李敏(襄城人)创建书院,用于读书与讲学,十八年赐名“紫云书院”,一抬头,隐约看见前方有建筑群。“喏,那里就是书院了。”旁边有人说道,仔细看,发现书院是依据山势而建,正处在一高起平坦之处,而周围三面山势渐渐陡峭。

再往前走,距离书院越来越近了。大道右侧高处,出现了的一个亭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因为左右环顾,发现那个亭子恰好对着紫阳书院的正门。那个亭子,叫做“望月亭”,有古柏环绕,铁干虬枝,郁郁葱葱。亭有两层,沿梯而上,观遗迹,看简介,心生感慨:忆往昔,想当年,这里原来是李敏携带众门生登高远眺,置酒把盏临风、赏月吟诗应和的地方——“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诗友伟宾动情地吟诵道。此时的我,仿佛早已经跨越了千古时空,回到了大明王朝,就站在李敏的身旁……

从望月亭下来,经过观澜桥,棂星楼,可到紫云书院。观澜桥,与其说是一座拱桥桥,不如说是石板桥更准确,因为就是数块石板堆砌搭建而成。并不大的桥,却引来不少人驻足观看。好奇心驱使我们,停下脚步一睹为快。看了,不仅明白了个种缘故。原来,这观澜桥,又叫“二百三十一孔桥”,世上真有这样的桥?我们不解。上前细看,才恍然明白,实乃“二柏三石一孔桥”(石板之上有刻字)的谐音。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聪明睿智,观澜桥下有溪水流过,环绕四周竹园。此情此景,和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所记的情趣大不相同。

过观澜桥,经过棂星楼牌坊,距离紫云书院越来越近了了。极目四望,书院大门两边有一大片竹林,右侧青翠竹林掩映之处,隐约可见高处有四根青石柱子(亭子形状)。据说这片竹林为当年李敏师生亲自种植,起初只是一小片,时光流逝,生命力旺盛的竹子历经风霜雪雨,早已经长成了数亩的竹子林,而那亭子,则是当年钟鼓二楼遗址之所在。遥想当年,明代著名书画大家沈周游历紫云山时有《紫云书院诗》十首,其《竹林献秀》写道:“一个丘亭传数杆,何尝一日不平安。绿倚卫武诗中见,玉立山公启上看。风入棂窗添飒爽,影临钤阁依高寒。满门君子清如水,桃李虽荣比似难”。诗句对于这片竹林极尽赞誉之词,更留给后人无限遐思。是啊,竹林钟楼,携手近在咫尺的紫云书院穿越岁月的幕帐,一路走来,将那个时代莘莘学子埋头苦读的身影和喧哗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继续往前走,便来到了紫云书院门楼前(“紫云书院”匾额由明成化皇帝御书),书院大门敞开着,有不少的游人在进出。拾阶而上,站立门前,环顾左右,思绪涌动。整个书院坐落于起伏山峦和万亩槲林的怀抱之中,四季景致不同,朝暮风情各异,而亘古不变的,是这里的古韵遗风和朗朗读书之声。

外面灿烂阳光,令人有些目眩,不过,进一步可以看出,书院三面环山,依山而建,环境清幽,的确是读书的好所在。怀着几分崇敬与肃穆,缓步走进书院。仔细打量,书院呈长方形,中间为大成殿、另有东西配殿、左右厢房等,都是硬山式青砖红石结构。院中还有两棵高大的柏树,旁边石碑上的红字碑文“李敏手植树——一四六四年紫云书院”特别醒目。缓步进入大成殿(清朝雍正皇帝御笔亲题),殿中有一塑像,身材修长,面颊消瘦,目光炯炯,留有三绺长髯,身着明代官衣服,正是李敏全身塑像。李敏塑像上面有匾额,上书“理学真传”,身后则有“身在朝堂,体恤民疾,改革赋制,丁忧乡里,修筑书院,恩泽后世——明朝成化四年李敏”二十六个鎏金大字。大成殿两侧有宣圣堂、崇德殿、从诸贤堂、广业殿,则分别对“孔门七十二贤”和“中国二十四孝”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加以详细介绍。

从书院狭小的“通往天梯”处穿过,眼前豁然开朗——那里通往紫云书院后面的紫云天梯。紫云天梯是由999级台阶组成的紫云天梯,全部由褐红色的石砖铺成,中间有李敏塑像、云轩桥,最高处的山顶有藏经阁孔子像以及襄城县的历史文化名人雕像(正在施工中)。站在山顶极目远眺,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一行人在最高处停留了许久,议论着,谈笑着。真的,你看,金秋秋时节的紫云山,恬静深幽;而掩映在黄绿交错丛林之中的紫云书院,越发显得古朴端庄。此情此景,真让人有脱离红尘喧嚣纷扰,隐入清幽之境不再复出的想法。

当一行人往山下走的时候,炎灵说道:“秋日登高远眺,可以舒活筋骨,历练身心,情满于山。美中不足的是紫云山海拔才500米,不够巍峨挺拔啊。”另一位友人朝锋却摇头说道:“不能这样说啊,依我看,紫云山虽然不是自然界中的‘伟男子’,却也是‘奇女子’啊。你看,这里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溪一水,无不是‘小而巧,秀而灵,清而幽’。尤其是李敏创建的紫云书院,更是明清八大书院之一,中原程朱理学的发扬之地。太子朱祐樘(后为弘治帝)、书画家沈周、清代文学家李来章、耿介、武状元李春奇等人曾在此读书或讲学。这在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妆重彩的一笔。这不正应了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的名句了吗?”几个人听了,都觉得这位朋友说得有理,不约而同地说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作者简介

文章作者:燕超

网名关山月明,禹州市作协副秘书长。近年来,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各类诗文200百余篇,获奖10余次,主要有:“文心杯”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第七届中国钧瓷文化节“御钧斋杯”征文大赛一等奖,首届重庆“印象武隆杯”文学大赛二等奖,首届“诗兴开封”国际诗歌大赛优秀奖、许昌市“享水抒怀”诗歌大赛二等奖,“唱兴河北·共迎冬奥”“大千杯”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等。著有小说集《落花人独立》,另有作品入选诗歌选集10余种。

温馨提示

“今日襄城”微信公众平台将陆续推出“印象·紫云”参赛作品,文章阅读、点赞量将作为最终考核评分标准之一,望广大作者及时关注。

聚焦紫云秀丽的山山水水,用摄影书法美术、文学的美,展现襄城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秀美的旅游风貌。“印象·紫云”优秀文艺作品有奖征集详细活动信息请点击查看!

排版:段东浩

责任编辑:范文卓

阅读往期精彩,了解襄城魅力!

Hash:ab1a53e75857bcff417eaf1f8dd2194f0fcafc47

声明:此文由 今日襄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