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聂建民《走进布金山》

735期豫苑文风 与您共同追逐梦想的纯文学平台

走进布金山

金山故乡风景,位于肥城南部,汶水之阳。巍峨高大不乏秀气,威猛魁梧不乏灵动。我不知它的故事是从何时起,只知道坐落在岁月里的它,早已是永恒。站在步金山之巅,汶水似玉带环绕其胸间,远近无数的山脉,四周大小的村庄,似花篮,点缀其间,更有烘云托月的气势。走近它有一种无比的亲近与温馨,只要你用心去体会它,你便能所理解它的胸怀,了解它的慈祥与善良、沧海桑田的质朴。对于我们这些在他的脚下长大的孩子来讲,步金山是无言的老人,它不会说话,但却孕育着山里的历史,滋润着山里的一草一木。它没有眼睛,却见证了一辈又一辈人的精彩纷呈的故事,沧桑岁月早已把故事印记成了穿越时空的链接。

在它岁月的链接上最光芒四射的应该是唐开元二十四年(736),36岁的李白,在妻子许氏已经病故的情况下。带上女儿平阳和儿子伯禽与朋友一起隐于徂徕山,期间结识了隐居步金山的王山人,由于志同道合,在相互往来之间创作了《赠别王山人归布山》,此诗就像一幅抽象的山水画镶嵌在大山的深处,镶嵌在世世代代布山人的心里:“王子析道论,微言破秋毫。还归布山隐,兴入天云高。尔去安可迟,瑶草恐衰歇。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傲然遂独往,长啸开岩扉。林壑久已芜,石道生蔷薇。愿言弄笙鹤,岁晚来相依。”可以想见谪仙与山人月下对酌,推杯换盏,互相唱和,相谈甚欢,相见恨晚,惺惺相惜,心念相应;时而高谈阔论,时而面红耳赤,在对酌中诗人有了隐居布山和求仙访道的想法:“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愿言弄笙鹤,岁晚来相依”。

布金山是何等的景色,李谪仙是何等的人物?以至于想在此隐居,相伴青灯木鱼,等待大唐皇帝的召唤。时光荏苒,瞬间到了大清,有一个姓萧名今柳的官人是这样描绘的布山的景色:“迢迢烟村村外路,讳不十里即名山。春星秋月何匆苍,驱车曾未一跻攀。俄从驴背北翘首,翻来晴翠扑眉间。东联羽父西望鲁,中峰沓蔼表尘寰。上耸餐芝驯鹤之阆苑,下辟练魔习静之禅关。银杏苍松参差,鹿场多馥郁,危岩绝壑崎岖,鸟道几弯环。君不见,凌空无碍云跌宕,穿涧有声波潺湲。又不闻,丹霞坟前石磥砢,谪仙碑上字斓斑。何时蜡我游屐游其中,得遇天倪话幽明。探奇选胜三五朝,鬓霜定变好空颜。吁嗟烦嚣一避,便是人生长年术,宁需炉火丹九还。”(清唐仲冕《岱览》)几句诗句把布山的景色描述的详尽、梦幻而又淋漓尽致。萧官人是有资格驱车来布山的,甚至也可以吆五喝六带上随从、家眷。但官人害怕打破了山的宁静,破坏了游山赏景的心情,惊动了在此修炼的诸位仙人。偏偏骑一头健壮的毛驴急匆匆从泰山脚下独自赶来,未进山,现在远处(北仇村)细细打量山的外貌,然后再慢慢欣赏布山的文化与历史,更重要的是想“得遇天倪话幽明”,与在此隐居的元代得道真人天倪子聊个通宵,来个与仙人对话,与布山对话,与心灵对话,以此洗净官场十余年打拼的疲惫与心灵的污浊。天倪子就是张志纯,民间俗称“张三老爷”。他出生于布山脚下的张家安村,字布山,号天倪子,宋末元初著名道士,有“张练师”之称。据清乾隆年间《泰安县志》载:张志纯6岁能诵五经,12岁学道,精通道务,居会真空,道行超群.元世祖忽必烈赠号“崇真保德大师”、“天倪”,授紫服。相传晚年张志纯隐居于布山的“萃仙洞”修炼,人称“张仙洞”。张志纯最大的贡献是推动了泰山道教的发展,是泰山道教的集大成者,设计并主持建设了泰山南天门这一泰山标志性建筑。当时名士杜仁杰赞之“可谓破天荒者也”。很清楚,道家“张练师”等诸位志士闲达追求的是一种悠然自在的文化态度,理想浪漫的生存方式。

有李白与张志纯俩位就足以让世人对于步金山刮目相看了。 走近布金山,你看不到它有什么特别,除了高大巍峨、威严的特征,再无其他。季节流转,瞬间忆年,一缕清风,一野青草相伴。它没有沉浸在自已过去的辉煌历史,依然默默无闻,与世无争,安静祥和的陪伴着山里的人们延续着岁月的故事。 蜿蜒曲折的山路,荒草丛生的古石墙,印记了太久远的岁月,鹰巢鼠窝里无一不充满着古老的而神秘的气息。这种气息,总能带给人无比的神秘。

布金山,有太久远的故事,在岁月的长河里,发生在它周围的,发生在它身上的,无人会记得!但这座大山所经历的磨难早已镌刻在了历史的印迹里。 追随着古老神秘的气息,不妨我们再去看看云阳庵吧,云阳庵是布山系列遗迹中较为醒目的一个寺庵,俗称上庵,位于布金山之阳,碑刻记载为隋唐所建,诗人李白留诗“送王山人归布山”石碑就立于云阳庵内,现今只剩遗址。民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庵中有不少尼姑在此修行,由于地势较高,庵中尼姑轮流到山下的金山湖中担水,山道崎岖,路途遥远,这项工作尤为辛苦,但不少尼姑争着去担水,据传与金山湖很近的北仇村建有多处庙宇,庙宇里也有很多和尚,和尚们也在同一个时间去担水,目的不言而喻了,当然这是野史。而今再去走进它,探视它,用双手抚摸着遗存的断垣残壁,用心聆听它被土匪刘黑七炸飞的瞬间惨烈的无声倾诉,用心聆听它被岁月的风沙所剥夺的雄伟和壮观,无法掩饰的是它丰厚的文化内涵,而今时代飞速发展,还有谁记得,昔日有过的美丽的传说和悠久的历史! 儿时、我总听老人讲起,关于这山的故事,久远而富有岁月色彩。它像我童年的一笔彩画,画满了无数向往和对过去的探索。

而今站在布山巨石之上思考,绕云阳庵断垣残壁慢行,在“张仙洞”门前徘徊,静听布山,不能走得太过急促,就这样走走停停,可近可远,让思绪和内心追赶上脚步。累了,倚一棵老松歇上一程。闭上眼,便是又一个乾坤。听着鸟儿时缓时紧、清越婉转的调子,仿佛看到了这些小精灵们顾盼流转的顽皮。阵阵山风排闼而来,带着一股久违的辽远而空灵的气息,触动着生命中那根早已不再敏感的心弦。一种张力在体内涌动、伸展,这是把心融于自然的一致共鸣。

走进布山,就是走进历史,走进本真的世界和本真的自己,穿梭于时空的隧道,了解布山璀璨瑰丽的人文内涵,倾听到来自时光深处的回响,感悟一种生命的情趣与超然。

作者简介

聂建民,中学高级教师,泰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协会会员 。肥城市文化交流传媒协会秘书长。喜欢读书,喜欢写作,相信在流年里种一枚馨香的种子,期待柔情发芽,静静的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心灵会修得温暖和圆满。

原创首发严禁抄袭

Hash:d70107d42c071173d00a7160bbdc1edd11d24c21

声明:此文由 豫苑文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