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到底有没有文化旅游资源?——秦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探讨系列文章之二
陇上一民
安俊维
甘肃省秦安县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近年来,秦安县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构建全域旅游体系,文化旅游从业人口和产值逐年提升。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首先应摸清家底,将县域内所存在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分别细分。其次,通过促进资源深度融合,增加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观赏性,研发推广特色旅游商品,促进天水市域内文旅融合,促进区域融合,调整产业结构,促生新的业态,提升服务水平,拓展旅游市场。最后,要把握好几个原则: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协调,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旅游中沉淀和发展文化,坚持地方本位与大视野的结合。
关键词:甘肃秦安;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文旅融合;途径
一、秦安地方文化资源细分
(一)农耕文化
不同的气候条件与地形因素直接影响到生产制度与农业景观。农业是民生之本。千百年来,中国人保持着精耕细作的传统。中国农耕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古村落由整个自然村庄的山水、田园、植被、树木、院落、家禽、农具、日用品及村民构成。除此之外,在农村还保留着部分手工业作坊,如油坊、磨坊、醋坊、铁匠铺等。在秦安有王尹镇草编工艺品制作、康坡村彩陶制作、靳氏竹编等。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变成了农民工、市民,纯粹的耕种的农民在减少。古树、庙宇、碑刻、匾额、楹联、老戏台等景观构成物变得越来越稀缺。所以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经济、振兴乡村文化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史前文化
主要是独一无二的大地湾遗址及其文化。大地湾遗址是我国史前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绕不开的一环。有部分学者认为,齐家文化就是夏文化。齐家文化的上游是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上游是大地湾一期文化。而大地湾文化则跨越了前仰韶、仰韶早中晚各个时期和常山下层文化,跨越了3000年的历史。它孕育产生了黄土高原早期的农业文化、建筑文化、陶文化等。
大地湾遗址的价值,第一在于它文明的连续性。大地湾遗址最早有距今6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的遗迹,也有距今7800年至4800年的新石器时期连续发展的遗迹,分为五个时期。第二,分布范围很大。整个大地湾遗址周边是一个巨大的遗址群。清水河流域的北山发现过大量的窑址。三是典型器物多。如人头型彩陶瓶,瓶口为女性头像雕塑,发型为齐刘海,表情质朴,似乎是个孕妇,体现出远古先民对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和艺术再现的能力。
另外,重要的史前遗址还有仰韶文化的郭嘉镇寺咀坪遗址、五营镇王家阴洼遗址,齐家文化的堡子坪遗址等60余处,它们遍布县域内,显示出葫芦河及其支流地区发达的史前文明。
(三)古建筑与古典文化
历史文化街区是古建筑集中连片的地区。秦安县城主要有三块:南上关、南下关和先农街,都已列入规划保护的范围中。陇城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镇中心有一条明清古街,保存有土木结构铺面、阁楼等100多间。其他镇也零星保存有一定的文物古建筑和历史建筑,主要有宗教建筑和民居。秦安的宗教建筑有兴国寺、文庙、南下关清真寺、泰山庙、南下关天主教堂等20余处,从佛教寺院到儒家的文庙(县学),再到道家的宫观,基本上都有分布。还保留有部分近现代建筑。秦安的民居建筑主要形制为四合院,配以砖雕、木雕、窗花等装饰,在上述历史街区分布广泛。古建筑不是孤立的物质存在,它们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古典文化(传统文化),如秦安文庙,游客既可以观赏古建筑,这是它的文物价值,也可以探讨儒家文化。就文化部门来说,不仅要保护好古建筑,还要挖掘、整理、弘扬儒家文化。
(四)民俗文化
在概念的内涵上,民俗可以等同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民俗是民间自发形成的文化。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寻找文化的本我,从而产生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现在的“非遗热”也是这种“寻根思想”的延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非遗也面临着保护和整理的任务。
秦安民俗是西北民俗的一类,整体具有粗狂豪迈的特点。伏羲女娲文化是流行于全国的,研究三皇五帝始祖文化的学者有很多。但秦安的遗迹和传说非常丰富。研究弘扬伏羲文化、女娲文化等始祖文化,能激发人们慎终追远的情怀。传统武术有秦安蔡家拳传承中心、壳子棍培训班等。秦安小曲、蜡花舞则是共同爱好的人相互传习,县文化馆是主要的传习基地。
(五)商业文化
秦安的商业很发达,孕育了深厚的商业文化。据油印本《秦安文物志》记载,位于南上关的陕西会馆前曾有一对天王力士石雕像,经鉴定为元代遗物,现为秦安县博物馆所收藏。古代至近代,南上关、南柴市等街市、集镇有复兴和、万顺马、自生和、中兴成等数十家商号。秦安有一定的民族工商业基础,还有规矩严整的商会组织、商帮等。从货郎担到小商品市场,再到西川镇的小商品城,秦安的商业在发展,商业文化也步入现代化,出现了现代商会,商人们热心支持慈善公益事业。
二、秦安旅游资源
(一)大遗址旅游
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列入国家保护项目库,世界银行贷款甘肃丝绸经济带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项目也已立项。尽管大地湾遗址文物众多,已经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宣传不足,大遗址公园建设也较为缓慢,处于分散开发的状态中。F901第一层保护已经完成,第二层展示厅还没有建成。随着两个项目的落地,以后会有更多展示的场馆。
敦煌是石窟类遗产的旗舰和标杆。那么,大遗址类的呢?大地湾遗址建设目标应是:跻身到全国新石器时期大遗址保护(国家考古公园)的十强或者十五强。通过这一组遗址序列(十强或者十五强),基本上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上古中国文明史,以及某些展现区域特色的东西。还可以开展“错位竞争”“错位发展”。在建设连续文明的展示板块后,突出“八千年”这一特色。6000年的文化,让渑池、良渚和半坡去搞。秦安大地湾就搞7、8千年的。
在将来遗址公园建设完成后,应加强提升接待能力、社会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发展参与式考古,将专业的考古知识传播给大众,给大众一种启迪;发展原始聚落旅游,体验野营、采摘、狩猎等游憩活动;发展彩陶制作(和泥、拉胚、绘画、烧制)体验等活动。
(二)秦地古韵游
古街区古建筑与现代生活做结合,实现“活化利用”,能拉近古建筑与人的距离。甘肃省临夏市八坊十三巷旧貌换新颜,“城中村”变身文旅新地标,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秦安有活化潜力的古建筑有:两条明清古街(已列入世行贷款项目)、李元芳故居、安维峻故居、丁锡奎故居、高氏民居、张氏民居等10余处。陇城镇的牌楼门仿照汉代门阙、牌楼的风格,很气派,为通衢大道上的一处小景观。应让悠久的历史应有迹可循,有故事可听。新修缮的丁锡奎故居可做名人故居专题展览。很多村庄保存了非遗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是一种文艺形式或文化活动,可以对外展示展演。
(三)节庆和会议旅游
1.节会活动
主要有桃花会、女娲祭祀、果品博览会等。节庆活动是一系列活动,将县域内的景区景点串联了起来。例如,女娲节会上从县城到陇城的随车讲解可以这么设计:
导游一上车,先是介绍自己、行车路线和注意事项,之后就可以介绍秦安的文化和景点了,其顺序是:成 纪——伏羲女娲传说与信仰——锁子峡、石节子村、神仙塔——阳兀川、杨家沟唐墓——成纪李氏——显亲峡(和伏羲女娲相呼应,再跳转到东汉的显亲侯国)——清水河流域——关陇大道——大地湾遗址(聚落群、原始农业、手工业、建筑业、音乐、美术、彩陶刻画纹)——彩陶文化——陇城镇(古城、古街、街亭、街泉……)。这11个讲解点中,与女娲有关的有6项,占一半以上,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串联起了重要的历史遗存和景点。
可以将节庆与商品展览展销结合起来,开展书画交流、古玩收藏展示、土特产、工艺品销售活动,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让本地和外地商人赚钱,让游客满意,让本地群众也受益。
2.会议旅游
秦安是陇东南地区的人口大县、商业大县。大地湾的相关研究和保护做得很好,方兴未艾。将来还会举办全国性的学术会议。秦安还可以承接伏羲文化旅游节部分会议。而小规模的专题游学、寻根游、团建活动等,可以经常搞。尤其是大地湾遗址,应作为研学旅游的核心地区去经营。
(四)乡村旅游
秦安拥有众多的农家乐、规模化种植的果园和综合性的山庄等,具备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农业旅游的优越条件。纯正的农家饭,都是原生态、无污染的食品,面、油、醋、肉、蛋、菜都是从农家采购的,甚至是从远乡里采购的。还有罐罐茶、小米黄酒、土酿葡糖酒等特色饮料。应大力发展特色餐饮、农家客栈,开展赏花赏果、农事体验、瓜果采摘等活动。
刘坪镇主要发展赏花游、采摘游等。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有《刘坪镇桃花小镇概念性规划》。石节子村保持了原生态的村落生活形态,60多人13户村民分布在8层梯田上。它还是一处乡村美术馆,13户人家构成13个分馆。每年不定期举办现代美术展览、艺术实验等活动。
三、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途径
(一)促进资源深度融合
多推出整体性、系统性的规划设计。努力实现跨界联合,促进文旅农商融合发展。将县域内所存在的文化和旅游分别细分,再对同类型的加以组合,可以看出:农耕文化能够与林果业、乡村旅游相融合,始祖神遗迹、古建筑与古典文化与寻根祭祖、访古研学旅游相融合,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商业文化与购物游、美术文化与艺术之旅相融合。另外,寻根祭祖游和大遗址旅游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而不同类型的、异质的文化元素则不能混搭,如,大地湾遗址就不宜上演秦腔。
(二)增加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观赏性
发展多日游、“夜游”产品,让游客留下来过夜。增加可以观赏的演出。增建几处整洁的夜市,还可以举办“夜画廊”、“大地湾篝火歌舞”、“邀月亭诗会”等。
演艺业与旅游相融合,将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相结合,最典型的案例是在传统的秦腔剧目中增加了舞美、服装等“歌舞剧”的元素。天水市一些秦腔及歌舞剧已经实现了常态化演出。2019年伏羲节会期间,上演的节目有:舞台剧《天一生水》,舞剧《一画开天》,秦腔《麦积圣歌》《洞天仙歌》《激流飞渡》,歌剧《红色卓尼》等等,异彩纷呈。秦安也应效仿,保证演出质量,提高上座率,多联系大团游客,提高外地游客所占的比重,灵活制定票价,根据情况作出浮动。
(三)研发推广特色旅游商品
这几年故宫文物的文创产品十分火热。故宫成功的模式可否复制?秦安的购物旅游还没有做起来。秦安县的非遗节目/产品中,商品化、市场化做的好的是草编、麦秆编、麦秆画、剪纸、三条弦麻鞋和彩陶制品。秦安县电商推行较好的只有兴国、叶堡和郭嘉数镇。文化产业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附加值高的产品价位也高,如不加“陶衣”的人头瓶彩陶(按照原件1:1复制),市场价为400元,加“陶衣”的复制品则为6000元。
应扶持彩陶旅游特色商品规模化生产。匠人们根据文物原件而生产复制品、仿件、模型等等。可以将彩陶制作为陶哨、陶埙、哇呜等乐器出售。应加强产品的包装设计,在品牌建设工作中深耕细作。多创造彩陶制作展示展演有偿服务的机会,让表演也能挣钱。制作出带有大地湾彩陶纹饰元素的系列灯具、茶具等日用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四)促进天水市域内文旅融合
秦州老城曾经的格局是“五城连珠”。未来天水会形成新的五城连珠格局:秦州+麦积+三阳川+秦安+甘谷。秦安必须和天水市步调一致。大河满了,小河也会满。应做通盘考虑,以积极应对。将各种资源整合,使之发生集聚效应。例如,秦安可以承办李广杯传统射击等体育赛事、李杜诗歌节等活动。“全球华人祭祖圣地”是天水的文化旅游品牌,应继续传播好,使得品牌形象、历史背景、人文印象深入人心。天水将文化产业作为本市的支柱产业,秦安的文化产业还算不上是支柱产业。天水市有飞天雕漆厂,麦积区有汉唐陶瓷,甘谷县有大漠麻鞋。而秦安尚未有成规模、叫得响的旅游商品企业。
(五)促进区域融合
这是市域文化旅游融合的拓展和扩大。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让区域旅游文化整体相贯通。努力推动关中天水等相关区域内各市县信息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营销融合,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
继续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如北京科技大学、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等,探索研究大地湾文化。与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上海交通大学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基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等相关院校研究机构合作,共同挖掘伏羲女娲文化深厚的文化意蕴。
四、文旅融合需要把握的原则
(一)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协调
文化和旅游不分家,不应把文化和旅游对立起来。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平台之一。文化和旅游,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但文化和旅游毕竟不同。如何理解“融合”?同质的可以融合,异质的不可以融合,但是可以联合。应将统筹好市场化元素与经济效益、非市场化元素与社会效益做为一个总的原则。
1、经济效益
应紧紧抓住每年3—10月这个旅游旺季,以市场为导向,了解游客需求,调整产品,完善服务,拓展旅游市场。让文化旅游新的亮点,汇聚而成新的优势,使之既满足本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又能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既让旅游从业者获得收益,也让社区居民获得收益。秦安本身也在城市化,所以在旅游规划时要考虑到本地居民和游客的双重需求。
江浙一带的人已经在提倡“服务革命”了。工业化后期,“工业革命”接近尾声,“服务革命”时代来临。秦安的部分服务业发展还不够充分,如代驾服务、汽车租赁、咨询业务。旅游咨询与宣传不应止步。应在经济活动中宣传,在服务中宣传,而不是单向度地由宣传部门来做宣传。
2、社会效益
与旅游相关的文艺作品首先要突出社会效益,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杜绝过度商业化、庸俗化。博物馆、展览馆、主题文化广场、主题文化园等是本地是文化客厅,应完善其旅游服务功能,让游客直观地触摸到文化的精髓。如西安大雁塔广场是整个西安市的文化客厅。此外,对各界人士应倡导文明旅游。
(二)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广义的文化遗产囊括了物质文化遗产(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0类),记忆遗产(档案),古树名木,农耕文化遗产(共10类),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业文化遗产等等。应加强消防、安防、防雷项目推广实施,保护好各类古建筑和景区里的文物。对于一些非遗项目,应该予以抢救性保护。制定控制游客量的方案,把握好开放和管控。在旅游淡季,应制定减免票办法,并宣传推广。
(三)在旅游中沉淀和发展文化
旅游是游客与旅游目的地居民之间的双向的交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要忘了保持文化的特质,发展好文化事业。加强本地特色文化研究,需要深度挖掘历史、非遗、风俗、方言等。例如《秦安手札辑录》精美线装书,对研究本地历史、人物、风俗等很有价值。除了辑录在册的,还有很多没有搜集到的,或者主人不愿出示借阅的。再过几年,还可以编一本续录。
旅游对文化发展应该有一种倒逼作用。秦安10年里只编创了一部秦腔《陇上铁汉》,邻县甘谷则有好几部:《激流飞渡》《椒乡里的麻辣事》《像山情》《睢阳魂》等等。这和秦安县的文化地位不相匹配。甘谷也是文化大县,秦安应多和甘谷比,只能赶上,不能落后。
(四)坚持地方本位与大视野的结合
发展好了本地文化,有利于培育本地的文化旅游产品,彰显本地特色,克服文化同质化。地方特色,往往是独一无二的东西。其价值有大有小,但必须清晰勾勒出来。秦安蜡花舞、舞蹈《草编姑娘》《娲皇风》《娲皇颂》等既反映了本地的特色文化,还有一定的观赏性。而秦安小曲,限于方言,受众有限。必须加强本地特色文化研究,在旅游六要素中保持文化特色,保持住文化的“灵魂”作用。
要培育好本地人才,储备一支懂管理、会规划、知县情、晓民生的旅游人才队伍,最好有一支文化、旅游两栖人才。要让旅游从业人员开阔眼界,用先进的理念去思考,去改善服务。
吴必虎教授提出了旅游的五生理论:人类五千年来所有的游历过程可归纳为生拓、生易、生思、生业、生悦等五个方面。通过旅游来开拓生存发展空间,创造交易机会,创造就业机会,获得知识,获得美感体验。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一定会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03月
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M].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2月
3.吴必虎, 王梦婷. 遗产活化、原址价值与呈现方式[J]. 旅游学刊, 2018, 33(9): 3-5
4.熊正贤.文旅融合的特征分析与实践路径研究——以重庆涪陵为例.《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06期
5.安俊维.建设乡贤文化的载体——名人故居[J].四川泸州乡村文化振兴论坛论文集[C]
注:本文获2019年第三届陇山文化发展论坛(甘肃平凉)三等奖。
作者简介:安俊维,男,1985年12月生,现为秦安县文旅局干部,甘肃省楹联学会会员,天水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若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谢谢你的点赞与传阅!
陇上发布,了解更多资讯
Hash:73fb67342438af582768eef700bcbcde769c59e7
声明:此文由 陇上一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