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追溯祖源历史 全面探识邘国故城
【编者注】本平台收到很多宗亲的建议,要求能够将邘国故城做一个较为系统、详细的介绍,以方便大家了解和学习,本文就是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而整理的,内容以焦作市文物局2009年整理的邘国故城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报告资料为基础。感谢沁阳市文物局局长田中华、邘邰村委提供的相关资料。
一、故城文物本体
邘国故城位于河南省沁阳市西北15公里的西万镇邘邰村东南。东经112°54′48.6″北纬35°10′42.7″,海拔130米。故城北依太行屏障,南瞰沁河冲击平原,东滨龙门石河,西北接邘邰村。城始筑于商代,为“盂”方国。纣王帝辛封鄂侯于此,称鄂侯国。帝辛十八年,西伯代邘,鄂侯南迁,周武王封次子邘叔于此立邘国,春秋至汉历有增筑,之后废弃。邘国故城分东、西两城。
东城城内现为耕地。故城平面近似长方形,东西长约820米,南北宽约580米,总面积47.56万平方米。现从地表面上仅能看到北城墙及东城墙一段,其余西、南及东边一段均遭毁坏,城墙的下段埋入地下。城墙外围原来均有护城壕,现存北城壕。北城墙高2—7米不等,宽17—22米,北城上有两个明显的缺口,似为原来城门,现为便道。北城壕宽40米,该城墙下部夯层厚度不等,有的为4厘米,有的为12厘米,且夯窝较小,直径2—3厘米,为捆扎木棍夯筑,应为商代时期的城墙。中部夯层厚6—9厘米,夯窝圆形,直径5—6厘米,为西周时期加筑的城墙。上部夯层厚10—11厘米,夯窝圆形,直径8—9厘米,深1厘米,部分施筑平夯,应为汉代加筑的城墙。城上及城内散存着大量陶片,属西周、春秋和汉代遗物。因此,该城应建于商代,西周达到鼎盛,汉代又延续使用,之后慢慢衰败,直到最后废弃。故邘城西北角有一高台,面积约1300余平方米,高9米,相传姜子牙曾在此钓鱼,故曰“钓鱼台”。城内现为耕地,地下文化层及遗迹未经扰动,保存较好,因未进行过钻探、发掘,文化层厚度及城内宫殿、道路等布局不详。
西城原有四门,南门城额为“古邘城”。该城创建时代不详,从邘邰村《陈氏族谱列时邘国图》(明清版本)可知城的布局,该城四门有城门楼,城内西部有静应庙,南有观音堂,东有王祠堂,城内东北、东南城墙内侧有城河,西门外也有一段城河。城北门外有文庙、老君庙,东门外有社稷坛,东北有陈氏宗祠,西北有土地庙、山神庙,西南有魁星楼,南门前有将军庙。从地面残存的一角20余米原城墙夯土来看,西城的筑城时间应较东城晚,可能是战国时期出于军事防御需要而兴建的。该城延用到清代晚期,城废圮于民国年间。从遗留下来的南门城额刻石来看,该刻石时间为清·道光五年,说明城在清·光绪年间曾进行修缮。
在东城东侧100余米左右处的龙门石河西岸有一条南北长2.5公里的防洪堤,此堤北起太行山麓红岭山山脚,南至邘城东南的景明村。因其蜿蜒似岭,而且历史久远,当地人称之为“故岭”。筑堤就地取材,用土夹杂卵石夯筑而成,现存宽6—12米,高2—4.5米,现南段保存较完好,是为保护邘国故城而修筑的古代人工堤防。根据1998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故岭进行的横截探沟式发掘资料来看,夯土层厚4—20厘米不等,夯窝直径4—6厘米,其夯筑情况与邘城城墙中层一致,由此推断,该堤防的修筑年代至少应为西周。
除此之外,解放以来,由于农村生产、生活基本建设在邘城周围发现有大量的古代墓葬,一处在景明村东的龙门石河河床中,发现有商代墓,墓室为竖穴土坑式,出土器物有铜爵杯、铜片饰件等。一处在虎村一带,发现有战国时期的墓葬,墓葬为单人竖穴土坑墓式,出土器物有铜管剑、铜带钩、空首布等。一处位于东邘城外西北角,为一春秋至汉代时期的墓葬群,1981年发掘的七座古墓中,春秋墓2座、西汉墓5座。这些墓葬应与邘国故城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因未经钻探,文化遗迹布局不详。邘国故城是古代豫西北重要方国城邑,它对研究商、周时期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二、历史沿革
邘,又作于或盂,商周古国。帝辛纣王元祀(前11世纪)命鄂侯于邘,立鄂侯国,属畿内。《史记·殷本纪》载“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
帝辛十八年,西伯昌伐邘,败戎人,攻灭鄂侯国,鄂侯族人南迁至荆楚一带。
周武王灭商,封次子邘叔于邘,立邘国。“邘······武之穆也”。
春秋战国时期,邘地先后归属郑、晋、魏、韩、秦等国。《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王取邬、刘、苏、邘之田于郑,而与郑人苏忿生之田:温、原、絺、樊、隰、郕、欑茅、向、盟、州、陉、隤、怀”,属郑地。《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王飨晋侯,与之阳樊,温、原、欑茅、邘地周围城邑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属晋地。烈王七年,魏败赵于怀,邘属魏。顕王十六年,韩伐东周取邢邱,邘地属韩。赧王二十九年,秦司马错击魏河内,魏纳安邑及河内于秦,属秦国。
秦昭王五十四年,秦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邘城为秦军征赵进行长平之战的必经之地,邘城扼太行山南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秦始皇六年,拔卫濮阳,卫元君角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属卫。
汉高祖元年,项羽立司马卯为殷王,王河内,属殷国。二年,汉王自临晋渡河,魏王豹降,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卯。置河内郡,隶河内。文帝时,封李寿为邘侯。汉代之后城废。
明清时期,邘邰为乡镇治所在地。
1928年,改邘邰镇为邘邰村。隶西万镇辖。
1982年,邘国故城被沁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邘国故城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图说故城
邘国故城在沁阳市的地理位置
邘国故城周边环境图
邘国故城总平面、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图
列时邘国图(明清版本)
四、故城现状
故城地面现状
保护标志碑
古邘城东北角
古邘城北城墙
北城墙外壕沟
故岭
钓鱼台遗址
古邘城西北角有一高台,面积约1300余平方米,高9米,相传姜子牙曾在此钓鱼,故曰"钓鱼台"。
北城墙上部断面
上层汉代夯土层
故岭夯土层
古邘城下层采集的商代夯土层标本
城墙上层夯土层
五、区域自然与人文环境
1、气候
邘国故城所在地沁阳市,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因其北依太行,西临黄河,在三百里怀川之腹部,气候变化有区域性特征。日照年平均2496.1小时,一般在2172.2——2633.2小时。年平均气温14.3℃,变幅在13.6℃——15.2℃。年瞬间极端高温42.1℃,极端低温零下18.6℃。寒冷与炎热期都在9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583.7毫米,又多集中在7—8月间。夏秋多东北风,冬春多西北风,年平均风速2.3米∕秒。年平均相对湿度66%。
2、地貌、地质、土壤、水文
地貌:该城址在山前冲、淤积地带,北高南低,坡度较缓。城址以南较为平坦。
地质:沁阳市地处太行南坡,系山西台地向二级台地的过度地带,以高角度正断层,平缓开阔褶皱和构造简单断层为沁阳地层构造之主体。该城址处于“行口正断层”南侧。该城址属于古生界奥陶系中统(Oz)和新生界第四系(Q)。
土壤:故城地表为黄色粘土,土质硬,兼有海石淤积。其地下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城址东百米许有地下河,首有贝涧源头,称五壶泉。东北200——400米龙门河出山向东南而去,今成季节性河道。故城西传为出自阜山盘古沟的邘水故道。《水经注》云:“沁水又东,邘水注之,······其水南流,经邘城西,故邘国也,城南有邘邰”。
3、植被、动物
植被:该城址全被耕地覆盖,没有树木。城址东与南面方田林网,杨、柳树纵横交织。村中有千年古槐和椿、榆、杨、柳等用材林,大街两旁为景观树种。山前坡地系绿化柏树及次生荆丛林,亦有苹果、柿子、山枣等少量果树林。
动物:前山区野生动物有狼、狐狸、野猪、太行猕猴,家畜有马、骡、牛、猪、狗、山羊等。
4、居民、产业、交通状况
沁阳市人口48万,其中城址所在地邘邰村1700多户8000多人,60多个姓氏。于姓全部外迁,汤、殷、周、苏、韩、卫及陈、王、刘等姓在此历史悠久。
邘邰村有耕地4200余亩,铁、铝矾土等矿产资源分布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村中有集体和个体采矿、化工防腐、玻璃钢、耐火材料加工及运输、食品加工、规模养殖等企业300多个。手工农业产值超亿元,人均收入超过沁阳平均水平。文化、体育娱乐、健身设施齐全。
城址所在之邘邰村南距市区12公里,东临省道太(原)洛(阳)公路,西有沁(阳)紫(陵)市域公路,焦(作)济(源)公路和焦(作)枝(城)铁路横穿北境。过界公路均与高速公路相接,北距沁阳火车站仅4公里,交通便利。
六、故城出土部分文物
古邘城北邘邰墓群出土的陶猪圈(汉)
古邘城北邘邰墓群出土的陶灶(汉)
古邘城北邘邰墓群出土的陶井(汉)
古邘城北邘邰墓群出土的彩绘陶卧羊尊(汉)
古邘城采集的筒瓦、板瓦(汉)
古邘城采集的铜军司马印(汉)
古邘城北邘邰墓群出土的错金镶嵌铜带钩(战国)
古邘城北邘邰墓群出土的铜剑(战国)
古邘城北邘邰墓群出土的铜剑(战国)
古邘城北邘邰墓群出土的铜鏃、璜、带钩(战国)
古邘城西北虎村墓群出土的空首布、平首布(春秋、战国)
古邘城东采集的陶鬲(商)
古邘城东商代墓出土的铜爵杯(商)
古邘城采集的石斧(新石器)
七、邘国故城价值评估
1、邘国故城是古代中原地区重要的商周方国城邑,它对研究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商、周时期的城市规模、布局有着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2、邘国故城历史延续时间长,从商代至汉代历代均有增筑修葺,对研究豫西北各个时期的筑城技术发展、演变以及建立该地区夏、商、周考古学文化谱系具有重要的价值。
3、邘国故城是控扼豫晋“京洛孔道”上的重要城邑,它“南瞰伊阙、北控羊肠”,地处战略要冲,为古代军事重镇,对研究古代交通、军事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4、邘国故城东部的故岭,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较早的防洪堤防工程之一,该堤防的发现,说明早在周代邘城先民已具备了抵御洪水灾害的能力,为研究早期堤防筑造技术提供文物例证。
5、在姓氏文化方面,邘国故城是“于”姓的发源地,它对研究“于”姓氏的起源、形成、传播等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对其保护,对促进姓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019年3月23日沁阳召开邘国故城保护利用专家座谈会,专家学者对邘国故城等保护单位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建议对邘国故城立项报批、编制保护规划、争取资金进行钻探试掘,摸清地下城池布局,拟建遗址公园等方式实现对其科学保护利用;借助“万里茶道”申遗项目,力争将邘邰村文物遗迹纳入此次申遗项目中,促进传统文化村落申报及文保单位的有效开发利用。
阅读原文”进入网站了解!
(整理:于振华、于之、陈光芒)
责任编辑:于君才
投稿邮箱:yushizqh@126.com 82996599@qq.com 22350027@qq.com
投稿联系微信:yu2277555 gb13206
上述文章及图片材料版权归原作者和【于姓的天空】所有,未经同意引用、转载发布请注明出处,随意篡改核心文字及版权归属属于侵权!
Hash:52735b74de451a470e8c1e8b3826c68efcfc89e0
声明:此文由 于姓的天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