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塘古镇虽不大,却有着人文鼎盛的过去和惊心动魄的历史

原标题:李新生:描写地域乡风与文明 唤起记忆中的真善美

凭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反映家乡北塘古镇等内容的散文、小说,他荣获“滨海新区文学艺术精品奖励”;2014年,他的长篇小说《渠塘镇》出版,并荣获天津市第二十三届“‘东丽杯’全国梁斌小说奖”网络人气奖;2015年,他创作的《潮音寺庙会》《大沽龙灯》等作品又荣获滨海新区年度文学艺术精品奖励。他就是李新生,一个用笔抒写和弘扬北塘610年古风古韵的人。

芝麻小事 道出真与美好

李新生,1952年出生于北塘古镇,2009年才正式开始写作,用他丰厚的人文积淀、勤奋不辍的创作、饱满的情感,抒写着他对家乡的热爱。

“北塘古镇有着几百年的历史,积淀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编这本《北塘琐忆》的初衷,是让后人知晓和不忘曾经的历史风貌,让迁徙到北塘的新主人们了解家乡过去的市井民情,留一点念想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书中几十篇小文章都是古炮台垛口下百姓生活的芝麻小事,再普通不过了。”然而正是这些芝麻小事,曾经维系了李新生这样的老北塘人多少悠悠情愫。“我们都是喝蓟运河水长大的,和新区古镇血脉相连,我要把它们写出来。”一篇篇翻着讲着书中的文章,李新生的记忆不停地闪回那度过整个童年和美好的青春时光的古老小镇。

滨海新区上点岁数的百姓可能都清楚,北塘古镇虽不大,却有着人文鼎盛的过去和惊心动魄的历史。

“浩渺层烟上, 盱衡百谷从。

地天一气接, 遐迩共朝宗。

万仞银山涌, 千霞晓日冲。

神京左辅壮, 清宴庆提封。”

——海天东胜 明代大学士杜立德

从这首诗中可以想见北塘这个三河汇流的海边渔村的盛景,加之明清海运、漕运的发达,使这个1404年建村的小镇成为商业发达、物阜民丰的著名渔港和漕运码头,与大沽口南北相望。然而,也正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又使它与大沽口一起成为巩卫京师的军事重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近代史上4次大的历史事件都影响着这个小渔村。李新生将这些史书上随处可见的文字作为大的背景,而把浓墨重彩的笔触深入历史的夹缝,深入家乡的民风民俗和风土人情。

作为土生土长的老北塘人,李新生对家乡有着扯不断的情结。他说:“北塘本来是渤海湾边一处很有特色的古镇,只可惜,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在1976年唐山地震自然灾害中遭受严重破坏,从那时候起古镇已经面目全非。唐山大地震时我在下乡,春节回家探亲时看到北塘震后的残墙断瓦,我落泪了。2012年春,北塘古镇原址重新建造一座明清风格的仿古小镇,再现600多年历史风貌,我很兴奋。但是,北塘古镇旧时的很多民间乡风乡俗还是难以寻觅了。”当然,出生在北塘的于辉、李学韩等老朋友留下不少北塘的民间传说和历史风貌,但是李新生觉得还有很多很多埋在大地震的灰土之下的民风民情隐秘着,于是他产生了书写家乡民俗的念头。

丰富的生活经历,加上创作者特有的观察描摹事物的能力,于是,一幅幅老北塘生活的画面在李新生笔下徐徐打开:少年时北塘那些开水铺、绱鞋铺、箍筲匠,以及北塘火车站接站的小驴车被他描写得如在眼前。“夕阳下,家家户户在自己的院子里摆上小饭桌,饭桌上却离不开家乡的海鲜。剥着皮皮虾,剔着梭鱼刺,加上些许葱姜的贝肉、芝麻酱凉拌的海蜇皮,老人们还热上一壶烧酒,在徐徐秋风下,从日头偏西一直吃到繁星点点。夜深了,人们入睡时,小镇到处可以听见秋虫的鸣叫,或在屋檐下,或在灶台旁,又给小镇增添了几分秋的味道。”读着这样的文字,旧时岁月汩汩而来,不禁让高楼大厦里的城市人有几分神往那些已经消逝了的过去岁月的人文景象。

收集资料 挖掘历史真相

退休以后的李新生,终于有了大把的时间。为了收集补充完善新区北塘古镇的民俗资料,李新生走访了数不清的北塘庄、新河庄和过去塘沽、宁车沽村的老人,从那些有经历的老人们的口述中得到许多宝贵的东西。比如当年宁车沽的艚子、渔民的号子、脱坯的模子、以前“家安船”上人们居家生活的情景等等。他一边收集资料,一边把它们写出来并投稿到报纸刊物发表,那种急切地想把滨海新区旧时美好风貌展现出来的心情,可想而知。李新生对家乡的真实历史发掘认真而执着,此前他出版的长篇小说《渠塘镇》就是以近代老北塘为原型进行加工创作的。对于小说中涉及的一些历史人物,他查阅了大量史料,确认他们的出生年代、曾任官职、对家乡的贡献等等才进行描写。虽然小说可以虚构,但他在作品中除了一些普通市民多为虚构外,在史书中有记载的历史人物则尽量追求真实。

为追求历史和民俗的真实,他一趟趟跑天津图书馆、泰达图书馆等单位查阅史料。《渠塘琐忆》一书当然也不例:书中写到的《门定子》《院子里的桅杆》《鸣锣惊鱼》《渔家血网》等文章中的插图照片,都是从天津图书馆的民国资料中查阅到的。李新生用地域特有的乡风与文明,用人文与日常重新唤回记忆中的真实与美好。于是,“有螃蟹皮子的卖”那时代老人的吆喝、“梆梆梆”家家户户收泔水敲打的梆子、“叮铃铃”清洁工收垃圾摇动的铜铃,以及渔家院子中桅杆上观看风向的“风鱼儿”的旋响、河岸边“咚咚咚”艌船敲击声的波长,还有初冬滩涂上男人们“嘿哟——嘿哟——”拉船的粗鲁呼号一起混合成古镇特有的海韵民风,铸就了他文情并茂的散文集《渠塘琐忆》。

李新生经常是把在网上和史料中发现的家乡的“蛛丝马迹”寻根问底地进行收集整理。这几年,通过他细心的整理、挖掘和考证,一些从前不为人知的“故事”被带出海面,比如清代名臣曾国藩的著名散文《陈仲鸾同年之父母七十寿序》。当他发现,人们谈论咸丰年进士、曾任山西道御史、汀漳龙兵备道的北塘人陈鸿翊时很少使用的字号“仲鸾”两个字出现在那篇散文的题目中时,立即认定这篇文章写的是自己的老乡陈鸿翊,并进行了考证。几年前,李新生了解到营口博物馆有一座景方伯德政碑,由宁河县士绅和船商在清光绪二年为奉锦山海关地方长官景福所立。他觉得这个石碑很可能与家乡北塘有关联。为弄到碑文,他通过QQ上认识的朋友了解碑文情况,并加了若干营口的朋友。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终于有热心朋友为他抄录了德政碑的碑文。碑文有了,碑文上的几十个士绅还需要考证是不是北塘人。于是,他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查到的包括陈鸿翯、陈鸿翊、陈鸿翙、李芬、李华、张文田、张文福、李廷模等20几个人,他们都是北塘士绅,最后证实景方伯德政碑是当年海运兴盛时的北塘士绅和船商所立,从这一碑文中可以窥见清末北塘海运兴旺的情形。于是,一篇《营口德政碑与北塘海运》写成了,并发表在《今晚报》上。另外,在江西为官时主建了当地书院的张文诰、在山西当官时有村民为其立碑的陈鸿翥等的事迹,都是家乡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被李新生发现后写成文章在报刊发表或收录到书籍中。

笔耕不辍 弘扬风土人情

讲起自己“从文”的经历,绕不开的依然是家乡古老的人文风貌。“1966年夏天,父母带着我们搬到了两间土坯房居住。那曾经用白灰水粉刷过的内墙,因潮湿而不时脱落粉尘。为了抑制粉尘脱落,母亲煮了一锅浆糊,我们哥几个用一下午和一晚上,把旧报纸糊在墙上。”谁能想到,正是这满墙的旧报纸,成了李新生兄弟几人最早的文学启蒙读物。那年月,图书是很少有的看的,家中仅有的《平原枪声》《欧阳海之歌》《红岩》等几本可以看的红色小说不知被翻了多少遍。虽然还有诸如捉迷藏、踢破罐、弹玻璃球、打弹弓等丰富多彩的儿童游戏,“在我们兄弟看来,那墙皮上一行行大小不一、参差不齐的文字,才是我们更喜欢的游戏天国”。兄弟几人闲时躺在炕上开始了文字游戏,一个兄弟说出句子,另外四个兄弟在墙上寻找,从文字中寻找童年的乐趣。1969年,初中毕业的李新生下乡到了黑龙江临近国境线的生产建设兵团。1978年,李新生被调到黑龙江宝泉岭农业机械化学校工作。在学校图书馆,他如饥似渴地读了不少书。虽然之前断断续续发表过一些作品,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还要从退休后的2009年算起。

2009年,他写的《北塘南营炮台怀古》荣获天津市第十八届文化杯“全国孙犁散文奖”优秀奖。2010年,他创作的微小说《纸祭》又在高手如云的微小说大赛中再摘奖,并收到湖北省“第二届网络文化节微型小说大赛”铜奖奖品。这之后,李新生一发不可收,发表了一篇散文如《家乡的秋》《家乡的春》《家乡的夏》和《家乡的冬》,相继发表在国内文学刊物上。

李新生的小说、散文、诗歌、童话遍地开花,其中《拉船号子》《虾油虾酱纳盐税》《修建大沽炮台捐款》等写的则全是北塘和新区塘沽的历史。终于,心血浇注,先有长篇小说《渠塘镇》问世,今年8月散文集《渠塘琐忆》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滨海时报》曾刊载过李新生的一篇文章,叫《融合在新区》。他在文中说,滨海新区是个新的移民城市,这10年来,那些“新移民”的勤劳、奋进,以及骨子里那些优秀的东西时常感染着他。同时,他又总想把家乡的风土人情推荐给他们。这些肺腑之言,正道出了李新生不断奋笔、不停创作的秘密吧。(滨海时报)

Hash:df5704dffedf79938701ef0c9b3ff222ffe5280f

声明:此文由 新塘沽论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