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唯一的民俗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啦,你去打卡了吗?

在蒲岐古镇北门街村

一处狭窄深僻的巷弄里

由该村村民卢瓯武创办的

蒲岐古城民俗博物馆

成了一个热门的文化景点

1

据悉,古城民俗博物馆自2012年春主体展厅——木雕古城浮雕展出以来,经过卢瓯武多年经营,已经从原来的一个展厅增加到目前的10个展厅。进入展馆,只见里面藏品琳琅满目,从木雕到石器件,从纺织品到书画等,让人目不暇接。

前不久,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来到古城民俗博物馆,得知其已经取得了乐清市民政局的注册登记证。馆长卢瓯武开心地说:“经浙江文物局批准备案,古城民俗博物馆于8月份在乐清市民政局注册登记,成为我市唯一的民俗博物馆,并正式挂牌。”

美国参观团。

巷弄里的民俗博物馆

琳琅满目的展品让人流连忘返。当记者走进“渔乡风情”展厅前,卢瓯武详细地介绍了各个展品的历史故事。

卢瓯武指着一支蒲岐打渔船模型说,蒲岐人从前十户有九户下海,以海为生。说着,他深情地朗读了一段挂在渔船模型旁边的渔船介绍词:他们搏击风浪,他们死里逃生,茫茫大海,惊涛骇浪,危险无处不在,小小渔船前舱不到四尺长。柴灶、水缸皆置内,三人都倦身睡。炊烟眼泪催,雨水湿衣睡,讨海辛酸如黄连,子孙牢记先辈苦,珍惜今朝好时光……

展柜里站着一个身体魁梧的渔民雕塑,头戴蒲岐竹甲帽。这是抗倭将士们的头盔,刀枪不入,渔民们在大海中起到防风遮雨作用。渔民雕塑腰间捆着一条20厘米长的牛皮护腰带,相传是抗倭将士戎装必备的军需护腰具,起到防身、保暖作用。身穿拢裤,这是渔民专用工作裤,有很多海洋作业实用功能。渔民雕塑手持一把鱼叉,非常威武。明代蒲岐先民平时下海牧渔,一旦战事,全城皆兵,冲向抗倭前沿,保卫神圣的海疆和沿海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卢瓯武又讲解海涂作业的工具和传统历史。蒲岐原有5000多米长海岸,有沼泽湿地、海涂9万多亩,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近海养殖产业,蒲岐先民都有一手海涂捕捉鱼、虾、蝤蠓、弹塗、扁蛏的技术,以此为生。

展柜里有一把像刺刀枪一样的展品,展品牌上标有“鳗划”,是捕捉白鮹鳗的专用工具。另一把像龙船木浆的展品,标注着“蓝蝴楬”,是涂民淘蓝蝴专用工具。一个叫“哈梯”的展品,像支小船艇,是海涂上的交通工具,利用泥浆滑动原理,能快速运行在辽阔的海涂上。

展馆里还有一个竹编笱笼。据介绍,从前蒲岐人世世代代自己用篾丝编制笱笼,架在海涂上捕捞鱼虾,现在都使用尼龙网袋一类工具了。编制篾笱笼的师傅都已过世了。这个篾笱笼是一位已过世的金姓阿公,为了留下蒲岐笱笼记忆而编制。

渔乡风情展柜中,有好几块像恐龙脊骨一样的骨头泡在药用酒精水中。据介绍,这是鲨鱼脊骨。比这些更大的标本,是则鲨鱼头颅标本。

立志办成5A博物馆

蒲岐古城民俗博物馆经历了十年创建,征集了先民生产、生活及文化用品等1000多件物品。开设了农具、纺织、民俗、圆木艺术陶瓷古物、石艺、老行当、老家俱、渔乡风情等十个展厅及不同类型古文化专柜20多个。2015年开始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了社会各界观众数超万人次,受到良好的评价。

蒲岐古城民俗博物馆还被授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国华侨文化学术交流基地”“地方未成年人课外活动基地”,永嘉学派楠溪书院和多家文学机构将其作为文学创作基地。

记者在展馆传统文化讲堂中展出的多副爱国主义教育展板中,更深地了解到蒲岐抗倭战斗的惨烈,日军侵犯轰炸蒲岐的残酷和蒲岐军民勇与大自然博斗的大无畏精神。

卢瓯武说:“蒲岐讨海人靠天由命,从前蒲岐临大海最近的东南城郭。每当台风来临,墙上站满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抱儿牵女的妇女们。他们站在高高的城墙之上,个个都踮酸了小脚,望穿了巨浪滔天的大海,盼望着自家渔舟平安回港。”

卢瓯武说,如今蒲岐古城民俗博物馆正式挂牌,向全社会开放。接下来将更好地体现服务人性化,展品管理数字化,接轨5G时代,征集更有教肓意义展品,把蒲岐古城民俗博物馆办成我市5A级民办博物馆,回报热心观众。

来源: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海燕 文/摄

部分图片由蒲岐古城民俗博物馆提供

Hash:952f617cebe761e2970de13a170b00a653ac21f4

声明:此文由 乐清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