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一号墓发掘现场
大葆台西汉墓发掘人员合影
1983年12月,游客在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参观复原的一号墓墓室,图中可以看到整整齐齐层层垒起的“黄肠题凑”。叶用才 摄
一号墓墓道内的车马坑,这里发现的殉葬车马均是墓主人生前使用过的真车马。
大葆台汉墓
西汉晚期的两座大型木椁墓。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黄土岗。1974~1975 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发掘。两墓东西并列。根据所出汉武帝至宣帝时的五铢钱、四乳四螭铜镜、漆器上“廿四年五月丙辰丞”的针刻记年,以及墓葬形制等考察,东边 1 号墓的墓主可能是死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 45)的广阳顷王刘建;西边的 2 号墓,当为其妻之墓。两墓早年遭盗掘破坏。1 号墓保存较好,墓上有南北 90 米、东西 50.7 米、高 8 米的封土;墓圹底部长 23.2 米,宽 18 米,圹内用木材筑成甬道、外回廊、黄肠题凑、前室、后室、内回廊诸部分;墓道在墓圹之南,残长 34 米。外回廊内置有豹、马、雁等禽兽和陶器、铁器、漆器等,前室放置漆床、六博和陶器,后室有 5 层木棺和大量玉器及玉衣残片,内回廊则主要放置陶器,墓道内紧靠墓门处,作成木室状,内置彩绘朱轮马车 3 辆和马 13 匹。墓中出土有陶器、铜器、铁器、玉器、漆器、丝织品等 400余件,五铢钱百余枚。在内回廊与外回廊间以黄肠题凑隔开,即用长 0.9 米、宽厚均约 0.1 米的柏木条横向排列,垒成隔墙。使用黄肠题凑是汉代皇帝和诸侯王墓葬的规格。2 号墓的形制与 1 号墓相似,但破坏严重,仅出土陶器、铜器、玉器等少量器物和百余斤五铢钱。有的学者认为,这种西汉诸侯王墓的形制,沿袭了先秦穿地为圹,把墓分为“正藏”和“外藏”两大部分的旧制,其中象征“前堂”的前室和象征“后寝”的后室以及文献中称为“便房”的内回廊即为“正藏”,而外回廊和墓道内放置车马的木室即为“外藏椁”。两墓的墓室、棺椁结构是研究西汉诸侯王墓形制的重要材料。1 号墓所出渔阳郡铁官所铸带有“渔”字标记的铁器和用生铁固态脱碳钢制成的箭铤、工具等,对研究西汉时期的钢铁冶炼史具有重要意义。
(俞伟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扩展1:
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是历史类专题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第一座汉代墓葬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黄土岗乡大葆台村东南,1979年11月筹建,1983年12月1日建成开放,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郭公庄707号。
大葆台西汉墓发掘于1974~1975年,博物馆是在大葆台1号西汉墓遗址上建立的。该墓葬是一座西汉中晚期 (公元前1世纪中叶)的诸侯王陵墓,是按西汉天子葬制修建的纯木结构地宫,底面积 417.6平方米,由墓道、甬道、外回廊、黄肠题凑、内回廊、前室(堂)和后室(寝,即五重棺椁)几部分构成,顶、底部及四壁以木炭和膏泥密封,史称“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制,是研究西汉帝王葬制的珍贵实物资料。墓道中殉葬3辆“朱斑轮青盖车”和11匹马骨,也是重要的考古发现。
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的基本陈列由大葆台 1号墓墓室复原陈列、大葆台1号墓殉葬车马陈列、大葆台汉车复原陈列和大葆台1、2号墓出土随葬器物陈列4部分组成。汉墓清理过程中发现的金代建筑遗址和水井,也加以保护,一并展出。
该馆的馆藏,主要是大葆台1、2号西汉墓及金代遗址出土的文物约千件。因墓葬早年被盗掘,出土物不甚丰富,重要出土物有大型兽面鎏金铜铺首、墨玉镂空玉舞人、镂空龙凤纹玉璧以及大型黑漆衣陶器等。
该馆除日常接待观众外,还为在京各院校文史专业及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活动提供服务。
扩展2:
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直面神秘古墓 侯晓晨 (来源: 北京青年报)
1974年,北京东方红石油化工厂寻找适合深层埋藏储油罐的地方,选中了丰台区葆台村的两个高大的土坡子。石化厂请来了北京市地质勘测处进行钻探勘测,发现土坡深处的土层里,竟然有许多木炭、白膏泥和古钱币!他们马上给当时的北京市文物管理处打电话。接到电话后,文物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火速赶到现场进行探查,初步判定是一处大型木椁墓葬,后来又进一步发现它分为东、西两座墓。
在北京市委和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直接领导下,成立了大葆台汉墓发掘组,1974年8月19日正式开始对东边的1号墓进行发掘,1975年又对其西侧26米处的2号墓进行发掘。经考古研究,1号墓为西汉广阳顷王刘建墓,2号墓为其王后墓。墓室虽然早年被盗,但仍出土了陶、铜、铁、玉、玛瑙、漆器、丝织品等400余件。特别是在1号墓的发掘中,第一次出土了“黄肠题凑”的实物,更使大葆台汉墓闻名遐迩。
30多年过去了,大葆台周边已经焕然一新。坐692路公交车,在终点站“世界公园公交总站”下车,沿着幽静的丰葆路往回走三四分钟,路南赫然出现一道朱红色的仿古门阙,左侧立着一根红色柱子,从上到下用古字形写着12个大字:“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主要有地宫原址及出土文物展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展馆,穿越两千年的时光,一起追寻遥远的大汉王朝吧!
镇馆之宝:西汉广阳顷王刘建墓室
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毫无疑问是其1号墓(地宫),当年是西汉广阳顷王刘建的墓室。
地宫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平面呈“凸”字形,为土坑竖穴墓,南北长23.2米,东西宽18米,距地表4.7米。墓穴的面积达417.6平方米,甚至比清乾隆皇帝的墓穴(300平方米)还要大!地宫使用的是“天子之制”,即西汉皇帝御用的最高级葬具体系,史称“梓宫、便房、黄肠题凑”。
从最外层的黄肠题凑往里走,就是前室,也叫“便房”,象征帝王生前起居玩乐的地方。前面是一张宽大的黑漆朱彩的坐榻——当时没有椅子,更没有沙发,贵族们就在榻上面坐。便房北面是后室,是放置墓主棺椁的地方(椁字念“果”)。棺用来盛放墓主遗体,椁则是保护棺的一个套子样的空间。先秦时期通常是在地面掘一个土坑,在坑内铺设地板、搭建四壁以及顶板,这就是最早的椁。后来伴随着墓室空间的扩大,椁才逐渐成为保护棺的套子。上古时期的人们往往用梓木为帝王制作棺椁,所以后来帝王的棺椁也叫“梓宫”。
墓道内随葬有3辆木质单辕车和11匹马,应该是墓主人生前使用过的真车马。按照汉廷的仪制,这种马车叫做“朱斑轮青盖车”。墓室的顶部和底部是用木炭和白膏泥密封的——白膏泥可以隔绝空气,木炭可以防潮。
当年,地宫主人身份的确定,还颇费一番周折。最初,人们注意到了墓中棺椁的形制:三棺二椁,共有五重,正是西汉诸侯王级别的葬制。可是,诸侯王为什么可以采用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的“天子之制”呢?据《汉书》记载,当时的诸侯王国“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显然诸侯王也可以享用天子的葬制。
墓中出土的一件漆器上,刻有“二十四年五月丙辰丞”等字样。西汉共有12位燕王,在位24年以上的只有四人:燕康王刘嘉,26年;燕王刘定国,24年;燕剌王刘旦,38年;广阳顷王刘建,29年。显然,墓主人只能是他们四人中的一位。地宫出土了许多五铢钱,史载,这种钱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刘嘉死于公元前151年,刘定国死于公元前127年,当时还没有五铢钱,所以他俩不可能是墓主人。刘旦之墓戾陵在今天的石景山区,他根本不可能葬在大葆台。排除了上述三人,墓主人的身份也就揭晓了:广阳顷王刘建。他是汉武帝的孙辈,公元前73年至公元前45年在位。如此说来,大葆台汉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真是弥足珍贵!
我国首次发现的“黄肠题凑”实物
在1号墓地宫中,最为珍贵的发现是“黄肠题凑”。当年,在挖掘时,考古人员沿着古墓的顶部向下清理,越往下面,条木越多,大多向外倾倒。这些条木非常规整平直,表面打磨比较光滑。进一步发掘后,人们看到,墓室四面都是用条木层层垒起,端头向内,形如木墙,南面正中有门。这到底是什么东西?于杰先生根据文献记载,提出应是“黄肠题凑”。
《汉书·霍光传》记载,老臣霍光死后,汉宣帝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唐人颜师古给这一段做注释时,引用了汉末魏初学者苏林的解释:“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刘昭也注释过“题凑”一词:“题,头也。凑,以头向内,所以为固。”据此可知,“黄肠”强调的是材料和颜色,也就是黄心的柏木;“题凑”强调的是木头摆放的形式和结构,也就是木头的端头向内排列。合起来解释,“黄肠题凑”是用黄心柏木,按向心方式致累而成的厚木墙。这种葬制起源于何时尚有争议,但在西汉盛极一时,已是公认的事实。
大葆台汉墓的“黄肠题凑”,系国内首次出土,它填补了汉代葬制研究中的一项空白,是重大的考古发现。它由10厘米×10厘米×90厘米的柏木14000余根叠成,约合木材122立方米,简直相当于一座森林!柏木堆成的木墙高3米,厚0.9米,总长42米多。排列方式上,南北两端为南北向纵垒,东西两侧为东西向横垒,四角连接处南北壁黄肠木两头直接顶靠在东西壁黄肠木上,这样从内侧看,则四壁均为木头,即题凑。
但是,“黄肠题凑”加工的难度很大,所耗费的人力、财力都很多。而且,和坚硬的石头相比,柏木并不能做到不朽不腐。因此,东汉以后这种葬制逐渐走向衰落。河北定县发现的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已经改用石材做题凑。“黄肠题凑”终于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直到两千年后,才重新被世人发现……
鎏金青铜兽面铺首
在大葆台1号墓黄肠题凑木墙的正南方,设有一个门,宽3.6米,高3米,门上装着图中所示的鎏金青铜兽面铺首,高24.5厘米。所谓“铺首”,其实就是门上的拉手装饰件。为什么要做成猛兽的形状呢?很可能是为了镇凶避邪。据学者考证,这种样子的铺首,是从青铜器上的兽面衔环耳演变过来的。
既然介绍这只铺首,就得说说青铜。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它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耐磨、耐腐蚀、色泽光亮等特点,适合于铸造各种器具。中国使用青铜的历史年代久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在夏、商、春秋和战国早期,青铜器更是盛极一时,大部分用于铸造礼乐器和兵器,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金属冶炼和铸造技术。大家熟悉的司母戊大方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就是铸造于商代的青铜器。
到了战国末期和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青铜器的数量减少了,但工艺并没有退步。大葆台西汉墓里的鎏金青铜兽面铺首,不仅采用了青铜材料,而且在器物上做了鎏金处理。所谓“鎏金”,就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漆,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鎏金技术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后来也有“金涂”、“黄涂”、“火镀金”等不同的称呼。经过鎏金处理的青铜兽面铺首,造型威猛粗犷,鎏金熠熠生辉,是一件做工精良的艺术品,在古墓的出土文物当中格外引人注目。
“渔”字铁斧
西汉时期,青铜器已经走向衰落,铁器得到很大发展。在大葆台汉墓中就出土了大量的铁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号墓当中的“渔”字铁斧。
乍一看,这把斧子没什么新鲜的。斧柄因为是木质的,经过两千多年时间,早都烂掉了,只剩下孤零零一个斧身。斧身呈梯形,两侧略带弧形,上面有铸造的痕迹,为铸铁产品。不过,如果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斧子的一面有个凸起的“渔”字——这是渔阳铁官作坊的标记。渔阳郡的故城,就在今天北京密云县的西南。学术界认为,这一发现是西汉“盐铁官营”政策的重要证据。
西汉初年,统治者对盐铁业采取自由经营政策。到了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了“盐铁官营”政策,由国家垄断经营盐和铁,并且设置行政机构进行具体管理:在中央于大司农之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事业;在地方各郡县设立盐官或铁官,经营盐铁产销。在铁器方面,官府直接组织开矿冶炼、铸造器物及销售,控制了生产和流通的全部过程。渔阳郡的铁官作坊,正是在那时设立的。大葆台出土的“渔”字铁斧,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换一个角度想想,在斧身标上代表产地的“渔”字,是不是也说明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先民,就已经有了“产品标志”的意识呢?
透雕双面刻墨玉舞人饰件
玉是一种矿物,分为硬玉和软玉,质地细而有光泽,可用来制造装饰品或做雕刻的材料。中国有着悠久的玉文化历史。北方的红山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年-5000年)当中,发现了大量的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造型精巧,形态传神。南方的良渚文化遗址(距今约5250年-4150年)当中,也发现了不少玉琮、玉璧、玉钺等,造型严谨,对称均衡。周代重玉之风极盛,祭祀时兼用玉器,宴享只用铜器。儒家学说兴起后,崇尚“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理念,玉被赋予了崇高的道德内涵。到了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这一说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用玉殓葬,是中国古代厚葬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非要把好端端的玉器埋到墓里去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古人认为玉是致密温润的,能够保证肉体不腐。此外,以玉殓葬还可以炫耀财富,显示墓主人尊贵的地位。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出土了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的金缕玉衣,由2498片玉片组成,所用金丝约1100克,这一发现轰动了海内外。
同是西汉诸侯王,既然刘胜死后能穿金缕玉衣,那么刘建呢?大葆台汉墓是否出土了金缕玉衣呢?遗憾的是,由于墓室早年被盗,考古工作者只找到了部分玉衣残片,以及一件嵌玉的龙头枕。不过,凭借这些发现,足以判断出墓主人下葬时身着玉衣。
虽然没能找到完整的玉衣,但是大葆台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多多少少弥补了一些遗憾。图中这件文物,就是透雕双面刻墨玉舞人饰件,简称“玉舞人”。它出土于2号墓,墨玉质,扁平长方形,高5.5厘米,上端为圆角,两面皆以镂雕线刻舞俑人像,身着长裙,弯腰甩袖,可谓灵动飘逸、栩栩如生。玉舞人的上下端各有一个小孔,便于穿系和悬挂,属于装饰玉。
透雕螭虎玉佩
中国古代虽有众多的玉器,能经常戴在身上的却只有玉佩。《周礼·玉藻》有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显然把玉佩上升到了礼法的层面。战国、秦汉时期的玉佩繁缛华丽,显示出佩戴者的尊贵与威严。
这件透雕螭虎纹玉佩,出土于大葆台2号墓墓室的东北侧。白玉质,圆形,直径7.1厘米。玉佩使用透雕技法,上部镂空成樱花,中间镂雕一只盘曲螭虎。所谓“螭虎”,身形如虎,为螭与虎的复合体。虎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螭又是什么东西呢?《说文解字》云:“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说白了就是无角龙。螭为阴,代表地;虎为阳,代表天——合为螭虎,意指天地合,阴阳接,象征着皇权与吉祥。
中国古代,螭虎在玉玺和璧上最为常见,在秦汉时期最为流行。玉佩上的螭虎,用阴线条刻出其身形,均两面刻,形象朴素而生动。玉佩边缘阴刻两圈弦纹,中间夹以双弧形纹,显示出精细的雕刻技艺。
鎏金嵌玉龙头枕
现在我们都知道,睡觉的时候要枕着枕头,要不然就会非常难受。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类的颈椎有一个前凸的弧度,称为生理性前凸。枕着枕头睡觉,可以使颈椎维持正常的生理弧度,处于放松休息的状态。原始人虽然不懂现代科学,但他们已经从实践中总结出了舒服的睡觉姿势,用石头或草捆等把头部垫高——这也是枕头的原始形态。到战国时代,枕头的制作已经相当成熟。1957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一个战国楚墓里,出土了一张保存完好的漆木床,床上就有竹枕。
大葆台汉墓中,出土了一件鎏金嵌玉龙头枕。枕头的主体部分为木制,两端为龙头,用水晶作眼睛,用青玉作牙、舌及双角。两个龙头做出伸舌蹲坐的姿势,造型格外生动。这件龙头枕规格很高,是和金缕玉衣配套使用的葬具。不过,它的高度达到了20.5厘米,看来也只能作为一个葬具,象征着墓主人尊贵的身份;如果刘建生前就枕着它睡觉的话,非得落枕不可!
缠丝玛瑙饰件
玛瑙是一种矿物,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有各种颜色,多呈层状或环状,一般为半透明或不透明,质地坚硬耐磨,可做贵重的装饰品。中国人很早就对玛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汉代以前的古籍中,常将玛瑙称为“琼玉”或“赤玉”。在南京北阴阳营遗址中出土过玛瑙杯和玛瑙珠,甘肃永靖大何庄齐家文化遗址(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900年)、山东莒南大店春秋墓以及南京象山东晋墓当中,也都发现了玛瑙珠。
缠丝玛瑙是各种颜色以丝带形式相间缠绕的一种玛瑙,因相间色带细如油丝,所以称为缠丝玛瑙。有的红白相间,有的蓝白相间,有的黑白相间,或宽如带,或细如丝,甚为美妙。图中所示的这颗缠丝玛瑙饰件,出土于1号墓后室北面内椁底板上。玛瑙近似长方形,长6厘米,底平面微鼓,表面琢磨极其光滑平整,左侧有一片花形鸡血红,流美艳丽,为整个玛瑙增色不少。
大葆台,有多少精美的出土文物?又有多少神秘的传奇故事?由于篇幅限制,今天就介绍到这里了。有时间的话,可以亲临古墓,免费参观博物馆。在古老的地宫内,拨开两千年的历史迷雾,您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Hash:6049ab0a5a81d94a99d9b56de8e9cf47aeeb8c7b
声明:此文由 叨叨三国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