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个性续文脉 强经营促增收
■记者张学敏
通讯员斯丽萍郭明
本报讯昨日,记者来到省历史文化村落——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村,先后走进千柱屋、下门前畈等古民居,只见千柱屋正在闭馆修缮,而下门前畈投资363万元的修复工程已经完工。据了解,诸暨市扎实推进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截至目前已投入3000多万元,修复古建筑10多处,发展特色文化农耕旅游产业,带动10多万人增收。
历史文化村落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历史文化村落,正成为一项“等不起、慢不得”的抢救性工程。诸暨市摸排确定40个历史文化村落,其中,斯宅村、赵家新村、次坞新村等3个村列入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名单,12个村列入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一般村名单。在实际工作中,诸暨市突出“特”、“传”、“用”三个字,文化为魂嵌入如画风景,保护利用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立足于“特”,强化规划引领。在编制完成《诸暨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照“找准定位,彰显特色”的原则,委托高资质规划设计单位对单个历史文化村落进行规划设计,确保独特个性、文化积淀得到充分展现。编制完成斯宅村、赵家新村保护利用规划,如赵家新村将建成以“幽幽榧林、煌煌赵家”为主题,以“赵宋文化”、“兰台古里,清献赵家”为特色,集历史文化展示、休闲观光、农耕体验于一体的人文旅游古村落。
立足于“传”,强化文脉延续。重点做好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和保护工作,确保规划落地。投入1700多万元,完成斯氏古建筑群的保护性修缮,华国公别墅、千柱屋、笔峰书院、小洋房等主要建筑,重现旧时的恢弘气势。“西施传说”、“西路乱弹”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枫桥香榧采制技艺”、“十里红妆”、“赵家拳棒”等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具有鲜明诸暨印记的传统文化、传统技艺得到很好传承。
立足于“用”,强化经营理念。充分挖掘村落的资源禀赋、环境优势及发展潜力等各方面因素,引导发展古村落休闲游、乡土文化体验、传统农家农事参与等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双赢。成功培育东溪村、东庄村、泄溪村等一批省级农家乐特色村,斯宅村利用以千柱屋为主体的斯氏古民居建筑群,发展古村古居游,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
Hash:ab8441f3297cc96c3cd8b9dae0a6b3f5366cd92d
声明:此文由 光明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