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古建筑丨白衣寺塔及白衣菩萨殿

白衣寺塔及白衣菩萨殿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 192 号,始建于明初,万历、崇祯及清道光、咸丰年间多次重修。据清咸丰十年(1860 年)《补修白衣寺塔记》载,“白衣寺为前明肃藩王所建,相传乃王妃之功德,至今四百余年,数则重修”。1981 年,白衣寺塔(包括大殿)被公布为甘肃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由兰州市博物馆管理和使用。

白衣寺原为院落式布局,坐北向南,沿中轴线对称布局有 10 座建筑,包括山门、土地祠、伽蓝祠、白衣菩萨殿、多子塔、送子将军祠、旃檀神王祠、送子催生三慈母宫、眼光痘疹三慈母宫、文昌阁等。后在兰州市城市改造过程中,白衣寺院落及大部分建筑被拆除,今仅存旧址及多子塔、白衣菩萨殿,总占地面积4000 余平方米。

白衣寺大殿,亦称“白衣菩萨殿”,因殿内供白衣大士观世音菩萨画像而得名。据寺内存《补修白衣寺塔记》碑相关记载,大殿建于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 年)前后。现存大殿为砖木结构七架梁单檐歇山顶,前檐出廊一间,面阔四间(13.5 米),进深三间(14.1 米),后檐仅明间出抱厦一间。廊檐下施大小额枋,枋间置瑞兽纹隔架墩,枋下通间施二龙戏珠雀替。前檐廊心墙砖雕。明间金柱间装十二扇槅扇门,两侧砌海棠心槛墙。屋面覆盖筒板瓦,脊筒子雕饰莲纹,正脊饰两端饰盘龙吻,中部置宝瓶三座;垂脊饰五把鬃垂兽;戗脊饰三把鬃戗兽。殿内后部有佛坛,原有白衣大士观世音菩萨像,今无存。

多子塔,也称白衣寺塔,位于院内中部,明崇祯四年(1631 年)修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维修。八角十三层实心砖塔,由覆钵式塔身和楼阁式塔身结合而成,分为塔基、须弥座、覆钵塔身、楼阁式塔身、塔刹五部分,总高 25.7 米。塔基为折角正方形,高 2.8 米,边长 7 米,青砖砌筑,台基外沿铺条石。塔基之上为青砖砌筑须弥座,平面也为折角正方形,下层为青砖砌筑的圭角,砖面雕刻瑞草图案;上层为十九条层青砖磨制砌筑的枋、枭混、束腰等,其中束腰部分雕饰最为丰富,有大小28 八块青砖浮雕佛教故事和牡丹祥云柏树、君子兰、芙蓉菩提树、翠竹等图案。塔身也由两重组成,下层为覆钵式塔身,坐于须弥座上,覆钵高 6 米,顶部直径 5.1 米,肩部直径 5.9 米,底部直径5.6 米,南向开一券拱式佛龛,龛高2.5 米,宽1.2米,深 1.5 米,龛内原置燃灯、释迦牟尼、弥勒三尊佛像,已无存;龛门为青砖砌筑的枋木结构门柱、额枋、雀替,门额上方砖雕瓦垄、椽子、博风板等,形成悬山屋面,门外两侧砖柱上刻正楷阳文对联:“玉柱玲珑通帝座,金城保障永皇图。”屋面上方嵌石匾一块,匾上刻阴文草书“耸瞻震旦”四字,落款“太华道人崇祯辛未孟夏之吉”。“太华道人”为明肃王朱识鋐的道号。覆体塔身之上再建一座楼阁式塔身,平面八角形,共十二级,高 18.5 米,楼阁层层叠涩飞檐,每面都开一龛,龛内塑有佛像,总计 96 尊泥塑佛像。塔身各层檐角均挂风铎一个,风铎之大小,依层高而变化,共 96 个风铎,其中顶层 8 个为铜质,无铭文,其余均为铁质,并铸有铭文“献叩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八月中吉日”,证明了清道光年间维修之事。顶部塔刹结构较为简单,通高 1 米,均为釉陶中空部件组合而成,底部刹基由蓝色釉陶仰莲组成,其上坐金黄色釉陶混圆,混圆上坐绿色釉陶相轮,刹身之上为葫芦形宝瓶,整个塔刹组件由木刹杆贯穿,插入顶层塔身内。

1987 年,兰州市人民政府筹资进行维修,在塔刹及顶层塔身中发现一批文物,有佛经、白瓷供养人像、金银压胜钱、佛名符牒、鎏金铜佛像、明代丝绸、头发、镙丝莲嵌白玉送子观音簪、银质福寿压胜钱、铜镜、明代铜钱、丝绸绢帕等。其中镙丝莲嵌白玉送子观音簪上镌“肃王妃熊氏施伴读姚进兼装。祟祯伍年(1632 年)捌月拾日”铭文。

2014年,经报请省政府同意,省文物局《关于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通知》(甘文局发〔2014〕300号)公布其保护范围为:“东至白衣菩萨殿东山墙外侧以东12 米,南至铁柱宫南侧台基以南12 米,西至白衣菩萨殿西山墙外侧以西15 米,北至白衣寺塔塔基北侧以北40 米。” 2018年,省文物局、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公布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甘文局联发〔2018〕3号)公布其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向东、南、西、北各延伸20 米。”

Hash:62b247c8a8d69d9f0137a2a15bc76ec325f0ec43

声明:此文由 发现甘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