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中国•人物志015:王秀龙:眷守山林的烙画人

本期专访撰文/采编:达拉

世界上没有比这个(绘画)更快乐的事了。

——王秀龙

▲王秀龙,鄂伦春族

鄂伦春艺术家王秀龙为“多彩中国——民族微型艺术国际大展”创作的六幅作品

▲《血脉》-1,10x12cm,木板烙画,2016

...................................................................

▲《血脉》-2,10x12cm,木板烙画,2016

...................................................................

▲《血脉》-3,10x12cm,木板烙画,2016

...................................................................

▲《血脉》-4,10x12cm,木板烙画,2016

...................................................................

▲《记忆》,10x12cm,树皮烙画,2016

...................................................................

▲《萨满》,10x12cm,树皮烙画,2016

五岁之前,王秀龙经常趴在饭桌上,翻开姐姐的课本,画一些仙女和电影荧幕上的人物。也经常抚摸外祖母卡嘟嘎(烟荷包)上的刺绣,他的指尖滑过彩色丝线勾刺出来的云纹、委婉的花朵、翻卷的水浪。

“我总是想,怎么在这么小块的布上绣出这样美丽的东西。”

入了学,捧着学校派发的美术课本,喜得直蹦高,从首页翻到封底,里面的图片他挨个品了个遍。每一节美术课,他始终盯凝着老师拿粉笔在黑板上画画的那只手,还曾经走上讲台,画过水桶把儿。

▲《思》,22x30cm,木板烙画,2016

六年级时,学校派出十几个孩子去县里参加美术竞赛,他第一个交卷跑出了考场,孤身行走在飘着小雪的大街上,看风景。令人傲娇的是,他竟考了全县第二名。

扬名之后,学校的黑板报都由他来设计版面、画插图、写美术字。

“作画时,我轻松自如,就像春雨散落在大地上,世界上没有比这个更快乐的事了。”

每逢佳节,他早早的在班里的黑板上涂画节日之祥,别的班级也来请他过去画。

▲《祥望》,22x30cm,木板烙画,2016

都说音乐里有色彩,王秀龙从哭出第一啼声时,便耳听父亲用口琴吹的老电影插曲。有一日,生产队挂在电线杆上的两个大喇叭忽然放出外面的音乐,他一手摸触着电线杆,绕着转圈,一圈两圈五圈,也不知道转了多少圈,直到那曲子停了他抬起汗津津的脑袋,看大喇叭看了好一会儿,才回家吃那一顿早已凉却的午饭。

“我那时候对音乐非常痴迷,快要疯狂了。”

如猎人一样怀揣一杆看不见的猎枪,循着阳光与岁月,在内心深处追捕奇妙的乐音,他是在光芒四溢的河边学会的第一支歌,是鄂伦春民歌《心心相印的人》。

▲《狩猎》,22x30cm,木板烙画,2016

打那起,他与滑出舌尖的歌声一起奔跑在旷野之中,跑累了就刹住脚,听树上的鸟啼、听河水的声音、听风吹过野草的窸窣之声、听丛林的呼吸。

大自然的美妙之声,缠绵地回荡在他的心里,闪炫出无数美丽的画面,即便是就读塔河县技校的三年时间,所有科目里最感兴趣的只有制图,回回拿的都是满分。

“这不是我想要的,但我的人生之棋只能走这一步。”

毕业之后,在当地林业局工作,负责采集树种标本、绘制山地概貌、看哪处林子可以适当采伐,可他看不了一丛丛硕大的野树被利欲熏心的电锯割倒在地,愤愤然,甩袖离去。

▲《砍树之后》,22x30cm,木板烙画,2016

2002年,他报了中央美术学院成人高考,提着美术工具箱去笔试,却走错城市,站在走不进去的那扇门前,望着赶不过去的北京考场,瞬间成了一具空壳。

“我的一个理想像森林之鸟,飞走了。”

无耐之下,舅母推荐他到吉林省“牧情谷”旅游景区,做舞台设计。闲暇之余,他便铺开画纸给惜惜相处的演员、服务生、保安画肖像,整整画了一本。

过了几年,也是舅母力荐他进了白银纳鄂伦春民间艺术团做歌手……由此,他的民歌谱系获汲了前所未有的润养。

▲《唤》,22x30cm,木板烙画,2016

不管是歌者,不管是烙画人,王秀龙都听从内心所唤,所用的画材虽是俯首即拾,可他并不拾来就用,做过的惟一一幅树皮烙画还是别人家多年前剥来的一张树皮。

“我就是我的风格,以前做过兽皮画和树皮画……因为兽皮和树皮作画不利于环保,我就不再用了。”

五尺男儿心柔软,他思量着被剥了树衣的树必会疼,被剥了毛皮的兽必会疼。

▲《文明》,40x50cm,木板烙画,2016

王秀龙这个“自然之子”画过酒桌上的男人、背着孩子串门回来的女人、骑马狩猎的猎人,皆是跟他一样生活在大自然怀抱里的乡人。

“看见什么就拿笔画,我停不下来。”

他不大喜爱临摹,却喜欢模仿母亲的剪纸遗作。在他看来,这种模仿是在传续慈母的手艺。曾有一幅被吉林省满族文化博物馆收藏的《奥运之树》,他就剪出两棵同款同尺寸的树,一棵红,一棵绿,挽叠在一起,像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给起了名字叫《幸福之树》。

▲《奥运之树》(2007)与《幸福之树》(2015),剪纸

树上悬挂着许许多多的文化之星星,亦是希冀之星星。在森林里采野果长大的王秀龙,无数次用艺术来怀念轰然老去的旧事。

“只有从精神上给一个民族树一道阳光,这个民族才有希望走向明天。”

居于逼仄的小山村,他梦里时常闪出道道璨光,醒来他望着天上的朵朵云絮,仿若他就坐在那云的上头。后来,他带着满身伤痕,踏上开往北京的列车……驶去的前方,便是中华民族园里的鄂伦春民俗馆。

▲《万物有灵》,40x50cm,木板烙画,2015

这一次真的离开他的兴安岭,离开了他的出生地,在木板与烙笔之间,重新捕捉到陈酿在精神深处的艺术之相。

“我把木纹给它画活了,因为树木的肉体被削片之后,它们的生命痕迹还在。我让它们的生命,再活一回。”

蓦然一瞥,在陈列着老家的各样物件之旁,他笔下的一匹苍狼一天天长大,在努力奔向属于它的森林。

▲《荒原之狼》,40x50cm,木板烙画,2017

身在山林之外,心在山林之里,王秀龙独寂地游走在单色调的艺术之路上。

“我要多修炼自己的一颗心,把我的故事和我的民族呈现给这个世界。”

每到夜半时分,他的耳畔总是荡漾着一群下山定居之后的鄂伦春老人坐在夏日的傍晚,扯开悲苦之腔唱起的一曲曲悲调,他嗓子也便跃跃然,朝着北方以北的故乡,歌出他纯净如泉的原生态之声。

▲《守望者》,22x30cm,木板烙画,2016

【王秀龙其他代表作品】

▲《祥妇》,22x30cm,木板烙画,2016

▲《荒原之小狍》,40x50cm,木板烙画,2017

▲《情歌》,22x30cm,木板烙画,2016

▲《雀》,22x30cm,木板烙画,2016

【王秀龙在创作】

▲ 王秀龙工作照

【艺术家简介】

1974年生于大兴安岭塔河县十八站乡,从事烙画创作二十余年,也涉猎剪纸、手工艺品等多种艺术。作品被多个艺术机构和私人收藏,鄂伦春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者。

【本期撰稿人简介】

达拉,本名娜恩达拉,字空莲,达斡尔族作家、编剧、画家,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多彩中国——民族微型艺术国际大展”达斡尔族策展人。

相关链接:

制作: 王帅

Hash:16fd49c967c74c331c32aa25ced4f1072134e5a0

声明:此文由 多彩华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