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锦州:作家用心灵之笔与兴隆峪相约

9月中旬,锦州市文联、锦州市作家协会、凌海市文联、凌海市作家协会,共同组织8名作家来到凌海市白台子镇兴隆峪村开展采风活动。

为进一步发挥红色英雄城、生态新凌海的红色基因传承作用,凌海市文联、凌海市作家协会开展“爱凌海、颂家乡,喜迎建党一百年”系列采风活动,旨在用文学的样式讴歌凌海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及各项事业取得的光辉业绩,为建党一百年献礼。为加强采风力量提升活动质量,特别邀请锦州市文联、锦州市作家协会参加采风活动。

前一阶段,锦州市、凌海市作家组织了“情倾板石沟”“走笔温滴楼”采风活动,作品在锦州日报、锦州晚报、锦州文化、人民日报客户端、今日头条等媒体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兴隆峪村,作家们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田间地头,参观农家书屋,来到红旗寨,拜谒高鹏振(辽西义勇军领导之一)衣冠冢,了解“三变改革”给农村带来的幸福生活,了解党的惠农政策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深挖红色历史资源,了解当地风土人情,获得第一手鲜活、生动的文学创作素材,并将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接地气、沾土气、冒露珠的文学作品。经审核编辑共分2次陆续推送6位作家采风文学作品,首次推送3篇,让广大读者在文学作品中感受“美丽乡村”的变化。(注:作者与文章排序不分先后)

《拾梦谷》 作者:李见心 我要到那里去,绿色匆忙又闲适 滑草带你飞回童年 崖柏从巨石上挑起云海和旭日 山的侧影沉默着伟岸的父亲 水的耳语说着母亲的叮咛 让我们在梦中一次次捞回爱的形象 我要到那里去,庄园拾起蝴蝶的梦 梨花引渡春雨磨洗天真 槐香滂沱直接把灵魂封进前世 看时光胶囊在海棠树下破茧开花 千年古桑捧出最赤甜的心 让我们一次次穿越回到最初的地方 我要到那里去,鸟鸣唤着王维 明月念着李白,我找到你 星辰的大海触到梦的鼻尖

李见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现供职于锦州市作家协会。

吴楚庄园与乾隆的交往情结》 作者:洪军 乾隆8年7月,大清王朝乾隆皇帝带着他的母亲钮祜禄氏回盛京祭祖。那天热的,是乾隆年间少见的酷热,连路边的狗都趴在树阴下,伸着长长的舌头,有气无力地看着路边通过的长长队伍,就无精打采地又伏下头去。乾隆皇帝作为文学青年,一路走一路看,登山海雄关,揽海边风光。 皇帝的车驾行至义州与北镇官道界处,乾隆突感身体极度不适。随行太医说:万岁以万金之躯于大暑时出行,盛热侵体,是为阴寒之暑症。除慢慢调养外,可找一避暑之地,躲过暑热即可。乾隆皇帝听后,叫过传旨太监高玉:车驾大队保护太后沿官道继续前往盛京,军机大臣鄂尔泰、张廷玉等少许人随皇帝前往宝林古刹避暑。 初到宝林古刹,乾隆皇帝也没闲着。祭炎帝祠,一览宝林无限风光。有《宝林八景》诗为证: 宝林古刹不知年,山在楼头寺在前。 画阁不因风雨朽,老僧长伴孤松眠。 砥柱险托千仞阁,翻身独步几重天。 井扳水倒将军马,石立高山国公鞭。 兔儿山头云渺渺,孤佛顶峰雾漫漫。 棋盘曾见僧游迹,仙人桥留马蹄牵。 金鸡顶峰南海近,宝林楼居闾山巅。 诗情共羡凌河景,古时香火塞北烟。 乾隆皇帝这一番神折腾,阴寒之暑症不但没见好,倒是愈发严重了。躺在宝林楼的石屋中,太医伏在地上,在心急如焚的乾隆怒斥后,小心翼翼地奏道:皇上圣明,来此宝林胜地,本为消暑治病,奈何皇上登高揽胜,身体愈发无法承受了。皇上除以医药治本外,可适当以清淡消热之物进补,身体方可康复如初。于是,传旨太监飞马地方官觐见。 地方官奏报:此去南30里,有皇粮庄,盛产红豆小米蜂蜜之物,可消热祛病。地方官和传旨太监高玉飞到皇粮庄,吴庄头跪伏在地接旨后,立即让庄户捐缴红豆、小米、蜂蜜。红豆小米粥、蜂蜜水再加上从锦州府带来的锦州小咸菜,乾隆皇帝经过一番调理后,身体康复如初,这一住,在宝林古刹就是45天。 乾隆皇帝动身前,传旨内务府随侍官员和地方官:皇粮庄盛产红豆、小米、蜂蜜消热祛病奇效无比,作为宫中用品年年供奉。皇粮庄纳供有功,助龙体复康,赐村名兴龙裕。 从此,兴龙裕成了远近闻名的一个富裕地方。因年年纳供宫廷,奉养龙种,兴龙裕吴庄头在深山中集资建寺,取名龙奉寺,百年间香火不断,出家和挂单的多时达上百和尚。民间还有一个故事,解放后,民兵练习迫击炮射击,为了不发生误伤事件,决定向山里射击,几炮出去,结果不偏不正,刚好砸在了龙奉寺的大殿房顶上,炮弹虽然没有引信,还是把屋顶砸塌了。寺里一直不肯还俗的和尚抱着炮弹,还给了民兵后,就没有人知道和尚的去向,在破四旧时期龙奉寺遭受了破坏,现在只留下了寺的原址和墙基。 随着时代变迁,在大清王朝退出了历史舞台后,兴龙裕人把“龙”字改成了“隆”字。乾隆皇帝与兴隆峪吴家人之间的故事,一直埋藏在吴家后代人的心中。改革开放后,作为率先富起来的那批人,吴文海始终不忘这段历史,于是卷起行囊,果断回乡创办起了吴楚庄园。

洪军,凌海市政协工作人员,凌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青青的峪,清清的水》 作者:王广成 在夏暑时节,行走在延绵十几里的绿色沟峪里,不时有“叮咚”的山泉声入耳,那绝对称得上是一种陶醉。 山谷即为峪,那峪是我故乡白台子镇的一个村庄,名为兴隆峪;那山是医巫闾山由北镇向凌海延伸的余脉。山并不高耸,缓缓的南北走向,却造就了一条草木丰腴的沟谷;至于兴隆嘛,有传说云:乾隆帝回盛京祭祖,在宝林古刹避暑,得此地蜂蜜等特产滋补龙体,赐名“兴龙”。从此,百姓的日子日渐兴隆,这兴隆峪的得名就合乎情理了。 一条四季流淌的小河在峪口处积水成湖,将山与谷中的茂密植被映入清清的水面,蓝天、白云,和那青青的草木在水中便成了一幅画,微风过时,那画便颤颤地脉动,美不胜收。每当丰水期,清清的河水漫过湖面,贴着村庄的西侧,汇入大凌河。冬天到来时,湖面变成了一块冰清玉洁的美玉,厚厚的冰层下面,依然承接着永不干涸的山泉;这时伸向远方的河道,就成了一条白色的长练,交织在阡陌的田野中。 是的,这条河又回来了。说起这条河,老支书吴文海便滔滔不绝,因为十几年前,那河还只是存在于老吴的记忆中。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沿着河沿儿打鸟,一路走向茂密的沟峪,儿时的树木遮天蔽日,山泉清冽甘甜,跑累了,一身汗的孩子们,在河中洗个澡,别提多清爽了。最忘不了的是河边生长的一种灌木柳,开春了,在清清的河水滋养下,灌木柳最先爆青,那一团团、一簇簇的柳条,婆娑妩媚,沿着河岸随处可见,顽皮的孩子们开始吹柳笛,声声柳笛在沟峪中回响,唤醒了峪中的古树百草,竞相吐绿……记忆中的美好被人为地破坏了,山与谷被一块块切割开荒种地,厚厚的护皮草被羊群啃食;只是为了开垦一小块地,河沿上的灌木柳被连根刨除,河面干涸了。雨季来临,山上的洪水肆虐,改变了河道,冲毁了大片农田,冬春季节更是风沙满天。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讲到这里,老吴的眼中有了晶莹。2004年,在外面打拼多年的老吴回到了村里,开始他治山治水的跋涉历程。他发动亲戚朋友,在三万多亩广袤的沟峪中,栽下了300多万株树木;清理河道,按着小时候的样子修复小河,十几年的付出,终于让兴隆峪再现绿水青山。 在山路上攀爬,随手有可握住的树木,抬眼看天,在枝叶的缝隙间,天高高蓝蓝;脚下的石阶嵌进松软的护皮草中,稳固而又踏实。上百种的树木,自由地生长,花丛中,蜜蜂盘旋飞舞,人与自然那么的和谐。在峪中行走,随手摘一把熟透的紫桑粒,吃到嘴里,感到日子都有滋味了。渐近秋天,一串串的山里红挂满枝头,百年的老果树,经过嫁接,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实,红枫很应时,只是少了些,成为这青青沟峪中的点缀。 “叮咚”的声音连同林中的鸟鸣不绝于耳。据说,这峪中的“龙泉”复苏了,那泉眼便是清清河水之源,在这旷达的沟峪中,有茂密的植被遮盖,也只能闻其声,见不到其源了。近年来,兴隆峪因着青山秀水,吸引了许多的驴友休闲避暑,还能采摘果实,收获满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兴隆峪青青的峪和清清的水,在保护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开发,打造成乡村“三变”改革的重点项目,让更多的人们受益。 哦,这青青的峪,这清清的水呦!

王广成,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60余万字,有表现浓郁辽西风情的作品集《流淌的乡情》出版。现供职于凌海市文联。

《半程烟雨 一程吴楚》 作者:李英梅 绵绵细雨,仿若轻纱,笼罩在凌河水面,片片绿洲,在细雨中轻轻摇曳,那水定是泛着阵阵涟漪的,偶尔水鸟掠过,带着我的思绪飞向远方……我,坐在车子里,想象着吴楚庄园的样子,在这个初秋时节。 曾经听过她的名字,总是会联想到春秋时期的吴楚之地,诸侯割据,群雄逐鹿,虽是狼烟四起,却充满悲壮霸气。前几日参加茶修,老师曾经说过:一切的相遇,皆是前世修来的因缘。 我与吴楚庄园的相识,便是机缘而至,自然而然。 我们的车子出了锦城,一路驶向凌海市白台子镇兴隆峪村,通向村子的公路基本都是经过沥青铺就,偶尔现出坑洼,车子经过溅起浑浊的泥水,路的两侧充斥着满眼的广袤而浓重的绿,乡村大抵无有二致,想必吴楚庄园也莫不如此,于是困意袭来。 清晨的细雨,多少阻碍了车速,大约两个小时,我们到达目的地。那是一片山坳,我们沿着尤其平整干净的板油路驶过“吴楚庄园”的大门,驶过的一瞬间,我感受到那几个字格外苍劲,透过车窗,远处群山环绕,绿意葱茏,白色的风车轻轻转动,岿然沉稳,天空在此时显得格外低矮;近处的景物随着车子的前行变得更加生动,枫树的叶子红色与黄色相间着,路边各种鲜花娇艳欲滴,斑斓的色彩与摇曳的身姿为庄园增添了几分灵动,当车子在一处徽派建筑前停下来时,我的困意已经无影无踪,这是怎样的一处所在,给人的直觉美好、灵秀又充满文化底蕴。 此时,雨住,我走出车子,迫不及待地跟随经理,开始了我与吴楚庄园的第一次接触。距离吴楚庄园大门不远,在路的两侧便看到两处巨大人工湖,流线型的时光走廊沿着湖的边沿而立,木质的地板承载着我们的探寻,走在上面发出哒哒的声响,站在走廊内看向此时的湖面,墨绿的一潭,群山倒映,水草茂盛,晶莹剔透的水珠懒散地躺在浮萍上面,仰视着即将放晴的天空,偶尔有气泡自湖中冒出来,哦,原来湖里还有更加愉悦的鱼儿嬉戏,湖边怪石矗立在垂柳之间,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水,这亭,这山,这草木…… 一阵风吹来,轻轻拂上我的面颊,如温柔的手摩挲,山间的树木发出沙沙的声响,我闭上眼睛,去感受来自大自然的呢喃,忽然感觉到了一股温暖,原来,高远的阴云露出一道缝隙,阳光就这样猝不及防的撒下来,照亮了山坳,唤醒了空气,明亮了眼眸,控制不住自己的脚步,跟随大自然的指引,沿着盘山道,我一路而上,橙黄的梨子、泛青的苹果、藏在叶子后面的几颗桃子,还有红得有些过头的海棠,而那树下被成熟掉落的果实与枯叶铺满,虫子们享受着美味,大多数的果实与枯叶正在经历腐败的过程,而这过程何尝不是一种大爱,化作春泥了啊! 几只山鸡发出咕咕的叫声,我寻声而去,扑棱棱的几下响动之后,叫声渐渐远去,不禁莞尔,如果不是高跟鞋的阻碍,我想我会去大山深处追逐,不过并不可惜,我席地而坐,紫色的、黄色的、粉色的小花,点缀在绿色的草木之间,会有蚂蚱、蝴蝶从上面掠过;慵懒地轻轻躺下,天然绿毯柔软舒适,此时的光有点刺眼,但我仍旧看到了翱翔的雄鹰,展翅盘旋,满心欢喜。曾经忙忙碌碌十数年,从来没有如此放松的自己,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富足,这是一种身心层面的全然忘我,此时的我,愿与自然同呼吸。 临走的时候,一块牌子又把我吸引,那是足有十几米高的一块宣传牌,“拾梦谷”三个大字以及宏伟的蓝图映入眼帘,捡拾梦想,从心出发。多好的名字,在牌子的后面是正在施工的一处广阔地带,在明年吧,这里即将建成适合3岁到12岁孩子们追逐梦想的乐园,那是主人的梦想,更是大自然的初衷。 只是握了一下她的手,我便要离开。 那么就明年吧,让我们一起,相约吴楚!

李英梅,锦州市中心医院医务工作者,中共党员,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锦州市义勇军研究会会员。

《身向故乡那畔行》 作者:水风 2010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7月的校园,雨雾蒙蒙,他的心里也迷雾重重。硕士学位拿到了,是留在英国,还是回国发展?他徘徊不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们,都各有自己的安排,他们似乎只要选择自己高兴就可以了。他呢?他的身上有两股力量在牵扯着,似乎不分伯仲。他来英国学习四年了,本科学习的两年,为了尽快熟悉英伦小城的风土人情和异域文化,也为了赚学费和生活费,他买了一辆二手车,找了一份送外卖的兼职工作,风里雨里,穿街走巷,从语言不是非常娴熟,到可以和各色人等无障碍沟通,他走过了一段辛苦的路程。为圆满完成研究生学业,后两年他不再打工,跟着教授,专心学习、研究。今天,终于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学业有成,他的营销专业似乎也适合英国的经济体制。这里有同学,有老师,留在英国发展不是最好的选择吗? 可是父亲在越洋电话里和他谈了整整八个小时。父亲说,如果你出国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留在国外,你身后的家乡留给谁?留给老人、孩子?留给没有能力留学甚至没有能力上大学的同辈们?而你们躲在远处假装思乡?谁说在国外学的经济管理在小地方就没有用处?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年轻人的前途和发展,最好的选择不一定是国外,甚至不一定是大都市,前途在哪儿全在于自己的开拓。 他一夜未眠,终于决定回国。他叫吴楠,这一年刚刚二十出头。告别英国,他奔回老家:辽宁省锦州市所属的县级市凌海,在凌海市某机关工作。 吴楠出生于凌海市白台子镇兴隆峪村。只是,两岁后,他就随父母离开村庄,到锦州市居住。所以,对于乡村生活没有什么认识。到凌海市机关工作后,他有意识地深入到兴隆峪村,一进村头,是新修的水泥路,清澈的小河,坡地梯田,满山青翠的树木…… 老人们叹息说:十年前,这里可不是这样。我们对不起下一代啊,没有保护好环境,小河都干了,山坡上没有多少树,黄沙漫天。是老支书带着我们年年种树,清理河床,安装污水处理管道……几年过去,青山绿水又回来了!如今,老支书也到了退休年龄了,乡亲们需要一个好带头人啊! 吴楠的心里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第一次意识到,土地、山川、淳朴的乡亲,是他的根。田园牧歌式的乡愁和美丽乡村的蓝图一下子铺展在眼前。蓦的,一个想法冒了出来:他可以做这里的带头人吗?如何保持好乡村的生态文明,让绿色乡村健康发展?他远渡重洋所学到的知识,他这些年的积累,能用来报效家乡,为父老乡亲带来福音吗? 2017年,他毅然辞去公职,扎根兴隆峪村,研究党中央对农村工作的政策要求,研究兴隆峪村的自然情况、发展前景。2020年,吴楠从老支书的手里接过了接力棒,正式担任兴隆峪村党支书和村主任。 上任伊始,他和现任的土生土长的村干部一起,制定兴隆峪村的发展规划: 一是村企联合,发展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占地三万亩的吴楚庄园是本地龙头企业,以吴楚庄园为旅游引流,在兴隆峪村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农民以田地和民房等资本入股,向旅游产业方向改造,将农田变观光采摘园,农事体验园;将民房改造为特色民宿农家乐等形式,农民资产变为股本,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切实落实“三变”改革,实现农民脱贫致富。 二是建设田园式康养基地。农村的房子没人要,很多成为废旧危房。如何将这些废旧房屋变废为宝?吴楠计划将村里百余户废旧民房改造装修成田园式康养基地,每户一分地,企业参与管理,组建护理团队、农业团队,引入基本医疗队伍,农民以民房入股,取得年利润分红同时,还可以在康养基地参与劳务工作获得薪酬。 三、优先让低保户脱贫致富。兴隆峪村目前有低保户88户,108人。未来将通过招商引资,优先整合贫困户低保户的房产变资产,使他们成为股东,获得分红,从而脱贫致富。 放眼全国,吴楠可能是学历最高的村支书。这个戴着眼镜,温厚、儒雅的八零后青年,却并不觉得有什么稀奇。他说,这或许也是时代的选择,从老家走出去的莘莘学子们,一定会越来越多的走出去再走回来,发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他期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他一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故乡那畔行。 正是: 问道英伦气宇昂 青春也拟志无疆 山村脉脉牵学子 且任平生付此乡

水风,写作者。高级教师,公共表达高级培训师。出版有作品集《西窗静语》。

《青山绿水中的红色回响》 作者:张英男 一踏进吴楚庄园,就如遨游在绿色的海洋。这是一个位于辽西凌海市医巫闾山余脉的一个小山谷,隶属于白台子镇兴隆峪村,是一个多产业发展的庄园。 金秋九月,偶在细雨绵绵的日子来到这里,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窗外,满眼的青山、绿树、红叶、硕果都笼罩在迷蒙的雾霭中,不觉感叹,好一个既明灿又神秘的福地。清新的草香、花香、果香沁入心脾,天然的香薰让人不知不觉地迷醉。不知名的鸟儿在声声欢叫着,似乎在替主人接待着远方的来客。 在经理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各个景区,这里可以登山观景、垂钓采摘、拓展培训、亲子娱乐、攀岩射箭,但最出乎意料的是这里居然还有一个红色教育基地——红旗寨。 红旗寨的牌楼是一个古旧的木制门楼,三个朱红大字赫然醒目。旁边屹立着茅草树枝搭建的瞭望塔,见证着艰苦卓绝的烽火年代。红旗寨内,最吸引人的是一尊高大的铜像:一位威武俊朗的军人,一身戎装,高举右臂,目视远方,坚毅有力。雕像的底座上刻着三个大字“高鹏振”。 原来他就是威震辽西的著名抗日英雄高鹏振。经理给我们详细讲解了他的半生经历和誓死抗战的壮志……他的英雄气概和家国情怀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斯人未远矣,在他的衣冠冢前,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深地鞠了躬,“宁为义勇死,节烈永芬芳。”他的遗诗铿锵有力地在耳边回响。 高鹏振不仅是威震敌胆的“老梯子(意为步步登高,蒸蒸日上,以杀富济贫为天职)”。更是热衷文艺创作的热血青年,是唱响义勇军歌的第一人。他经常创作诗歌鼓舞抗日士气。“起来!起来吧,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刀枪向前冲!杀!杀!杀!”这首在辽西义勇军中广为传唱的《义勇军誓词歌》,就是他所作的誓词,后来成为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源头和雏形。 “男儿身死英灵在,国史明标第一功”,作为“九一八”事变后全国第一支抗日义勇军的首领,一定会被历史、国家和人民所铭。 经理说,建设这个基地的初衷是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历史、了解家乡,传承革命精神,珍惜幸福生活。他说,如今红旗寨已经成为辽西红色教育基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经常来此参观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将在这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是的,青山有幸埋忠魂,烈士的功勋将与这绿水青山一起万古长存!“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令人热血奔涌的歌声,将穿越历史的回音壁,在辽西沃土、在中华大地经久回荡……

张英男,1976年生。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锦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凌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供职于凌海市文联。喜文学创作、书法绘画。

文字统筹:蔡宝鑫 摄影保障:田 旭、金璐

Hash:f9fac1aec125e3f8f49df5bb1bbefd14f66de808

声明:此文由 锦州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