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古建筑纵横丨固关长城——古代军事奇构

固关长城——古代军事奇构

固关位于平定城以东45公里的新关村。明正统二年(1437年)创筑城垣,是明王朝为防止北方蒙古族分支部落的瓦剌人南侵而修筑的。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朝皇帝英宗被瓦剌人掠去,给明王朝统治者的心中留下巨大的阴影。105年之后的公元1542年,(明嘉靖21年)“虏寇太原密迩故关,其关虽地当冲要,而旧城险不足”,将原有的关城故关向西移十里,选一处更为险要之地重新建关,改“故”为“固”,建立固关,新筑城垣,以防敌患。现在遗留下来的部分长城或遗址在平定、盂县境内总长约达17公里。它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以“毛石”为主,砂浆采用细砂土、黄土、白灰拌和而成。几百年风雨浸蚀,许多地段仍较完整。固关地处晋冀两省交界之地,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和紫荆关居庸关、倒马关一样,同为北京的“京畿蕃屏”。当我们来到固关的关城时,几十米长的瓮城驿道上,仍可看到两溜深深的车辙留在那青石铺就的古道上,成为永恒的瞬间。固关的军事防御功能颇具特色:第一,由于大量使用石材而不是烧制青砖,同时又借助地形之巧妙而减少了城墙的绝对高度和厚度,所以大大节约了工程成本。但从进攻方向(西面)观看,仍显得十分高大险峻,丝毫没有降低它的屏障作用。第二,水关的选址精心周到(水关是河流与城墙的交汇点,城墙下部留门,让水穿过)。水关选在瓮城(城外又设立一座城门)的左后方,正处于瓮城的监护之下的河流的急转弯处。这样做,使水关内外两侧均在守军的近距离控制之内,瓮城上下守军可以居高临下打击敌军对水关的进攻。水关工程均采用1.8米以上的巨石砌筑,每块重量达1.4吨以上;石材之间只用黄土、白灰作为砂浆,几百年洪水冲刷安然无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第三,60余米长的瓮城城墙做成一个近乎直角的转弯城道,两座城门互不见面。守军在城上互相看得见,呼应自如;敌军若攻入瓮城内时,首尾由于有弯道而视线中断,指挥不灵。这种设计可谓设计精巧,构思奇特。

固关的瓮城驿道。石板驿道上留有深深的车辙,让人想起那悠悠的岁月。

固关与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缠绕在一起,如秦王翦伐赵,秦始皇尸归咸阳韩信背水一战,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康熙皇帝西巡等,特别是明代建关以来,它成为京城西面的第三道安全防线,是真正意义上的“京畿藩屏”。明长城长城文化史上最为精彩的一笔。“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明王朝的建国之策,朱元璋虽然没有做到“缓称王”,但高筑墙却是200多年从不间断的军事战略。尽管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由于统治者穷兵黩武,泱及百姓,使长城曾成为老百姓诅咒的对象(例如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但从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使中华民族在艰苦卓绝的处境中百折不回,宁死不屈,从战争硝烟与激情中升腾而起的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无不使长城,包括固关长城在内,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永恒的象征。

固关雄姿

来源:《阳泉古建筑纵横》

罗巍 康琨琳 著

手绘插图:罗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Hash:63ee37eabe9d1f2862365bb25ac7329154e8a739

声明:此文由 平定文物旅游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