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雨母山赤松观大有来头,赶紧来看看!

老地名的由来:

赤松观,又名赤松子坛,因太虚真人赤松子在雨母山中修行而得名。

老地名的故事:

位于蒸湘区雨母山峰顶的赤松观,其始建年代不详。传说据传太虚真人赤松子曾于此峰仙人洞中修行。赤松观下面,有仙人洞。在明、清时期曾多次修缮,后来毁于战火。2013年,赤松观重修落成,现市道教协会迁移此处。

▲赤松殿

赤松观为纪念神农雨师赤松子而设,是中国道教名观,市道教协会驻地。它傍山而建,楼台亭阁,错落有致,与群山相互辉映,彰显了道教自然和谐的主题。该观也是全国主祀赤松子的宗教场所,其主体建筑的朝拜区由三进院落、五个殿堂组成;附属设施由生活区和游览区两个院落和花园组成。

▲鸟瞰赤松观全貌

为纪念赤松子而设

对雨母山地文化颇有研究的本土文史专家刘峥嵘介绍,赤松子是古代传说中的得道仙人,系神农雨师,也是帝喾雨师,能呼风唤雨。据《神仙传》《路史》等记载,赤松子在衡州一带设有十八坛祈雨,雨母山赤松子坛是其主坛。《历代神仙通鉴·卷一》借用赤松子的话说:“予号赤松子,留王屋修炼多岁,始随赤真人南游衡岳。真人常化赤色神首飞龙,往来其间,予亦化一赤虬,追蹑于后。朝谒元始众圣,因予能随风雨上下,即命为雨师,主行霖雨。”

赤松子坛设在飞来石上,每当久旱不雨,只要赤松子登坛作法,天空立降甘霖,农作物茁壮成长,一派丰收景象,人们对此高兴不已。为感谢赤松子,人们称其为“雨之母”,赤松子坛也被称为“雨母坛”。

东晋盛弘之所著的《荆州记》:“湘东有雨母山,山有祠坛。每祈祷无不降泽,以是名之。”由此可见,赤松子坛在当时就已存在,而且祈雨灵验,雨母山因此而得名。

乾隆二十六年(1761),清泉知县江恂因公至雨母山巅,用篆书题写“赤松子坛”四个大字,以彰古迹。

▲灵官殿正门

▲吕祖殿

仙人洞的神奇传说

在雨母山赤松观飞来石下面,有个2米来宽、1米多深的山洞,这就是仙人洞。讲起它的来历,刘峥嵘认为还要从赤松子雨母山求雨说起。

传说炎帝神农氏时代,一场罕见的旱灾降临衡阳,一连数月没有下过一滴雨,人畜快要渴死,田里庄稼全都枯萎。炎帝急得没有办法,于是向雨神赤松子求助。赤松子与炎帝走遍蒸湘大地,最后被雨母山飞来石的灵气吸引住,决定在这里设坛求雨。一番安排后,他登上雨母山的飞来石设祭坛,施法、布阵、祈祷,不久便有一股白色烟雾在他周围升起,随后天空风雨大作。炎帝拜封赤松子为“雨师”,让其专门负责祈雨事项,并拜赤松子为老师,每次见面都要行弟子之礼。

为了在雨母山求雨、修行更加方便,赤松子有天走到飞来石背后,听到一阵“哗啦、哗啦”声,发现飞来石下方有个大山洞。洞口虽不大,但里面却像宫殿一样亮堂堂。有了这个山洞,赤松子就长期住在雨母山上。后来,这个洞也就被大家称为仙人洞。

赤松子成道成仙后,仙人洞一开始还原模原样地保留着。由于洞里的光芒耀眼,许多人猜测里面肯定有很多赤松子修炼的宝贝,想进去却又不敢冒犯。后来有个胆大的,硬是闯了进去,谁知刚走到一半,突然听到哗啦啦一阵响,洞门慢慢合拢起来,吓得他赶紧抢了半袋水玉跑出来。洞门随即全部封住,只剩下1米多深的洞口。再看抢出来的水玉,已经都化成了水。

▲集云居

▲赤松观侧照

赤松观成为雨母山重要景点

相关史料记载,雨母山赤松观在明、清时期曾多次修缮,气势恢宏,后来毁于战火。2013年5月底,在各方的努力下,赤松观得以重建。重建后的赤松观处处洋溢着浓厚的道教文化氛围,展示着“道”文化的博大精深。据悉,市道教协会现已迁移此处。

该观总面积36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分为朝拜区、生活区和游览区。

朝拜区殿堂的设置简洁而不失庄严,置身其中让人肃然起敬。

▲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

生活和游览区则力求自然,以原有人文景观飞来石、仙人洞为中心,依山而增建有观景台、太极小广场,《叱石成羊》故事石雕等。游客们来到这里,切身感受到山风和煦畅漾,松涛阵阵,虫鸣与鸟唱交替,山头野花争艳,令人心旷神怡。同时,还可以在太极小广场领略道教文化太极、八卦的玄妙。

来源:衡阳日报

编辑:胡苏

责编:雷昕

Hash:b1ea4773a925dd8bd29f7929061ecb195a3b8e69

声明:此文由 衡阳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