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岗山 朝圣之路

从要将梅狮线(黄冈红色旅游路连接线S402)打造一条特色之路起,我就开始寻觅,寻觅这一方山水的不同,一种灵性,一种底蕴,一种文化沉甸。 她等我们去看、去感、去悟。我走遍这条路的山山水水,总希望在这寻觅中,探索这路的神和魂。

by:吴杏清

那是一千五百年前,禅的代言,生于斯又长于斯的司马道信。

道信,俗姓司马,生于永宁县(今湖北武穴人),隋唐高僧,佛教禅宗四祖。父司马申,公元579年北周占齐昌地,将广济境地从齐昌县划出,立为永宁县,司马申为首任县令,第二年三月初三日,司马道信出生。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向禅宗三祖僧璨求法,后在吉州符寺受戒,26岁时被三祖授以衣钵。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于黄梅破额山正觉寺传经讲法。唐太宗李世民慕其名,多次派使者迎其入宫,坚辞不去,被赐以紫衣。后传法于弘忍(禅宗五祖),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坐化。后被唐代宗谥为"大医禅师"。元泰定年时加号"妙智正觉禅师"。

一代宗师,就在这里诞生,最终也在这里弘法布道坐化归天。

走遍大江南北,看过万水千山,四十余岁,道信还是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里,“择地开居,营宇立像,存没有迹,旌榜有闻”,改变“游化为务”的传统方式,采取定居传法。这一传法方式的改变,对禅宗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为很明显,“游化为务”的传法方式,禅师来去不定,很难发展门徒,因而从达摩到僧璨,其弟子寥寥无几)。道信在此定居后,出现了“诸州学道无远不至”,门徒多达五百余人的盛况,因而才开始具备一个宗派的基本条件。不知道是这道信恋恋不舍的山成就了道信,还是法力弘大的道信成就了这美丽的山,此山此水不再沉寂。

by:陶生元

一代宗师道信开创了农禅并重的禅风。《传法宝纪》载,道信每劝人曰:“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即闭门坐,莫谈经,莫共人语”。“作”即“作务”、“作役”,泛指一切生产劳动。“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说明道信及其门徒不是依赖官府供给或檀樾施舍,而是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解决饥寒问题。自食其力,自给自足,身躬力行,此山此水从此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宁静悠远。

佛即人,人即佛。浴佛井旁,有他戏水的笑声,阡陌林边,有他荷锄的喘息。佛即农,农即佛。佛亦重农,谁不重农?佛亦务农,谁不务农?佛不再是晨钟暮鼓,不再是黄卷青灯,也走上了田埂,也走到了垄里。佛不求别人的悲怜施舍,但求聆听别人向他悲怜的 苦诉,这是佛长存的必然,也合乎自然经济的发展规律。于是乎,隋唐高僧,让这山里的人匍匐朝拜几千年。诺了这一方土,净了这一片天,开了这一块地,灵了这一寸心。

那是远祖的记忆,仿佛与这路无关,却又与这路息息想通。爬山越水,跪立起伏,路上的每一寸土,都有向这位先祖匍匐朝拜的铬印。

佛祖,铸就了这一方淳朴。

还有那长远的八百年前,一代忠烈余玠,南宋兵部尚书,民族英雄。

余玠,字义夫,号樵隐,生于宋宁宗庆元四年十二月八日(1199年1月6日)这路旁的小山村,幼时家贫,在白鹿洞书院和太学上舍读书,因与茶馆老人发生口角,不慎失手推茶翁致死,脱身出逃襄淮,作长短句一首,投入淮东制置使赵葵幕下。赵葵赞其心怀壮志,把他收留在军中任事。嘉熙年间,余玠任知招信军,于汴城、河阴、安丰相继战败蒙古军。淳佑元年(1241年),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总领兼夔州路转运使。在蜀时期,构筑山城防御体系,以抗击蒙古军。从淳佑三年(1243年)到淳佑四年(1244年),余玠与蒙古军大小三十六战,战果显著。后又率军北攻兴元府,击退进扰成都嘉定的蒙古军。余玠受任于南宋危难之际,竭力经营巴蜀,为支撑南宋王朝半壁河山做出了杰出贡献 。然而,宝佑元年(1253年),宋理宗听信谗言,召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暴卒于四川。理宗为其辍朝,特赠五官。

屡与蒙古军战,大改弊政,招募人才,整顿财赋,又开屯田,发展生产。因这一群体的振作,让垂死的南宋王朝,仿佛有回生的气象。盱眙退敌,构垒守蜀,让英雄风光无限。然后,封建几千年注定的忠烈难逃的宿命,让英雄自尽。青山有幸生忠诚,赤土有幸埋忠骨。骁勇和刚果,成就了伟业,也成就了他在巴蜀的英名。但英雄总逃不过缺陷年代的轮回,逃不过封建专制的悲壮。

by:陈祥云

说来奇怪,这一块神奇的土地,是不是惺惺相惜,所见略同。在英雄余玠诞生整整100年前,我们的民族英雄岳飞也在奋力拼搏,也是含冤蒙难,其四子岳震和部分将领在岳飞蒙难后选择了隐居在这一地方,并留有《岳武穆遗书》和岳家武术。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一方宽厚淳朴水土选择了忠烈,还是英雄钟情于这一方宽厚淳朴的水土,百年间竞然在同一个神奇的地方出现了一次轮回!

我不知道,我们的英雄余玠是否在小时候拜会过岳飞的后人,是否练过岳家的武术,但肯定听过岳飞的故事,才有了他立效祖国的一生。曾经的金戈铁马,换得的是枉怨一场。他没有选择揭杆违抗,也没有选择屈膝偷生,却选择了中止,中止人生,也就中止了灾难,株连的灾难;中止人生,也是中止了怨嫉,名利的怨嫉。谁不恋世间,只是未到人间的极尽头。谁不恋红尘,只是未尝红尘的太无奈。戛然而止的不仅仅是生命,而是一代王朝,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余埙因你而名,此地也因你而风光千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收入唯一的衢州名人就是余玠。余玠因守卫四川十年安定,一度被奉为神明,开化县每年举办“余玠文化节”,并多次召开余玠文化学术研讨会。我们故土的英雄,我们也要有义务永久地纪念他,弘扬他伟大的爱国情怀!

余玠,铸就了这一方忠诚。

回到一百年的近代,弥漫的硝烟划破了一方佛祖的宁静,也打破了一方佛的信仰。红色,在刘邓大军走过的高山铺下流过,在青蒿掩映的纪念碑下淌过,在太平桥无名的英雄塔下洗过。人群,因这红色信仰而骚动,因这红色的血、红色的旗而幡悟、惊醒。不再晨钟暮鼓,不再黄卷青灯。

太平天国的田家镇、双城驿之战,到北伐军的广济之战,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广济阻击战、平垴山伏击战,处于大别山余脉、长江天堑的这方宝地成了兵家必争之地,从此不再安宁守旧,就如这不甘拘束于贫穷落后的一方百姓,从此东冲西突,寻找自己的出路。

一场战争点亮了希望的路,醍醐灌顶,仿佛看到了今后的自由和富强。闻名历史的高山铺大捷就发生在这路的尽头与蕲春县交界处高山铺村。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在高山铺地区歼灭国民党的整编四十师八十二旅一万七千多人,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企图破坏我野战军在江滩地区立足生根的"追歼"计划,为重建大别山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也为明天的风卷残云过大江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by:陶生元

这个地方从来都不缺英雄。一名纤弱的女英雄周越华就出生于这路边的周国镇垸,22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红军一方面军在长征中的三十位女红军之一,也是最早战斗在医疗战线上的女红军战士之一。爬越大雪山,三次过草地,救治伤病员,经受了不可想象的考验,这就是英雄辈出的故乡

举起抗战的旗,吹响奋进的号,你踏过高山铺、梅川城、童司牌、武山寨、笠尔垴,一路渡过长江。这一路,你给历史留下的不仅是那一座座悲怆的余川烈士纪念碑、太平桥烈士陵园等,还有陈康、张春森、杜国平、陈金钰、蓝侨等一批批英雄志士和平垴山伏击战、仓头埠歼灭战、武穴镇偷袭战等一首首战争史诗,更有今天的富足、安祥、幸福、安康

红色,铸就了这一方辉煌。

今天的路是历史的堆积,是时代的成就,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进步,一种辉煌。因此,今天路的美、山的美,美得实在,美得得体,美得欢快,美得光耀。

by:方君

你驻足驿站长亭,闭目沉思,你凌空观景台上,驻足远眺,传心的有千年佛国的禅语,迎面的有几百年忠烈的清风,聆耳的百年抗战的嘶鸣,入眼的有今天满眼的艳丽和灿光。

也就在今天,我们为路添彩、铸碑、塑像,这是一种传承,是沿袭,是红色胜利后的英姿飒爽。

路魂何在?

我问佛:心净即佛,佛即是心。

我问忠烈:沽酒坦胸歌岸侧,移舟举网向桥西

我问伟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哦,寻与不寻,它都在,在这方人的心中沉甸、繁衍。

消息来源:武穴文联 作者:翟中义(武穴市公路管理局)

版权归原著所有 侵权请联系删除

Hash:4cfba80883537d1a54ba7609e7779ef44d5f5cac

声明:此文由 湖北农二代商务有限公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