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碣石山的特殊地理位置

碣石山的特殊地理位置

中国最古老、最系统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经》和《禹贡》。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中国地理总汇,还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

《山海经》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特别是一些异鸟怪兽、奇花异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其中介绍了传说中的海外异国,如双头国、三首国、女子国、丈夫国、大人国、小人国等国的风俗习惯,更是奇中有奇,不但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能使人增长很多知识。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禹贡》假借大禹之名,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编纂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此外兼载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详加论列。

“碣石”之名接连见于《山海经》和《尚书·禹贡》。《山海经》在北山经中明确记载“又五百里曰碣石之山”,“其上有玉,其下有青碧”。比较起来,成书晚于《山海经》的《尚书·禹贡》对“碣石之山”的地理位置及其坐标作用记述得比较清楚。《禹贡》在记载冀州的入贡之道时说:“……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意思就是说生活在东北地区以鸟为图腾的少数部族在以兽皮作贡品朝献时,乘舟遵海入河,沿辽东湾西岸向南航行,行经与渤海交界的海面时,以望海畔。以碣石山为标,向西转航于渤海北岸之下,直驶古黄河口(在今天津市一带)。《禹贡》在导山部分又记云:“异岍及岐……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这段记载表明,碣石山在远古时代不仅是渤海北岸的重要航标,而且与“太行”“恒山”等远古时有名的大山脉络相连、形势相应的显要山峰,系中国北方山之尽头海之畔的重要标志。

在《史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述,如《史记·天官书》在谈山川走向时云:“故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尾没于勃碣。”不仅如此,碣石山由于既接“太行”“恒山”,又与渤海紧连,地理位置煊赫,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成了一个地域、甚至北方的代称。在《战国策·燕策》中就有“燕国南有碣石、雁门之饶”之言。《史记·货殖列传》亦有“龙门、碣石,北多马、牛、旃裘、筋角”之语。

此外,“碣石”入诗,也颇神奇,如汉朝的梁竦《悼骚赋》有“临众渎之神林兮,东敕职于蓬碣”句,晋朝的左思《魏都赋》中有“恒碣嵁崿于青霄,河汾浩涆而皓漾”句,唐朝诗人韦应物《弹棋歌》有“岂如昆明与碣石,一箭飞中隔远天”句,等等。由此可知,在古人心目中,与蓬莱仙岛一样成为神奇的众水朝宗之地,和恒山同样“嵁崿于青霄”的碣石山,不仅是“东北流”的山川之“尾”、渤海之畔的标志,而且几乎成了北方的代名词。

▲在中国古代,碣石山几乎成了北方的代名词。

正由于碣石山在远古时就以其似“楬”的山貌和特有的地理位置,在北方沿海地区发挥了独特的地理坐标作用,因此它在春秋、战国时代很自然地成了渤海北岸最著名的山峰。

当先秦学者在《禹贡》中把我国的山势大致划定之后,汉代学者又在此基础之上创立了著名的“三条四列说”,它们分别是:

北条:岍——吱(陕境渭河北岸)——荆山——壶口——雷道(陕晋间)——太岳——砥柱——析城——王屋(晋南)——太行——恒山——楬石(河北)。

中条:西倾——朱围——乌鼠——太华(陇陕)熊耳——外方——桐柏——陪尾(鲁南)。分支:蟠家(陕南)——荆山——外方——大别(鄂皖境)。

南条:岷山——衡山——敷浅源(庐山)。

第一列:岍——碣石(即北列);

第二列:西倾——陪尾(即中列主干);

第三列:蟠冢——大别(即中列分支);

第四列:岷山——敷浅源(即南条)。

这些山脉正是后世风水师所说的龙脉。

在汉代“三条四列”说的基础上,唐宋学者又总结归纳形成了三大干龙(北龙、中龙、南龙)学说。

中国的山川河流的走势、巍峨蜿蜒的龙脉和潜藏的龙脉大势,从西到东,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三大山脉体系如龙飞腾。

一、北龙:黄河鸭绿江中间夹着的是北条干龙。延续到辽海河北的龙,是从昆仑山起止的。一直到达白登县以西。其中一枝是壶口东岳泰山。另一枝向南伸展为析城又扭头向西至雷首山。其次一枝成为太行山,再次一枝便是恒山,再次一枝成为燕然山,直至平滦碣石才停歇下来。《山经》说:“昆仑山延伸于阗便是颜山山脚,每条山脉都是战争之地,山脉延绵不断,一直伸入沙漠瀚海北面。这里所表述的,平滦的碣石山,就是现在昌黎的碣石山。这里是把碣石山作为了北龙的龙头,探海而至。

二、中龙:黄河和长江,中间夹的是中条干龙,一直绵延到东方大海,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是中干龙所在的地方。它也是从昆仑山开始,经过甘肃西部,各条山脉延绵不断,一直达到大散关,河山横布中间,大缠大护直到函谷关,河水从黄河中流淌如同秀美的玉环长安的一枝山脉发源于熊耳,这便是中岳篙山。从汴梁直到兖州太岳山。《经》说:“黄河处在北方,而长江在南,这两条江水夹住中间地域,生气一直不断。在龙脉行青齐之时忽然耸起山峰,兖州和东岳两山横立其间。龙脉分支的山峦非常灵秀。鲁地上涌现了不少圣贤。”还有一枝龙脉到达登州和莱州地界。一枝到达沧州直隶一带。它产生的水源是济水,发源于垣曲县,流到温县境内时汇入了黄河,又从黄河南部流出,泛滥成柴河。又从东北方向直抵青州境内流入大海。汉水则到汉阳境内汇入长江。

三、南龙:长江和东海夹住中间的南条干龙,尾部消尽在东海南部。它的龙脉从岷山开始,逐步曲折向西进行,又向南转到云南的地域,再越过夜郎,穿过桂岭,到达零陵,这边是九嶷山,又进入桂连,通过大庚岭,从南雄出发,过兖州,过邵武,抵达广信穿行过徽州,向东延续成为天园山,其中一枝支脉成为钱塘江,另一枝脉分别进入海口,杨公说:“海门气势旺盛,连通福建广东,南龙和支龙相交接在一起,这本是海门的南方脉络,主发财至富和文武百官的山脉交错横杂在中间。”其中一枝龙脉起始于建康,一路直达江淮,一枝从灵州发端扭头奔向鄱阳湖边,它的水源则是:湘水发源于永州陵县,到达洞庭湖,延伸进入长江。

碣石山作为北方最重要的地理标志,“三条四列”“北条”的最后一座山峰,“四列”中第一列的最后一座山峰,正是龙脉汇集之所。

碣石之地地质结构复杂。由平原、低山丘陵、沙带、沿海(河)滩涂构成了多相性资源结构。由于倚山傍海,山、海、滩、泉具备。

昌黎县属中国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无霜期平均是186天,最高平均气温是25.1℃,最低平均气温-5.2℃,年平均气温11℃,平均年降水量712.7毫米,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达2800小时。

▲昌黎四季皆有美景

昌黎境内水系比较丰富,有滦河、饮马河、七里海等三条主要水系组成。滦河水系在昌黎境内流域面积为353.4平方公里。有大型湖泊碣阳湖,淡水储量440万立方米。地下水存量达2.7亿立方米,其中矿泉水存量1500万立方米。全县水资源总量平均为37375万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占有水量为30.8万立方米。

北龙由昆仑而下,绵延腾挪,碣石山就如一探入渤海取水的龙首,不仅凝聚了祥瑞之气,更是滋养了一方沃土一方人民。碣石山虽然没有其它大山巨川般雄厚绵长,但就如一个秀丽精致的盆景一般让人怜爱。早在700年前,从昌黎走出去的元朝翰林国史院编修、大学士张勖就不无自豪地指出,“背负碣石,南临沧海,左控榆关,右带滦水,山辉川媚,物伙民繁,利足鱼盐,土饶沃壤”的昌黎,“异人杰士历代不乏”。确实,“自为一域,山不逼边,海不通关,风气繁丽”的昌黎,山峻、海阔、河长、湖美、川平,是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的宝地。革命先驱李大钊在探索中华民族天秉之性情时说:“衡以地灵人杰之说,以如此灵淑之山川,雄浑之气象,栖息其间之民族,当必受自然之影响,将兼含‘美'与‘高'而并有之宜也。”昌黎依山靠海,循河纳川,长期栖息在山环水抱的形胜之地的人,无疑当为既有“秀丽之美”,又有“壮伟之美”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优秀一员。

另外,由于碣石山地是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交接地带的交通冲要,这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隋唐以来,古榆关背倚碣石天险,形成一道雄关险隘,这一军事形势直至明朝政府将其关口移到山海关以后也未改变。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中用“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形容碣石山一带作为战场的激烈、战斗场景的壮观。这两句诗是说,唐朝军队驻扎在碣石山前的边塞重镇榆关一带,在抗击契丹军队的进犯时,先头部队敲锣击鼓冲出榆关,大部队在碣石山上列阵为盾,筑成固若金汤的防线。(待续)

文图:肖沛昀

编辑:占超

Hash:4d546c6aec2cf8a763d3f3b497cccf0822f99e5d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昌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