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南新县田铺大塆

位于大别山北麓的新县,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也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

厚重的红色历史,赋予了新县众多荣耀,但大山阻隔,也曾让这里的发展一度缓慢。“穷”,曾是长期以来新县给外界留下的印象。

如今,走进新县,游人如织,初冬的暖阳洒下,满目红叶绿植,透出勃勃生机。新县的发展愈发红火,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田铺大塆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这里的发展有何奥秘?大河网记者带着疑问走进田铺大塆,与田铺社区支部书记韩家旭、新县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李正学、田铺大塆“老家寒舍”民宿店主韩光莹、田铺大塆“春临”农家店主韩春对话,聊一聊这片红色热土的历史与今天。

△新县城区“八面红旗雕塑

红色滋养这片热土

田铺大塆位于新县的东南,在这片土地上有什么样的传奇故事呢?

“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地区200万人参战,近100万人为革命捐躯。当时不足10万人的新县,就有5.5万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仅在册烈士就有1.1万余人。”访谈中,新县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李正学介绍,大别山革命老区,是中国红色历史的一座丰碑。这里是董必武、陈潭秋等从事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基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重要诞生地,这里诞生了红四方面军并成就了鄂豫皖苏区的辉煌。

△游人参观田铺大塆

谈起这段红色历史,田铺大塆“老家寒舍”民宿店主韩光莹感触良多。

在“老家寒舍”客厅的墙上,展示着韩光莹一家的红色履历:爷爷是伤残老红军、三爷爷是红军烈士、父亲是有着46年党龄的老党员。

“我们家一直受红色历史的影响,小时候我的爷爷经常给我们讲这些故事,到我作为一名父亲,把这些故事讲给我的儿子听,这些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着。”韩光莹自豪地向大家分享,儿子今年高考时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报考空军航空大学,立志参军报国,把前辈身上的红色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红是这里的主色,也是本色,红色更滋养着这片土地……

“今年9月16日,习总书记在新县考察时再次强调:我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就是要宣示中国共产党将始终高举红色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李正学说,习总书记这次河南调研,首次提出“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革命精神都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提升了大别山精神的历史定位,掀起了大别山精神研究崭新的一页。

“红”配“绿”搞活乡村经济

光辉的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也将整个田铺大塆凝成一股奋力向前发展的“绳”。

△航拍的田铺大塆

田铺社区支部书记韩家旭也是一名红色后代,受此影响,1981年高中毕业后他报名参了军,复转后一直“耕耘”在家乡这片热土。提及近年来田铺大塆的变化,韩家旭介绍,田铺大塆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对村庄进行改造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环境综合整治,并结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优势,将田铺定位为“将军故里、生态家园、创客小镇”。

“要让村民在家门口能挣到钱,就要发展产业,我带领村民成立了合作社,与上海蔓乡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深度合作,通过整合双创资源,利用中国传统村落的地理优势、建筑特色,搭建了一个属于田铺独一无二的创客小镇。”韩家旭说。

这里既有地方土特产民俗农家乐、农耕体验区,也有公益创客平台、咖啡馆、书吧、主题商店,未来还会有登山古道。韩家旭介绍,为了保护村民在村庄建设中的主体性,合作社尽量保留了村民原有的生产方式,以农家乐为依托,以高于市场价格回收本地稻米花生、猪肉、蔬果等,鼓励荒地变良田。

这不,在村头的广场前,村民趁着晴好天气整理晾晒新收的农作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道路两旁的店铺里,当地各式各样的风味点心和农副产品琳琅满目,手工制作的鞋垫、手工编织的篮筐等承载着满满的乡愁,别具特色的民宿喜迎着一波又一波的客人……

“当时我还是在韩国打工,在韩国期间就听说家乡田铺大塆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我想将来会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好机会,于是2016年我回来了。”韩光莹把原先废弃的老屋重新修建,起名“老家寒舍”,田铺大塆第一家乡村民宿营业了……

一幢两层的楼房和一个农家小院,房子外观虽“土”,但保留着浓郁的豫南民居特色和乡土风情,上下加起来6间房屋,有堂屋、卧室、茶室、厨房、餐厅、卫生间等。“房间入住率很高,在假期期间更是一房难求。”

“老家寒舍”的成功示范,让村民们放开了手脚,韩光莹牵头成立民宿合作社,所有民宿规范经营,统一管理。“目前我们已经带动了14家,还有3家正在改造中,未来要达到20家甚至更多一点,床位可能达到七八十张左右,这样的话能接到更大的团队,保证有相对稳定的客源,经济收益也会更好。”

△田铺大塆的特色乡村建筑

革命老区的亮丽“转身”

正是因为有信念如山、初心不改的革命精神,大别山的革命火种才因此被保存下来。大别山脚下的革命老区的人民,正是发扬了吃苦耐劳、信念坚定的革命精神,才有了美好的今天。

“从前在家里根本挣不到钱,不敢想象,现在一家人都在家门口致了富。”韩春如今是田铺大塆“春临”农家店主,他是辞去在江苏昆山的工作,回到家里帮助父母打理农家乐的。

韩春分享道,刚开始政府鼓励,他的父母开办了田铺大塆第一家农家乐。营业之初人流量很少,生意不那么好,到2017年的时候生意慢慢红火起来了。“当时,我老婆先回来参与一起经营,到2018年的时候生意更好了,他们忙不过来,我也辞了职回来,一家老小都在家里开办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

发展带来的“红利”,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不单单是田铺大塆,徜徉在老区的青山绿水间,村村有特色、点点有景致、处处有惊喜。在“红廉小镇”莲花村,红莲为魂寄乡愁,满池尽是荷花意;在“湿地休闲湾”湾店村,十里枫杨十里溪,一曲溪流一曲烟;在“耕读小镇”,奇龙岭翰墨四溢,茅屋冲稻香悠远……“九镇十八湾全域游新县”正叫响全国。而以“旅游+”为引擎,新县也在不断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条,助推乡村振兴、群众致富。

“过去干革命成功需要大别山精神,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我们更要弘扬坚定信念。”李正学说,革命精神都是营养剂,新县的发展、田铺大塆的发展也正是继承与发扬了大别山精神,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教育的生动实践。

来源:大河网

Hash:86201cc809a368c2f73bac99cb78e95d98655f68

声明:此文由 精彩河南地方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