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工艺新活力的东风盐场
制盐业的由来
传说:自人间有了火之后,慢慢吃起了熟食,但是总是缺少味道,人们的身体素质,人类的聪明智慧都还很低,寿命还是很短暂。相传在远古的黄帝时期,在胶州湾有一个叫夙沙氏的部落,其中一个叫夙沙瞿子的人,有一天打了半罐海水正放到火上煮,突然一头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打死的野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快熬干了,罐底部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用手指蘸了一点尝尝,味道又咸又鲜。夙沙用烤熟的猪肉蘸着吃了起来,感觉味道很鲜美。那白白的细末就是从海水中熬制出来的盐。这就是最早的制盐——“海水煮盐”。大家看这个繁体鹽字,就是器皿上面蒸腾水汽,中间结盐花,非常生动。
自有了盐开始,人类的繁衍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大家从一些电视看到,有一些动物想把他们引诱到一个地方,用尽办法都不行,但是一路撒上盐巴,动物经不住盐巴的巨大诱惑,就被引诱到人们注定的位置了。 古代人类驯养野生动物的漫长过程中,固然有长期圈养,慢慢改变野生动物习性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野生动物没有制盐的智慧,他们的身体也需要盐,当它们尝到了人类给予它们的盐的味道后,盐对它们的诱惑力是不可阻挡的,它们边被依赖驯服。
到了“舜”时,他发现了解池之水岸边,南风过后,结成盐粒,于是,他亲自带人沿水岸采盐,故受爱戴,成就华夏圣祖。
《封神演义》中的上大夫胶隔起于盐,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盐铁专卖,使国家大盛,成就齐桓公一代霸主,诸葛亮也是靠盐增强国力,支撑七出祁山伐魏等等,不胜枚数。
曾在胶州湾北部阴岛北岸平缓的海滩上(也就是在我们这个地方),经过若干年潮起潮落、风吹日晒,自然形成了一层白色的盐花,人们用木板刮起来收集到一起 ,经过加工,用于食用、交租、交换商品,这种取盐方式是“刮碱取盐”。相传在汉代,山东半岛南部胶州湾内天气大旱,人们在掘井取水浇田时,发现井水比海水咸了许多,放在锅里煮,果然比海水取盐还多几倍,先民从此开始了掘井取水煮盐。之后,有海民偶尔将海水引入小池,养活下海吃不了的鱼虾,吃完鱼虾后,就不管了,但是偶尔回去发现,池子中水干了,里面一些晶晶亮的物体,尝一尝,“咸”。他意识到这就是珍贵的盐时,大喜过望,就开始了圈池晒盐,获利颇丰,以后,大家纷纷效仿,才有了一方方的盐田。
以前的盐田,就是非常零散的一小块一小块的方形池子,从最初的引入海水到结晶产盐的一副盐田,往往称为一副“斗子”。谁家有几幅“斗子”,是作为财富多少的衡量标准。
东风盐场的前身
根据山东省 “盐业志”记载,青岛市是海盐生产的发源地,海盐生产的历史可以上溯几千年,期间,沿海小规模的土法制盐仅能满足周边小范围的需求。胶州湾开始滩晒盐始于德国占领后的二十世纪初,在此之前,1897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胶澳环湾部分盐场划入德租界。1908年,顺和洋行投资的哥伦比亚有限公司,在胶州湾海岸购买了大片滩涂,围造盐田,并从这些盐田中制出的粗盐中,成功地提炼出了食用盐。到1912年9月,胶州湾租借地沿岸开发的盐田已达十几万亩,年产盐35000余吨。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取代德国占有胶澳盐区;1922年日本将青岛交还中国,1923年4月由永裕公司与北洋政府盐务总署签订承购胶澳盐田、精盐制造厂及输出日本食盐的合同。,1938年被日本第二次侵占。1945年被南京国民政府接收。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盐田改革,对地主、富农和永裕公司经营的滩田,分别通过没收和征收的方式转为国有。1957年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永裕制盐公司的滩场划归地方国营统一管理。由胶澳盐务局(1950年改为胶澳盐场管理处)管理, 1953年的民户滩互助组到1956年组成的4个高级盐业社、私人资本永裕公司到实行公私合营后所属的马哥庄、后韩家滩田、在“盐田改革”中没收和征用地主、富农的滩田。
这3种不同类型的滩田于1957~1960年经过多次调整组成了马哥庄、程哥庄、张哥庄3个盐场,并于1968年进行了归并,定名为国营青岛东风盐场。1978年潮海盐场并入,成为青岛东风盐场原盐生产第三工区。至此,东风盐场占地面积达到364 318公亩。
东风盐场发展历程
东风盐场是国内、省内海盐老滩技术改造最早的盐场。为了减轻盐工劳动负荷,实现海盐生产机械化,改变旧操作,实施新工艺,把分散、零乱的盐滩改为集中式的新型盐场,六十年代按照轻工业部关于盐田技术改造的部署,做为中间试验场,开始了老滩技术改造,开始了历时10余年的老滩技术改造工程,于1975年完工,累计投资820万元,全国第一台联合收盐机组在此试验成功,建成了“三化四集中”的新式盐田,首创薄膜塑苫,首创并在全国范围实施“新深长”工艺,原盐生产能力提高25%~44%;原盐平均含纯由85%提高到95%以上;盐工实物劳动生产率改滩后比改滩前提高3.3倍。东风盐场成为全国生产首个“三化四集中”的样板企业。80-90年代,东风盐场80-90由青岛港转运南80-90自1980年原盐始终保持了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由轻工业部定为国家盐业企业现代化管理试点单位进行“八五”攻关项目取得30多项科研成果。至此,企业有职工1200多人,年产原盐20万吨。1988年2月,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先进企业,11月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企业自1984年开始改建养虾池,至1989年达到3150市亩,产对虾206.58吨,亩产131公斤,并配套建成了饵料加工、冷库、育苗厂等,还建了一个养鸡厂。形成了以盐为主,多种经营的格局,硕果累累。
到了90年代末期,盐业价格波动较大,全国盐业整个经营不景气,东风盐场企业经营经历了近10年困难时期,但是,我们一直坚持到了今天,实属不易。
企业的转型
21世纪初,随着青岛大战略的实施,东风盐场盐田逐步退出青岛盐区各企业开始退盐开发,盐田面积减少,原盐产量随之减少,大部分人员已经分流到环卫、市政、绿化、商砼、房地产等岗位。至今,整个青岛盐区仅余东风盐场1000亩盐田面积,原盐产量1000吨。2016年,我们挖掘传统工艺,用古法晒盐,产品经过北京权威部门化验,达到了食用盐标准,2017年6月8日正式投产,年内投入市场。
未来期望
按照青岛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建设25平方公里红岛绿洲生态湿地公园规划方案,东风盐场盐田即将被整体征用。而我们这里作为我国海盐的发源地,有我们老一辈的记忆,有老青岛人忘却不了的味道,非常需要留下一片盐田,留下这一份历史,留下这一种工艺。我们呼吁在不影响红岛湿地公园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建立鱼盐小镇,建立绿色盐及特色盐生产基地,建立盐业博物馆,开创盐业特色旅游项目,把老祖宗遗留下的青岛盐业文化传承下去。主要利用青岛东风盐场的盐田进行改造生产,以食用盐的标准,生产纯天然的绿色滩晒精盐、低钠盐、海水大粒盐。一是建立盐业生产室外体验区,让游客亲身体验滩晒精品盐生产工艺;二是建立盐文化博物馆,进行非遗申报。将青岛盐业的历史变革、各个时期的生产发展情况、旧址图片展示出来,让游客对青岛盐业有一个较深层次的了解,留下青岛盐业记忆;三是建设相应的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把盐业现存的旧址和周边涉及盐业生产景点等连点成线,建立以保护盐业文化遗产、留存盐业文化记忆、宣传盐业文化历史为主线的“盐业特色”文化景点。
朴素的鱼盐文化
自远古到现在的盐业和渔业生产中,逐渐形成了盐工艰苦朴素、不怕吃苦、敬业爱业的朴素文化。大家都知道一个常识:盐怕水,见水就化为无有,在下雨时,需要用塑苫盖上盐池子。往往晚上听到第一声雷,村子里就听到自行车、摩托车以及相互叫应的声音,大家都知道,这是盐工要回盐场放薄膜,保卤水。这时候,妻子会主动帮着推出车子,老人会及时催促,不管多远,不管路多难走,只要一下雨、一打雷,我们的盐工都会第一时间往回赶。他们平时拖着几十斤重的大铁耙,在齐膝深的卤水中活茬,但,没有叫累的,这种精神,就已经刻在他们的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将伴他们一生。下班后,一帮盐工,光着膀子,席地而坐,几壶烈酒,一点小菜,爽朗的
笑声就会伴日落月升。现在,分流转岗的盐工们,在新的岗位上,秉承了盐工传统,发扬了他们的优良作风,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响当当的。
如今青岛高新区的建设需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艰苦朴素、勤劳实干、积极乐观的红岛渔盐精神,才能真正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
Hash:be61c1d6d13f2ce1efe89742fb1b90e5da37707b
声明:此文由 食游青岛QD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