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沂蒙红嫂故里桃棵子,感受沂蒙精神
“沂蒙红嫂”,一个英雄的群体,她们拥军支前,救护伤员,碾米磨面,缝军衣,做军鞋,用肩膀扛起军队庞大的后勤战线。“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沂蒙红嫂精神,是中华民族劳动妇女善良、博爱、坚韧、无畏的优秀品德与绝对忠诚、无私奉献的革命信念共同熔铸的结晶,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代表。
1960年,著名作家刘知侠以沂蒙红嫂为题材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后被改编成京剧《红嫂》、《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等经典作品,传遍大江南北。在创作素材寻访过程中,刘知侠发现了最初的“红嫂”原型:沂水县院东头乡桃棵子村的祖秀莲。村里的乡亲们至今还记得,当年刘知侠频频出入祖秀莲家,用笔往小本子上记、不时掏出手绢擦眼泪的情景。“山里娃乍见从省城来的、梳着大背头的刘主席,心中有些胆怯。后来看到他每天和乡亲们一样靠‘瓜菜代’度日,便喜欢上了这个名声很大的作家。”
根据这些饱含根据地群众和部队伤员血肉情谊的感人事例,刘知侠还创作出版了《沂蒙山的故事》,其中有对祖秀莲的重点描写。
1941年,红嫂祖秀莲不顾个人安危,全力救助受伤战士郭伍士。为防日伪军搜捕,祖秀莲一家挖山洞转移郭伍士,每天送水送饭,采集中草药,为其擦洗伤口。为了使其早日痊愈,祖秀莲自己一家吃糠咽菜,却用家里仅有的老母鸡熬汤为他补身子。待了一个多月,郭伍士的伤情好转,被转移到一个八路军医院里。临走时,祖秀莲嘱咐他,不管走到山南海北,一定捎个信儿来。郭伍士说,无论战斗到哪里也忘不了你这个" 娘 "。郭伍士在医院养好伤后,很快就回到了部队。解放后,这位战士因伤复员,他并没有回老家山西,而是将家落在了沂蒙山腹地,因为这里有他的救命恩人“张大娘”。 1956年,这位名叫郭伍士的战士终于找到了祖秀莲,并携带妻儿来到桃棵子村,认祖秀莲为母亲,给她养老送终,直到 1984年去世。
如今近80年过去了,红嫂故里桃棵子已变成一个美丽安逸的小乡村。遍布全村的石墙石屋、石磨石碾,百年树龄的柿子树,延伸到大山深处的石板路,层层环绕的梯田,都给山村增添了无限神韵……
除了优美的景色,这里已成为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临沂市委党性教育基地、沂水县委党性教育基地,红嫂祖秀莲故居、刘知侠旧居、战时邮局、知青老屋、鱼水情广场、藏兵洞、民兵打靶场等景点分布其内。作为临沂红嫂精神教育中心的重要现场教学点—沂蒙红嫂祖秀莲纪念馆也是必去之处。馆内陈列的是沂蒙红嫂祖秀莲和抗日英雄郭伍士珍贵的资料和遗物。馆内一幅幅照片、一段段历史、一件件物品、一帧帧电影画面,再次将人们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纪念馆的一旁是祖秀莲故居。走进故居大门,只见小院中央有一尊祖秀莲的半身雕像,她慈眉善目,质朴的目光坚定地注视着前方,俨然一个典型的沂蒙大嫂形象。小院是沂蒙山区最普通的农家,有五间草房,西边三间略高,东边两间矮一些,看起来年代颇为久远。祖秀莲过去就住在东边两间草房里,一个土炕占据了大半个房间。大概是由于经年累月烧火做饭的原因,墙壁、屋顶、房梁都被熏成了黑色。祖秀莲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做军鞋、送军粮支援前线,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冒着生命危险救护八路军伤员的。
走出祖秀莲故居,来到拥军广场,广场中央有红嫂救伤员雕塑:一位负伤的八路军战士躺在红嫂的臂弯里,红嫂端着汤碗,眼神中充满信任与爱护。这一定是当年最真切的还原了。
近年来,桃棵子村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生态资源优势,坚持高端民宿带动,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建成一山九墅度假木屋、红云岗宾馆、特色农家乐等配套设施,已成为一处集红色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旅游度假胜地。
一山九墅度假木屋
一山九墅度假木屋
一山九墅度假木屋
一山九墅度假木屋
培训中心接待客房
培训中心会议室(教室)
培训中心会议室(教室)
培训中心餐厅外景
培训中心餐厅
培训中心餐厅
隶属于红嫂祖秀莲纪念馆与红嫂故里管委会合署办公的临沂红嫂精神研播教育发展中心也日益为外界所熟知,是立足沂蒙山腹地红嫂故里,以沂蒙精神和红嫂精神为核心主要,专业从事党性教育、干部培训、新型农民培训、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青少年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的培训机构。
Hash:66c1a4a80175a6084efbd649fbe818c75af29a79
声明:此文由 新旅帮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