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教学点:戚城遗址
戚城遗址及其对联
刘恕人/文
西周初年,周武王吊民伐罪举兵反商,在牧野之战中大败敌军,殷纣王自焚而死,周王室取代商朝成为天下共主。周朝因袭前代旧例,册立大小诸侯,裂土分茅,以藩屏周,前后多次册封了大小百余个诸侯国,卫国就是其中之一。
卫国并非是周武王亲手册封的诸侯,而是武王之弟周公在平定殷商遗民的叛乱后,将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地区分封给了幼弟康叔,称卫国。
卫国先后建都于朝歌、楚丘(今河南滑县八里营乡殿上村)、帝丘(今河南濮阳县高城)、野王(今河南沁阳)。公元前 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时,占卜说可以在这里立国三百年。后来,卫国迁都帝丘(因位于濮水之阳,改名濮阳。这是“濮阳”最早的命名),立国达 388年。濮阳果然成了卫国的福地。
卫国都城在何处?
周朝的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卫国最初属于第三档伯爵。周平王东迁洛邑时,卫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立下功劳,周平王封其为公爵。从此,卫国就开始以公爵的身份进入到了春秋战国时代。
当时卫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山东省西部,大约四五百里的地域范围。在当时较为重要的齐、晋、楚、秦、鲁、郑、宋、陈、蔡、吴、越等国中,卫国是个较小的诸侯国。
根据文献记载,卫国都城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城东南 13公里高城
(又名高阳城)村一带。据《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公元前 629年)》记载:“冬,狄(当时的少数民族)围卫,卫迁于帝丘”。又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濮阳本颛顼之墟,故谓之帝丘”。濮阳县《大明一统志》也说:“颛顼城在开州城东 25里”。可知这里原是颛顼(高阳)帝的都城帝丘。
高城附近的地名十分有意思:中国集、城角地、南城头、七王庙、老王庄……当地村民说,这些地名都是祖先流传下来的,听说这个地方是春秋卫国的都城。
在该都城被发现之前,河南境内东周时期比较大的都城都已经找到。如商丘的宋城、新郑的郑韩故城、三门峡的虢国都城、上蔡县的蔡国都城等,唯独卫国的都城没找到。
2005—— 200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城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一处面积约 916万平方米的东周古城址,与文献记载的帝丘高度一致。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和河南省的考古专家对该城址进行了论证,最终认定是春秋时期卫国的都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说:“高城遗址的发现让我们找到了春秋时期的卫国都城。卫国都城的发现,填补了濮阳城市发展史的空白,使濮阳的建城史大大提前。”
高城遗址的发掘,不仅揭开了卫国都城的千年之谜,还发现其下面还埋藏着五帝之一颛顼的都城——帝丘。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孙新民所长说:“高城遗址的发现让我们找到了春秋时期的卫国都城。同时,因该地新中国成立前拥有颛顼庙,遗址内部又存有记述此地为颛顼城的清代石碑,再连同《汉书·地理志》中的相关记述,考古专家们推测高城遗址应该还是颛顼之墟。它的发现也将为研究五帝之一的颛顼提供重要线索。”这说明至迟在春秋时期,濮阳地区已被看作是颛顼部族的活动中心了,正因如此,濮阳有了“颛顼遗都”的称号。
那么,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帝丘都城是怎么消失的呢?专家说,罪魁祸首就是黄河。该都城和已经发现的内黄县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是被同一场洪水淹没的。据史料记载,自西汉武帝到东汉明帝之间的二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黄河水灾最严重的时期,其间决堤达 3次。那时紧挨着黄河的濮阳县、内黄县自然深受其害了。
在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一处耐人寻味的地方:一庭院后院的天井内,发现了部分尚未使用的板瓦、筒瓦整整齐齐地叠在那里。正房东北角有一堆碎瓦片,西南角则有一个小拌泥池。可以想象,当时主人正对主房进行维修,不料黄河洪水突袭而至,一家人仓皇逃命,尚在整修的房子依原样被深埋在了地下。
同样,在发掘高城遗址时,考古人员在该城的南城墙发现了大量夹杂着汉代瓦片的淤土,这应该是被汉代黄河水冲毁的痕迹。
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并没有彻底冲毁都城,把一切都完完整整地“封存”在地下。这是为什么呢?据水利专家解释,这是因为那个时候的黄河水已经带有大量泥沙。据《汉书》记载,武帝时期,淇水口(今内黄县西南边)一带黄河已成“地上河”,堤身“高四五丈”(9至11米),在这样的情形下,黄河一旦决堤,大量泥沙就冲了出来,而比河面低得多的城池,自然就被掩埋了。
颛顼的都城帝丘,卫国的都城濮阳,从被泥沙“封存”的那一刻起,时间就凝固了。数千年过去了,人间世事更迭,它们却依然保持着当初的“容颜”,沉睡在地下。可以预期,随着高城遗址的发掘,颛顼帝丘和卫都濮阳,将会像濮阳西水坡的“天下第一龙”一样重见天日,让世人有机会一睹古代都城的生活。濮阳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也将得到进一步的佐证。
卫国是延续最久的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之间互相争战、吞并的时代。卫国西北有强大的晋国,东面是富有的齐国,西南面又有号称“春秋小霸”的郑国和一度成为霸主的宋国,可以说是强敌环伺,危机四伏。卫国仿佛是风中的浮萍,很有可能被周边的诸侯国吞并。然而,小小的卫国却在复杂的春秋战国时期平安过渡,甚至在秦朝初年还在苟延残喘。立国竟达 907年,传 41君,成为历史上生存时间最长的诸侯国。卫国为什么能够在险恶的环境下存活下来呢?自然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卫国是纯正的姬姓诸侯国,他和郑国,晋国同宗同源。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晋国才会在周天子的说和之下原谅卫国。也是因为这层关系,同姓诸侯国对于卫国的攻伐也有一定限度。这一法统关系成为卫国延续的重要保障。
第二、卫国兵力虽进取不足,却自保有余。
第三、卫国的国人集团非常特殊。国人是居住在城市中的自由民,既是兵源又是经济的支柱,是诸侯国中最重要的力量。卫国历经多次内乱,而当王位继承面临问题时,都是国人出面拥戴姬姓继任者。所以,虽然卫国曾经丧国失地,但是法统却从未断绝。
第四、卫国人才济济,文风鼎盛。就像“燕赵古来多慷慨悲歌之士”一样,“卫地自古多君子”。比如:许穆夫人:(约公元前 690年——?)。蘧伯玉(约前 585年——前 484年)。卫国贤大夫仲由(子路):(公元前 542年——前 480年)。名将吴起:(公元前 440年——前 381年)。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商鞅:(约公元前 395——前 338年)。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聂政:(?——公元前 397年)。战国时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不韦:(公元前 292年——前 235年)。战国末期侠客荆轲:(?——公元前 227年)。战国时期卫国名将苟变。在战国时期,卫国靠着人才的输出,才在诸侯国中保留下最后的容身之地。
卫国不仅拥有杰出人才,还不乏广受赞誉的治国之君。如开国之君康叔、卫武公都堪称有德之君。武公在位 55年,时常自省,博采众谏,能与臣民共勉。传说他 95岁时作诗警戒自己:“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卫武公死后,卫国臣民感其德治,作诗《淇澳》歌颂他:“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lei)兮,赫兮喧兮!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xuǎn哭泣)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xuān欺诈、欺骗)兮!”
孔子周游列国 14年,在卫国住了 10年,就是因为这里有很多和他性情相投的“君子”。吴王的弟弟季札周游列国时,在卫国得出的结论是:“卫多君子,其国无患。”
第五、卫国虽然本身实力不强却善于联合周围的诸侯,它的战略是长袖善舞,攻守结合:一手是军事上主动出击,另一手是举行会盟,外交上广结善缘。这就使得卫国的力量分布非常均衡,在强敌环绕中游刃有余,从而完整地见证了西周的礼乐文明和春秋战国的滚滚烽烟。戚城会盟也成为这一时期会盟制度的雏形。
戚城是春秋时期的会盟胜地
戚城在卫国都城帝丘西北约 20公里。据传戚城还曾是卫灵公的外孙孔悝( kuī)的封地,所以也叫孔悝城。孔子弟子子路在卫国时当过孔悝的邑宰。公元前 480年,卫国发生政变,子路在此处“结缨”而死。如今在戚城遗址东北一华里处有子路墓祠。
戚城当时地处黄河东南岸,东有齐、鲁,西有秦、晋,南有宋、曹、郑、陈、吴、楚,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早期史籍中,对此城记载近 40处。据史书《春秋》《左传》记载,从公元前 626年,鲁国大夫公孙敖在戚城和晋侯会盟始,至前 531年,周景王派单成公在戚城和晋国大夫韩宣子会盟止,在这 95年中,各国诸侯在卫国会盟 14次,其中有 7次在戚城。会盟次数之多,范围之广,在春秋战国史上尚不多见。可以说戚城是当时各诸侯国中的国际性都会。
当时,各诸侯国为了共同的利益,或者为达到共同的目的,往往签订协议即和约。为了制约参盟各方共同遵守诺言,还要举行庄严的仪式以对天表明心迹,请求上天予以见证。这种仪式一般是先设香案,杀牲取血,然后跪地,歃血盟誓,对神灵做出信守诺言的保证,以取得参盟各方的信任。主持会盟者称盟主,为了使达成的协议顺利实施,盟主有对各方发号施令的权利。
作为会盟胜地的戚城遗址和高城遗址一样,都是城摞城。 1963年、 1986年、 1994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对戚城古文化遗址,进行了全面的钻探和重点发掘。结果探明,地表上是春秋时期的古城遗址戚邑,下面还叠压着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遗址。龙山文化(公元前 3000年——公元前 2700年)大致可对应于传说中的黄帝轩辕氏。黄帝之后是颛顼称天子,可以推测,戚城遗址下面的古城,应与帝丘同一时期。
为了保护历史遗址,中共濮阳市委和濮阳市人民政府,依托戚城遗址,于 1991年建成戚城文物景区。该景区占地面积 760余亩,是一座集知识性、观赏性、游乐性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大观园。
1991年 2月 5日,江泽民总书记莅临濮阳,参观了戚城、澶渊之盟等文化遗址,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作了重要指示:“濮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你们要很好地把历史遗址保护起来,要多做好宣传工作,要很好地把旅游搞起来。” 1996年 11月 20日,国务院将戚城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戚城文物景区那些厚重的对联
戚城文物景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人文景观为主,是濮阳悠久历史的真实写照,既展示了上古先哲颛顼、帝舜的丰功伟绩,又再现了孔子居卫十年的点点滴滴。西部以自然景观为主。
戚城景区有四个门,东门为卫国重镇戚城城阙的“阙门”。建筑气势雄伟,高大浑厚,主楼高耸,顶端有铜朱雀展翅欲飞,两翼阙亭与主楼形成“山”字状,有“中原第一门”之称。阙门正中镌刻着篆书大字“戚邑”。门两边为张世军先生撰写的楹联:
沧海桑田,文以治国,武以安邦,山河成一统,先古圣贤,濮阳处处留神笔;
太平盛世,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天地归人意,当代英豪,龙乡岁岁起宏图。(选自《濮上放歌》)
过了阙门往前行,即是《帝颛顼乘龙至四海》的花岗岩巨雕。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昌意是黄帝的二儿子,他在今濮阳市南乐县西 35华里史官村北建有昌意城。城南的濮水河畔,有一土山名枢山,也叫蜀山,枢山氏族就在此繁衍生息。枢山氏首领有一个美丽的女儿,人称女濮。昌意看女濮美丽聪慧,就娶为妻子,生三子,颛顼是其二子。可知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濮阳人的外甥。
颛顼雕像的基座上刻着《大戴礼记·五帝德第六十二》,孔了回答弟子宰我关于颛顼德行一段话:“(颛顼)洪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履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民,絜诚以祭祀。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祗励。”叙述了颛顼“乘龙至四海”的行程。
颛顼雕像的东北方向,是一处仿远古风格的高台建筑颛顼玄宫。颛顼是三皇五帝中的第二帝,建都于濮阳,玄宫是颛顼改革原始宗教的圣地。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在《庄子 大宗师》中说:“夫道……颛顼得之,以处玄宫”。意思是说,颛顼悟出了天地之道,在玄宫主持了宗教改革。玄宫因此成为上古时期的宗教圣地,据《墨子》载,禹征三苗时,仍要到玄宫祭告。
玄宫有万士峰先生题写的楹联:
纬地经天,万国黎黔朝圣祖;
布教施政,千秋日月耀玄宫。(选自《濮上放歌》)
另一副为王亚之先生撰联:
朱鸟携八面惠风,润澶渊故土;
青龙引九州灵气,育河朔英才。(选自《濮上放歌》)
还有一副是张衍昶先生题联:
恩泽四海,彪炳伟业千秋史;
德被九州,教化文明第一君。(选自《濮上放歌》)
玄宫内有颛顼与夫人女禄的塑像。颛顼所处的时代为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颛顼规定男女有别,禁止近亲结婚,确立了父系制。颛顼夫妇既是功勋卓著的中华人文始祖,也被历代尊称为天地人三界之神。
在玄宫周边的回廊内,安放着 20尊古代濮阳和卫国名人的塑像。其中有前面提到的商鞅、吴起等,还有唐代的天文学家僧一行(濮阳市南乐人)、唐代威武不屈的南霁云(魏州顿丘,今濮阳市清丰县人)等。可谓群星灿烂,他们都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玄宫西南,玄湖东岸有为纪念昆吾氏铸九鼎而建的“铸鼎轩”。
有张衍昶先生题写的楹联:
鼎铸昆吾山河靖;
天开神州日月新。 (选自《濮上放歌》)
铸鼎轩内展示了青铜时代的夏代,大禹的儿子启收集九州所贡之铜,在昆吾国(濮阳)铸造“九鼎”的故事。成语“问鼎中原”,就来自这一故事。
沿着九曲回廊往前走,即是玄湖,可欣赏到垂柳倒映,群鱼争跃的风光。湖中建有春秋文华长廊,其东门有一副楹联:
启万世愚蒙,渊源宏富;
彰千秋道义,博大精深。
长廊北门亦有一副楹联:
鼎铸昆吾山河靖;
天开神州日月新。
长廊的西门楹联是:
思之学之,勤勉偏能消惘殆;
忠也信也,精诚自可著春秋。
玄湖西岸是历史陈列室,可以瞻仰到轰动全国的重大考古发现——“中华第一龙”。陈列馆门旁有一副楹联:
华夏文明,渊源有自;
龙虎俱在,铁证如山。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源远流长的中华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龙文化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 1987年 8月,濮阳县城西水坡遗址的考古发现,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西水坡45号墓的发掘证明,这是一处远古时代的宏大葬仪。4组蚌塑虎环绕蚌塑龙组成的图案遗迹,显示了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其进行碳14科学测定,结果为距今6460+135年。专家据此推测墓葬与文献记载中的“三皇五帝”时代相关,其风格展现了特有的“王者之气”。这一陵墓可以称之为中国“第一帝陵”、“第一五陵”。三皇五帝的传说都和龙有关,也只有他们才能享有如此高规格的葬礼。濮阳古称“帝丘”,又是三皇五帝活动的中心区域,在此发现帝陵,十分可信。
墓主人右侧的龙图案,不仅形象生动逼真,艺术性很高,而且从中国龙的艺术发展历程来看,已经具备了中国传统龙文化的大部分要素和创意。专家们誉称其为“中华第一龙”真的是当之无愧。因此,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濮阳为“龙乡”。
在颛顼巨雕南面的高大的土台建筑即是会盟台,台长 20米,宽 16米,系人工夯筑而成。戚城亦因诸侯在此多次会盟而闻名。从该台的制作方法、夯层、土色、包含物看,与城墙的下半部相同。可以断定,该台的夯筑时间与戚城遗址的早期城墙为同一时期所筑。
会盟台有张子琳先生撰写的楹联:
一管秋声,残台剩土诸侯梦;
半城春雨,暗柳明花百姓家。(选自《濮上放歌》)
戚城文化园区除阙门外,北门、西门也有楹联。北门楹联为:
东蟠木,南交趾,西流沙,北幽陵,四面八方,诸侯会盟朝戚邑,龙乡自古形胜地;
帝颛顼,王蒯聩,文仓颉,武仲由,千秋万代,群星闪耀彪史册,濮阳几多风流人。
此联上联叙述了颛顼乘龙至四海行程。下联介绍了历代活动于戚城一带的著名历史人物。
西门的楹联是:
春秋征战,尊王攘夷,诸侯会盟干戈息;
孔子居卫,传道授业,礼乐教化流韵长。
此联上联说戚城作为会盟胜地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下联肯定了孔子居卫十年,在传道授业,礼乐教化方面取得的成就。
戚城文化园西部以自然景观为主,绿树成荫、青草连绵、繁花似锦,再现了“桑间濮上”、“郑卫之音”的田园风光。与戚园景区东部厚重的历史遗迹交相辉映,共同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再次证明了濮阳在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真的希望通过戚城遗址、高城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能取得新的震惊世人的重大发现。为宣传濮阳,了解濮阳,从而为发展濮阳,振兴濮阳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来源:黄瓜花南瓜花)
Hash:6f0b434bff77fcf3d6d835fe9253ef66537cf273
声明:此文由 中部城市生活指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