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一心大会战 泰山脚下筑“银河” ——记胜利渠会战亲历者孙继业

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安排,9月29日,市委常委到徂徕山党性教育基地现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邀请部分先进党员干部讲述初心使命故事,通过寻根溯源、典型示范,感悟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会上,孙继业、孙启亮、刘欣、鹿庆福等4名同志结合亲身经历,讲述了不同时期、不同行业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鲜活故事,为全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作为、狠抓落实,树立了标杆、做出了表率。现将他们的有关典型事迹印发,作为主题教育必学教材,供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学习使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深入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领会精神本质,深学细查对照。同时注重发现学习身边榜样,以时代先模人物为引领,以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不断推动主题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落。

万众一心大会战 泰山脚下筑“银河”——记胜利渠会战亲历者孙继业

1977年秋,泰安水利建设史上一项宏大工程——胜利渠工程开工建设,那炮声阵阵、马达轰鸣,红旗飘飘、车水马龙的会战场面,很多老一辈的泰安人想起来犹如昨天,历历在目,激动不已。

这场会战的现场总指挥就是孙继业,当时任泰安县委副书记。在泰安县委的领导下,孙继业和他的队伍,带领泰安县14个公社组成的12万劳动大军,历时仅九个月,就建起了全长110华里、过水流量15秒立方的胜利渠和蓄水量达6000万方的胜利水库,号称“一渠纵贯六河水,一坝横连五道山”,被群众誉为泰山脚下“新银河”。《人民日报》《大众日报》、中央电视台、山东广播电视台等众多媒体进行宣传报道,香港大公报》也以“泰山之麓新银河”为题,做了详细新闻报道。1978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视察该工程;同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视察该工程;198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也在工程上留下了足迹。就连不少外国使团、美国著名农业专家韩丁,也把足迹和赞誉留给了这项工程。

放到现在来看,这项工程并不浩大。但是在物资极度困乏的1977年,胜利渠建设的工程量和技术难度是非常大的,体现了泰安人民穷则思变、艰苦创业、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时代精神,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我们一方面应该更加充分地认识这项工程所发挥的功能作用,从而更加珍惜它、完善它,使之更好地造福子孙后代;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发掘以孙继业同志为代表的工程指战员所体现出来的宝贵精神,使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永远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只能苦干,不能穷熬

了解泰安自然情况的人都知道,泰城西南部属旱区,历史上曾号称“渴死洼”。这里气候很怪,常年降雨量不足原泰安县平均量的三分之一。地上水不足,地下水也不富,过去,每当酷暑盛夏,人们下地干活,口渴了走出方圆十几里找不到喝水的地方。那里的庄稼也常常是“先发黄,后发焦,拔回家去当柴烧”。解放后,党和政府带领这个地区的人民群众与旱魔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打机井、修水库,使这里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因为水源不足,一直未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尤其是满庄公社11万亩土地,7万人口,一年返销粮900多万斤,还有要饭的,成为当时历届党委政府的包袱和头疼的问题。

打倒“四人帮”后,全国人民欢欣鼓舞,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怪论没市场了,大家都愿意干事了,各级干部、群众急于干事、改变生产条件、过上好日子的愿望强烈。特别是农村,解决农田基本建设、改变穷面貌、多打粮食的心情更加强烈。1977年,党中央领导同志号召“今冬明春大搞一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国全省都行动起来。当时泰安县委规划了三项工程,彩山水库、万米洞引水工程和胜利渠调水工程。胜利渠工程主要就是要解决泰城西南部严重缺水问题。为什么叫胜利渠?就是在粉碎“四人帮”后,为庆祝胜利而起的名字。

当时,国家还没有摆脱“一穷二白”的状况。虽然解放后全国人民经过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生产力得到很大解放,国家的财力、群众的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物质条件还未得到彻底改善,资金和物资相当短缺。胜利渠工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的。当时面临着两种思想,一是靠天吃饭,等靠要,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苦熬。二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干苦干,改变农业生产条件,经过苦干逐步走上富裕,这是从实际出发的治穷之路。面对两种思想,两条道路,泰安县委选择了后一种,“只能苦干,不能穷熬!”“苦干,越干越有出路,有劲头;不干、穷熬,越熬越穷。”孙继业说,当时这个道理对干部群众启发很大:越穷越没法干,越没法干越没有劲头。胜利渠的建成,就是泰安县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穷干苦干实干得来的。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事实证明这是一项百年大计的工程,是为民造福的工程,既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30万亩,又能够补源发展水利旅游事业,有效地改变了泰山脚下的自然风貌。

规划精设计,决策敢担当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项重大决策的出台,都同那一时期的社会环境有直接联系。同样,胜利渠工程也不是哪个人心血来潮决定的。它是那一届泰安县委顺应时代要求,把党的政策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审时度势地发扬主动性与创造精神,做出的科学决策。为解决泰城西南部群众缺水这一难题,当时县委一班人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反复权衡了各种方案,决定修水渠、修水库。决心下了,但如何具体实施,面临很多工作去做。

首先是解决选址的问题。原泰安县的地形是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东部水源充沛,西部、南部缺水,经过多次实地勘测,利用东高西南低的落差可以实现引水。泰城南部满庄公社有三个小水库,扩建后可以修一个蓄水6000万方的水库。引水源放在东边范镇公社的郑家寨子村,比修水库地点高出40米,全部可以自流,可以通过引水解决西南部几个公社的水源问题。

其次是解决组织领导的问题。胜利渠工程是千军万马齐上阵的大工程,没有个过硬的前线主帅,显然是不行的。县委经过反复讨论,最后选定县委副书记孙继业。因为孙继业同志在大是大非上从不放弃党的原则,对分工的工作认真执着,不管担负什么任务,总想尽千方百计去完成,而且又十分注意科学方法。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他都是一个敢想敢干、坚韧不拔的人。与此同时,县委经过精心选拔,从县、公社、大队各级抽调精明强干的干部,成立总指挥部和四个分段指挥部,共300多人。事实证明,这个主帅、这支队伍选对了。整个工程之所以又快又好完成,是与这支队伍的得力组织指挥分不开的。

第三是解决规划的问题。当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了两次规划。一是打山洞改为绕山头。原计划从北集坡石灰官庄斜插西南曹村,需要打山洞700米。当时施工是人力作业、难度很大,经过孙继业等现场研究并报县委决策,改为绕道4个小山头,人工大挖方,开口32米,底宽8米,平均深度14米,虽然任务也非常艰巨,但便于群众施工,依靠人民战争,可以保证按期完成渠道通水。二是考虑了长远需要。原计划只引瀛汶河、石汶河的水,由于流量小不能保证引水量,孙继业建议县委增加牟汶河引水,虽然需要多开挖地下石渠20华里,但是可以增加1倍的引水量,实践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充分体现了决策的水平。

第四是解决工期的问题。水利建设通常要求来年六七月份汛期前必须完工,胜利渠工程干不干,以及一年干完还是分期施工,在当时也有很大的争议。有的人认为,一年干完是劳民伤财、一平二调、盲目蛮干。县委认为,工程拖得时间越长,整个县委及各级党委牵扯精力越大,确定引水、蓄水工程同时上马,第一年冬季开工,第二年五一前完成,要打突击战、速决战。为统一认识,在全面开工一个多月的时候,县委召开县直机关各部办局一把手会议,由孙继业带领众人乘车检查110华里的引水渠道和库容6000万方的胜利水库工地,看完现场坐下来开会,孙继业讲话,说今天的会议是研究如何干的问题,请同志们讲鼓励的话,不要再讲什么干不干、干多干少的问题,谁讲批评谁。这次会议后,大大改变了气氛,鼓舞了大家的士气。之后,全县各行业各单位纷纷承担起泰莱公路北侧沿路渠道挖土方的任务,一时间,县直机关单位全力以赴上工地,会战总人数达12万人之多。

不怕困难多,蚂蚁啃骨头

胜利渠从范镇郑家寨子处的汶河口引水,分为地下石渠70华里、万米渡槽20华里、万米开山大挖方4个山头和胜利水库四段,整个工程总量640万立方米,需工日2100万个。胜利渠的建设,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创举,打了一场人民战争,充分体现了不怕苦累、勇于担当、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短短9个月建设过程中,以孙继业为代表的建设者们啃下了很多“硬骨头”。如,胜利水库大坝清基,隆冬时期、寒风刺骨,坝底部却冒出了泉水,淤泥很深,汶口公社的同志们挽起裤腿、脱掉鞋袜,跳进泥浆,用布兜一下一下往上提水,连续奋战十几个昼夜,战胜了淤泥的困难;百里长渠的咽喉道洼岭都是花岗岩,三根钢钎打秃了尖子下去也不到三寸,但现场群众发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每天打出炮眼2000多炮;修建水库大坝后期坝身高,向上运一车土需要五六个人往上拉,县农机厂现场设计试制爬坡机,修改完善后突击制造40台,施工效率提高了十几倍,确保了工程进度。

工程的质量是胜利渠建设成败的关键,为此孙继业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万米渡槽需要20万方拱圈石及石块,弧度必须一样,要按纸型备石,老百姓有的会有的不会,指挥部就要求施工单位分段登记施工人员,按责任追责。为了确保质量,孙继业带着县公安局长一块到工地检查,宣传“哪段出了质量问题就有公安局同志追责”,结果北集坡公社的同志自己把60个土胎推倒重修,这样一来,整个工程质量都上去了。孙继业说,设计绝对不能出错,不能出现渠道过水有深有浅,或者某段回流,这就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成为工程的罪人,不求有功,但是这个过绝对不能出!

干部干部,就要干在前头

领导干部的威信是干出来的,要有全面的领导工作才能,既能掌握工程全局,也要有超前指导本领。孙继业作为现场总指挥,工作能力是平日学习积累的。他小学没毕业,但是愿意学习,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施工期间,孙继业很少进家门,精神高度紧张,曾经头发掉了70%,眉毛、胡子都掉了。工程到了最关键时刻,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孙继业对带队的公社负责人说:“你们谁也不要给我汇报有什么困难,我只能听你们讲下一步怎么去克服这些困难。你要是连困难都克服不了,还干什么领导!”

1977年底,在全省普及大寨县工作会议期间,省委第一书记白如冰、省委书记李振带领各地市委书记、县委书记、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共200余人到胜利水库工地参加劳动、与群众并肩战斗,铲土、刨土,推车、拉车,许多老年同志汗流满面也不停歇,受到群众的热情赞扬。14个公社党委书记带领机关干部拉地排车向工地运石料、运物资,跟群众一样拉地排车,有时比群众拉得还多。有个党委书记腿泡在水里,都泡肿了也不下来歇歇。正是广大干部的带头实干,大大激发了群众大干苦干的革命精神。孙继业说,那个时候提倡“三同”,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个精神应该保持,干部干部,就要干在前头。领导干部只要是走在前头、干在前头,说话就有力度。

群力大如天,工地英雄多

胜利渠建设时,物资非常短缺,群众生活困难,仅靠地瓜干粗粮填饱肚子,总指挥部、各分指挥部的桌椅板凳都是自己解决的,工地上搭的窝棚、群众的吃饭饮水都是靠公社和村自力更生。整个工程耗资600多万元,上级只拨200万元,其他都是自己解决。工地上没有挖掘机、推土机、运输机,就连拖拉机都很少,全靠简单笨重的体力劳动,挖土石主要靠镢头、镐头和铁锨,运土石主要靠小车推、地排车拉和肩挑人抬,基本上是手工操作。孙继业说,如果说革命战争年代靠“小米加步枪”,咱这个水利建设靠的就是“地瓜干和小推车”!

在工程进展中有很多难题,都是一线干部群众解决的。比如,发动群众“打土牛”,解决物资缺乏难题。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筹集胜利渠建设所需的大数量水泥、木材、钢材、炸药困难很大,都被广大干部群众克服了,保证了工程的需要。渡槽需要2000方木材,既没有指标,又没钱买,孙继业就发动群众用土办法“打土牛”,即用土造渡槽拱胎的办法,解决了木材问题,又便于群众施工,加快了工程进度。

当时,工地上涌现了一大批英模人物,如女子突击队队长周凤珍、一心为着胜利渠的老石匠卓兴海、模范带头人支部书记于文厚、推车大王程钦仿等。整个工程组织了五大战役,如首战告捷、明年五一把礼献,口号提的非常响亮,工地上气氛很浓,“胜利渠上英雄多,人人都能把诗作”,十余万人参战的胜利渠工地上,产生了大量的工地诗歌,仅留存下来的就有73首,一切都是为了胜利渠建设,战报、墙报,打造声势、鼓舞干劲,群众的劳动热情非常高。这证明,只要相信依靠群众,任何困难都能解决,事业就能取得胜利。

人活着是要干事的

孙继业说,人的一生只要努力,是可以办成几件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情的。回顾80多年的岁月,孙继业最难忘怀的是出生仅78天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培养了他坚强倔强好胜的性格。除了胜利渠工程,孙继业难忘的还有三件事,一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任省庄公社党委书记期间,省庄公社发展社会企业的事迹,在1978年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二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任泰安地区畜牧局局长期间,大力发展畜牧业专业户、重点户,成为全国的典型。三是担任市乡镇企业局局长期间,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受到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的充分肯定。

孙继业经常说,“我是一个普通的干部,没有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事迹,只不过做了点应该做的事罢了。如果说我真有什么值得自豪的话,那就是一辈子怎么想就怎么做了,没做亏心事,没有做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成功只是别人说的,咱们干事情之前首先想到的不是掌声,真的有了掌声,那只是鼓励咱们继续去干工作,干好工作”。他还常告诫身边的人,“工作岗位只是党和人民提供的舞台,唱好唱孬全在个人”“人的一生要淡泊于名利,执着于事业。人活着是要干事的,真正干事也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如果不干事,闹情绪,或者热衷于追逐名利,把精力都花在投门子拉关系上,患得患失,轻视自己所担负的事业,那就没意思了,我是经常这样想的”。

吃水不忘打井人。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当年胜利渠的建设者们,特别要把以孙继业为代表的老一辈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特质深入地发掘出来,永远地传承下去,埋头苦干、干出一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THE

END

0538-2102114

0538-2102106

Hash:02226cb3a5674457ceba3ef92ff64d8efc80491f

声明:此文由 泰安广播新闻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