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人不得不去的地方——襄垣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

说起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或许是山西剪纸、孝义皮影戏、晋剧等等,但襄垣鼓书、襄垣秧歌、襄垣炕围画类似这样的非遗,你知道多少呢?

在山西,有这样一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为主题的公共文化展示体验馆——襄垣非遗馆。

襄垣非遗馆

乡情乡韵真如幻 余音余味久弥新

襄垣非物质文化体验馆坐落在府西街,是我省第一家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共占地500平方米,常年全天候免费对外开放,到目前已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外来人员了解襄垣的首选窗口。

在这里,人们不但可以免费观看实物和史料,还可以看到传统的民俗展示,非遗现场表演,更能与非遗继承人零距离互动,真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听起来是不是非常棒呢?

据可考,早在新石器时期即有先民栖息。在商朝,襄垣或曾是一个叫“襄”的方国。而后,以城为春秋末期赵襄子所筑,始有“襄垣”之名。

关于襄垣的记忆,我们无法用简单的一个手艺、一方习俗概括,它是一种地域文化——包涵了世代对土地、庄稼、火焰、炊烟、农具、女红、歌谣特有的情感密码。

彷如每一个襄垣人与生俱来的胎记。它的最初和永恒,往往城是乡的向往、乡是城的老家,只是有了可以触摸的“乡土之根”,就不会有谁在精神上多么沉闷。

襄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其实也是一个缩微了的“文化故乡”。

整个襄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内设非遗展示区、历史民俗展示区,采用静态展示和动态表演,综合展示和专题展示,传统图文、实物展示与多媒体展示相结合的手法,全方位为参观者提供包括民间艺术技艺体验、现场艺术表演、观众互动、传统民间艺术技法的培训、旅游接待等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与其说它的出现,是复活了一段乡土时光的记忆,不如说在承载襄垣文脉的同时,作为融入居民生活的文化地标,进一步彰显着美好的文化意义。

非遗展示区

襄垣县是我省唯一的非遗普查试点示范县,全县在普查中共发现2200余项民间非遗资源

襄子老粗布手工技艺

一入馆内便可以看到手工艺人在织布机上织布,即襄子老粗布

襄子老粗布,又名“老土布”,其主要原料是棉花,制作程序纯手工操作,整个生产过程不对环境产生任何污染。

其历史悠久,工艺积淀厚重,对研究地方棉纺织业和服饰民俗演变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襄子老粗布织造工序复杂,步骤严格,工艺考究:选棉花、弹花、搓花卷、纺线、染线、络线、合线、径线、浆线、刷布、挂线、栓线、穿荇板、缠线、上棱、牵机、织布、下机、浆布、捶布等大大小小几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里还有诸多子工序,千丝万缕,环环相扣。

除白布外,若织花格布则又需染色、煮线、晾线、合成等多道复杂程序才能成布。“襄子”老粗布独有的纺织技艺,已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襄垣鼓书

各个非遗展区都做了场景还原,国家级非遗项目襄垣鼓书展区的场景是砖砌的农家小院大门,大门口有两个石狮子,门上贴着对联,门楼上挂着灯笼,一派农家喜迎新春的场景。

进入农家小院,院子里六七名民间艺人围坐一张方桌正表演着,场景热闹非凡。桌子的同一个架子上挂着鼓、锣、镲等打击乐器,另外桌腿上还挂着个手板,桌子上挂着镲。同时在桌子上挂着的还有钵盂、股架、书股、小梆、小落架等。

关于襄垣鼓书,流长的源远已很难一下子说得清。它上承宋元“鼓儿词”的说唱传统,融会当地“莺歌柳”即“柳调”的表演艺术,并与之合流,成型于明末清初,兴盛于清朝中叶,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着每一个襄垣人生活。

举凡节日娱乐、婚丧嫁娶、祈福禳灾、兴建迁徙等生活礼仪和民俗活动,无一能绕开襄垣鼓书的身影。

尤其是它那一人手脚并用,同时演奏平板鼓、挂板、脚锣、小锣、镗锣、脚梆、木鱼、镲、钹、惊堂木等全套击乐,及哭、悲、喜、怒等功能化的唱腔,岂止演绎的是一种土腔土调,而是可以撼动整个太行山的“中国原生态摇滚乐”。

襄垣秧歌

襄垣秧歌被美誉为“山西戏曲艺术发展的鲜活标本”,它的起源大约是在明末清初。是在当地说唱艺术、民间歌舞基础上,吸收社火挑高、地圪圈及西火秧歌、上党梆子等艺术元素,而出落为一个板式齐全、唱腔优美、内容丰富、通俗易懂、表演幽默、乡土气息浓厚、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小剧种。

虽说《小二黑结婚》已一演近七十个年头,但当年红遍太行山的风头还在。并有荣膺的山西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戏剧奖《豫让与襄子》,以一场场“视听盛宴”,持续而深度点燃了襄垣秧歌的集体记忆。

襄垣炕围画

炕围画展区,两名妇女坐在土炕上绣鞋垫、剪纸,她们身后的炕围上描绘着八仙过海、戏剧人物等传统图案,这种在生活中已很少见到的场景,让人赞叹不已。

炕围画,其实也叫“炕围子”。在中国起于唐末,兴于宋代,鼎盛于民国时期,它是中国北方农村老百姓为防止炕周围墙面脱落蹭脏衣服被褥,而在环炕的墙上涂上高约二尺的“围子”。

在上党地区乃至山西全省,襄垣炕围画堪称独树一帜。它汲取壁画年画建筑彩绘等艺术元素,赋予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而形成了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在襄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坐在和乡村一样的炕头边,打量这襄垣炕围画,亲切而温暖的感觉就像灶火里那纯净的火苗。

襄垣手工挂面

它应该称得起是“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压、卧、盘、架、分、醒、拉、晾、潮、裁和装,这十多道工序原本就是手工挂面的手艺。

从舌尖上的襄垣开始,一根根银丝就这样世代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了乡土襄垣的每一个早晚和每一圈年轮。

历史民俗展示区

历史民俗展示区以《映像·年代图志》、《风尚·乡俗时光》主题展示旧照片,让人忍不住就能联想到农耕、游艺等的乡土记忆。

诸如方斗、簸萁、油灯、瓦模等一件件正在消失的“宝贝”老物件,寄托了襄垣人最朴素的情感,更是将参展者的思绪拉回到乡村。

这么多正在消失的“宝贝”,大都征集于乡村农家,展示出了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印记。

(这些“宝贝”你都叫得上名字吗?)

这些朴素、细微的馆藏风景,抑或在这里与传承大师、传承人的零距离接触,传统民间艺术的现场传习,以及有着年代印记的实物,它们是乡土襄垣最美的表情和内心。

没有什么比它更温暖,也没有什么比它更长久和永恒着襄垣文化的基因。所以在当下或未来,大凡受困于无根的人们,或许这里能慰贴每一颗朝暮精神故乡的灵魂。

内容转载自千年襄垣

投稿 | 商务合作请联系QQ:100370351

襄垣老乡点下面

↓↓↓

Hash:8a74572027e2c8fb4bb5fba234c0a04c457c05e3

声明:此文由 襄垣老乡俱乐部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