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旅发早知道:在高阳,共赴一场百年传承的“非遗之旅”

作为第四届保定市旅发大会承办地之一,高阳县传为颛顼故都,八才旧里。它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今天,我们以高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起点,回溯历史,共享它的别样体悟。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阳民间染织技艺

高阳位于保定东南部,地处华北平原,是河北有名的产棉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高阳民间染织技艺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传承人柴凤川展示手工染织产品

高阳民间染织技艺工艺种类繁多,代表性的工艺技术共分为四大类型,十数个小项。四大类即纺、染、织、整民间工艺。十数个小项包括土布印花、土轧光技术、提花楼子织布、土漂染技术等。

■高阳民间染织技艺

历史上,高阳民间染织业态多种多样,既有家庭式、作坊式的小型生产模式,也有近代工厂、布线庄等工商业生产模式,是传统纺织文化的缩影。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阳田家烧鸡加工技艺

高阳自古纺织业发达,商贸活动遍及全国。由此诞生了包容万象、味道繁复的饮食种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燕赵老字号——田家烧鸡

田家烧鸡

莘桥田家开山鸡,又名田家烧鸡。它具有中国地方名吃的一切历史文化元素。

据传,土鸡烤制、熏醅色香味形俱佳,李世民品尝过后赞不绝口,当场命名为“开山鸡”。

■田家烧鸡

田子利传承的田家开山鸡(田家烧鸡)制作工艺,是冀中,乃至华北地区民间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具有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卫生保健绿色环保、品味醇正、外形美观、吉祥寓意鲜明的主要特征。田子利还在原材料选取,炮制技艺和材质等方面大胆取舍,传承有序。终使田家烧鸡成为一方神吃。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阳河西昆曲

高阳县自古人杰地灵,素有“戏曲之乡”之称。位于京南地区的高阳县河西村,就是北方昆曲最具代表性的流行区域。河西村也因此被称为北方昆曲的发祥地。

高阳河西村昆曲

高阳县河西村的昆曲艺术,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自产生以来,不断吸收其他戏曲艺术的养料,形成了程式严谨、载歌载舞、唱腔优美动听的艺术特点。

它的念白古雅,融进了北方语言的特点,唱、念均有舞蹈动作配合,唱腔既有流利悠远之韵,又有开朗奔放之风。

■高阳河西村昆曲

1959年,高阳县成立了北方昆曲戏校,整理恢复了29个传统剧目以及曲牌八大套,共101个牌子曲。为了抢救这一戏曲“活化石”,北京北方昆曲剧院与河西村,联合成立了北方昆曲培训基地,这个戏曲剧种在这个村庄诞生繁衍并仍在传承。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阳短拳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是高阳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早年为了经营布匹生意而走南闯北的高阳人,为了防身,几乎人人都练就了一套秘不外传的武术,这就是高阳短拳。

高阳短拳

高阳短拳亦是磨盘八卦拳,属盘门,又属内家,属悟理,属短拳,因在高阳流传广泛,而又区别于长拳,故俗称“高阳短拳”。其源流可追溯于远古,其传承历史甚狭,只留一线、一脉相传,传内不传外,所以世人知之甚少。

■高阳短拳

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江苏武举人苏风传入高阳,约百年秘传于民间,至咸丰年间,西柳村胡山和西河屯乔老端二人在高阳传授。乔老端成名弟子禹老云、解老云、翟道士、夏老存武功卓越,武德高尚,广泛收徒,使此拳享誉高阳武术界。

历史上,翟树功、王兆普等短拳武术前辈为抵御外国侵略者而英勇牺牲。目前高阳短拳已被评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丝丝入韵、民风尚武阳刚。在高阳这片宽厚和顺、容载万物的土地上,通过这些非遗文化促成我们与往昔的“初见”和“重逢”。

来源:保定文化旅游

总编辑:二清

Hash:97b9315ca9d86809eaafedd3266d468d9a2536a7

声明:此文由 凤游京津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