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上天天在打仗的阿富汗,有个世外桃源般的旅游点就看你敢不敢去
阿富汗。从1979年打响第一枪的苏阿战争,到911,美国驻军,北约反恐,美国撤军,塔利班,难民……这实在是一个被战火和政治压得沉甸甸的名字。然而,还是在这里,地理东北角楔入塔吉克斯坦与巴基斯坦之间,有一片被称为“瓦罕走廊”的狭长地带,生活在其间的人们既不知何为塔利班,也不知美国跟自己国家有什么纠葛,他们在这片海拔4500米的贫瘠高原上,守着自己荒腔走板的“桃花源”。
这里荒凉又贫瘠,生存严酷却也平淡。
约12000名瓦罕人生活在这里。两千年来,这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日复一日摩挲着自个儿老祖宗传下来的习惯。
住着帐篷,用着坑灶。
牲畜是最大的财富。
帕米尔高原用海拔拉出一条近乎与世隔绝的安全线,这片荒原始终鲜为人知,更不曾被阴谋与阳谋的交锋染指。
直到半个多世纪前,一条粗糙的道路把瓦罕走廊和“现代文明”弯弯绕绕地串联在一起。
瓦罕人手里也有了枪,但为了打猎。
一些瓦罕人修起了固定住所,这种用石头和泥灰垒成的建筑,被他们称作“Chid”。
但也仅此而已。这条“文明通路”就像不值一提的毛细血管一般,输送与渗透都冷淡得断断续续,随时就成了真空。
他们信奉着古老的信仰,当“Chid”历经半世纪变成老物件之后,也成为了传统的一部分。主要骨架的五根支柱,暗合着伊斯兰教义的“五大支柱”。
斋月和诺鲁孜节供奉的野山羊角下,孩子们也许还凑不齐一双鞋。
这片被人忘记的土地,最近,被阿富汗政府推介出来,以吸引西方世界的游客来此“探险”。
今年8月,法国摄影师Eric Lafforgue成为第一波“尝鲜”的人,但想抵达这些村落,他必须横穿易燃易爆的喀布尔省,通过边境控制区,踏上那条荒蛮的“文明通路”,就此,旅行才算正式开始。
在阿伽汗基金会的帮助下,一些当地妇女开起了小商店,售卖袜子、皮背心和刺绣一类的旅游纪念品。
而“Chid”建筑是旅行的主要卖点,每位屋主都很乐意展示自家“Chid”上被称为“Chorkhona”的天窗。
没错,就像隔着一道鸿沟的落差两边,瓦罕人睁着好奇的眼睛,急切盼望着观光客的到来,给自己单调而残酷的生活带来新鲜的刺激。瓦罕酋长的妻子对Lafforgue说,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来游访,了解瓦罕人的文化。
这条新晋的旅游线路由一个帕米尔人统筹负责,他在塔吉克斯坦的伊什卡希姆开了一间小小的旅行社,他必须尽可能地调动手中的有限资源,因为在那个地区,互联网是完全不存在的。而导游则由这些瓦罕村落的人轮流担任,以尽可能公平地分享观光客们带来的旅游收益。
尽管负责人对这个旅游项目寄予厚望,但不可否认的是,想达成他的预期并不容易。作为第一批游客,Lafforgue先生的行程早早地就结束了。短暂的夏季很快过去,此后长达半年,瓦罕人的帕米尔河谷都将被厚厚的大雪覆盖。
Hash:c108e91aad320ae10f513aa219de0dddfa247170
声明:此文由 谈资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