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澜沧江边的拉祜人家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位于横断山脉怒山南段,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是西南边陲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拉祜族文化中心和 “芦笙恋歌” 唱响的地方,素有“拉祜山乡,边陲宝地”的美誉。澜沧江发源于青海玉树,流出国境后叫湄公河,此后的行程我将追随这条长河,一直到中南半岛的老挝万象。
县城周边地区和西北普通乡镇一样,老而旧的街道,路边稀稀落落的小店铺,不时有牛羊鸡狗出没。或者有成群的人堆在一起笑闹,丝毫不理会来往的车辆,直到我将声音提高八度,才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回过头来,笑吟吟地答我。
这里叫竹塘乡,离此不远的蓦乃村有个仙人洞。清代时,澜沧设“募乃土司”,难道取名与蓦乃村相关?再跟小伙子打听一番,沿乡道寻路而去,结果没有找到仙人洞。返回村口,心有不甘,便停车彷徨,看到路口有个敦实憨厚的汉子在打量我。汉子姓李名保,拉祜族,从村尾的老房子刚搬到村头的新房子里。
拉祜族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信仰自然之神,部分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总人口约45万,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的思茅、临沧两地,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甚至美国都有分布。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过去无文字,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曾创制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未能全面推广,1957年在此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
李保换了几个不同的角度指点仙人洞的位置,见我还是不明所以,就索性打发小女儿李莲芳带路。李莲芳上小学六年级,温婉清丽,娇柔腼腆。虽然带路,但不爱说话,走路奇快,远远将我落在身后。难道我长得像鬼子么?你也不是送鸡毛信的海娃啊,干嘛跑那么快呢?喘着粗气嚷嚷,她才停下来等待。
在半山腰,拨开茂密的竹子林,始见小路,小心穿过,在树木掩蔽之处,终于找到了这座远离尘嚣的仙人洞。其实,只是一座钟乳石溶岩洞,洞内阔大如厅堂,石乳悬垂,怪象乱生。李莲芳说,以前有小洞,单人猫腰可达深处,因怕出事,现已堵上。如看过桂林的银子岩、贵州的织金洞,云南的九乡,这个山洞甚至可以忽略不记。[插图:仙人洞]
从洞里向外看,倒也风光无限。远山如黛,人家参差,一层轻纱似的雾笼罩着村子,似乎谁人的画笔随手一挥,有诗曰:“城中十万户,此地三两家。”大概说的就是蓦乃村吧?
回到李保家,主人热情,挽留吃饭。回顾几天来忍饥挨饿,受了不少米线的罪,一桌丰盛的农家饭菜,实在胜过山珍海味。李保善饮,可惜我酒量有限,只能对付几杯啤酒。想起唐人的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对应在这里,也一样不差分毫。
李保说,仙人洞很灵验,以前,村里人过红白喜事,家俱碗筷不够用,就去洞里烧香求借,第二日总有崭新的碗筷按要求数目出现。后来,因为借东西的人品行不端,或只借不还,或洗涤不洁,再一再二,就不灵验了。听这样说,我对蓦乃仙人洞多了一些好感,不过依然半信半疑,想着也许是谁人托鬼神以警世罢?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李保拿出一张拉祜族的“三跺脚”光盘,放在影碟机里让我观看。三跺脚又叫“跳芦笙”、“跳三弦”、“三脚歌”、“跳歌”,通常在晚上举行。先在场中央置一张桌子,堆满烟酒,烧起火笼,乐师居中伴奏,人们围成圆圈,跺脚旋转。当地三跺脚一直保留着舞蹈早期“围圈”、“携手”、“顿足”的特色,一般由歌头领唱主词,众人跟唱衬词。主词多即兴创作,工作、生活、受情,或歌颂,或劝勉、或警世,七言四句,大体押韵,衬词为“阿叔者呢瞧哎,徐叔者呢哟喂”。
碟片由澜沧县电视台在村口的打歌场里录制而成,色彩并不明艳,演员就是村里的男女老少,甚至没有统一的民族服饰,但节奏激昂,旋律欢快,是原生态的拉祜民族歌舞。李莲芳看到她爸爸的身影,开心地指认给我。李保是三弦师,居中伴奏。他说,每年春节,大家不约而同,凑足柴火,架起火笼,一边共享烟酒食物,一边围着火笼起舞,几宿相接,热闹非繁。因为三跺脚以葫芦笙和小三弦伴奏居多,所以又称“跳芦笙”或“跳三弦”。今天下午四点钟,村里开始跳三跺脚,直到明晨结束。
李保说,三跳脚因“身在曹营在心汉”的徐元直而来。三国时候,刘备采纳徐庶计谋,击败曹操。曹操欲得徐庶,谋士献计,挟徐庶之母为人质。徐庶辞刘归曹,刘备不舍,十里一送,五里一别,命令士兵又喊又跳,送别军师;曹操不甘落后,也令士兵又喊又跳,欢迎徐庶。后人就把曹刘两家一迎一送的动人场面编作舞蹈,逐渐演化为今天的“三跺脚”,并将刘备送别徐庶的场面作为衬词来反复歌唱,即“阿叔者呢瞧哎,徐叔者呢哟喂”。
拉祜族人能歌善舞,有许多民族节日如扩塔节、火把节、端干节、献新米节、分猪肉节等。逢年过节,不约而同,通宵达旦,集体跳舞。其实,李保他们已经汉化,有些节日也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详。
餐毕,不好提及餐费云云,便封给李莲芳100元压岁钱,聊表心意。李保有一把古老的三弦,状若琵琶,让我试弹,可惜我不通音律。他便坐在沙发上弹将起来,音色灵动,清脆悦耳,如黄莺低语、翠鸟高鸣,泉水叮咚、飞瀑长流,又好像一大堆硬币不断地扔到磁盘子里,直欲放开喉咙高唱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隔壁邻家见来了外地人,会照相,纷纷邀请去他们家拍照。推辞不得,去了隔壁四邻,三家拉祜族,一家佤族。男子倒也罢了,女人天生爱打扮,都拿出传统的民族服饰穿戴起来,争抢镜头,合影留念。
拉祜族有自己传统的民族服饰,男子身穿浅色右衽交领长袍和长裤,喜欢佩刀,系腰带,脚穿布鞋,头戴包头。长袍两侧有较高的开衩,领口衣襟等处用深色布条镶边,包头用白红黑等各色布条交织缠成。拉祜族妇女喜欢穿黑布长衫,两侧开衩较高,两边镶有色彩斑斓的几何图案,立领右襟,用红黑白三色花边镶在袖口、襟沿,并嵌以银或泡半开银币,表示富有,下着花边筒裙或长裤。整体搭配庄重大方,高贵华丽。
李莲芳穿了一套天蓝色的拉祜服装,无领无袖斜襟短衫,边缀叶状金饰,胸佩金花,后开衩长筒裙,襟沿金丝镶边,肩上斜披绶带。这是拉祜族小姑娘特有的服饰,见她像坠落凡尘的精灵,如出笼的金丝雀儿,欢快地蹦来跳去,乖巧灵动,天真烂漫,让人乐而忘忧,我不禁大声喝彩。
照相是个的体力活,阳光直射,顾不得效果。合影和单人照都拍过一遍才算完成任务,留下联系方式,以便邮寄。
李保赠我一张 “三跺脚”舞蹈光盘,然后一起去看村子间的陀螺比赛。打歌场里人声鼎沸,木头长桌后面坐着几个年长的男子,大概是评委罢?四周站满了探头张望的人们,看到场内运动员击中目标,掌声、喝彩声、口哨声、加油声此起彼伏,欢声雷动。
陀螺是中国最早的娱乐项目,据说山西夏县新石器遗址中,就有石制陀螺,可见这玩意儿绝非一般的老皇历,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陀螺形状略像海螺,多用木头削成,现在多用塑胶或者化工材料制造。
少年时候玩过“木猴”,或者叫“木牛”。取一段圆木削成锥形,用细长的鞭绳缠绕,弹甩出去,使其直立旋转,然后以鞭子抽打,猴儿便旋转起来,不停抽打,旋转不停。陇上的玩法,简单易行,根据陀螺旋转时间长短来定胜负。这里的比赛,规则繁复,从守方旋放陀螺开始,由攻方将自己的陀螺抛掷,击打守方陀螺,将守方陀螺击出比赛场区,或比守方陀螺在比赛场区内旋转的时间更长。比赛只计攻方得分,以当场比赛的累计得分决定该场胜负,得分多的队为获胜队 。
乡人比赛,玩得不亦乐乎。站在场边观看比赛,像小时候去邻村看戏,轻松自然,拍手喝彩,并没有太多身处异族的感觉。以往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总要小心谨慎,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生怕触犯当地风俗习惯而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有些骗子,甚至借民族习俗进行诈骗活动。
与李保道别,在乡人的祝福声中,离开竹塘乡。下午两点半抵澜沧县城,安排好住宿,到街上散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还有许多景点,糯福乡基督教堂、响水河瀑布、南栅佛寺、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等。不过因为连日奔波,劳禄困顿,就不再远行,姑且随意浏览县城的风貌了。
葫芦是拉祜族具有传奇色彩的吉祥物和生活伴侣,澜沧县城中心地带有一个名为“腾飞”的葫芦笙主题雕塑。拉祜族在创世史诗中说,人类的始祖扎笛和娜笛是从葫芦中诞生的,拉祜族的祖先也是从葫芦里出来的。拉祜人离不开葫芦,除了按照民族的习俗在农忙中的短暂时期要让芦笙“歇窝”,其他时间拉祜人与芦笙总是形影不离,朝夕相伴。拉祜男人身上至少有三个葫芦:一个装水或酒,一个装火药,一个就是葫芦笙。[插图:澜沧县雕塑]
传说远古拉祜族有五兄弟,互相猜忌,明争暗斗。他们的父母用五根竹管插入葫芦中,做成葫芦笙,吹出和谐感人的曲调,唤回了孩子们的良知,使他们友好相处。
经东朗路、建设路一直到县政府礼堂广场,看到门口节目预告中有“三跺脚”舞蹈,便进去打听究竟。
广场里的几个女孩子见我背着相机,问是不是记者,告知不是。问我从哪里来,我说广东。嗨,其中一个居然很严肃地再问,广东的女孩子漂亮还是她们漂亮。问完问题,她们自己倒先笑了,好幽默的拉祜妹子!谁能说她不漂亮呢?
蓦乃村
蓦乃村仙人洞
拉祜村民人人会弹三弦
拉祜老人
李保在弹三弦
文静腼腆的李莲芳同学
梳妆
拉祜服饰
左边两位是拉祜服饰,右边天蓝色为佤族服饰
转陀螺
澜沧县城中心雕塑
Hash:bffb99059fff8ba08721a3eb5f27057a99ceccb1
声明:此文由 小重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