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场寻访秀才村、朝拜妈祖、爬海云岩休闲游
中国传统古村落--秀才村
雨后,走进秀才村,濡湿的小道,寂静得仿佛没有人涉足,只剩脚步声慢悠悠地响起。也许巷边的某个窗前,旧时的书生正手握书卷,折扇轻摇,或凝思或浅吟。
书生无踪影,只是脚步声却惊扰了“梳妆楼”内的阿婆,她走出房门,微笑地看着我,问我是哪里来的客人。
我确实是秀才村不请自来的“客人”,只因听了它的名字,就想来看看它的模样。无关路程,无关天气,只因我想看它一眼。
就是这一眼,这座古色古香、安静从容的村落,让人动心,无端的想要知道更多。是谁,在旧镇的石牛尾村将它静静安放了一个世纪,是谁书写了“有石牛尾富,无石牛尾厝”的传奇,是谁成就了“秀才村”的美誉,让它入选国家住建部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阿婆倚在门边,带着骄傲的神情,用闽南语讲述她以前听过的关于秀才村的传奇。漳浦乌石一带32个自然村,明清出了81个秀才,石牛尾村百年内就出了5个,是所有自然村最多的,所以才称为秀才村。当年的文武秀才依靠繁华的旧镇港,转运乌石荔枝干而富甲一方,大兴古厝建设。听说,古厝有九十九个门,谁能在一个小时之内将所有的门开遍,谁就能获得奖励。可见当时的古厝群是多么恢宏。
秀才村背山临溪,建筑群规划统一,布局完整,每座古厝都是“四方接后楼”的风格,由门厅、天井庑廊、正堂和后楼组成,户连着户,屋连着屋。古厝是传统的闽南建筑风格,展翅欲飞的燕尾脊,鳞次栉比的红瓦屋面,岿然不动的石砌墙基,红土加入糖和糯米夯成的厚厚墙壁。
漫步在秀才村,总有一种游走于旧时书香门第的感觉,不张扬,不浮夸,尽显细节之处。飞檐斗角的精巧雕刻,栩栩如生;角落里不起眼的石雕,甚见功力;屋檐下彩绘的人物造型,尤为精致;梁上的漆画贴金,细腻典雅。这些从建造者手中滴落的诗句,让所有的形容词失去声色。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存在能够带我们瞬间穿越古今,回到从前。时间让它变得稍许憔悴,也给了它厚重的历史感。红瓦叠叠长着青苔,覆盖着流年;灰墙片片斑驳了痕迹,垒起了沧桑。剥落的雕梁画栋和门楣,石磨声远去留下旧日的回忆。风吹进虚掩的木门里,堆放的柴草;还有残垣断壁的院落里,关不住的藤蔓花果。
村前的大埕,砖缝里的杂草还沾着雨滴,一口古井因为雨水也涨的满满的,旁边的石槽排列有致,几块石条随意安放。我仿佛能看到以前媳妇们在井边打水洗衣服,儿童围在旁边嬉戏游玩,边听老人们坐在石条上摇着蒲扇话家常。只是不知道现在只剩十几户村民的古厝是否像以前一样热闹,还是夜晚降临就陷入一片宁静。
曾经住过达贵夫人和闺秀小姐的“梳妆楼”渐显老态,踩在通往二楼的木梯上,咯吱咯吱作响,门上的铜环锈迹斑斑,横梁早已熏黑,雨从破了个洞的屋顶漏下来,渗进地上红砖的裂痕。阿婆说,很多后辈都搬到外面住了,自己老了,走不动了。在古厝住了这么久,也习惯了,舍不得离开。
存在,离开。岁月就是有这种手段,把浮华吹尽始落尘埃。秀才们早已离我们远去,可秀才村的那些古厝依然矗立。离去时回头,古厝里正升起缕缕炊烟。
海云夜月:海云岩
海云岩寺在海云山半山腰,俗称半山岩,古漳浦十大胜景之一的“海云夜月”就在这里。海云山顶部有一酷似“灵龟观海”的奇石,在半山望石龟,更加逼真。
闽南第一大宗祠:林氏海云家庙
海云家庙,又称乌石大厅,祠堂堂号为“世德堂”,始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7年),历朝均有修葺,海云家庙的建筑规制是高中鼎甲三及第者祖祠的特殊荣宠,在漳浦县是绝无仅有的,在闽南也属少见。依次建有水池、戏台、大埕、门厅、前堂、天井庑廊、正堂、天井庑廊、后堂,规模庞大,为闽南第一大宗祠,是漳浦林姓的主要祠堂之一。
景区内遍布景点,有供奉世上仅存的第一代妈祖金身的天后宫,有明清11名进士、6名举人修学成才的紫薇洞,有建于明代的紫薇书院、文昌阁等,还有唐朝建的谢安庙以及众多珍贵石刻。
(供稿人:林耀宗)
(来源:中国苏南视窗)
Hash:ea7f46c92db04933d1e1d22152249a3b3a48d3f3
声明:此文由 中国苏南视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