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县绍水镇红色旅游半日游简介

有朋友想让我推荐一条全州半日游的红色旅游线路。因为许多全州其它的地方朋友的单位去过了,找我为他们推荐新的线路,我便提供了一些方案让其选择,其中想到了绍水镇。绍水镇有许多景点,如美丽的大惠瀑布、民族风情苗寨羊角寨、红一军团聂荣致政委率第一师进入越城岭山区的梅子冲古关隘、青坪界古战壕、相传百越战争留下的古城墙历史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白塘村等。

我介绍了一下绍水镇的相关历史文化景点,与这位当领导的朋友商量了一下,她最后选择了大坪渡口、水头村、乐家园、梅塘村四个地方作为半日游的线路。哪么,这四个地方有什么可看的吗?

我们计划第一站去大坪渡口。大坪渡口是以全州县凤凰镇大坪村命名的,其功能以过渡为主,该村在湘江东岸。而大坪渡口的湘江西岸则属于绍水镇的洛口村,历史上的功能以商贸为主,曾一度与上游的建安司、凤凰嘴并列全州县城湘江上游的三大古码头

大坪渡口,是中央主力红军突破湘江的第一个渡口。1934年11月27日凌晨,红军主力军团最能征善战的第一军团从这里过河,控制了湘江西岸沿途全州到兴安县的所有重要渡口,并控制了南北光华铺与脚山铺两个非常重要的阻击阵地,从而标志中央主力红军突破了蒋介石的第四道封锁线,为中央红军后续部队过湘江打开了一条生命通道

洛口村则是当年中央主力红军第一军团最先踏上湘江西岸的第一个村落。但湘江西岸被誉为影视基地那一小片土地则属于凤凰镇大坪的。这里小编目睹就拍摄许多影视。如1990年,电影《长征》在这里开拍取景。八一电影制片厂电影《我的长征》,广西电影制片厂大型专题片《长征从这里走过》,电视剧《长征》等都在这里开拍或取景。1980年代中期,政府为解決两岸行路难问题出资购买了一艘大铁船,可载汽车,容纳近100人;1996年,政府在渡下边建成大桥。

第二站为乐家园,最初叫落脚园,后来为了文雅,改为乐家园。宋末迁自浙江南溪县

村里出了父子进士赵润生与儿子赵炳麟。

赵润生(1850~1905年),光绪五年(1879年)中第四名举人。后因儿子赵炳麟也考上举人,便携儿子一同上京考进士,比儿子中进士仅早一年。

为考进士,他在京待了两年,认识了大名鼎鼎的广西人岑春煊。岑见他“沉默寡言笑,知为儒硕”,便延请他做儿子的家庭教师。赵润生中进士后,朝廷即以知县分发湖南补用,因囊中羞涩,向岑春煊借500两银子才赴任。

因为赵润生“性木讷”,而原巡抚却喜欢华而不实,故初到湘时,并无一差一委。直到比较务实的陈宝箴(即大历史学家陈寅恪之祖父)出任巡抚,他才初任新化,次年即代理益阳知县。继补授湘阴县知县。二十七年调署常宁,次年提升为南洲厅通判。《清史·循吏》说他:“宦湘十年,凡四易任所,至案无留牍,必严查保甲以清良莠。”

作为中下层官吏,赵润生的政绩并不惊天动地,但他对儿子赵炳麟的严格要求,却值得借鉴。

赵润生40多岁成进士,出仕后又仅为一县令,胸中才华不能尽施于政,故一心把希望寄托于儿子赵炳麟,曾以格言形式写就的《训子大概》十二条。

赵润生因脑溢血而卒,享年56岁,其事迹载入《清史·循吏传》。时太子少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两广总督岑春煊为他撰写墓志铭,工部左侍郎、灌阳人唐景崇为之书。

赵炳麟(1873~1927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考取进士。考进士还有这样一个插曲。

过去殿试时很重楷书,这年殿试,亲政不久的光绪皇帝痛感上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凡在强国富民大事上陈辞慷慨有策略者,多拔置前列,不专重楷书。赵炳麟当时的书法并不佳,考卷还错了5个字,读卷考官粘黄签五条,置在三甲。光绪皇帝命考官将全榜考卷都拿去让他亲自审阅。他见赵炳麟在治国强军等方面也有许多独特的见解。这些观点,让光绪皇帝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大为欣赏,便将原列为三甲的赵炳麟改置为二甲第十一名。

就在他考进士这一年,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在京联合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赵炳麟等广西97人参加了这次“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他向光绪献“十二策”,获得皇帝采纳。光绪与慈禧太后闹矛盾时,袁世凯表面支持维新变法却向慈禧告了密,导致“后党”派向维新派下屠刀。自此以后,袁世凯与康有为、赵炳麟等亲光绪势力,便一直开展着或明或暗的较量。

变法失败,他差点惹祸,因老师大学士徐桐的庇护而得以保全。西太后欲废光绪帝,他极反对,加以社会压力,慈禧太后才放弃废帝的想法。

光绪三十二年八月,30岁赵炳麟任福建京畿道监察御史,“年少气盛,蹈厉风发,遇事敢言,不畏权贵,有铁面御史之称”。他与同官湖南湘潭人赵启霖、福建莆田人江春霖,不避权贵,弹劾贪官污吏,“直声震天下,时称三霖”,京城人又誉为“三块布袍论政”。因日本有闻名的"三菱公司“,有人借谐音戏称他们为"三菱公司“。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慈禧太后相继逝去,宣统皇帝之父、光绪胞弟载沣为摄政王。赵炳麟于这年十二月十一日《刻袁世凯疏》中,指出袁世凯留在军机是“国本未定,后患无穷”。

这番分析使载沣毛骨悚然,他本想杀袁,但又畏惧袁势大,只好于宣统元年一月二日,以宣统皇帝名义下谕,说袁世凯“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令回河南“养病”。

对于这样处置袁世凯,赵炳麟并不满意。他于二十四日再上《密陈管见疏》,建议摄政王对袁世凯“当思一退不可复进”,并具体指出:去袁心志必须坚定,事机必须慎密,正人必须任用,党羽必须解散,用人不可分满汉,总理大臣必不可骤设等6条主张。载沣召见赵炳麟于养心殿约一小时之久。赵炳麟建议宣布光绪皇帝手诏,即杀袁世凯;大赦党人。当时载沣已经首肯,但张之洞大力反对,此事没有成功

光绪三十四年清朝在各省设立咨议局,广西巡抚张鸣岐要赵推荐人才,回桂筹办。赵炳麟应广西巡抚张鸣岐之邀推荐人才,赵推荐了一些家乡有才的人,如唐尚光、蒋伯文都因他的举荐而有所作为。

宣统二年四月,他又上疏弹劾军机处首领奕劻,列十二大罪,谓奕劻“罪大恶极,天怒人怨”。奕劻是宣统的叔祖,又是三朝元老。赵炳麟因为得罪了宗室,受到奕劻等人的排挤,载沣担心他憨直惹祸,于宣统三年四月,以四品京堂候补回广西任桂(林)全(州)铁路督办,办公地点设在桂林文恭祠即陈宏谋祠里。赵炳麟上任后,即上奏修铁路事,要求邮传部拨款。

这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靠贿赂奕劻当上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建议朝廷将桂全铁路200多万两官股、办农垦筹实业50万两银和积谷经费10余万两,挪作广西军费。张鸣岐一纸上奏,广西谋办铁路事终成泡影。赵炳麟感慨作诗曰:

文恭祠里办公归,督路督农愿总违。

一疏筹金三百万,可怜徒使武人肥。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便想加害赵炳麟。1912年,赵寓居上海,与清道人李瑞清相会于上海爱俪园(俗名哈同花园)。赵炳麟知道袁世凯要召见李,便劝清道人应袁之召,于晤面之时刺杀袁世凯。

饥荒时,他上《请减全州平余疏》。清政府采纳了赵炳麟这条建议。

第三站为桂林市全州县绍水镇水头村,它是广西级传统村落之一。 水头村属 绍水镇塘口村委,有 人口 1780 人(含脚村唐家田) 。古时全州赵王二姓人口排名唐蒋之后,居第三或第四,而赵姓多集中在宜乡(今绍水、咸水) 。

按当地村民的讲法,有一说是始迁于浙江金华兰溪县秀溪村,始迁祖廷礼公时为宋翰林院学士。南宋末年宋廷临危时,廷礼公被任命为广东储粮道督粮官;宋亡后恐元兵追杀,携家眷南迁避祸卜居湘源县宜升本村定居。先居落脚园(现乐家园),数年后才改迁到现居村。廷礼公因恋老家秀溪村的村名,所以也把新居地命名为秀溪村。

为使村名名副其实,廷礼公从白沙河的最上游——桐油山口筑堰开渠,引一流清溪于村前,还将居屋命名叫秀溪坊。后来,因该村居住在灌溉着绍水第一大垌——塘口垌数千亩粮田的引水渠之头,所以就改村名为水头,寓意居秀溪水之头也。

据陶启兄先生的资料介绍,在全州宋至清代的146名进士中,赵姓占12名,位于蒋唐之后,排名第三;其中宋代从嘉定七年(1214)到淳祐元年(1241)短短27年中,就有8个进士,嘉熙二年(1238)同榜进士竟达3名之多,真是全州甲科奇迹。

原村中的9个祠堂中,曾悬挂过50多块官匾(现只留下6块),有人说乐耕公祠宽达1860余平方米,居全县祠堂之首,原因之一或许是那么多官匾要地方悬挂。故说水头是宜乡甲科第一村。

水头村还有重要的红色遗址,即红一军团临时指挥部旧址。白沙河阻击战时,军团首长曾在此指挥战斗,后又迁往附近一山上,在白沙河战斗白炽化时,湘军几乎要冲到红军一军团指挥部了。

第四站为国家级传统村落梅塘村。

据《赵氏竹简梅塘宗谱》记载,梅塘赵氏始祖赵琼公,宋皇祐三年(1051年),自浙江省金华府兰溪县竹简村迁至今全州县,十二世赵四建村于大宅拉。十五世赵梅岩,见池塘一口,水清如镜,景色宜人,山清水秀。尤喜塘中梅树一株,如重见江南春景,遂自大宅拉故地迁居此池,名“梅塘”,此乃梅塘村之所由来。梅塘村自十五世祖赵梅岩于元初始建,距今约有七百余年历史。

梅塘村属桂林市全州县绍水镇三友村委,位于越城岭脚下。整个村子按照九宫八卦阵排布,保存着完好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古巷纵横交错,步入其中,犹如进入八卦迷阵。为中国七大八卦村之一(其它八卦村为浙江金华兰溪市诸葛镇诸葛村、广东高要市回龙镇黎槎村和蚬岗镇蚬岗村、广东连州市星子镇黄村、广西阳朔县阳朔镇木山村、安徽黄山徽州区呈坎镇呈坎)。也是全州县十二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之一。

梅塘村以梅池为核心,梅溪古道、小园路巷、路坪井巷、守绅公巷、建南公巷、四大房巷、凤桥头巷、良家巷八条小巷向外辐射,许多小巷纵横相连,好似相通,实则相隔,如同迷宫。其中梅溪古道沿着梅溪而建,全用鹅卵石铺砌,长约478.6米,将梅溪街、梅池、梅溪公祠等主要传统建筑穿织一体。

梅塘村的建设中,三十二世祖赵有昌在梅塘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于嘉庆二年( 1797 年),主持建造了宏伟的梅溪公祠,公祠内上座旁摆放的碑记为证 。

据村中多位健在的耄耋老人回忆,1934年红军路过梅塘时,用了大半天,晚上跟上来的部队,还在村中的三个大祠堂就地宿营。在梅溪公祠和守绅公祠大门前,挂着数块荣誉牌匾,其中还写着“红一军团宿营地”的荣誉牌匾。建南公祠还作为红一方面军临时救护所,为红军伤员救助起到重要作用。

当年湘江战役失散的小红军赵昌金,年仅十三四岁,虽然在八十年代已经不幸离世,但其留下了双胞胎儿子赵达兵和赵达春,也都生活在梅塘村中。赵昌金原本是江西人,本名尤金宝,长征途中不幸脚伤严重,与同行的少年红军战士在凤凰大坪渡口掉队。在洛口时,正遇民团和桂系军队搜山盘查,他们就地藏在废弃的瓦窑之中,饥寒交迫的一夜之后,同伴趁着清晨出去觅食,无奈惨遭民团屠杀。洛口亚元村罗传坤的祖父冒着杀头之险将他收留。罗家并不富裕,他只能自谋生路,几经周折来到梅塘,在赵昌萌父亲赵吉煊家打长工维持生计,赵吉煊当时是国民党全县(今全州县)政府参议员,在村中是大户,最后还当了唐央姐家的上门女婿,改名为“赵昌金”,就此在梅塘村扎下了根。不过由于怕被说成是逃兵,他一直不敢将自己坎坷的遭遇告诉家人,也不敢说自己是红军,更没有敢回江西老家。直到改革开放后,政府对在世的红军优抚优待,他才将不平凡的经历告诉了家人。一次上山砍柴途中,不幸被疯狗咬了一口,他没有在意,也没有吃药,不幸发病身亡,令人唏嘘不已。

八角亭位于村口,建于梅溪上,为“梅塘街”的入口,为梅塘村的坐水口,寓意“肥水不外流”,村中有时亦称为“坐水亭”。八角亭为小青瓦重檐歇山顶楼阁建筑式样,穿斗式结构,建筑面积为36.62平方米,风格独特,解放前一直为梅塘村的入村口。

明清时期,梅塘村是从全州经由西延区(今资源县)通往湖南的湘桂古道必经之地,。村中曾开设有药铺、铁匠铺、米粉铺、油铺、染坊、布铺等大小36间商铺,素有“梅塘街”之称。梅塘街以梅池为中心,分为北街和南街,现存的26间商铺,主要分布在这两条主街上。

清澈的梅溪

梅溪村中穿过多座传统民居,不少建筑为木基,整座房屋以木板跨水而建,充分利用了空间的同时,还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境。

旧时梅塘有“九井八塘”之说,但今因为建设的缘故而废弃。

梅塘村有着近千年历史,如今人口多达1300余人,村民多喜文艺。旧时族老常宴请文艺团队来村中演出,如舞狮队、杂技团及花鼓戏、祁剧、彩调等戏剧团。全村还专门成立了老年协会,共有中青年妇女文艺队和老年文艺队两支文艺队。在梅溪公祠大门前,挂着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艺术联合会颁发的“彩调·歌舞队”五个鲜红大字,是广西文联命名的全区22个“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的文艺村屯之一。

文中资料参考了赵清泉与陶启兄先生的材料,在深表谢意。

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到其它平台。

Hash:1f560d4c9e42e0fde9b29a64b9f9875f097ecf51

声明:此文由 探秘桂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