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如皋丨让历史告诉未来——第十五章:如皋古城景点——靖海门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如皋,
我们真的了解吗?
有这样一位致力于研究如皋本土文化的如皋人
他用满腔热情书写着这里的故事
今天小如继续带你走进他的如皋世界——
《让历史告诉未来》第十五章
在长江下游这片冲积平原上,如皋可谓历史悠久。如皋人向来有一点自豪。
翻开历史一查:“东晋时期,属广陵郡海阳县。义熙七年(411年),分广陵郡而设置建陵、宁海、临江、蒲涛、如皋五县。”如皋已有1600多年建县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2700年。可是,早期的物质遗存,除了几株千年银杏和几泉古井外,大致也许可能还在地下。
新开篇:如皋县
革命福地福成庵
“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升如皋场为如皋县。”隶属于泰州。如皋许多的历史文化事件,从这里重新开篇。
这以后的一千年,如皋的经济社会经历了一个上升期。“北宋初,如皋县隶属于淮南东路泰州军,为中下县。元代,如皋县隶属于扬州路泰州府,升为上等县。民国时如皋为一等县,与湖南邵阳同被列为全国最大的县。1949年1月28日,如皋全境解放。5月12日,第一行政专员公署改称苏中泰州行政区专员公署,如皋属其管辖,为一等县。1950年1月,划归苏南南通行政区专员公署,上升为特等县。”生活在这片“水边的高地”上的如皋人,逐渐把自己定位为“如皋城里人”。这是人们的心中之城。
物化的城呢?《如皋市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邑人李镇等倡议筑城防倭,巡抚都御史郑晓奏发帑银2.8万两建环形城垣,知县陈雍主持施工建设,一年竣工。明万历《如皋县志》载:“城凡七里,总长一千二百九十六丈,高二丈五尺,上阔五丈,下阔七丈。城门四座:东曰靖海,南日澄江,西曰饯日,北曰拱极。外凿濠河,东、北各建水关一座。”1951年7月,因城墙多处倾塌,城门窄隘,交通不便,报经苏北行政公署批准,派劳动改造人员拆除,仅留东水关。物化的城大约存在了400年。
再造“心中之城”
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几十年,如皋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小六子、吃供应”的苦痛。到新世纪初,我们开始新一轮升腾的时候,人们开始讨论,我们究竟要不要再造如皋人“心中之城”?
毫无疑问,答案是肯定的!
物化的城,对于如皋人来说只是“心中之城”的符号。怎么建?建在哪里?西门、北门肯定不合适。南门那里有一段屈辱的历史,不忍勾起。东门!对!东面是大海!靖海门!我们正在准备融入上海都市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靖海门的复建
想干就干!人们拆除了从前的农机公司,征收了木材建材公司露天堆场,让出了后来叫做“碧霞路”的地位,在这里做“靖海门”总平规划。
中轴线按照老东大街轴线确定。为什么不跨越中山路而建?一是不符合历史真实;二是由于中山路尺度大,城门无法安排。既不科学又不真实的复建工程不能干!
靖海门施工图
靖海门西立面 薛建民摄
靖海门于2006年由如皋市建设局复建完成。
靖海门门额牌匾 薛建民摄
靖海门复建完成之后,有关方面请人题写了“靖海门”三个字,行楷。如皋的雅士文人纷纷发声,多以为不合适。后来还是请权威人士西泠印社社员刘聪泉先生捉刀,集了清代书法大家尹秉绶的隶书,重新额于城门之上。但仍保留了靖海门东面原来的门额。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代大书法家,福建人。乾隆54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在任期间,以廉政著称。62岁病逝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与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一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
与大多复建的城墙相类似,靖海门的城墙“腹中空”。这是当初规划设计时就考虑到要充分利用城墙的内部空间。究竟怎么利用?办法只有一个,选招!最先提出利用意向并提交布馆方案的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玉坤,他提交了开办如皋工艺丝毯博物馆的详细方案。经过多年培育,这里已经成为如皋文化体验、休闲旅游、购物观光的一个经典的景点。相比较北京、西安、开封、南京、苏州的城墙下面,各种卖玉石、字画等等“古董”的勾当,我们这才真正属于“高大上”!当然,每逢周末,靖海门前的小广场上,各种古旧物品,摆满地摊,也成为古城如皋的一道风景。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往期作品链接>>>
Hash:ac1728b82d93de0c5dcb49d23b5b43743cd08204
声明:此文由 如城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