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内外兼修 美若桃源

榆树:内外兼修 美若桃源

本报记者 张美乐 见习记者 包 晗

绵绵秋雨中,漫步山乡榆树,极目望去,山那头尽是云烟氤氲。雨色中,一座座白墙黛瓦的庭院错落有致,一条条纵横交错的乡间公路曲径通幽,道路两侧绿树成荫,富含文化元素的墙体彩绘随处可见……一幅如诗如烟的乡村秀美图展现在眼前,让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徽县榆树乡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百姓幸福感作为工作重点,扎实开展乡村治理,改“大建设”为“巧妆容”,在还原生态的基础上“锦上添花”。同时,充分将人文历史、乡风民俗融入其中,“内外兼修”,不仅重塑了乡风民魂,而且谱写了文明新韵,实现了乡村美丽、乡风文明的“蝶变”。

依托资源优势 打造精品景点

驼铃声声,清脆悠远。在北茶马古道上,火站村历经岁月沧桑,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

如今,这里没有了昔日马来人往的热闹景象,却多了一份宁静与安详。“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宛如陶渊明笔下令人神往的“桃花源”。

而坐落于火站村的“惠风亭”古色古香,亭内茶台亭外花,别有一番韵味。正好应了一句联语:“茶香已带禅中味,月影还添画里诗。”

不仅如此,在榆树,一路走村过巷,你便会发现,诸如“月松、听籁、虎踞、爽籁、竹溪、涵青、子兰、停云、曹娥”等一座座别致精巧、赏心悦目的凉亭为各村增添了一份古朴的气息。

美丽乡村提升与改造中,榆树乡立足实际,充分将人文历史、乡风民俗融入其中,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仿古亭廊,并力求“凡亭台茅舍,必有诗留”。

“凉亭不仅解决了村民散步时累了没处歇脚、下雨没处避雨的难题,而且成了大家聊天聚会、喝茶下棋的场所。”杨河村年过八旬的老人杨守忠笑着说,闲暇时,看看凉亭柱子上的诗词对联,细细品味,心灵上也是一种享受。

榆树乡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据载,自宋代始,榆树就是运茶古道上的“要路”。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巡茶御史沈越在徽州火钻镇(位于今榆树乡境内)修建巡茶察院行台,为朝廷御史在途中驻节办公之地。

依托茶马古道、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优势,榆树乡还积极打造了以明清风格为主、融入茶马古道文化元素的仿古一条街,以及皇后故里、古丝绸之路最大的银杏树等精品小景点67处,有力提升了榆树文化底蕴。

“我们的环境越来越美,生活也越来越幸福了。”曹坝村村民王娟说。

(下转第二版)

Hash:ca4b79deacf49cd964d0c05cf9a63731c42a9920

声明:此文由 陇南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