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宁城县小城子镇

小城子镇

小城子镇位于内蒙古宁城县北部,东与宁城县汐子镇交界,西、南与宁城县大城子镇、大明镇接壤,北与内蒙喀喇沁旗西桥镇相连。总面积318平方公里,耕地10万亩,林地25万亩,森林覆盖率52%,平均海拨高度800米,是典型的半平川、半丘陵地区。全镇辖19个行政村,89个自然营子,174个村民组,1.09万户,3.01万人。

中文名称 小城子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华北北部、临近中国东北

下辖地区 宁南村、宁中村、宁北村、三家村等

政府驻地 宁中村

电话区号 0476

邮政区码 024200

地理位置 赤峰市南

面积 318平方公里

人口 3.01万人(2017年)

气候条件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葫芦峪(2A)、清格尔泰纪念馆、陪嫁牡丹、普祥寺、文冠果古树群等

机场赤峰玉龙机场(离镇区60公里)

火车站:赤峰火车站、宁城天义站、汐子站

车牌代码 蒙D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程国华;镇长:韩杰

历史沿革

小城子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指挥八路军挺进敌后,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分区派遣正规部队三区队深入伪满西南边境的承平宁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宁城便成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最北的地区之一。三区队进入承平宁地区后,联合当地游击队,打组合、拔据点、神出鬼没,打得日伪军闻风丧胆,大小战斗近百余次,歼灭日伪军近千人。

1944年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分区三区队打下宁城县城后,延安新华社、延安解放日报》《晋察冀日报》以“祖国国旗飘扬东北,八路军攻入热河宁城”和《祖国国旗插向东北更深远处,我攻入热河宁城县城》等为标题做重要报道。

解放战争时期,小城子镇是国共两党争夺最激烈的前线,1946年9月27日,冀察热辽军区部队和热河省军区部队向驻小城子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歼敌近千,击落敌机一架,遏制了国民党军队向宁城解放区和赤峰进攻的势头。

宁城县于1933年建县之初,县政府设在小城子。

1931年至1947年,先后在此设:宁城设治局、伪满宁城县、伪满喀喇沁中旗、中共宁城县、中共喀喇沁中旗及国民党宁城县、国民党喀喇沁中旗治所。自建宁城设治局后,小城子改称“宁城”,直至全国解放。

1961年建小城子人民公社,1968年称小城子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3年改建为小城子乡人民政府,1985年改为小城子镇。2005年与撤并的布日嘎苏台乡合并,称小城子镇。

行政区划

全镇共辖19个行政村,174个村民组,89个自然营子,3.01万人。

行政村有:宁南村、宁中村、宁北村、红旗村、三家村、桃海村、水泉村、太平庄村、南湾子村、小五家村、田营子村、下窝铺村、柳树营子村、八家村、刘家窝铺村、长皋村、高桥村、王营子村、台子村。其中少数民族超过20%的村有5个:三家村、柳树营子村、八家村、长皋村、宁中村

地理环境

地形

属半平川、半丘陵山区,东西狭长地貌。

气候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裕,年平均气温6.6℃。年

日照2900小时,有效积温3000℃,无霜期达135天,秋季昼夜温差较大,具备适宜果树生长的气候条件。

自然资源

西部和北部山区土质肥沃,土壤层厚,PH值为7,有机质含量3%。南部地势相对平坦,有利于土地综合开发和规模化设施农业发展西北部山区水资源丰富,饲草丰沛,适合发展养殖业。东南部丘陵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肥沃,大部分为可灌溉农田,是全镇粮食主产区,具备较好的种植条件。

水资源

年平均降水量450mm,主要由坤都伦河、八素台河两个水系构成,境内有4条支流,河道全长50公里。配套机电井512眼。

人口民族

2017年全镇总户数10870户,总人口30100人。其中:男性16002人、女性14274人,城镇人口2156人。人口出生率8.8/‰,死亡率4.1/‰,人口自然增长率4.7/‰,人口密度95人/平方公里。全镇有汉族和蒙古族满族鄂伦春族等9个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510人,占18.3%。

经济

农业

全镇林果总面积达3.8万亩,居内蒙古自治区乡镇首位。盛果期面积1.2万亩,林果专业村5个,千亩以上采摘园7处,500亩以上采摘园25处。年产优质水果2.4万吨,产值1.2亿元,年纯收入9600万元。设施农业总面积1.2万亩,其中,500亩以上小区6处,年产蔬菜7.2万吨,产值2.8亿元。家畜存栏6.4万(头)只,禽类存栏10.5万只,规模以上养牛小区8处,养殖大户167户,养殖合作社18家,养殖场4家。合作社120个,其中国家级合作社2家。

工业

粮食烘干、新能源加工、珍珠岩深加工产业稳步发展,镇区有惠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华平农业能源有限公司、穆大肉业有限公司、30万吨果蔬集散中心等企业1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家,实现税收0.32亿元,安排就业0.2万人。

商贸物流业

国道306沿线工商户637户。有功能完备、占地1000亩的农贸市场一处,被称为“塞外第一集”。每逢阴历一、四、七日,整个集市车水马龙,货物琳琅满目,有粮食收购门市20余家,收购量占全县粮食产量的近50%。镇区第三产业发达,能单独容纳300人以上就餐住宿的宾馆3家,饭店25家,超市11家,卫生院1家。

教育

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3所,其中公办小学6所、幼儿园3所,民办幼儿园4所。拥有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一所(宁中蒙汉联合小学),红色德育示范学校一所(高桥蒙汉联合小学)。

基础设施

通村公路总里程55公里,街巷硬化210公里,村屯绿化栽植国槐、金叶榆、丁香等各类苗木15万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草原书屋19个,文化广场28个。卫生环境治理形成长效机制,建设垃圾池284个、垃圾房60个,安置垃圾箱320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交通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平双公路、508国道、306国道穿镇而过,距北京380公里、承德200公里、秦皇岛260公里、锦州220公里、赤峰60公里。

脱贫攻坚

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1113户3063人。通过整合各类资金,发放金融扶贫贷款,落实“五个一批”,特别是产业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实现贫困户430户1372人脱贫,剩余683户1691人未脱贫,将通过建设移民产业园区、产业带动、合作社托管和入股分红等方式保障脱贫,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

名人

清格尔泰:(1924-2013年)小城子镇柳树营子村人。蒙古族,生于1924年6月,中国蒙古族著名语言学家、蒙古语言研究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任内蒙古大学教授。40年代开始从事蒙古语文教学科研、组织领导工作。主持创建了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中国第一个蒙古语言学硕士点、博士点和蒙古语言文学培养基地。出版专著《蒙文文法》《现代蒙古语》,组织编写《蒙汉词曲》《契丹小字研究》等著作10多部。其一生对蒙汉文化交流、蒙古语的研究和发展、现代蒙古语的进步有着卓越贡献。其著作远销海外,清格尔泰本人多次获得国内国际各种荣誉。

高桥:(1913-1944年)原名高明海,化名苏然、徐文良。共产党人,生于黑龙江密山县。1943年5月建立承平宁联合县,组建三区队,高桥任三区队队长,率部开赴敌后的热中地区进行抗日游击活动,建立了以宁城山区为中心的承平宁抗日游击区。1944年2月,高桥部攻打宁城,取得胜利,使山区的抗日斗争达到高潮。三区队袭击小城子后,日伪调集重兵围剿承平宁地区。为使三区队少受损失,又能有效牵制敌人兵力,高桥将大部分部队派到外线活动,自己带一小部分人坚持在宁城中心地区,与多出自己数百倍的日伪军周旋。1944年3月29日,高桥率20余人在小城子镇老西沟与刘其(昌)讨伐队遭遇,高桥与所率大部分战士牺牲。高桥是承平宁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开辟者,是抗日战争时期牺牲在热河地区最高级别的八路军将领。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命名高桥为全国900名著名抗日英烈之一。

风景名胜

葫芦峪

葫芦峪景区位于小城子镇高桥村,地处七老图山脉,是宁城县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和自然风景区,有“塞外小黄山”之称,也是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桥七烈士陵园所在地。该景区距离大广高速锦山出口15公里。2016年,地质专家考察时,发现景区内有诸多第四纪冰川遗迹,堪称第四纪冰川遗迹天然博物馆。该景区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在深山老林中因山峰环绕状似葫芦而得名。攀登翠屏峰主景区,可见脚下连绵起伏的座座山峰,片片白云缭绕,人在山上,如在仙境,似能腾云驾雾,悠然而去。翠屏峰的西侧,就是葫芦峪绝壁,上有晃动石,迎客松自然景观

陪嫁牡丹

陪嫁牡丹位于小城子镇长皋村。清朝康熙皇帝将其侄女固伦郡主以公主的名义下嫁到小城子,从宫中移栽一株郡主最喜爱的富贵红牡丹,作为陪嫁。郡主去世后,乌氏家族精心养护,牡丹逐步适应塞外寒冷环境,历经360年,仍然根深叶茂、花色艳丽,成为中国北方纬度最高的木质化牡丹。小城子镇也成为中国北方唯一现存的皇家陪嫁牡丹生长地。此花曾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向世界各国人民展出。每年小满前后是花开旺盛季节,慕名观看者络绎不绝。2016年,小城子镇党委政府围绕牡丹花资源,建成长皋特色民俗村寨。

清格尔泰纪念馆

清格尔泰纪念馆位于全国生态文化村——小城子镇柳树营子村八素台流域中段。清格尔泰是中国蒙古族著名语言学家、蒙古语言研究开拓者和奠基人。2013年清格尔泰去世后,其生前工作、生活等影像、书籍、用品捐赠给家乡,经当地党委政府协调,成立清格尔泰基金会,并建立清格尔泰纪念馆。2017年该馆经过修缮布展正式对外开放。该纪念馆已列入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规划重要景点。

普祥寺

普祥寺座落在小城子镇柳树营子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宁城县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该寺四面环山,前有终年流淌的布日嘎苏台河,后有黑石砬子山,旅游公路环线小西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普祥寺总占地面积3亩,古有庙田120亩,寺周围有砖石结构的垣墙,高约2米,分为前、中、后三座大殿。前后大殿顶端镀金绘图相传为住持脚掌所绘,为寺内一宝。普祥寺墙外西北角(200米处)、东北角(30米处)各有一眼山泉,历史上为寺内外僧俗饮食用水。据传,用泉水擦洗身体能治皮肤病,两泉均为冬暖夏凉的“不冻泉”,当地人奉为“神泉”“龙眼儿”,泉水清澈见底,即使遇到干旱,井中泉水从不枯竭,为普祥寺一大奇观。

文冠果古树群

小城子镇普祥寺前有10株文冠果树,属于国家二级古树,栽植于公元1645年春季,清顺治二年,至今373年树龄,经考证确定为“中国北方最古老的文冠果古树群”。文冠果树姿婀娜,叶型优美,花色瑰丽,果香奇异,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每年五月上旬,正是文冠果盛开的季节,花序大、花朵密,花期持续20多天。盛开时节白花满树,花香满村,沁人心脾。秋季采摘果实,用作寺内佛灯供油原料。

特色文化

十番古乐

小城子镇的十番乐队由笙、管、笛、箫、唢呐、九音锣、鼓镲等乐器组成,记谱为传统的工尺谱,调式以正调、背调、隔字调为主,演奏形式以齐奏为主,曲目多以宗教音乐曲牌为主,兼顾宫廷雅乐。2011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乐队排练场所在宁北村,平时演出活动在小城子镇及周边地区,在当地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誉。目前是十二代传人,每年演出80余场。演奏人员10人,年长的78岁,年轻的34岁。

梆子戏

小城子镇梆子戏始于1952年,以河北梆子为基础,口传至当地热爱文化的群众,后经该镇表演者长期摸索、实践和创新,融入具有当地特点的特殊唱腔,至七、八十年代,形成独具特色的“宁城梆子戏”,历经五代人传承,至今60余年。梆子戏曲风既高亢紧凑,板眼分明,又舒缓有致,快慢结合;既铿锵有力,又委婉动听,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2016年8月,经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戏曲协会考查确定,认为小城子镇梆子戏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家梆子戏剧种”。

舞龙舞狮

小城子镇舞龙起源于清朝初期。距今200年前,宁中村是喀喇沁中旗驸马府,领导者乌梁海部落万丹伟征之孙满达夫,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专门请工匠精工细雕做了龙。在祈福求雨舞龙过程中,感到具有艺术观赏性又有震撼力,于是请艺人对舞龙的招式套路进行研究改进,逐渐成为娱乐与祈福活动。舞狮是在龙有了表演性之后,艺人根据大户人家门口两侧摆放石狮的灵感想象,驸马府请工匠做狮子进行表演。现在每年正月当地群众都进行舞龙舞狮表演,庆贺新年,祈求五谷丰登。目前已经成为当地集表演、观赏、健身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活动。小城子镇因此被誉为赤峰地区历史最悠久的舞龙舞狮之乡。

Hash:d409e79014a5d2566d916493d1f076c00efc745d

声明:此文由 城市生活导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