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沙地造林让西北风口林茂水美

昔日的荒坡如今已林草茂密。

2001年,被沙子包围的程地房子屯。

黑龙江日报9月28日讯 “从2002年到林业站工作之后,我每年春天都要和同事到西北风口区域来造林。漫天风沙中,我们通常是早上四五点钟从各家出发,汇集到一起往这里赶,劳动一天,晚上回到家已是万家灯火时。白天饿了,就迎着风沙啃一块馒头,渴了喝一口自带的冷水,累了就席地而坐歇一会。”9月11日,站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昔日的敖古拉荒坡上,曾经的林业人张金彪感慨万千。当年战风沙、造林会战的情景犹在眼前,而今日的敖古拉荒坡和西北风口的其他地方一样,早已绿树成荫

金秋九月,草香扑鼻,一望无际的人工林在西北风口的沙土地上傲然挺立,它们迎风招展的枝干就像杜尔伯特人改变生态的决心一样坚定而有力。

杜尔伯特人改变生态的决心和毅力来自于严酷的现实。这里地处科尔沁沙地边缘,属于半干旱地区,是全国90个完整沙区县之一,也是国家精准治沙县,境内有“八大沙地、两大荒坡”,统称为西北风口,各类沙地面积达588万亩。

在曾经的程地房子屯,老村长孙才告诉记者:“2001年前,这里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每年春秋两季黄沙漫天,农民种庄稼一年得播三四回。为啥?刚一出苗来场大风,沙子就把苗打死了。当时,屯里人穷得不行不行的。”不光是程地房子,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这附近上了年纪的农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要是头天夜里连着刮一宿风,第二天早上沙子就堵门堵窗户了。

把握国家“三北”工程建设契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从2001年开始规划并实施了堵西北风口工程,并决定对程地房子进行生态移民,由此沙进人退的程地房子开始了治沙造林、绿进沙退的逆袭。

沙地造林,面对的是极为严酷的生态环境。“上午刚挖了坑,下午就被风沙埋上了。种了一春天树,10棵苗能活下来3棵就不错了。为了保成活,我们就不断补种。”回忆起当年的造林历程,张金标感慨良多:“那时候,造林拉苗、拉水,全靠人力,拉来一车水需要五六个人等在上坡的路口一起推,就这样靠着肩挑手推,我们走过了最初的艰难时光。”

省“三北”林业建设指导站于桂花告诉记者,从2010年起,我省开始深入推进科尔沁沙地百万亩防护林工程建设,由此,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依托“三北工程”和科尔沁沙地百万亩防护林建设两个项目开始了更大规模的造林绿化。连续17年实施堵西北风口工程中,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共开展了农民群众、油田企业、政府机关共同参与的大规模造林战役12次,累计完成造林63.6万亩。一条长89.8公里、宽5至25公里的绿色屏障被全面构筑,当地的区域森林覆盖率由20 00年的6.8%提高到2017年的30.4%,现在的西北风口已经全部被植被覆盖。随着工程的推进,造林的树种也由最初单一的杨树变为乔灌草相结合。统计显示,当地每年五级以上大风天、扬沙天、沙尘暴与10年前比较分别减少40天、43天、3天,年降雨量增加了84毫米,昔日风沙弥漫的恶劣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西北风口的生态巨变,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展40年来龙江大地的一个缩影。

我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始于1978年,工程实施40年来,西部地区森林覆被率由建设初期的4.3%提高到12.48%,土地沙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监测结果显示,1999年~ 2014年,全省沙化土地减少93.75万亩。全省累计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地面积2189.25万亩,昔日的荒山、荒沟、荒坡呈现出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景观。

如今的西北风口林茂水美,树林、草地、泡泽给这里带来了湿润的小气候和丰富的物产。林下经济、草地经济带动了人们增收致富。在敖林西伯乡远近闻名的蘑菇屯,一篮篮新鲜采摘的蘑菇摆在公路旁,卖蘑菇的妇女告诉记者,他们屯原来不叫蘑菇屯,因为屯子周边有几十万亩人工林,每年夏秋两季,屯里人家家户户都去树趟里采蘑菇卖钱,慢慢地,有人开始专门来这里收蘑菇,采蘑菇、卖蘑菇也成了他们的一项重要收入。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靠卖蘑菇,这个屯每家一年最少都能收入上万元。在程地房子护林员郭丽华家的场院里,新打下来的江豆正在晾晒。郭丽华说,2001年以前,一亩地就能打七八十斤豆,现在风沙小了,气候好了,江豆亩产最少200斤。

经济上富足了,人们的生活也更加美好。金秋时节,蒸一屉包子里放养的河蟹,炖上一尾肥美的白鲢鱼,再炒上一盘新鲜采摘的野生蘑菇,农民们开心地说:这样的生活过去真是连想都不敢想。

Hash:dd745d3805d4b1f470e7337e9744c17e8e205fd3

声明:此文由 东北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