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故事汇|“玉女下凡游泰山,灵光常绕碧霞宫”泰山诗歌中的碧霞元君
■编辑:宋凯 热线电话||5369528、5369523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无数文人墨客登临泰山留下了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歌,有吟咏泰山的,有抒发情怀的,也有不少关于神仙的诗歌。其中,写碧霞元君的诗词不少,泰山文化研究学者周郢告诉记者,历代诗人在诗作中或对其源起、演变,或对其民风、民俗的描写,从另一角度反映了这一信仰的状况,是研究碧霞元君难得的重要史料。
周郢告诉记者,关于碧霞元君信仰的源起,明以前史籍记载寥寥。而泰山诗作中,间有涉及。诗作中最早设计碧霞元君的是汉末曹操所作《气出倡三首》,其一中写道:“行四海外,东到泰山。仙人玉女,下来遨游。骖驾六龙饮玉浆。”自此“玉女”形象开始于泰山落地生根。曹植的《远游篇》,也出现泰山玉女形象:“灵鳌戴方丈,神岳俨嵯峨。仙人翔其隅。玉女戏其阿。”
“曹氏父子笔下的泰山玉女,都是一位遨游于碧山白云之间,含情凝睇、顾盼生情的窈窕淑女,充满着道家色彩,远非后来护国祐民的泰山奶奶。”周郢表示,到了唐代,李白《游泰山》诗中,继承了曹操这一笔触。“玉女四五人,飘颻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这说明当时人们信仰的泰山玉女并非一人,而是以“组合”形式出现。宋人李谔《重修王母瑶池记 》中所云“昔者黄帝建观于是,名曰岱岳。尝遣女七人,云冠羽衣,修奉香火,以迎西昆仑真人”,可能是这一传说的遗存。
宋代是碧霞元君信仰的确立期,以宋真宗在岱顶刻立玉女像为标志,玉女作为泰山女神初步定型。但宋人心目中的泰山玉女,仍与后世形象不同。许多诗人诗作中都出现咏池之句,如晁补之《谒岱祠纪事》:“又怪玉女井,高绝仍由渊。”说明当时对玉女的祭祀活动,多是围绕岱顶仙池而进行。
元明诗:玉女成元君碧霞入诗中
元明时期,泰山玉女升格成碧霞元君,诗歌中的形象也随之神圣化,许多诗人将其作为圣母加以礼赞。
周郢告诉记者,岱顶之上的玉女祠,入元以后,其祠名开始较多出现在泰山诗中,如元好问《游泰山》“夜宿玉女祠,崩奔涌云雷”,王旭《登泰山歌》:“夜宿玉女祠,天低寒气生。”这也说明经过道士张志纯的复建,玉女祠在泰山神祠中的地位日趋凸显,终于进入诗人的视野。
元明之际,泰山玉女开始有了“碧霞元君”的神号,这一泰山信仰的重要变化,被诸家采入诗篇之中。明初宋濂《登岱》诗云:“象纬平临青帝观,灵光长绕碧霞宫。”这是泰山诗中首次出现“碧霞”之名。自明代中叶开始,泰山诗中开始陆续出现了咏赞碧霞元君的内容,如嘉靖朝刘应时《题碧霞宫》:“赤城霞护蕊珠宫,天遗真君坐此中。玉帛日能来万国,云雷时复散千峰。”这些元君诗词,除了记录了当时民间对于碧霞崇祀之盛,也说明了元君信仰已逐渐影响到文士阶层,取得了他们的部分认同。
周郢介绍,明代的一些的碧霞信仰的制度与风俗,像是香税、香社等,也进入了诗人的视野,像是章拯的《登岳书感》之“监司尽括金钱施,流俗争趋玉女祠”,陶元宜的《泰山绝顶》“自是神人同爱国,岁输百万佐升平”。这些诗作或是记载香税司掌于官府,或是记叙妇女结香社的俚俗,都能够佐证史事。
清代诗:文笔间作出社会风俗画
碧霞元君信仰进入清代,由民间信仰升格为国家祭祀,清代诗人也用诗作记录了这一变化。周郢告诉记者,清代的碧霞元君信仰,经过一番激烈论争,最终由民间信仰升格为国家祭祀,而这一过程,在清人诗中有明确体现。
“清初提倡理学,大多理学名臣对民间文化采取激烈排斥态度,对碧霞元君也不例外,如顺治朝官员叶先登称:‘尝考古今图经所载,七十二君封禅之策与金箧玉简之藏,未见所谓碧霞元君者也。’对神的来路表示质疑。”周郢说,随着清廷统治的巩固,皇帝为了统治的需要,逐步认可了碧霞元君信仰。以康熙帝登岱致礼碧霞宫,赐匾“坤元叶应”为标志,昭示了清廷对元君崇祀的认同。清代诗人的咏元君诗中,也渐渐改变,几乎全部变成对女神的礼赞。这一时期的诗坛名家,不仅首肯了对碧霞元君的崇祀,他们本身也成了碧霞元君信众中的一员。
清代乾隆帝下诏废止香税,有力地促进了泰山进香活动的发展,在当时人的泰山诗文中,有不少关于香社盛况的传神描摹。张永铨《山左竹枝词》:“士女齐驱拥道旁,鸣钲击鼓列成行。胸悬朱匣描金就,尽说朝山进瓣香。”纪迈宜《泰安进香词二十七首》其四:“夜深号佛买长香,上下林峦列炬光。将到红门声更沸,东西路合岱宗坊。”这些诗歌,就像是一幅幅社会风俗画,细致传神地展示了结社进香、黄旗标识、登顶礼庙、爇香捐施、勒石题名的种种场景。
图片由泰山文化研究学者周郢提供
文字: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刘小东
*版权声明:公众号如需转载泰山工作室原创内容,请后台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鹤壁市浚县碧霞宫,你去祭拜过碧霞元君吗? 碧霞元君
明代初年,碧霞宫在浚县浮丘山上得以修建。碧霞宫的修建使浚县庙会开始的时间由分散向正月集中,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碧霞宫所供奉的是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在浚县当地声名显赫,常常显灵,当地的群众经常前往膜拜,加以祭祀。虽然浮丘山上碧霞宫的规模并不大,但是由于古时交通并非像如今这样方便,当时的碧霞宫已经可以满足一定范围内的民众举行祭祀活动。
蒋虹泉在浚县担任知县期间,儿子病重,因祈祷,病情痊愈据刻于明嘉靖四十一年《重修碧霞元君行宫记》记载,在明嘉靖十九年(1540),一个名叫蒋虹泉的进士前往浚县担任知县。他到任三年,其子蒋思孝也病了三年,遍寻名医,也不得治,已奄奄一息。蒋虹泉前往碧霞元君庙进行祈祷,希望儿子的病得以根除,在十天内其子之病果然痊愈。蒋虹泉对碧霞元君心生感恩,因而捐献其俸禄,把碧霞元君庙迁往浮丘山顶。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浚县当地的士绅对其提供帮助,最终建成了更为宏伟的碧霞宫。通过此事,碧霞元君的声名更为显赫。据传碧霞元君负责生育之事,可谓是“求子必应”,而在古时人们对于求子具有一定的“执念”,因此对碧霞元君供奉的百姓越来越多,甚至有许多人从外地慕名而至。
碧霞元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送子老奶,求子是最大祈愿在浚县古庙会中,碧霞元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碧霞宫中主要供奉的是碧霞元君,当地人也称为“老奶奶”“送子老奶”。相传碧霞元君是泰山东岳大帝黄飞虎之女,碧霞祠在泰山建立以来,香火十分旺盛,到了明代的时候,碧霞元君想游历人间,多建几座行宫,造福更多人类。浮丘山上的碧霞宫就是当年碧霞元君选的行宫之一。
浚县以及周边的地区只有这样一座碧霞宫供奉有碧霞元君,周边的民众如果想要向碧霞元君进行一定的祭祀活动,都会前往浮丘山上的碧霞宫。实质上,浚县及周边民众对于碧霞元君的信奉,已经形成了碧霞元君信仰圈,他们信奉碧霞元君可以对其求子等愿望加以满足,并且这种祈愿以及祈愿的灵验,在浚县以及周边地区口口相传,致使碧霞元君信仰加以传播和发展。
碧霞宫坐落在浮丘山上,它规模较大,占地有一万多平方米,其坐北朝南,并且在碧霞宫内有着诸多建筑,有戏楼、山门、二门、正殿、寝楼等,这些建筑都具有宗教特色。碧霞宫修建后,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民众前来祭祀,最主要的祈愿便是求子。清光绪二十二年(1886 年)怀庆府知府严作霖《重修大伾山送子娘娘庙碑记》:
帝出乎震。震,东方也,泰岳主之。泰岳有神曰娘娘,然不知其所出也。或谓送子娘娘是也,司人间婴育,含灵吐异,恩泽遍于天下,古今之祀典最为钜然。……浚治城东有山曰大伾,即《禹贡》所载,山之中迤南有庙一盈,即泰岳之尊神娘娘也。
每当浚县古庙会开始后,就会有许多怀有求子心愿的人前来膜拜,这些人有的是不孕的妇女,有的则是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她们大多是替子女来的,自己的儿子或者女儿结婚几年一直没能怀孕,从而来求助神灵的帮助。庙会中求子习俗也有着一定的仪式,求子的人前往浮丘山上的碧霞元宫,手里拿着香火,进来之后先把香火插到香炉内供上,再向“老奶奶”磕头许下自己的愿望,这时候专门在碧霞宫内负责的人员会给求子的人奉上“泥咕咕”,求子的人会把“泥咕咕”装进自己的口袋内,往出走的时候不可以回头看,要不然孩子便会被收回。回到家后把求来的“泥咕咕”放到渴望怀孕的人的枕头下。
泥咕咕——求子仪式中用到的器具在碧霞元君行宫求子仪式中用到的“泥咕咕”,是一种手工制作的泥制品,造型为燕子,体现着鸟俗信仰,象征着对鸟的崇拜。在古代,医疗条件落后,人们没法长寿,且对于很多疾病束手无策,新出生的孩子死亡率也很高,所以人们对于鸟类这种具有很强的繁衍能力的动物非常向往。
浚县古庙会中“泥咕咕”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时期:据说当年瓦岗军起义时,有位叫做杨玘的大将,为了纪念在战乱中死去的战友,在大伾山脚下休息时,他带领战士用泥土捏制了各种造型的泥塑,并且在上面留了孔,用嘴吹孔的时候便能发出“咕咕”的响声。浚县古庙会中的求子习俗与鸟俗信仰文化,即生殖崇拜是相关的。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关注,咱们下一篇文章见!
鹤壁浚县 碧霞元君的行宫圣母庙 碧霞元君
碧霞宫即碧霞元君行宫,又名圣母庙,俗称奶奶庙。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浮丘山南端峰巅,座北向南,前后三进院落,占地11160平方米,殿宇楼阁87间,是一处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碧霞宫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浚县知县蒋虹泉主持兴建,历时21年落成。后经明、清年间多次重修扩建,渐具现今规模。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碧霞宫主体建筑以南北为轴线,东西为对称分布。宫楼殿宇井然有序,巍峨壮观。山门面阔3间,为单檐歇山式建筑,绿色琉璃瓦覆顶,正脊两端鸱尾吞脊,戗脊上有飞鱼、海马、四绝神。入山门即碧霞宫前院,两厢有四帅殿及钟、鼓二楼,左右相对,二门有三,各筑门楼一座,中间门楼较大,为木结构四阿顶,如意斗拱,结构复杂,过二门到中院,院内古柏参天,碑碣如林。大殿为碧霞宫主体建筑,建成在2米高的平台上。正中两道盘龙御路,上雕“二龙戏珠”匠心独运,雕功精湛。大殿是卷棚歇山顶拜殿和悬山顶后殿组合式建筑。两殿相连,浑为一体。后殿内并排3座砖雕莲台,台上各有木雕神橱一座,透雕龙、凤、花卉。橱内各塑一尊女神为碧霞元君、佩霞元君、紫霞元君。碧霞宫后院正中迎面为寝宫楼,建成于清顺冶三年(1646年),面阔3间,三重檐歇山顶建筑,古朴典雅。
碧霞宫座北向南,87间殿宇、楼阁以南北轴线为中心,对分布,组成三个院落,中轴线上有戏楼、万物资始坊、硬山顶山门、四阿顶二门、卷棚歇山与悬山顶组合的正殿以及三重檐歇山顶的寝楼。碧霞宫正殿是碧霞宫主体建筑,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大殿建在2米高的月台上,两边各有垂带式十蹬踏步,供上下月台,正中石雕盘龙御路,上雕"二龙戏珠"。大殿为卷棚歇山顶拜殿和悬山顶后殿组合式建筑,顶覆绿琉璃瓦,飞檐挑角。面阔5间,进深7间,前为拜殿,檐向外伸出1.5米有余,有斗拱。后为正殿。拜殿前左右两窗透雕松枝仙鹤、葡萄及八仙器物图案,东窗雕"灵镇东岱",西窗雕"光映西池"行书大字,前垂拢上彩绘"二十四孝图",精雕龙凤图案。内外雕梁画栋,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图案画30余种,大殿两山外墙绘有"八仙图"、"十二美女侍乐图"。后殿正脊当中装有一个"铜宝瓶",高2.5米,围3米,人称"风磨铜宝胡芦"。后殿内并排3座砖雕莲台,中间为碧霞元君,系碧霞宫主宰,左右两尊分别是佩霞元君、紫霞元君。寝宫楼为碧霞元君寝楼。
位于一平台上,台高1.8米,建于清顺治三年(1846年),清、民国时期多有修复,1987年落架大修。面阔五间,进深3间,为三重檐歇山顶建筑。顶覆绿色琉璃瓦,飞檐挑角,上饰仙人、飞鱼、海马等。楼分两层,上下均有走廊环绕,廊下为木圆柱支撑,故又称"转角楼"。楼下内壁上绘元君灵应图,墨线勾勒,单色平涂;楼上暖阁内有木雕碧霞元君睡像一躯,俗称"睡奶奶"。西壁上绘元君出巡图,龙辇勒勒,彩云涌动,仪仗先导,凤凰翻飞。东壁绘元君回銮图,坤仪万庄,祥瑞笼罩,一派太平景象。登楼东望大伾山,仙境飘缈;西瞰卫水,玉带逶迤。前院左右有四帅殿、钟鼓二楼及泮池,中院左右有十殿阎君殿、子孙殿、眼光殿,后院左右有乐女殿、哑女殿及东西陪楼。碧霞宫是一处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保护完好的古建筑群。
碧霞宫是古人为传说中的女神碧霞元君建造的宫殿。这座占地11160平方米的古代建筑群集民俗风情、宗教文化和建筑艺术于一体,数百年来它既是吉祥、慈爱、圣洁的象征,又是人们传承生命情结的一个载体。浚县正月古庙会萌芽于明朝嘉靖年间,当时的浚县知县蒋虹泉在浮丘山主持修建碧霞宫,将千里之外的人都吸引过来上山进香,后来庙会便约定俗成。
浚县正月古庙会历久不衰,关键在于自古以来民众对碧霞元君的信仰。如果抛开这一信仰,就不会再有成千上万的人不远千里来到浚县赶会。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碧霞元君的“粉丝”们捧场,浚县古庙会也就走到了尽头。自古以来天下庙宇无数,而谓之“宫”者并不多见──在浚县就有座规模庞大的庙宇名叫碧霞宫。碧霞宫是“碧霞元君行宫”的简称,浚县人习惯上称它为老奶大殿。在碧霞宫采访时虽没有赶在庙会期间,但是记者还是感受到了民众对碧霞元君的虔诚信仰,成群结队的善男信女在“老奶奶”面前祈福还愿时庄重、肃穆的神情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进殿后小心翼翼地上香,接着双手合十,叩首叩首再叩首。那种发自内心的虔诚的确能够感动旁观者。碧霞元君是古时的一个“玉女”,宋朝的真宗皇帝为其赐号“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浚县及周边地区的善男信女称她为浚县老奶或老奶奶。因此,浚县的碧霞宫又被称为老奶大殿。碧霞宫历史悠久,所供奉的碧霞元君名气很大,在中原地区无人不晓。每到农历正月、五月、八月传统的浚县庙会,四面八方的香客和游人就会慕名而来。
尤其是正月古庙会期间,前来向碧霞元君进香朝拜的人“奔走络绎,日夜不止”。碧霞元君是我国北方尤其是中原广大地区普遍信奉的一位女神,她的全称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元君”是道教中对女仙的尊称。民间的碧霞元君信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衍变过程,其源头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中的女神崇拜。《黄帝玄女战法》中说,黄帝征服蚩尤时曾得到一位女神(玄女)的帮助。华夏始祖黄帝在征战中也借助女神的力量,可见女神信仰的源远流长。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民间有不同的传说:一种说法是,她原为黄帝手下的一个玉女,后来得道升仙成为碧霞元君。另一种说法说碧霞元君是汉朝宫中的一个玉女,后来被宋朝的真宗皇帝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也有人说她是汉朝时的大善人石守道的女儿,石家这个女儿从小是个神童,后经仙人指点而成仙,成了碧霞元君。而流行最广的一种说法是,碧霞元君原为东岳大帝的女儿。这些说法尽管差异很大,但是历来人们都把碧霞元君视为主宰生育的女神,也就是说她能够“滋生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