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景点石人石棺 阿勒泰草原石人像
导读:阿勒泰景点石人石棺 阿勒泰草原石人像 1. 阿勒泰草原石人像 2. 新疆阿勒泰草原石人 3. 阿勒泰地区草原石人 4. 新疆草原石人像 5. 草原上的石人像 6. 阿勒泰捡石头图片 7. 阿勒泰草原石人景区 8. 阿勒泰草原图片 9. 新疆草原惊现石人像 10. 内蒙古石人像 11. 新疆石头人像
1. 阿勒泰草原石人像
山上的日出,海边的日落供大家参考。
2. 新疆阿勒泰草原石人
阿勒泰的旅游景点有:
1.可可托海 AAAAA
可可托海镇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富蕴县城东北48公里的阿尔泰山间。
2.白沙湖景区 AAAAA
白沙湖景区西北距中哈边境2.5公里,是阿勒泰地区千里画廊上的一个重要景区。
3.喀纳斯 AAAAA
喀纳斯自然景观保护区位于布尔津西北部,我国阿尔泰山西北端的深山密林中,是阿勒泰风景旅游资源中的姣姣者,堪称“阿尔泰山旅游明珠”。
4.哈巴河白桦林公园 AAAA
哈巴河白桦林公园位于哈巴河齐巴尔乡境内,县城以西6km,有3级柏油公路从桦林中穿过,交通十分便利。
5.草原石人哈萨克民族文化园 AAAA
草原石人哈萨克民族文化园位于布尔津县城至喀纳斯自然生态旅游区的97公里处路旁,距离喀纳斯机场10公里。
6.草原石城景区 AAAA
草原石城景区距吉木乃县城40公里,景区拥有壮美的地质景观。
7.三道海子景区 AAAA
三道海子,哈萨克语称为“玉什库勒”,位于青河县。
8.五彩滩 AAAA
五彩滩景区位于布尔津县境内前往哈巴河县方向20公里处,地处额尔齐斯河北岸。
9.乌伦古湖海滨景区 AAAA
乌伦古湖,又名布伦托海、大海子(相邻的吉力湖则称小海子)、福海,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北部的断陷湖。维
10.富蕴县滨河景区 AAA
额河景观带,主要由额尔齐斯河南岸河堤景观、人行悬索桥程、喀拉通克湖心岛音乐喷泉、闸坝景观等组成。
3. 阿勒泰地区草原石人
1、喀纳斯
喀纳斯自然景观保护区位于布尔津西北部,我国阿尔泰山西北端的深山密林中,是阿勒泰风景旅游资源中的姣姣者,堪称“阿尔泰山旅游明珠”。该风景区是一个森林型综合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的一块欧洲--西伯利亚泰加林“飞地”。
喀纳斯河为保护区内的主要河流,自东北向西南纵贯全区,注入布尔津河,由于冰川强烈剥蚀,由高山河流拓宽、加深形成的阿克库勒湖和喀纳斯湖,就像两面巨大的明镜,成串珠状镶嵌在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的中心地带,它们属高山淡水湖泊。
喀纳斯湖状如弯月,南北长24千米,东西宽1.6~2.9千米,面积44.78平方千米,比著名的博格达天池整整大10倍,最大湖深188.5米,除中朝边境的白头山天池(最深312.7米)外,它是我国内陆最深的湖泊。
喀纳斯湖四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峰顶银装素裹,森林密布、草场繁茂,山坡一片葱绿,湖面碧波荡漾,群山倒映湖中,使蓝天、白云、雪岭、青山与绿水浑然一体,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这里垂直带谱明显,山巅银光闪烁,现代冰川雄伟壮观,本区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占整个阿尔泰山的74.46%和70.08%。山腰、山麓地带原始西伯利亚泰加林一片葱绿,绿草如茵,百花争艳。
喀纳斯湖会随着季候和天气的变化时时变换着自己的颜色:或湛蓝、或碧绿、或黛绿、或灰白……有时诸色兼备,浓淡相间,成了有名的变色湖。受强劲谷风的吹送,倒入喀纳斯湖的浮木,会逆水上漂,在湖的上游湖湾处聚堆成千米枯木长堤,蔚为喀纳斯湖的一大奇观。
喀纳斯为寒温带高寒山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7月的平均气温15.9℃,无霜期80~108天,年均降水量1065.4毫米,空气温凉,非常适宜于寒温带林木的生长。这里是我国寒温带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以挺拔的落叶松、塔形的云杉、苍劲的五针松、秀丽的冷杉以及婀娜多姿的欧洲 杨、疣枝桦等构成了植被的主体,全区森林覆盖北为19.4%,在林业用地中,森林更高达82%。经考查,喀纳斯已知的植物有83科298属798种,这里的新疆五针松、新疆冷杉、灌木柳,以及西伯利亚花楸、接骨木、鹿根、小叶桦、阿尔泰大黄鸡腿参等是中国仅有的分布区。生活在喀纳斯已知的兽类有39种,喀纳斯有昆虫22目63属224种,以各类花蝶最富旅游观赏价值。
喀纳斯不仅自然资源和生物物种丰富,而且旅游环境和人文资源也别具异彩。“喀纳斯”蒙古语就是美丽富庶、神秘莫测的意思。元代耶律楚材经此曾作计曰:“谁知西域逢佳景,始信东君不世情,圆沼方池三百所,澄澄春水一池平”。喀纳斯蓝天、白云、冰峰、雪岭、森林、草甸、河流与喀纳斯湖交相辉映,湖光山色融为一体,既具有北国风光之雄浑,又具江南山水之娇秀,加之这里还有“云海佛光”“变色湖”“浮木长堤”“湖怪”等胜景、绝景!
2、白沙湖景区
白沙湖景区西北距中哈边境2.5公里,是阿勒泰地区千里画廊上的一个重要景区。景区海拔约650米,水域面积为0.5平方公里,是一个被沙丘环绕的沙漠小湖。远处的鸣沙山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中,湖边各类混生林层层叠叠。6月,湖中莲花盛开,野鸭欢游其间。10月,红黄树叶相间,交相辉映,景区景致构成十分独特,人称“塞北小江南”。
白沙湖景区交通便利,距离喀纳斯机场150公里,距离北屯火车站260公里,距离乌鲁木齐市770公里。
2016年,在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十一”假日旅游“红黑榜”上,白沙湖景区红榜有名,被评为“厕所革命最佳景区”,受到表扬。
白沙湖是新疆阿勒泰地区千里画廊上的一个重要景区之一,距离哈巴河县城100公里,距离阿勒泰机场260公里、距离喀纳斯机场150公里、距离北屯火车站260公里,距离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770公里。白沙湖风景区西北距中哈边境约2.5公里,有公路相通。海拔约650米,其水域面积为0.5平方公里,是一个被沙丘环绕的沙漠小湖。大陆性北温带寒冷气候,其特点是四季不明,春旱多大风,夏短炎热,秋季凉爽,冬长寒冷;空气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日照丰富,温差较大。
湖面仅有0.5平方公里,没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是个静卧于浩瀚沙漠中的原生态沙漠湖,湖区四周被白色沙山环抱,湖边生长着白桦树、灰杨和银灰杨。9月的阵阵秋风,将湖区四周的树叶染的色彩斑斓,有的红似火焰,有的黄如金币,湖中的芦苇随风摇曳,岸边粉嫩的睡莲敞开双臂,睁开朦胧的睡眼,向游人展现着她灿烂的笑脸。
白沙湖的景致构成十分独特,6月湖中莲花盛开,野鸭游其间,金秋十月红黄树叶,在风中招展,湖中绿水,碧波如镜,湖山映衬,远眺近览,气象万千,沙地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阵阵泥土的芳香,使人心醉,远处的金色鸣沙山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中、湖边和各类混生林,层层叠叠,交相辉映,犹如一个完美无缺的自然大盆景,展现在游人面前。人称“塞北小江南”
白沙湖,位于一八五团东北部的三连境内,距离团部25千米,有公路相通,内有专车往返相送。白沙湖位于沙漠之中,海拔650米,南北长约2100米,东西宽1300米,被称为“沙漠奇景”,水面约10公顷。无论春秋冬夏,湖水始终不增不减,不凝不浊,此水来自何处,又为何能常年保持常态?这是缠绕在人们心中的一个疑问,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也正是白沙湖充满魅力的一个重要原 。
2015年12月中旬,十师一八五团白沙湖景区顺利通过国家旅游局组织的景观质量评审会,正式进入国家5A级景区创建名单。
地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五团东北部的三连境内,距离哈巴河县城100公里。
白沙湖是新疆阿勒泰地区千里画廊上的一个重要景区之一,西北距中哈边境约2.5公里,海拔约650米,其水域面积为0.5平方公里,是一个被沙丘环绕的沙漠小湖,被称为“沙漠奇景”。
亮点:湖面没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是个静卧于浩瀚沙漠中的原生态沙漠湖,湖区四周被白色沙山环抱,湖边生长着白桦树、灰杨和银灰杨。6月湖中莲花盛开,野鸭游其间,金秋十月红黄树叶,在风中招展。无论春秋冬夏,湖水始终不增不减,不凝不浊,此水来自何处,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地址: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阿克吐别克乡2排6号
类型:湖泊沙漠戈壁
等级:AAAAA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开放时间:
夏秋10:00-20:00
门票信息:
门票45元/人,区间车10元/人。
3、可可托海
可可托海镇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富蕴县城东北48公里的阿尔泰山间。额尔齐斯河刚好从镇中穿流而过,便是镇名的来历。可可托海,哈萨克语的意思为“绿色的丛林”。蒙古语,意为“蓝色的河湾”。这里是全国第二冷极,富蕴的水电部门测出了零下60℃的数据,但未被认可。而在此期间,黑龙江的漠河气象站也测出零下60℃的低温,于是漠河便被定为中国第一寒冷区,而富蕴就只有屈居第二了。
在距可可托海镇镇10公里处有1931年8月11日地震遗留下的一条规模宏大的地震断裂带,它是世界上最罕见、最完好的断裂带之一;有申报国家级含几十种矿物质的3号矿坑地质遗迹;额尔齐斯河水源头自然风光;伊雷木湖湖水清澈透明,夏季气候凉爽宜人,是度假的好去处;独特的冬季冰雪资源,有神钟山、大石门、小石门、温泉、神泉、仙人洞、奇山怪石等,也是寻找碧玺、海兰、水晶、雪莲、冬虫夏草等宝地。
气候资源
(1)春季(4-5月):干旱多风,温度变化大。降水少。
(2)夏季:(6-8月):夏季短、少炎热。光照强、昼长夜短。山区夏季凉爽,月平均气温小于20℃。
(3)秋季(9-10月):秋高气爽,晴好天气多,每月晴天日数平均为21~29天;降水较夏季显著减少,阿尔泰山区7月底即见初霜。初雪日在9月底10月初,9月下旬至11月由阿尔泰山区向南至河谷平原先后形成冻土。
(4)冬季(11月~翌年3月):冬季严寒漫长,积雪厚。阿尔泰山区东部的青河、可可托海一带,冬季各月平均气温均低于零下20度,其中,可可托海最冷。
2005年,可可托海被命名国家地质公园后,可可托海镇做为阿勒泰北部地区的旅游发展优势日益凸现出来,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了《可可托海镇城镇总体规划(草案)》,不断加大了国家级重点小城镇建设的申报力度;调整、修订了市镇总体规划和俄式建筑保护规划;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有效保护城镇原有风貌、格局和特色的同时,审慎地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做到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兼顾,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处理好新与旧、传统与创新、保护与建设的关系;同时利用文化资源,合理安排景点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地质公园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优势和效能,努力发展成为旅游业发达、工商业繁荣的独具风格的边陲小镇 。
旅游建议
1、进山的最好季节在8月下旬-10月上旬,因为整个景区都呈现出迷人的金色,时间去的过早树叶还没有黄,虽有着另一种美丽,但小编总觉得欠了那么几分。但十一长假后小编也不建议你再前往了,可可托海每年十一过后就开始下雪了,一旦大雪封山强行进入就是很不安全的事了。
2、九月下旬进山具一定要带好厚衣服了,小编是十一进山的,穿着短款的羽绒服马马虎虎能打挡一下,千万不要小看了第二冰极的厉害。
3、进山一定要备好相机电池,极致的美丽会消耗掉你相机大量的电,一旦进山不夸张的说方圆二十里不再有店。
4、草原石人哈萨克民族文化园
草原石人哈萨克民族文化园位于布尔津县城至喀纳斯自然生态旅游区的97公里处路旁,距离喀纳斯机场10公里。文化园用地面积23.5公顷,计划总投资2800万元。目前已经完成6000平米停车场、2800余米木制栈道、住宿、购物与环境卫生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2013年7月园区已向社会开放试营业。
公司成立以来,立志发展并充分展示新疆哈萨克民族文化的品牌产业,力争在最短的时间、以最高的效率,打造新疆乃至全国民俗文化产业园的龙头代表性企业。文化园经过近两年的基础建设,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文化园在原有单纯展示草原石人的基础上,相继投资建设了字母碑、哈萨克人生礼仪、幸运之“髀石“、三角炉等18处景点。此外,除展示哈萨克民俗方面常见的民族歌舞、马术表演以外,特别设置了四间加工展示体验坊,专门展示哈萨克族传统奶制品、刺绣、手工艺品(陶瓷)、传统生活用品、毡房内饰加工等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产品。
草原石人哈萨克民族文化园弥补了喀纳斯大景区乃至整个阿勒泰地区旅游项目中未展现出的民族文化风情旅游,是国内外游客了解和体验当地哈萨克传统民俗风情的良好场所,也是阿勒泰千里旅游画廊的重要节点和亮点。好的自然景观因为有了好的人文景观的配合,其文化蕴涵与审美魅力才更为丰富、更为深刻、更有吸引力。
同时项目设施的完善,增加了贾登峪接待中心的接待能力,缓解了喀纳斯风景旅游区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喀纳斯区域旅游业的稳定发展.为富余劳动力和下岗人员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特别是文化园周边乡村牧区的就业压力,目前景区员工71人,处其中85%来自当地牧民
旅游产业是劳动密集型项目,最大限度的增加当地的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带动相关产业如建筑业、服务业、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发展。
5、乌伦古湖海滨景区
乌伦古湖,又名布伦托海、大海子(相邻的吉力湖则称小海子)、福海,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北部的断陷湖。维语称噶勒扎尔巴什湖,又称布伦托海、大海子,是乌伦古河的归宿地。湖面高程468米。湖形似三角形,南北宽约30千米,东西长35千米,湖水面积827平方千米。乌伦古河先流入吉力湖,经西北流出,再经8千米的库依戈河汇入乌伦古湖。湖水矿化度由河道入口处向西逐渐增高到2.7克/升,有咸味。1969年凿通了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湖之间的分水岭,修建了引额济湖渠道工程,每年可引1.85亿立方米水量注入乌伦古湖。乌伦古湖以产五道黑、红鱼、鲤鱼、贝加尔雅罗鱼、河鲈、斜齿鳊、东方真鳊等著称。湖滨地带是水草丰茂的牧场。
生活在阿勒泰地区的主要民族是哈萨克族,他们有一些民族禁忌,一定要多加了解和尊重。在哈萨克族家中做客要注意 :主人做饭时,不要动餐具,更不要用手拨弄食物或掀锅盖;主人割给你吃的肉或是送给你晚上住宿用的被褥一定不能拒绝,要愉快地接受,否则主人会以为你瞧不起他;也不能当面赞美主人家的牲畜和猎犬;不能用手或棍棒指点人数,否则会认为你把人当作牲畜清点;在哈萨克族人家做客,一般不要超过两天。
北屯布伦托海西海风情园位于布伦托海西海岸,处于布伦托海(小海子)淡水区与布伦托海咸水区的流0汇处,为乌伦古海的尾闾,距北屯22公里,距阿勒泰市82公里,该地是北屯市去喀纳斯的必经之路。
(一)景区主要包括七大功能区1、黑山观海揽胜区2、海畔水上游乐区;3、游客接待服务区;4、半岛休闲观光区;5、海滨渔村民俗区;6、海上风光体验区;7、沙堤岛海中风情区。
(二)景区内十二大景观1、黑山观海;2、烟波浩淼;3、沙堤蜿蜒;4、霞雾交织;5、巡湖观海;6、海中鸟岛;7、海上别墅;8、芦荡鸟语;9、栈桥垂钓;10、海滨浴场;11、海滨渔村;12、风情餐
(三)植物、动物资源项目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农场农作物资源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豆类、油料作物、饲料等;林果业资源主要是黑杨,其次是沙枣、各种杂交杨、胡杨、苦杨、白柳、榆树等。农场畜牧业养殖有马鹿、牛、马、驴、猪、羊、貂、鸡、鸭等。景区及周边地域以农、林、牧、渔业为主,基本无污染源区,空气纯净,河水清澈,除旅游季节外,尚未有废水、废渣、废气污染产生。严格依法管理景区,依法管理旅游活动及游客。环境基本处于自然良好状态。
4. 新疆草原石人像
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民歌的影响
内蒙古地区是“歌的海洋”,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音域宽广而闻名。
这是因为辽阔的草原地广人稀,在长期的环境适应中,人们养成了说话声音洪亮,唱歌的音域及音调特别高的习惯。
蒙古族民歌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歌词内容多以描述蒙古族的生活环境和风土人情为主。
5. 草原上的石人像
热情好客 热情奔放 善良朴实,很多啊,反正就是那些热情的就行老舍作品《草原》主要内容为: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的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6. 阿勒泰捡石头图片
新疆是一个令人非常向往得地方,因为新疆还是一个盛产奇石的地方。新疆的奇石有种类繁多、质地优良、特征突出的特点。对于石友而言,捡海蓝宝石要到阿勒泰地区的可可托海,阿勒泰的额尔齐斯河孕育出很多美丽的奇石,在阿勒泰地区还可以捡到金丝玉,还有可能捡到红宝、海兰、水晶、碧玺、石榴石。
7. 阿勒泰草原石人景区
切木尔切克墓,位于阿勒泰市区西南12公里处,周围是大片的荒漠戈壁,此墓葬是北疆草原文化的代表。墓葬所涉及的年代很广,从战国时代到突厥时期的唐朝几近千年。
根据墓中挖掘出的器物判断,该墓葬的主人应该是当地的匈奴、突厥等少数民族。风景名胜切木尔切克墓周围地势平坦,地表为荒漠戈壁。墓葬分布面积大,延续时间较长。
其分为两种葬法。一种为单棺葬,墓前有一个面东而立的石雕人像; 另一种是双棺葬,墓场一周有石墙围护,石墙多为一米左右的稍事加工的条石,这些条石垂直埋入土中,下埋六、七十厘米,地表仅露出三、四十厘米。石墙一圈长宽十数米不等,在正中左右对称地埋葬着两个石棺。石人都是就地取材凿雕而成,有半身像,有整身像,大都不足一米高。大致分做四个历史时期的产物,比较早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塞人文化,而多数是唐代突厥人活动的遗迹。
适宜旅游时间切木尔切克墓所在地新疆较冷月(1月)的均温为零下20℃以下,较热月(7月)的均温为33℃以上,适宜旅游季节为春秋两季。历史文化2001年“切木尔切克石人及石棺墓葬群”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 阿勒泰草原图片
可可托海镇,是一个因矿而生的小镇。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富蕴县城东北48公里的阿尔泰山间。额尔齐斯河刚好从镇中穿流而过,便是镇名的来历。可可托海很大很大,就算走整一天都不一定能全部看得完。可可托海大得让人惊叹!要知道,它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矿坑,它所产的矿物是“两弹一星”的重要来源,还是中国第二冷极,拥有世界最完好的地震断裂带。
9. 新疆草原惊现石人像
在美景如画的丝绸之路上,坐落着一座雄伟壮观的贺兰山。贺兰山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位于宁夏银川平原与内蒙古阿拉善高原之间,是我国东南季风区与内陆非季风区的天然分界线,并成为我国六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阿拉善——鄂尔多斯中心”的核心区域。贺兰山不仅拥有苏峪口这样的自然名胜,也孕育了西夏国这样的历史文明;此外,贺兰山还有着一种美丽而神秘的史前文明——贺兰山岩画。
一、中外岩画的发现
要说贺兰山岩画,我们先了解一下岩画是什么。
在一些旅游景点的岩壁上或洞窟中,尤其是不少名山大川,可能都会留下一些崖壁画或岩刻的痕迹。但是,这些石刻不代表都是岩画。所谓岩画,一般还是指在远古时代,文字出现以前,先民用凿刻的岩刻或涂绘的崖画来表达某些语言信息。它是来自原始社会的艺术,与文明时代之后出现的诗文石刻不可同日而语。尽管个别地区和民族可能还会长期保留这种传统,但绝大多数岩画都只能归为史前文明。
原始社会的绘画形式可能有很多,包括人体纹身、树皮画、陶器画等,但因为书写载体的缘故,历经岁月沧桑,这些形式能够保存至今已是非常稀缺;不过,世界上最早的岩画却顽强地传承了四五万年,中国最早的岩画至今大概也有上万年。于是,在那个没有文字的时代,先民的经济社会活动、文化思想行为被这种岩画定格下来,更加显得这种大型艺术形式的弥足可贵。可以说,岩画是探索原始社会生活的一把重要钥匙。
目前公认的世界岩画最早发现于1879年。据说早在四年前的1875年,西班牙的索图拉伯爵在阿尔塔米拉洞窟后壁发现了黑色绘画,并认为这就是旧石器时代时的作品;但直到四年后,伯爵与5岁的女儿再次来到了这里,他决定开始挖掘,他的小女儿拿着蜡烛在洞窟看,当她走到一处很低的窟顶时,惊奇地发现上面画有野牛。于是1880年,索图拉发表了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的发现,此时这种艺术形式才进入世人的眼帘。
时至今日,全世界五大洲、一百二十多个国家都发现了这种先民岩画。岩画艺术的基本主题,主要有土地、粮食与性三方面,这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实际上也是古往今来艺术的共同主题。至于岩画艺术的主要题材,根据陈兆复先生的总结,主 要有拟人形、动物形、建筑和地形、工具和物体、几何图形和图形字母五种。在人类早期狩猎社会里,以动物形最多;而到农业经济发展后,动物形岩画也就渐渐式微了。
中国岩画的记载,在古代文献中也有零碎模糊的体现。在唐代张读撰写的《宣室志》,提到泉州南面有一处高崖深潭,传说有潭中有蛟龙会食人,后来有次打雷导致山崖断裂,石头坠落填满了水潭,可以看到蛟龙的血。大家在石壁上发现了十九个字,于是拓下来给韩愈看,韩愈说这是上天谴责蛟龙作恶并将其处死。直到1915年,学者黄仲琴对此处福建华安汰溪仙字潭石刻调查,才正式揭开了我国岩画学研究的序幕。
岩画的大量发现和研究则要在建国以后。到今天,岩画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专业学科。
学者将中国岩画划分为北方、西南、东南三大系统。其中北方系统分布于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它是北方草原狩猎、游牧民族作品,分布范围最大,数量最多,题材以动物为主,技法以凿刻为主;西南系统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它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作品,题材以人物为主,技法以涂画为主;东南系统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港澳台等地,它是东南沿海民族的作品,技法凿刻兼具涂画。
贺兰山岩画属于中国北方岩画系统的一支,早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里,就提到贺兰山及邻近阴山地区,存在一些“虎马之状”及“鹿马之迹”的岩画内容,但一直没有真正进入公众视野。1969年,学者李祥石在贺兰山东麓的贺兰口首次正式发现贺兰山岩画,并于80年代公布。而贺兰口岩画既是最早发现的贺兰山岩画,又是图案分布最密集、画面最具特色的,至今共发现2000余组5000余幅,并于1996年12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之后,国家又在贺兰山东麓的石嘴山——银川——青铜峡一线相继发现大量凿刻岩画;90年代中期,又在平罗贺兰山腹地发现一处天然洞窟的彩绘岩画。
那么,贺兰山岩画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二、人面像岩画之谜
根据许成、卫忠《贺兰山岩画》的分类,贺兰山岩画的图像内容主要有动物岩画、人物岩画、人面像岩画、工具和武器岩画、车轮和车辆岩画、天体岩画、手印和脚印岩画、蹄印岩画、建筑物岩画、植物岩画、符号岩画和文字题刻等十二种。而在贺兰山以上类型的岩画里,最能体现其艺术特色的是人面像岩画。据学者调查统计,贺兰山人面像岩画共883幅,其中在贺兰口附近的就有708幅,位居世界人面像岩画区域数量第一,最值得我们关注。
贺兰山大量的人面像岩画,其含义和功能到底是什么,引发了学者的争议。不过,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些人面像可能反映的不止是一种思想信仰。
在贺兰山岩画里,存在不少反映自然崇拜的图像与符号,比如日月星辰、高山流水等;但同时也有一种人面像岩画,明显是将自然现象人格化处理,比如一些人面像放着光芒。在先民的原始思维里崇尚“万物有灵论”,他们不认为自然万物与人类存在什么差别,所以就有种种将太阳、月亮拟人化的传说。比如在汉民族的神话经典《山海经》里,就有羲和生十日、常仪生十二月的传说。贺兰山人面像岩画中,至少存在一种是这种自然崇拜类的人面像。
除了对自然现象的崇拜以外,还有对动植物的崇拜,这在贺兰山人面像岩画中也有体现,即将动植物符号置于人面的轮廓中,并且添加头饰、发饰等。国内不少学者也称之为“图腾崇拜”,不过,“图腾”这个概念在上世纪就逐渐为西方人类学界 所抛弃,至少对于一些动植物符号不能一律以“图腾”名之。动植物崇拜在早期历史中也很常见,比如《诗经·商颂·玄鸟》中,商朝的祖先是玄鸟所生,这当然反映的就是动植物崇拜。
自然崇拜可能起源较早,往后则出现了生殖崇拜。在贺兰山人面岩画中,有种人面岩画则是将女阴、男根或男女交合进行人格化改造。这里的生殖器官可能是写实,也可能是用一种抽象的表现手法。比如可能用一些类似海贝、瓜瓠的图案,甚至更为符号化的倒三角形、椭圆形、菱形来象征女阴。在陕西西安半坡新石器遗址,也出土了一件人面鱼纹彩陶盆,有观点认为这也代表着生殖崇拜,而鱼实际上也是一种女阴的象征。
生殖崇拜又引申出祖先崇拜。在贺兰山一部分人面像岩画中,人面像头顶上插着鹿角、羽毛一类的饰物,这可能是原始部落酋长的写照。这些酋长可能是已经去世的领袖,也可能是尚在世上的首领。原始部落的酋长,往往被神化为天神,比如商朝去世的先王被称为“帝”,也即是商王朝的神,能够降临福祉与灾祸。这样来看,其实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鬼神崇拜都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融合的。
对于反映鬼神崇拜的贺兰山人面像岩画,值得一提的是一种面具人面像。在贺兰口沟内南山壁就发现了一幅人面像,双眼是两个黑洞,头顶是一条线槽,更有趣的是面具两侧还有类似面具的绳索。面具的发明最早也是模拟鬼神来驱逐灾害,比如在《周礼》中就记载周朝一种职官“方相氏”,穿着熊皮戴着黄金面具,一手持戈一手拿盾来驱赶恶鬼。除了面具人面像外,还有骷髅头人面像、没有五官的人面像等比较特殊的人面像。
总之,贺兰山人面像岩画造型怪异、装饰复杂,却又很少有雷同图案出现,这表现贺兰山先民非凡的想象力,对于今天的美术创作也有一定启发,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从整体来看,对于人类学里原始信仰的种种类型,在这里也都能找到对应的图像,其历史价值当然是不言而喻的。这些人面像岩画,与整个贺兰山岩画一样,也并非成于一人一时之手,整个贺兰山岩画实际上是三千年贺兰山先民的共同作品。
在《贺兰山岩画》一书中,将人面像岩画以至整个贺兰山岩画分成三期,其中商周及更早的时代为一期,是岩画的形成期,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鹿、虎形象的岩画;秦汉至南北朝为二期,是岩画的发展期,也是人面像最集中的时期;隋唐至西夏、元为三期,是岩画的衰落期,其中出现一些汉文、西夏文、梵文等题刻,内容多与宗教有关。虽然中原地区早就进入了王朝时代,但在贺兰山一带,西夏政权建立以前,这里长期处于原始游牧社会。
那么,这些镌刻贺兰山岩画的先民们,他们又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呢?
三、岩画中的贺兰山历史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宁夏北部就有人居住,不过,当时还没有形成游牧社会,而是农业定居社会。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1000年,随着全球气候干冷化,中国北部草原先民才采用更适宜居住的游牧生活,不过在贺兰山东麓地区,实际上也长期处于农牧过渡地带。因为贺兰山以南的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就已经是黄河滋润的农业活动区。这些先民在先秦时期被统称为“西戎”“西羌”或“戎狄”。
灭亡商朝的周朝,有种说法起源地就在甘肃东部,而周人很可能本身就与“戎狄”血缘较近。有趣的是,《诗经·大雅·生民》《史记·周本纪》都记载了周人祖母姜嫄踩踏巨人的脚印生下始祖后稷的传说。这里所谓的巨人脚印,有学者就认为是一种石刻,即类似贺兰山岩画 中那种常见的脚印岩画。这种脚印也被先民作为神灵崇拜,女子将自己的脚踏入脚印里,可能就是一种祈子的仪式。贺兰山先民的脚印岩画可能也是这种功能。
在战国、秦代,宁夏平原一带有个“白羊国”,被匈奴冒顿单于吞并,这一片遂归匈奴所有。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7年),大将军卫青攻打楼烦、白羊,将宁夏北部控制在汉朝手上,之后设置灵武县(今宁夏永宁)、廉县(今宁夏平罗)对这一带进行管辖。汉武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这里的羌民又反叛汉朝,名将段颎在灵武谷大败羌人。不过,不管是匈奴人还是汉人,或者是后来的鲜卑人,都不能彻底征服这里的土著羌人。
随着东汉帝国的衰落,鲜卑族开始崛起。汉灵帝光和年间(公元178—183年),鲜卑首领和连进攻北地郡,为廉县善射的勇士射杀。这些勇士可能也是羌人土著,在贺兰山岩画里就有争战、械斗的题材,双方武士在首领带领下,骑着战马弯弓搭箭,互相进行对射。游牧民族资源相对匮乏,为了争夺资源常常以武力解决,也正是如此产生了无数神箭手。吞并白羊部落的冒顿单于本人,就有鸣镝射马的典故。
魏晋时期,鲜卑乞伏部进入宁夏石嘴山一带生活。据《晋书·北狄传》,晋武帝太康年间(公元284—297年),“北狄”部落有屠格、黑狼、贺赖等十九种,这里的“贺赖种”即贺兰部落,也即是贺兰山名称的由来。对于贺赖种的族属,有匈奴、鲜卑等说法,其实更可能是还是土著羌人,虽然他们被不同的外族先后征服;但从贺兰山岩画的延续性看,至少他们的文化还是一直传承的,甚至还吸引了一些外来的部族效仿。
隋朝初年,这里又被突厥达头可汗统治。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朝将领杨泓在贺兰山大败突厥。唐朝初年,回纥吐迷度部又游牧于贺兰山,并攻破附属突厥的薛延陀部落。武则天天授初年(公元690年),突厥默啜可汗又占领贺兰山地区。唐代宗、唐德宗时,吐蕃挺进了贺兰山以西地区。到晚唐五代时,贺兰山已经成为吐蕃、回纥、党项等多部落杂居之地,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将领唐福打败党项入侵灵武,直追至贺兰山下。
党项部落本姓拓跋,其族属来源也有羌人与鲜卑人的争论,可能也是长期附属鲜卑的羌人。早在唐僖宗时,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被赐姓李,并册封为定难军节度使。之后党项李氏一直世袭这一职位,渐渐成为贺兰山的部落盟主。公元1083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称帝,建立西夏国,这是贺兰山地区第一个独立国家。之后过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西夏歼灭宋军精锐数万,政权终于稳定了下来。
西夏视贺兰山为“神山”“圣山”,李元昊就曾在贺兰山建造离宫和佛祖院。之后蒙古于公元1227年灭西夏、公元1246年招降吐蕃,贺兰山遂又完全归于蒙元所有。元朝与西夏一样信仰佛教。前文提到在贺兰山岩画上有用汉文、西夏文、蒙古文书写的宗教题刻,就是西夏、蒙元时的产物,这同时也是贺兰山岩画的式微期。因为随着西夏、蒙元国家的发展,文字得到普及,所以贺兰山岩画这种原始的艺术形式,自然也就沉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值得重视的是,处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处的贺兰山,本身就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连接点。而正是在这个连接点上,人类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贺兰山岩画得以诞生,本身就是不同部族与文化交融的结果。银川先后举办了贺兰山国际岩画峰会、贺兰山国际岩画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进一步探索贺 山岩画与丝绸之路岩画以及世界岩画的联系,这是有利于与“中国梦”的实现与中华民族
10. 内蒙古石人像
摩艾(Moai),另译:摩阿仪、摩埃、毛埃,是位于复活节岛(Easter Island)的一群巨型人像,遍布全岛,是智利的旅游景色与世界遗产之一。
这些巨大的石雕人到底是谁的杰作?这是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想解决而又没有解决的问题.
有人说这些石雕人是印第安人的杰作.因为几千年前这一带是印第安人聚居的地方.他们创造过灿烂的文化.可是为什么别的东西都消失了.只有这些石雕人存在呢?这种说法比较渺茫.又缺乏有力的根据.因此许多人都不信服. 因为要完成这些石雕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雕刻到运输在今天也是相当费力的.远古的人根本无法做到.众多学者一致认为这份工程没有5000个身强力壮的劳动力是不能完成的。他们做过一项试验,十几个工人忙一年才能雕刻一尊不大不小的石人像。利用滚木滑动装置似乎是岛民解决运输问题的唯一办法,这种原始的搬运办法虽然可以将这些庞然大物搬运到小岛上的任何角落,但这必定要花费巨大的劳动量。令人不解的还在于,当雅各布·罗格文初到复活节岛时,岛上几乎没有树木,因此利用滚木装置运送巨石人像的可能性也不大。
也有一些人认为.这些石雕人是宇宙人的杰作.这里曾是宇宙人的基地.他们在宇宙里纵横奔驰.到很远的地方去开辟新天地.忘记了这里还有这么一块乐土.当然.这种说法更加离奇了.简直像神话一样.所以它的可靠性就更小了一些.
今天,最早来到复活节岛上的是波利尼西亚人这一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因为这一结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能够建造那些巨大的雕像。
由于波利尼西亚非常盛行祖先崇拜,因此那些莫埃人像可能是由岛上的家族或部落建立起来的用以纪念先人的墓碑。马克萨斯群岛还有一种在死者的雕像上放上一块石头,以示哀悼的传统。而在莫埃人像顶部盖上红石头很可能就是由这种传统演化而来的。
11. 新疆石头人像
中亚的人是白色人种和黄色人种混居,既有白色人种的特点,也有黄色人种的特点。可以说混血人种。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的结合部,位于俄罗斯、中国、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国或地区性大国中间的地理位置,是贯通亚欧大陆的交通枢纽,历来是东进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古代的丝绸之路途经此地。冷战结束后,中亚作为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其地缘政治意义更加凸显出来
Hash:c73c59282f6442f4f09ce07ab483d232413aede9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