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6月,阳泉乡村游攻略来了!

编者按:

进入5月份以来,我市许多乡村陆续热闹起来:采草莓、摘樱桃、甜杏,吃农家饭、体验农耕乐趣、感受红色文化……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市的乡村游不再是单一的吃农家饭、赏乡村美景、办节庆活动,如今的乡村游有了更多内涵。这几年,不少乡村不断丰富旅游项目、融合当地文化,为乡村美景插上了“翅膀”。

端午小长假,对于我市许多乡村来说,又一次迎来了旅游高峰。

2019年阳泉市乡村游特点汇总——

不变的美景 变的是更便捷的设施

槐花节开启了郊区旧街乡南沟村一年的乡村旅游季。作为我市近郊的“网红”乡村游目的地,很多人曾到过南沟村“打卡”。

桃河民俗文化园

家住矿区的市民张华时常和家人一起去南沟村登草帽山、吃农家饭,赶上有槐花的时候还会进山摘些新鲜、无污染的槐花。在她看来,这里每年都有变化,“几年前,进村来玩不太方便,进村转转也没多少内容。这不,今年再到村里,有纪念亭、纪念馆还有很多有趣的墙画,山里还有游步道,转悠之后还能到村里吃地道的农家饭。总之,方便了许多。”

因独特溶洞景观闻名的红岩岭景区,近年来先后修建了玉皇洞玻璃栈道等,并连续两年举办山桃花节,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然而,进景区道路坑洼不平、停车场在高峰期无法满足要求、没有专业游客接待中心等,也一直困扰着景区发展。

去年,红岩岭村与多个部门、公司协调,开工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等。进入4月,红岩岭人抢抓有利天气,积极复工。景区负责人郭千寿说,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建有宾馆、餐厅、活动室、员工办公室等。对面是20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景区停车难的问题。

乡村旅游让许多村庄受益,发展的底气和后劲也更足了,对于村庄的基础设施投资也更多了。同时,随着各级财政奖补资金的落实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完善的步伐越走越快。曾经靠着乡村美景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开启了提质之路。

不变的节庆 变的是更多文化内涵

从初春的桃花节、樱桃花节到油菜花节、牡丹花节、梨花节山楂花节,再到春末的槐花节,入春后的乡村以花为媒的节庆活动,频繁而多样。在这些节庆活动中,有的举办了三五届,有的举办的十几届。节庆主题不变,变的是内容多了、内涵丰富了。

今年,桃林沟村举办了第16届桃花节。时光桃林旅游公司董事长史通红说,每年桃花节期间,景区接待游客人数超过10万人次,本市外地的游客都不少。桃花节期间,每天会有民间艺术表演在桃河民俗文化园演出,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

连续16年举办桃花节的桃林沟村,因桃花而闻名。很多人感叹:“桃花有什么看头?”可是,16届桃花节证明,就是“桃花”吸引了许多市民的关注,景区接待的游客从散客到团队,一年比一年多。“依托‘桃’发展旅游,做足‘桃’文章,逐步完善景区设施、增加景区内容,也多次通过‘桃’文化来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游,是桃林沟旅游红火的关键。”桃林沟村委会主任史亨友说。

刘备山文化创意园

刘备山景色优美,尤其是夏秋季节,绿意绵绵的山脉和山间的各色野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近年来,阳泉鑫宇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刘备山建设了文化创意园。文创园占地100余亩,集展览馆、会议室、微电影创作基地、观光农业采摘园等为一体,将文化主题和文化内容引进景区,不断丰富文化旅游的内涵,激发文化旅游更强的生命力。

5月28日,郊区荫营镇辛庄村举办第三届河灯节。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小平说:“根据两届办节经验,今年的节庆活动不仅有晋剧和文艺演出,还加入了村里传统节目敲会鼓,使游客可以更好地了解村里的文化。”

今年以来,随着文化旅游部门的整合,文旅融合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开端。而我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好,有更大的潜力可挖。借助文旅融合的“东风”,我市将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让乡村游有更多功能,助力乡村振兴。

不变的美食 变的是老味道新感受

“吃”在乡村旅游中必不可少。郊区西南舁乡咀子上村地处郊区和盂县交界处,这里的农家乐融合了两个县区的美食文化,红稠饭、肉稠饭、水菜、豆汤……各种农家美食用传统方式制作,让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如今游客越来越多,去年全村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收入90余万元。

咀子上村特色农家乐

“过去的农家饭口感差,要做足乡愁元素,就得在创新上下功夫。”咀子上村党支部书记武永胜说,“我们借助现代炊具和烹饪手法,将传统的舁上美食不仅做得更精美,还要口感更好。如今,村里的7家农家乐菜品大致相同,但口味略有差别,农家乐也成了村里发展乡村游的一块招牌。目前,村里已经具备了接待旅行团的能力。”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要素,而“吃”在乡村游中更为重要。久居城市的人们利用休闲时光到乡村旅游,更喜欢通过寻找乡土本味来提升体验感受。

旧街乡枣园村豆腐宴,将豆腐与各种食材融合,独创了许多特色的菜品,如今“豆腐宴”成为保安一条沟沿线——保安村、龙泉沟、闫家沟、虎峪等几个村乡村旅游村的新“招牌”。

“乡村的农家饭,是我们儿时的记忆。”今年60多岁的市民张华英说,“农家饭清淡可口,在现代的生活中是一种难得的体验。虽是老味道,但现在吃起来却有不同的滋味,带给不同年龄段的游客以不同的感受。”

在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挖掘利用中创新,就是我市乡村旅游的“变”,也是我市广大乡村干部敢于创新、踏实肯干的身影。一位分管农业的干部说,现在大多乡镇都有乡村旅游点,很容易找到有“看头”的村庄。乡村旅游不仅能聚人气,还能引来好产业,产业兴旺了,村民增收、乡村振兴自然有希望。只要大家加油干,乡村振兴就会变成现实。

下面就是我们为您梳理的乡村游看点了——

看点一:闫家庄村梨花

小梨花带来大收益

一个多月前,郊区旧街乡闫家庄村举办了第三届梨花节,350亩梨花争相开放,游客置身花海赏花拍照,随风飘散的花香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如今,梨花被拇指大小的梨果代替,望着满山的梨果,村党支部书记赵生义感慨地说:“春季,这里是白色的花海;秋季,这里是金色的果园。三年时间,不仅乡村旅游得到了发展,村民也收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闫家庄村梨花节

闫家庄村是个只有141口人的小山村,地处偏远、山路崎岖,鲜有外人光临。但是这里山泉水流不息、海拔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成为梨树的最佳生长地,出产的梨格外香甜。

起初,为了带动村民销售梨果,闫家庄村于2017年办起了首届梨花节。村民们没想到,梨花节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村民的许多农产品就地卖了不少,大伙儿也感受到了节庆活动带来的收益。赵生义说:“连续三年举办梨花节,叫响了我们村的乡村旅游品牌。往年,每当梨果成熟的时候,村民需要自己把梨运输到市场上。现在,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将梨果销售一空,不仅节省了成本,销量也大大增加。”

今年的梨花节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举办了摄影比赛、知名书法家笔会创作、散文诗歌创作研讨、戏迷协会专场演出等系列活动,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乡村旅游体验。梨树园里,摄影爱好者用相机记录着美景;村口,游客正围着村民打问农副产品价格。富荣养蜂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杜富荣说:“一上午时间,我就卖出上千元的产品。村里连续三年举办梨花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同时也带动了我们合作社的蜂蜜销量。借着梨花节的东风,合作社现在也有了名气。”

引来游客,配套设施也得跟得上。去年,村里对河道进行清理整修,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在梨花节的带动下,村里也开了两家农家乐,在为游客提供更好服务的同时,也为村民带来了收益。

“下一步,我们还要以梨花为媒,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赵生义说。

看点二:王家庄村

樱桃满枝乐无穷

这几天,位于郊区西南舁乡王家庄村的市益丰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樱桃园成了不少人的“打卡”之地。园内,郁郁葱葱的樱桃树长势旺盛,红色的樱桃小果挂满枝头,煞是可爱。

樱桃花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

6月1日,樱桃园开园迎客。游客们在樱桃园里采摘着成熟的樱桃。满树的樱桃目不暇接,游客们兴奋地穿梭其间,或猫着腰、或踮着脚,一边采摘,一边品尝,沐浴着阳光,享受着农趣。市益丰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乔利中在园里忙活着,一会儿给游客递采摘盒,一会儿教他们怎样采摘不伤树。望着百亩樱桃园,乔利中感慨,4年苦心经营,终于盼到果满枝头了。

樱桃“娇生惯养”,怕冷又怕热,怕旱又怕涝,对土壤、水分、肥料、气候条件等要求较高。4年来,乔利中为这片樱桃林操碎了心。“这里地势高、空气好,远离城市喧嚣,种植樱桃树发展采摘,带动村子发展乡村游再合适不过了。可是一到初春时节,北方有倒春寒,很容易颗粒无收。”乔利中说,去年4月初,突降一场大雪,刚刚盛开的樱桃花被冻伤,绝收了。

王家庄村樱桃采摘

今年4月下旬,樱桃园里,樱桃树林间点缀着白色小花,一个个仿佛春雪般镶嵌在枝头上。市益丰昌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市旅游摄影协会、市政协摄影学会郊区分会和郊区文联、美协、作协、摄协以及佳友在线阳泉站的500多名创作者来到这里,举办了一场采风活动。大家游山赏花,欣赏着春日里尽情绽放的花朵,用笔触、镜头记录下这美丽而特别的画面。

端午假期,园里各种品种的樱桃成熟了,也迎来了采摘高峰。“樱桃园里春季可以赏花、夏季可以摘果,通过举办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可以增加王家庄村的名气,带动村子发展乡村游。”乔利中说,今年,合作社还种植了山杏、桃、苹果、山楂等果树,计划打造一个品种多样化的特色果品采摘园。“再过几年,游客们来这儿就能吃上更多品种的水果了。”乔利中说。

看点三:桃林沟村

做足“桃”文章 引来八方游客

端午假期,郊区平坦镇桃林沟又迎来了一次旅游高峰。进入5月以来,桃林沟村每逢周末都会迎来不少游客。景区负责人史通红介绍说,之前,景区只有桃花供游人观赏,现在,以“桃花”为主题的各种节庆、游乐项目、灯会让桃林沟景区的游乐内容更加丰富,游客不论哪个季节来到景区都有玩的。

桃林沟村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节假日驾车带着家人出游成为现在多数家庭的选择。被誉为我市“后花园”的桃林沟村,多年来以桃花为中心,着力打造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景区。今年,景区在原有的桃河民俗文化园、马场滑雪场、水世界和游乐场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玻璃滑道和玻璃吊桥等娱乐设施,进一步丰富景区游乐内容。“每年来桃林沟都有不一样的感觉。以前主要以赏桃花为主,这几年随着景区游乐设施的增加,不仅成年人爱来,小朋友也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乐园’。”市民薛女士说。

今年,桃林沟村举办了第16届桃花节。景区负责人史鹏飞说:“每年桃花节期间,桃林沟景区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不仅有本市的游客,太原石家庄晋中忻州等地的游客也有不少。桃花节期间,每天都有民间艺术表演在桃河民俗文化园演出,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我市的传统文化。不仅如此,我们还举办了‘桃林沟杯’太行山地半程马拉松赛,来自国内外的1900多名专业运动员和长跑爱好者参赛,将整个桃花节气氛推向高潮。桃花节结束后,每周还有很多游客来到景区游玩。”

史通红说,“五一”假期,景区平均日接待游客达1万多人次。在以后景区的建设当中,他们将继续以“桃”为中心,打造更多供游客观赏和娱乐的精品项目,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桃林沟。

看点四:富利生态采摘园

采摘园里果香浓

与市区相比,平定县娘子关镇气温较高,因此当我市不少地方的杏还未大批量成熟时,这里的采摘园已对外开放。端午假期,走进位于娘子关村晋泉山的富利生态采摘园,园内层层叠叠的翠绿中缀满了鲜亮的杏,颗颗晶莹剔透、果实橙黄饱满,香味飘散在空气中,吸引了不少游客参观和体验。“这几天正是杏最好吃的时候。”采摘园负责人马瑞昌说。

富利生态采摘园是富利生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一部分。项目于2016年启动后,先后绿化了荒山,修建了河道、农家乐,完善了提水工程等,还新建成采摘园。采摘园占地200多亩,包括110亩核桃、80亩桃和杏、30亩葡萄、15亩樱桃。为了丰富采摘园品种,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今年春天,马瑞昌带领工人抢抓时机,新种了3000株桑葚,预计明年可挂果。

数着日子觉得杏该成熟了,家住平定县城的李敏芬早早盼上。假期,她带孩子来到富利生态采摘园,让孩子亲近大自然,体验劳作的乐趣。这里摘一颗,那里摘一颗,很快李敏芬和孩子就摘满了一小篮,“定价按斤收费,基本和市场零售价持平,挺划算。关键是现场采摘,亲自动手,心情好、欢乐多”。

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引来了游客,还带动了村民就业。采摘园里,57岁的孙玉林仔细查看每棵杏树,有籽粒不饱满的,他一一摘下,“这种幼果不饱满的得赶紧摘了,要不然会削弱树势,影响丰产”。如今,像孙玉林一样在采摘园里干活儿的还有十多人,每人每月平均工资在3000元左右。

“再过一个月,葡萄熟了,秋季核桃熟了,可采摘的东西更多。下一步,我们还计划改良葡萄品种,做精做优采摘项目,确保游客有更好的体验,让乡村旅游实现提质升级。”马瑞昌说。

看点五:石卜咀村

油菜月季次第开 山村美景引客来

在矿区石卜咀村西梁山上,漫山的油菜花月季花芳香四溢,徽派民居与飘渺弥漫的云雾交相辉映,耳畔还不时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画卷在山间徐徐展开。“一到春天,我就带着孩子来这儿游玩,赏花、喂动物,很开心。”市民王女士说。

端午假期,石卜咀村的石泼水农业观光园里的,梯田上的黄色油菜花早已开败,留下一茬茬郁郁葱葱的绿植。虽然已过了花期,可山间依然可见游客的身影。“我这是第二次来了,‘五一’假期间就来过一次。那时的油菜花竞相开放,远远望去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一位游客回忆,春风吹过,油菜花田淡淡清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一到春天,石卜咀村的油菜花基地似乎成了游客的必去“打卡”之地。人们在金色的花丛中,或嬉戏、或追逐,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往年不同,今年石卜咀村将油菜花种在了梯田上,而以往种油菜花的良田改种成月季花。“增加花的品种,可以延长赏花的时间。”村委会副主任何润萍说。

近年来,石卜咀村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春天的花海,夏天的水上乐园、山杏采摘、动漫电玩,秋天的彩虹旱滑、灯光秀……石泼水农业观光园总能在不同的季节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

何润萍说,今年“五一”假期,这里成功举办了第三届民间文化艺术节,书法绘画展、风筝节、太极拳展演、旗袍秀、国学背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村游玩。眼下,园里正在试种从南方引进的三角梅。“等试种成功了,我们就开始大面积扦插,让游客除了赏油菜花、月季花,还可以看三角梅。”何润萍说,石卜咀村将不断完善其他配套景点,丰富旅游内容,让这里有看不完的风景

看点六:咀子上村

山楂为媒办节庆 乡村美食引客来

端午假期,郊区西南舁乡咀子上村迎来了客流高峰。村里的农耕广场和官印山上,到处是前来游玩的客人。咀子上村党支部书记武永胜说:“村里游客多,人气旺,与咱村里种下山楂树,举办山楂花节分不开。”

咀子上村种植有120亩山楂树,每年5月中旬开花。利用村里的“花”资源,咀子上村从2014年开始举办山楂花节。久居都市的人们来到郊外,回归自然,在山楂树下拍照留念,对于咀子上的乡村美景赞不绝口。

咀子上村乡村记忆馆

为了进一步丰富游客体验,咀子上村修建农耕广场,整修知青大院,开发官印山,发展农家乐,让游客一边赏花,一边观景,还能品尝地道的农家饭菜。

今年5月12日,是咀子上村的第6届山楂花节。早已名声在外的咀子上村,迎来了市区及平定、盂县的大批游客。农耕广场上,大家饶有兴致地围着石碾、扇车、碌碡等传统农具拍照;知青大院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驻足在此,缅怀流金岁月;植被茂盛的官印山上,留下了孩子们的笑声。最美的要数山楂林了,漫山遍野白色的花朵竞相开放,远眺,如天边的白云,近观,像山间的浓雾,令人神清气爽。

赏罢花,也就到了午饭时间。咀子上村有7家农家乐,能满足上千人同时就餐。红稠饭、煎饼凉粉、野菜等当地特色美食,既健康又实惠,让人胃口大开。饭后,再购买些当地农家的小米、绿豆、倭瓜等土特产,令游客满载而归。

“山楂花开可以赏花,山楂结果后,还可以采摘。为此,我们把一部分山楂树嫁接成口感更好的食用品种,供游客采摘。”武永胜说,以每公斤两元的价格计算,120亩山楂树可收获1万公斤山楂,利润可达2万元。下一步,村里考虑对山楂进行深加工,把山楂果切片销售,或者制成糖葫芦,“‘小红果’带火了旅游,也让村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我们争取把‘小红果’带来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

— end —

来源:阳泉晚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Hash:7f4b171ecc469e9d3dda8eff222c2b42104b69a6

声明:此文由 阳泉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