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上海 上海的天后宫与妈祖信仰

苏州河河南路桥旧称天妃宫桥、天后宫桥等,就是因为在历史上,桥的北堍西侧有一座天后宫。天后是中国神道中的航海保佑女神,在中国沿海的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最受尊重,在中国的南方多称“妈祖”,澳门的英文为Macao,来自葡萄牙语,据说,当年葡萄牙商船登陆澳门时,见当地有一“妈祖阁”,香火颇盛,询之当地土著,遂以“妈祖阁”称该地为Macao。有统计,今台湾地区有妈祖庙五百余处,妈祖也是最受台湾人尊敬和信奉的女神。 上海河南路桥堍的天后宫早就终止宗教活动而荒废。1980年上海为拓宽河南北路,天后宫面临被拆的可能,而当时上海正在改造松江方塔公园,遂将天后宫的主殿原样迁建至方塔公园内,据称,该大殿使用的木料多为楠木,迁址后被俗称“南木殿”。我在1990年后多次赴天后宫旧址踏勘,只见残垣颓壁,一副破相,仅剩的天后宫戏台上下被分割成八间,居住着八户人家,我希望一睹戏台昔日的画栋雕梁和精美的藻井,居民们告诉我,这些东西全被夹板封煞,泥灰涂满,当然,住户们更多的是怨声载道,打听此地何时动迁。 如今,天后宫已纳入闸北区主要的旧城改造——“苏河湾”改造工程。近日,参加了几次关于苏河湾改造和天后宫戏台迁址复原重建的论证会,会上提到最多的就是“天后与上海”的议题,于是才促使我去完成这篇文章。

关于天后的故事 1986年我出席在太原举办的科技史和文物保护会议,有同行带来一册《莆田县志》的稿本(可能是抄本)。《志》中讲,航海或海上捕捞是风险很大的行当,而莆田靠海,许多家庭以海上作业为生,每当有船出海时,当地的船员及其家族就要在海边举行隆重的祭海、祭神活动和仪式,仪式大多由当地有声望的女巫主持,仪毕,船员们会一一向女巫跪拜辞行,据说有一位女巫通神灵,凡由她主持过的祭神仪式,出海的船只和船员都能平安回家,当她逝世后,人们就尊她为神,替代她主持出海仪式,形成风俗。我老家福建福清,与莆田相邻,旧属莆田专区,老家方言称女巫为“神妈”,而“妈祖”可以理解为“神妈之祖”,这一推断还是有合理性的。 众所周知,宋朝是中国近海航运和作业的发轫期,海上作业风险太大,人们希望有神在冥冥之中保佑平安,于是,“妈祖”就随航海传到各地,而关于她的传说也千姿百态,我作过粗略的估算,传说虽大同小异或小同大异,至少也有三十余种,元王元恭《四明续志》引元太常博士程端等(时叔)《天妃庙记》中说: 神姓林氏,兴化莆田都巡君之季女,生而神异,能力拯人之患难。室居,未三十而卒。宋元祐间,邑人祠之,水旱疠疫,舟航危急,有祷辄应。宣和五年,给事中路允迪以八舟使高丽,风溺其七,独允迪见神女降于樯而免。事闻于朝,锡(赐)庙额曰“灵济”。绍兴二十六年封“灵惠夫人”……三十年封“灵惠昭应夫人”……乾道三年,封“灵惠昭应崇福夫人”……淳熙十一年,封“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绍熙三年特封“灵惠妃”……嘉定十年,封“灵惠助顺显卫妃”……宝祐二年,封“助顺嘉应英烈协正妃”,四年封“灵惠协正嘉应慈济妃”,是岁又封“灵惠协正嘉应善庆妃”,景定三年,封“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皇元至元十八年,封“护国明著天妃”。大德三年,以漕运效灵封“护国庇民明著天妃”。延祐元年,封“护国庇民广济明著天妃”。

妈祖是宋朝莆田一位统领的女儿,也是一位神巫,而且十分灵验,她未到三十岁就死了,大概在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当地人就给她建祠,使她成了神,她还真的有求必应,“水旱疠疫,舟航危急,有祷必应”,北宋末年,她的祠就升格为庙,称之“灵济”。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市),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在近海的港口码头发达的地区设“市舶司”,相当于后来的“海关”的前身,主管近海航运和征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海上航运的发展,而海上航运的风险很大,人们迫切希望神灵保佑,于是神的地位不断上升,皇家历年加封,从“夫人”加封到“妃”。元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称帝,建都大都(今北京市),建立了元王朝,为了解决北方粮食不足的困难,决定将对江南的征收部分改为实物税,直接征收粮食,但由于南宋时期南北对峙,运河航运中断多时,淤塞严重,于是,决定将“南粮北调”的方式改为沙船海运,已经投靠元朝的崇明人朱清和嘉定(今属浦东新区高桥)人张瑄就被重用,主管海上漕运,据记载,每年“南粮北调”的数量达到三百万石,相当于二十四万吨,为了确保海上漕运的安全和畅通,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和延祐元年(1314年),又先后加封“护国明著天妃”、“护国庇民广济明著天妃”。好像,中国神道没有或很少有得中央政府加封为“天妃”或“妃”的荣耀的。 在元末农民战争中,朱元璋抢在其他农民军之先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做了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此举引起了其他农民军的不满和反对,于是,朱元璋一方面调集精兵强将,镇压反对他做皇帝的农民军,被击溃的农民军只得向边境和沿海岛屿转移,于是,朱元璋一方面组建水师围剿镇压农民军残部,另一方面则实施“海禁”政策,就是禁止民船、商船在近海作业、航行、贸易,以切断海岛与大陆的联系和供给,“洪武初,天妃护海运舟有功,五年,封‘考顺纯天孚济感应圣妃’”。朱元璋实行“海禁”令后,关闭了沿海的港口,只留下远离中央政府的广州一口,准许外国人在这里开展对华贸易,这些贸易还得靠中央政府的船队运输,同时,明王朝还建立远洋船队,由三宝太监郑和带领下直接与外国贸易,《莆田县志》称:“永乐七年,加封‘弘仁普济护国庇民明著天妃’。”

一直到清初,妈祖最高的头衔为“天妃”,所以,清初以前各地的妈祖庙称“天妃宫”。清兵入关后,明朝的旧臣拥戴福王朱由崧在南海重建明王朝,继续与清军作战,近海的局势依然紧张,所以,清朝初期继续实行海禁政策,而且比明朝海禁更加严厉。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兵水师准备攻打台湾,但多次渡海,均因海浪太大而未能成功,提督万正色上《平海疏议》,提议加封天妃为“昭灵显应仁慈天后”,奏准,他就遣人撰祭文,在福建沿海举行隆重的祭祀天后活动,康熙二十二年,清兵收复台湾,于是,妈祖正式称“天后”。清兵收复台湾后,许多清兵就留在台湾,以后,不少家眷也从福建迁居台湾,台湾百姓特别敬重天后,应该与此有密切的关系。 天后的最后一次加封在清咸丰七年(1857年),封号长达六十二字,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众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普、保泰振武、缓福天后之神。”我还真的不知道,中国古代的道教神仙,有哪一位获此殊荣者。当然,这次加封还是与海上漕运有关,明朝实行海禁,当燕王朱棣以“靖难”的名义夺取王位后就迁都北京,为了解决北方粮食不足,又恢复漕运,漕运改为运河运输。清承明制,漕运仍以运河漕运,到了清道光后期,运河淤塞严重,使漕运越来越困难,成本也不断上升,于是听从两江总督陶澍的提议,改运河漕运为委托上海沙船商海运,漕运是皇差,所运的漕米是皇粮,是国家的重大项目,于是才会对这位海上航运女神再次加封。

Hash:3a746afd15ae8afb4d7882f6b4c6ada8cd8787bc

声明:此文由 悦读城市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