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的红色景点都有哪些?

导读:遵义的红色景点都有哪些? 一、遵义的红色景点都有哪些? 二、白莲洞是世界文化遗产吗? 三、庙底沟文化的遗址

一、遵义的红色景点都有哪些?

遵义的红色景点: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四渡赤水纪念馆,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红军街,红军遵义总政治部旧址,毛主席旧居,红军遵义警备司令部旧址,苟坝会议会址,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博古旧居,遵义会议陈列馆,娄山关摩崖石刻等。

二、白莲洞是世界文化遗产吗?

白莲洞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石路407号,地处柳州市东南郊白面山南麓,为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因洞口有一块白色钟乳石,形似莲花蓓蕾而得名。

白莲洞遗址洞口朝南,高5-6米,洞内宽18米,总面积达150多平方米。白莲洞遗址所处的白面山海拔249.8米,高出附近的地平面152米。遗存文物有人类用火遗迹火坑、人类牙齿化石、石器、陶片,动物化石、动物牙齿化石等。白莲洞遗址提供了探讨华南地区古人类演化及其生产活动,特别是原始农耕与动物驯养活动产生的环境背景。

1961年,白莲洞遗址被柳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白莲洞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1956年,白莲洞遗址被发现。

同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华南调查队在裴文中教授率领下对白莲洞遗址进行发掘,在白莲洞扰乱上层发现石器4件,骨器2件。经贾兰坡、邱中郎两教授鉴定,白莲洞内的堆积物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1973年-1982年,白莲洞遗址经过多次发掘清理,采到了多种标本,并通过堆积物可白莲洞遗址分成五个连续的文化层。

1981年,柳州市文化局筹建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

1985年5月,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正式成立,对外开放的洞穴遗址及延伸部分面积近7500平方米,路程长1850米。

遗址特点

白莲洞遗址主要堆积可分为上、下两套沉积物,上部灰黄色沉积,下部棕红色沉积。两套沉积物之间为横贯全室的厚钙华板。

白莲洞遗址文化堆积物厚达3米,根据洞穴内堆积,可划分出三期文化。分别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中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晚期3个文化期,时间跨度为距今3.7万-7000年。一期文化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6000年。二期文化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中石器时代),距今25000-19000年。三期文化为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15000-12000年。

文物遗存

综述白莲洞遗址经历次发掘,共发现人类用火遗迹火坑两处,所获标本计有釆得的标本有人类牙齿化石2枚,石器500多件,陶片若干,动物化石3500多件,动物牙齿化石300多枚,火坑2处。有人工痕迹的石制品87件,另有残石料11件,除4件出自灰黄色螺壳原生层外,其余均出自扰乱层,所厍原料大多为砾石,并有少量黑色燧石。石制品与碎石片约150件及用火遗迹如烧骨、烧石等。各类动物化石有19种,其中有大熊猫、熊、竹鼠、裂齿类等哺乳动物种类。

动物化石

白莲洞遗址上部出土的哺乳动物共15种,皆为现生种;下部红色堆积中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共18种,其中绝灭动物有犀、大熊猫、剑齿象和真象等,且这些动物化石与人牙化石一起出自不含螺壳的较低层位中。

白莲洞遗址下部为含化石智人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上部堆积之上为含原始陶片的钙华板层,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堆积。上部灰黄色堆积中含较多螺壳,文化遗物有刃部磨制的石斧,大量的砾石石器,穿孔砾石。下部堆积物中,含少量螺壳,最下层无螺壳。

人类遗迹

第一期文化出土了人牙化石2 、人类用火遗迹2处及各类石制品207件。人牙石化程度较深,齿冠表面呈淡黄色,光泽较好,齿根表面有黑色铁锰质的斑点,牙齿保存状况颇佳,除齿根局部有缺失外,齿冠均完整,表现出一定的原始性,为晚期智人的代表。石制品可分为燧石和砾石两大类,以燧石质石器居多,包括砍砸器、刮削器以及有使用痕迹的石片、石叶、断块等。颇具特色的“白莲洞式打片法”,即由砾石断面上用锤击法取得圆形石片,其周围仍保留一圈或部分砾石的岩皮。第二期文化出土了石锤、砍砸器、刮削器、切割器、尖状器、雕刻器以及有使用痕迹的石片、石叶、石核、断块等。燧石制品依然居于主要地位。第三期文化出土了骨角器2件、各类石制品47件。石器绝大多数为砾石工具,砾石工具中不乏砾石石片制品,燧石制品出土量极少。石制品包括石锤、砍砸器、刮削器、穿孔石器、尖状器、切割器以及有使用痕迹的石片、石核等。

研究价值

白莲洞遗址是采用C14年代测定法、应用AMS C14测定法的中国洞穴遗址最为详细测年的遗址之一。白莲洞遗址堆积拥有连续完整的层位,其出土文物与自然标本展现出中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面貌,是华南地区洞穴遗址群中的晚更新世——早、中世标准剖面和地点,已经成为中外人类学家关注的科研场所。白莲洞遗址还是罕见的南亚热带晚更新世玉木冰期以来全球性古气候信息的储存库,其古生态环境的复原,提供了探讨华南地区古人类演化及其生产活动的证据,特别是原始农耕与动物驯养活动的环境背景。白莲洞遗址出土的古人类和哺乳动物的化石还说明了大约距今5万年以前“白莲洞人”已经会缝制衣服、用火和熟食。

白莲洞文化及附近的“柳江人”遗址在人类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白莲洞遗址是罕见的南亚热带晚更新世玉木冰期以来全球性古气候信息的储存库。其古生态环境的复原,提供了探讨华南地区古人类演化及其生产活动的证据,特别是原始农耕与动物驯养活动的环境背景。白莲洞遗址已经成为中外人类学家关注的科研场所。

三、庙底沟文化的遗址

庙底沟文化

庙底沟文化遗址位于陕州古城南,距市区4公里,是一处原始氏族公社的村落遗址,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为河南省重点庙底沟文物保护单位。1956一1957年为配合三门峡大坝的建设,考古人员在此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共发现房屋3座、灰坑194个、窑址11座、墓葬156座,出土文物极其丰富,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

这里的仰韶人住的房子是方形,半地穴式,屋内有一保存火种与取暖用的圆形火塘。四周墙壁用木柱作骨架,外边敷一层草拌泥的墙壁。这里龙山文化的房子是半地下圆形,底部铺一层白灰作为居住面,墙壁也很光滑,是经火烧过呈灰白色的硬面,看来它可能是属于尖锥顶形的房屋。

陶器的制作基本上是泥条盘筑,也有用手捏制的。颜色主要是红色,比较典型的陶器有卷缘曲腹盆、曲腹钵、敛口瓮、夹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陶灶等。彩陶纹饰主要有花瓣纹、豆夹纹、网纹、窄带纹等。

庙底沟文化遗址与仰韶文化形式由于时代、地域或部族的不同,有其独特的内容,因首先在庙底沟发现,所以称庙底沟类型文化。碳化测定为公元前3910年,上下浮动125年。

Hash:d3b2faccb8bcee8b7daf2b16ab456f9903a7ff78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