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旅行社业在SARS危机面前的表现?如果
案例分析旅游企业怎样在非典中安然躲过危机
来源: 2003-7-26 点击:357 字体:小 中 大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案例背景:生意红火之时危机悄然而至
这是来自上海一家大型旅游企业处理非典危机的案例分析报告。当国内不少旅行社都遭受到了突如其来的非典重创时,这家旅游企业却能依靠完善的预警机制“幸运”地躲过了
这场“灭顶之灾”,将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春秋国旅是一家大型综合性旅游企业,其境内游业务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今年初,和国内绝大多数同行一样,这家旅行社迎来了历史上最兴旺的“牛市”。但3月下旬公司经营出现的异动,让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总经理王正华隐隐感到一丝不祥:就在江浙旅游线路和外地市场十分火爆的时候,公司针对白领市场精心开发的一些高端旅游产品,如“自由人”“纯玩团(只观光不购物)”等出现了滞销迹象——根据测算,整个3月份,这些高端旅游产品的销售量比2月份降低40%至50%。
高端产品卖不动,说明外国游客和外企白领游客减少了。猛然间,王正华想起了3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有关非典疫情的消息。他心中一紧:这是一个不祥的先兆!通过连续几昼夜的数据搜集和分析,春秋国旅终于得出了结论:非典疫情会对当地旅游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于是,当国内绝大多数旅游企业依旧因3、4月份旅游产品价格走高而坚决不肯降低销售利润时,春秋国旅已抢先在全国31家分社打响应对非典的紧急战役,为化解风险争取了时间。
案例之一:断然舍弃短期利益
情况危急!4月1日,春秋国旅正式向国内各大航空公司递交报告,分析非典疫情的严重性;4月5日起,旅行社包机部所有工作人员被派往各家航空公司,商榷包机停飞以及可能形成损失的分担方案。
当时,非典疫情对国内旅游行业的影响尚未显现,旅游市场价格持续走高。此刻,春秋国旅停退包机的举动招来诸多非议,内部员工也颇有怨言:“有生意不做,有钞票不赚……”“不管别人说什么,包机坚决要退,而且只能快不能慢。”春秋国旅高层的态度十分鲜明,不仅如此,他们还紧急下达了第二道让同行费解的命令——全国各分社将包机销售流量尽量往前推,即使不赚钱,甚至赔点钱也要把机票尽早售出。
事实证明,春秋国旅的急救措施很奏效。4月24日,最后一家四川航空公司也同意停退包机;在所有航线停退之前,春秋国旅包下的多数航班都已卖掉99%的座位,损失被减少到最低程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许多旅行社直到4月下旬方才察觉手中的机票滞销,甚至完全卖不动,心急火燎地要求航空公司停飞,却为时已晚;有的包机旅行社,一个航班只卖出四、五个座位,而一个航班一趟来回的成本高达20万元。
春秋国旅总经理王正华说,停退包机、降价出票给旅行社造成6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但如果当时顾惜眼前利益,整个旅行社的潜在损失将超过1亿元,企业将被逼入死亡的边缘。
案例之二:48小时收款制度规避“三角债”
“三角债”是国内旅游行业的顽疾,一家旅行社有几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三角债”的现象司空见惯。针对“三角债”,春秋国旅原本就制订了一项“48小时收款制度”:通过网络销售的旅游产品要求入网48小时内收款;票务中心下属的业务部要求24小时内收款;春秋国旅的入境部、华东部都规定“先收款,后做团”。
春秋国旅总经理王正华说,在非典危机中,即使包机问题解决了,如果该收的钱收不回来,几千万元的“三角债”同样能将旅行社置于死地。此外,一旦形势恶化,部分中小旅行社还有可能恶意破产逃避债务。
针对“48小时收款制度”平常执行中存在的一些漏洞,春秋国旅严查这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之后,春秋国旅还严格规定,不执行48小时收款制度的人员,一经发现立即开除。由于发现及时、措施得力,春秋国旅不仅在关键时刻回笼了大笔资金,而且躲过了受“三角债”牵连导致破产的风险。
案例启示:幸运常常光顾有准备的人
由于应对及时,春秋国旅尽管业务受到损失,但保存了企业的实力,积蓄了发展的力量。从这一点,春秋国旅是幸运的。但“幸运”总是常光顾有准备的人们。应对自然界的大灾大难,我们需要建立预警机制,在这方面我们需做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政府部门要下更多的功夫。在灾难面前,有关部门要及时地给予企业和个人预警信息。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初期,企业需要一段时间学会适应与调整应对危机的手段和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角色就更为突出。其次,企业方面要形成自觉的风险意识,当灾难发生时,要采取多种手段弥补损失,努力实现自助自救。同时,要关注国际国内信息,注意变化动向,以便出了问题及时应对。此外,媒体方面也要肩负起及时预警的重任。这也正是这则来自企业处理非典危机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Hash:152f7ae3d103d56f362dc5a85fa2459fc04b95c2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