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
导读: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
仙人骑凤。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它们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合称“脊兽”。其中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脊兽由瓦制成,高级建筑多用琉璃瓦,其功能最初是为了保护木栓和铁钉,防止漏水和生锈,对脊的连接部起固定和支撑作用。唐宋时,还只有一枚脊兽,以后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见的“仙人骑凤”领头的小动物队列形态。宫殿垂脊兽的装饰,是有严格等级区别的,只有“金銮殿”顶上垂脊兽十样俱全。“中和殿”及“保和殿”才只有九样,其它宫殿的垂脊上虽然亦有走兽,但是都要按级递减。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
古代建筑简介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及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看,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北京天坛框架式结构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河北赵县安济桥庭院式组群布局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 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图片来源:唐语砖雕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的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苏州园林局部艺术形象简述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屋顶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色彩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 玉台基和栏杆,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当然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从这里也可知道,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主要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每个时期的建筑风格,都与其时代特点和文化科学技术的革新与进步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文化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文化成为建筑创作的主要源泉。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出现、形成和发展同样与中国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逐步形成为我国建筑以木架结构为主导的艺术风格和构造特征。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东方文化和哲学的一种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建筑文化之中自成体系,独具风格。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充分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凝固显得欲动。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充分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凝固显得欲动。这样的美,让全世界都为之惊艳!若“大气”产生于理,则“生气”产生于情。情越浓,艺术性越强。颜色鲜艳,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在各种环境中富丽堂皇,象征着财富和地位。可见,大气、生气、富丽三者,结合形成了中国建筑的传统。什么叫马头墙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 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做官”这一理想的追求。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的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围合式院落、庭院 庭院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以房屋围合的形制中,装载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这种内向封闭而又温馨舒适的院落空间,曾经滋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性情和性格,以致成为最为普遍的传统生活方式。 在使用上,院落空间几乎包容了家居的全部生活内容。院落式民居吸 人的是隐藏在建筑形式后面的人文精神。 围合,不仅仅指的是物理的保护,而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东西,围合形成独立完整的局部空间而感受到安全感与归宿感。 围合也必然形成大间距,既保证了居民私密空间的距离,同时又扫除了因安全而附加的封闭感觉,促成空气流通,营造了良好的局部气候条件。围合力弱的空间,人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几乎感觉不到凝聚力和存在感。朱红色大门、镂空花窗 朱红色,又称中国红,是红色颜色之一,介乎红色和橙色之间,是一种不透明的朱砂制成的颜色,因为宫殿装修的主色调使用的是金黄色和朱红色,因此朱红色表示高贵与权威,朱红色的大门象征着庄重。 单纯的高会给人压抑的感受,故而在围墙上又常镂空雕刻花窗,图案往往是喜鹊登梅,喻寒尽春来的喜讯,既是在家妻儿的向往,又是对在外家人的祝福。 窗雕图案多采用谐音与暗喻方式,如雕佛手、寿桃暗指“福禄寿全”;如在雕的花瓶里再雕上月季花图案则指“四季平安”;如瓶中插的是如意则是“四季如意”;如雕马和猴者,则谐“马上封侯”之音;龙象征王权,刻龙是指望家族仕途通达,不敢刻太明显是以区分百姓与皇家之别吧!石雕、砖雕、木雕 石雕、砖雕、木雕是古徽州建筑的“三雕”。徽州木雕、石雕、砖雕艺术善于处理原材料本色,既能溶化在建筑物整体之中,又能像水墨画一样,清新淡雅,特别是木雕艺术,更为古色古香的建筑锦上添花。 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用于装饰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粉墙上饰以砖雕、石雕花窗,或放长条石桌、石凳,点缀小品,使建筑、山水、花木融为一体,庭院小,颇得园林之趣。 石雕、砖雕囿于材质坚硬,并未见有精妙之处;而木雕把不同类别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如人物、花鸟、山水、八宝博古、几何形等共处一个画面上,主次分明,各起各的作用,显得民间风味浓郁,装饰性强。 不论砖雕、石雕还是木雕,虽然是住宅和附属在建筑物上的部件,如门罩中的砖雕,天井四周山水、花鸟题材的石雕,或是窗扇下栏板,屋檐下檐条、雀替,楼层栏板上带有主题性的木雕,但它们统统都是一幅独立的画,一件完整独立的艺术品。坡屋顶 在中国,坡屋顶几乎是传统建筑的代名词,在传统建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的坡屋顶造型设计,会使宫殿、庙宇等宫殿建筑产生雄浑、挺拔、高崇、飞动和飘逸的独特韵律,也会使民居建筑产生亲切、自然和温馨的感觉。 坡屋顶有许多优点,比如节能,夏天聚热于顶部,冬天又不感觉室内冷。因为热气是往上跑的,坡顶可以聚热气于两坡交叉位;风也是往上跑的,因为风会通过低处的窗往上坡顶窗聚合(其实是和户外的风流聚合),这样室内通风也会比较好;不积水,防水性能好。什么叫飞檐 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它是中国古代建筑在檐部上的一种特殊处理和创造,常用在亭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的屋顶转角处。 飞檐是其屋檐上翘,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是中国建筑上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我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 飞檐设计构图巧妙,造型优美的屋顶给人们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飞翘的屋檐上往往雕刻避邪祈福灵兽,似麒麟,像飞鹤,有人喜欢灵兽,有人喜欢祥云,或是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代表着临水而居的亲水文 化。四合院 四合院建筑的规划布局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形成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符合人的心理、保持传统文化和邻里融洽关系的居住环境。 四合院采用的是老北京四合院建筑风格,强调居住空间的私密性,中国的住宅建筑大部分都是内院式住宅,但南北方有差异。 南方许多地区的四合院,其四面的房屋多为楼房,而且在庭院的四个拐角处房屋相连,东南西北四面的房屋并不独立存在,在楼房合围下,南方住宅庭院一般较小,被称为“天井”;而北方的四合院院落宽绰舒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连接,方便起居。青砖、黛瓦、粉墙 “粉墙黛瓦”即雪白的墙壁,青黑的瓦,用来描写房屋的。 建筑色彩上,江南民居青砖、粉墙、黛瓦,形成质朴、淡雅的风格,屋盖是青瓦,外墙用砖砌,屋顶、屋檐、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形成高低错落的形体节奏和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群体风貌。 江南水乡民居总的面貌是:平房楼房相掺,山墙各式各样,形成小巷和水巷驳岸上那种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景观。建筑造型轻巧简洁、虚实有致、色彩淡雅、因地制宜、临河贴水,空间轮廓柔和而富有美感。因此,常被人称之为“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
Hash:d9ed4488a3d2f07e1deca740addefac9ae3a6534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