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航海家郑和?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人物

郑和(1371年 – 1433年),原名马三保,回族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1405年7月11日开始,中国明朝皇帝朱棣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从太仓出发,出使西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国家,史称郑和下西洋,郑和一生七次下西洋,于1433年返航途中逝世,葬于印度西海岸城市古里。

一、人物评价

郑和是人类历史上杰出的航海家。他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

  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

  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9月)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亚洲非洲等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通过郑和等人的大规模航海活动,南亚和西亚有二三十国纷纷与明朝建立外交关系,并进行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其中满剌加(今马六甲)和浡泥(今北加里曼丹和文莱一带)两国与明朝的关系最为密切。郑和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郑和下西洋是当代航海事业的顶峰,后世几百年中,几无人能及。

二、七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沿岸。

1、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2、郑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3、郑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4、郑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5、郑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6、郑和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7、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8、船队编制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人数众多,组织严密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9、航海装备-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精确数为八百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 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肯定派认为明史基本上正确,因为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不是“宝船”,而是较小的“作战船”。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伊本·白图泰(ibnBattuta)(1304-1377年)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质疑派认为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两千料”,根据他们推论,折合长约为长十五到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载重量约为五千吨。至今未有人复制能够实际航行的四十四丈“宝船”。目前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只。

10、航海技术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天文航海技术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2)、地文航海技术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3)、《郑和航海图》《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 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11、经过的国家和地区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出使过的城市和国家共有36个: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部分专家、学者认为还到过澳大利亚、美洲等地。

12、主要访问国家与地区

  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非洲东岸(红海、麦加)、澳大利亚

13、历史意义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三、史料记载

  1、《明史》郑和传:永乐三年(1403年)6月,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域,以次遍历诸国。

  2、南京下关静海寺碑云:永乐三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并八橹船。永乐七年,将领官军,乘驾一千五百料海船并八橹船。。

  3、《崇明县志》和《太仓州志》记载郑和船队自浏河出海时,有海船二百零八艘。

  4、《国榷》记载:永乐三年,造宝船六十三艘。

  5、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记录有:宝船共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船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6、《星槎胜览》占城国条云:永乐七年,太宗皇帝令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统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海舶四十八号,往诸番国开读赏赐,是岁秋九月,自太仓刘家港开船,十月至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十二月于五虎开洋,张十二帆,顺风十昼夜至占城国。

  7、《西洋番国志》记载宣宗皇帝的敕书云:今命太监郑和等往西洋忽鲁漠斯等国公干,大小舡六十一只……及随舡合用等火器……。

  8、《前闻记》中记载郑和下西洋所用海船有大 撸和二八撸船。

  9、刻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天妃经》卷首有关郑和下西洋插图描摹复原图,整幅图由六面连接而成。《天妃经》全名《太上谈天妃救苦灵应经》,全一卷,是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僧人胜慧在临终时,命弟子用他所遗资财,发愿刻印的。刊刻时间为第五次下西洋后,正准备进行第六次下西洋。该图绘出了6桅帆船的形象资料,与《龙江船厂志》上所附该厂曾建造的早期4桅海船形制甚为相合。

  10、《天工开物》云:凡风篷之力,其末一叶敌其本,三叶调匀和畅。顺风则绝匪张篷,行疾奔马,若风力洧至,则以次减下,狂甚则带一二叶而已。

  11、明《武备志》中之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后附载的过洋牵星图,图内绘有三桅海船。

郑和宝船的主要造船地

  郑和宝船号称巨舶,其主要造船地为南京。

  由于海船体积大,构造也较复杂,必须有相当规模的船坞和作坊。据《武备志》中的《自宝船厂开始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记载,郑和宝船自其建造地宝船厂出发去西洋。据《同治上江两悬志》记载:都船厂在仪风门,即宝船厂,永乐三年三月命郑和等行赏占城。龙江船厂是在原龙江船厂厂址再向南扩建而成,越过秦淮河,直达下保、中保、上报村及三汊河地区,龙江船厂内设提举司、作房、分司、篷厂、指挥举,在造船时实行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制度。

  《龙江船厂志》记载:洪武、永乐时,起取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南直隶(今江苏滨江府县居民四百余户,来京(即南京)造船,隶属提举司,编为四厢。一厢出船木梭橹索匠;二厢出船木铁缆匠;三厢出艌匠;四厢出棕篷匠。

  《明会典》记载大规模的造船厂,拥有工匠数百人,有船木工、艌工、箬篷工、橹工等。

  郑和宝船的另一建造地点是船队出发港福建长乐。

  据《长乐县志》记载:太平港在县西半里许,旧名马江。……明永乐间,太监郑和通西洋,造巨船于此,奏改太平港。

  郑和下西洋后还有一些下西洋巨舶停泊于福建,正统四年(1439年)明英宗命福建三司于见存海舟内择一,以赐琉球国使回国。

  据统计,在郑和大航海期间,全国共造大小海船近4000艘,船场遍及全国各地;永乐年间,明朝海军拥有3800艘舰只,其中包括1350艘巡逻船,南京新江口有400艘大型主力舰。因此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断言:在1420年前后,中国海军也许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其它亚洲国家,甚至可能超过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超过所有欧洲国家海军的总和。

郑和大航海发展了崭新的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造船与航海事业相当发达的国家,到了明朝郑和大航海时代更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峰。《明史·郑和传》记载:“宝船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相当于现代船身长约138米,宽约56米,这种巨型海船充分显示当时中国造船业已经遥遥领先于全世界。至今残留在江苏省南京市下关的龙江宝船厂“上四坞”、“下四坞”等作塘和水道,就是明证,作塘呈东西向,与长江 夹江相通,便于宝船下水。作塘很大,经现代实测,长约500余米,宽约40米。龙江宝船厂是明朝大规模造船基地和停泊中心之一。中国航海史研究会曾根据44.4×18丈尺寸复原制作成9桅12帆的福船(尖底)模型,作为当时郑和宝船的标准船型和尺寸。而有专家认为依据南京静海寺残碑拓片所记,结合明永乐十八年《天妃经》卷首郑和船队插图等材料考证,郑和宝船可复原为长19丈、宽4.4丈、排水量约1100吨的船舶。还有专家认为这仅是中小型宝船,大型宝船应仍维持原有尺寸。根据遗迹情况,宝船厂所造船应为平底。平底船吃水浅,可以压浪航行,它的首尾可以翘起,安全无虞,并且靠岸方便。

  郑和大航海综合应用了天文导航、罗盘导航、陆标导航、测量水深和底质等多种导航手段,如《西洋番国志》所记载:“砍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这种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很先进的。

  郑和大航海的重要成果是绘制了《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邸外国诸番图》,全图使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法,配上所记的针路和过洋牵星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到东非肯尼亚的慢八撒,到南纬四度左右为止,包括亚非两洲,所收地名达500多个,其中亚非诸国约占300个,相当准确地记录了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浅滩的分布,详细纪录了郑和大航海全部航程中开辟的众多新航道,重要的出航地点有20余处,主要航线有42条之多。它充分证明郑和大航海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发达的航海事业、丰富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来源:海事助手微信号)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4个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对外扩张,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腊、占城、真腊,甚至在三佛齐,还有杀害明朝使臣的,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再一个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中国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从而把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同周边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明王朝的国际威望.所以从明朝派遣郑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实现和平的使命。

  郑和下西洋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有利于周边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南亚地区稳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声望.所以,可以看出郑和的船队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不是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实现和平目的.在当时国际环境条件下,陈祖义几千人,阿烈苦奈儿上万人,没有强大军事实力做后盾,是难以实现和平的.

  李约瑟评价: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有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东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残余势力和西北的帖木儿帝国.中国倭寇最早出现在元朝末年,日本国内发生内战,部分武士和浪人为了生存便到中国沿海抢劫,到明初朱元璋时期,非常猖獗.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国内还不稳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内,国防上采取被动的防御战略,在沿海省份设立卫所,在北方修长城和派兵屯边.

  朱棣时期,陆海两方面对明朝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改变了被动防御战略,主动出机,陆上方向实施迁都、亲征漠北;海上方向组建了郑和舟师,震慑和打击倭寇和反明势力,并从海上实施战略包抄,对西北方向进行战略上的牵制,从而减轻明朝北部的压力.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国家实施这么大的战略行动,它是多方面考虑的.在郑和船队下西洋过程中展开许多贸易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基本形式,带有封建宗主国的性质.它通过这种形式获得这些小国对明朝宗主地位的认可,这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当时各国都积极到中国来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的丰厚赏赐.据统计,永乐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况空前.更有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4个国家先后7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3位国王在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遗嘱要托葬中华.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种官方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是明朝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中国的货物,如铜钱、丝绸瓷器、铁器等.这种贸易可以用明代铜钱买卖,多数以货易货.最有影响的是击掌定价法.在印度古里国,中国船队到达后,由当地的代理人负责交易事宜,将货物带到交易场所,双方在官员主持下当面议价定价,一旦定下,决不反悔.双方互相击掌表示成交.这种友好的贸易方式,在当地传为美谈.郑和下西洋期间,尤其是后几次下西洋贸易规模扩大,遵循的平等自愿,等价交换,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三种民间贸易.这种贸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带动下出现的.它不是通过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间自发性展开的.郑和下西洋消灭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航线,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据有学者研究,郑和使团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带一些中国货物在沿途进行交换.东南亚百姓对中国丝绸、瓷器、工具非常喜欢,郑和船队一到都争先恐后的划船或到码头交易,有的还请官兵到当地的集市设摊交易.当时中国主要输出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金属制品、铜钱等,中国换回的主要是珠宝、香料、药材、珍奇动物等,当时中国从海外进口100斤胡椒,当地价值1两,回到国内出售20两,利润丰厚.

  郑和下西洋进行的贸易活动有政治行为的贸易,也存在经济行为的贸易.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进行海外贸易,还传播先进的中国的文化.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还肩负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郑和出色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

  现在在海外还流传许多郑和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留下郑和遗迹,表达了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

  4 、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占据着地球表面积70.8%,拥有着丰富的资源.自古以来,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盛衰休戚相关.我们的祖先早期创造了龙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纪初,郑和大规模远航活动,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当葡萄牙的航海家达加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告述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到这里.他们在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顺利到达了印度.

  二是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郑和航海图》就是通过大量海洋调查绘制的.这种海洋考察活动比世界记载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下西洋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莫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郑和下西洋在海洋事业上还有许多贡献.郑和的功绩是辉煌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从30多岁开始,前后28年献身海洋,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已经60岁了,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业,他毅然率领船队出使,这次他再没有回来,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时年62岁,永远的长眠在他开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华英杰中,郑和不但以先于西方人航海,胜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我觉得人们关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层面,恐怕是郑和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价值趋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郑和这种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 优秀品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推进人类的文明。

郑和公园景点图片 郑和公园景点图片介绍 郑和

1. 郑和公园景点图片介绍

郑和公园春节收费,按成人20元一人收费。


2. 郑和公园简介

可以说很多,东边到二桥,西边到三桥附近,三十多公里,二桥公园,燕子矶公园,幕燕风光带,五马渡,上元门,大桥公园,下关滨江风光带,渡江胜利纪念馆,郑和公园,绿博园江心洲,对面还有青奥公园,等等好几个滨江公园,总之到处都是风景,几天也走不完,哈哈

郑和七下西洋带回只麒麟,明成祖稀罕不已,如今动物园随处可见 郑和

郑和下西洋究竟是为了什么?

始于公元1405年,止于公元1433年,从明永乐三年跨越到宣德八年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外历史上都赫赫有名的航海行动,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赞颂的一次文化交流。

然而,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亦是众说纷纭,一言是为了宣传明朝国威,二言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三言是为了防范虎视眈眈的帖木儿帝国,四言是为了获得海外朝贡……

然而,不管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行动确实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沿海地区国家间的发展,打通了一条海上的贸易之路。

七度下西洋不仅扬我国威,还带来了一些“宝物”,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便是一头祥瑞“麒麟”。

神兽“麒麟”,祥瑞之兆

信仰是一个民族最原始的力量。

无论是对神,还是对灵,亦或是对兽,都是古老民族骨子里对于力量的向往,“神兽”则是对这一向往最具象化的体现。

天子以“真龙天子”为称,以“龙”为圣,彰显自我的独一无二,立于万人之上的地位,其衣裳为“龙袍”,其椅为“龙椅”,其床榻为“龙床”。

这一现象也由天子蔓延向诸侯王臣,按封建礼制的划分:诸侯以盘龙和鹿作为装饰,彰显其立于真龙之下的地位。

宰相尚书一类的文臣,则配以凤池和大雁,作为辅助真龙之职,将军武为一干武臣,则以力量为主的麒麟、虎、鹰作为代表,彰显其护卫真龙的责任。

虽说,“麒麟”是作为将军的代表,然而,其与“凤、龟、龙”并称为四灵,它的地位举足轻重。

四灵中,龙为百兽之首,其形象视作天之子,中华民族也自称为龙的传人,凤为百鸟之王,有涅槃重生之能,视作天下太平的象征。

龟可存活千年,一直作为延年益寿的象征,具有占卜吉凶的神秘,那么,麒麟又有何之职能呢?

麒麟的神秘,不亚于以上的三灵,有关麒麟的渊源可在《淮南子》一“杂书”中寻得一二。

书中写道:“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从文中可知晓麒麟的身世,应该是应龙的后代,而对麒麟形象的描写,却与传说中的应龙相去甚远。

麒麟头如狮,眼眸似虎,角抵似鹿形、身形同麋鹿、周身布满龙鳞、尾巴似牛、蹄状马,独特的形象无不彰显着它的特殊。

《淮南子》中道出了它的身世和形象,而在《宋书》中则点明了它的性格和能力。

麒麟,麒麟,古人将雄称为麒,雌称为麟,《宋书》记载有云:“麒麟者,仁兽也。”麒麟主太平,利长寿,故而,麒麟被称为“祥瑞”。

其与儒家还有一段传奇的过往。

据传说,孔子在出生和离世之际都有麒麟现世,出生时,有麒麟口衔玉书现身孔府,其言“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

春秋》记载,“西狩获麟”,麒麟躺孔子怀中奄奄一息,孔子掩面大哭念其“吾道穷矣”,故而,在孔子去世后,麒麟也被视作“儒家圣兽”。

其身世,相貌,品行,传说都透露出麒麟的不平凡。

郑和七度下西洋,觅得一祥瑞:麒麟

公元1414年,(即明永乐十二年),郑和的船队由当时的榜葛刺国,(即如今的孟加拉国)准备由此地返回明朝,为表诚意,当地的国王便向明朝进贡了一只神兽。

这一神兽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呢?

可从明朝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翻译,马欢的著作《瀛涯胜览》的记载中寻得一二。

《瀛涯胜览》中说道:这一神兽的两只前腿足足有九尺高,后面的两只脚有六尺高,它把头抬高的时候,露出的脖子有一丈六那么长。尾巴像牛的尾巴,鹿的身体,脚掌有蹄,分为三瓣。

这不就是传闻中的麒麟吗?此等祥瑞之兽,定能天佑大明。

郑和下西洋带回一只“麒麟”的消息,在回朝后,顿时传遍整个大明,百姓众口相传,纷纷想要求见一下这祥瑞,沾沾福气,甚至有使臣,为麒麟慕名而来。

明成祖朱棣得此神兽,更是喜不自胜,命画师将这一“瑞兽麒麟”描绘成画,以佑大明。

甚至,还让反对郑和下西洋的户部尚书夏原吉写下一首《麒麟赋》以宣扬此事,这一幅画流传至今,看画中的“瑞兽麒麟”真的是麒麟吗?

奇珍异兽有迹可循,麒麟神兽是只长颈鹿

按照古书中对麒麟的描述,画师对于郑和带回来的“瑞兽麒麟”所绘,确实别无区别。

然而,按照现代的眼光来说,其与传统认知的形象天差地别,所谓“瑞兽麒麟”也不过只是动物园中的普通长颈鹿罢了。

然而一只普通的长颈鹿,为什么会被认作祥瑞麒麟呢?麒麟真的存在吗?

不管麒麟是否存在,对其美好的形象的产生都来源于中国人的“集美”意识。

麋身、牛尾、马蹄、龙鳞身,这一系列代表着美好与力量的象征都聚集在麒麟这一形象之上。

麒麟这一形象代表的正是所有美好愿望的结合体,是中国人骨子里对于美好的向往。

至于长颈鹿为什么会被郑和认作是“麒麟”?可以从郑和下西洋的顺序中探寻到。

在郑和第四次下西洋的时候,便成功地绕过了阿拉伯半岛,航行到了肯尼亚(明朝时称为:麻林国)。

肯尼亚作为一个在索马里半岛上生活的小国,对于远航到此地的大明是十分敬畏,在献上了大量珍宝的同时还献上了一头长颈鹿。

当地人将长颈鹿叫做:“Giri”,与“麒麟”发音不谋而合,其习性特征,形象特征又与记载中的麒麟格外酷似,故而,郑和将其认作麒麟带回大明。

将长颈鹿认作是“麒麟”就变成了一场美丽的误会。

通过历史不难了解到郑和下西洋将长颈鹿认作麒麟带回大明是一次谬误,不得不说,这也是一次有趣的谬误。

不可否认,郑和下西洋为我国历史的浓墨重彩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国内外著名的航海活动,其意义非凡。

然而,奇珍异宝也好,珍奇异兽也罢,其无非是当时统治者为宣扬国威的一种手段而已,只有“麒麟”这一形象才是百姓心中最单纯的存在。

透过这一“郑和下西洋诱发的麒麟事件”,感悟到的便是世世代代,老老幼幼,从原始的向往到现世的感知,人们对于现世安稳,幸福美满的追求从未改变。

郑和自由行旅游攻略

  • 郑和公园景点图片 郑和公园景点图片介绍

    郑和公园景点图片 郑和公园景点图片介绍 1. 郑和公园景点图片介绍2. 郑和公园简介


    2023-01-08
    565 20
  • 郑和七下西洋带回只麒麟,明成祖稀罕不已,如今动物园随处可见

    郑和下西洋究竟是为了什么?始于公元1405年,止于公元1433年,从明永乐三年跨越到宣德八年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外历史上都赫赫有名的航海行动,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赞颂的一次文化交流。然而,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亦是众说纷纭,一言是为了宣传明朝国威,二言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三言是为了防范虎视眈眈的帖木儿帝国,四言是为了获得海外朝贡……然而,不管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的

    2022-03-14
    347 70
  • 郑和下西洋密码隐于石碑中

    郑和父亲马哈只墓及《故马公墓志铭》。郑和故里碑亭。梁二平文/图我研究郑和下西洋历史文献,特别留意石碑。近日云游至云南,终于见到了郑和下西洋系列石碑的“第一碑”。俯身读碑,突然悟到:郑和这位十来岁被强掠军中阉为秀童的苦命孩子,累擢为明廷十二监的内官监之后,似已想好了他的奋斗与结局。老天赐给他寻找建文帝的机会,他去了一趟日本后,回来则把朱棣的目光由东洋引向了西洋,西边是永

    2022-02-06
    268 46
  • 古代云南第一任省长是塔吉克人,他修建昆明文庙,郑和是他的后裔

    公元1252年元朝成吉思汗之孙孛儿只斤·忽必烈打败大理国后在昆明建行省府。虽然是见了省府,但是,管理依然很混乱,只是在军事上取得对云南的控制权。直到1274年,63岁的赛典赤·赡思丁被派到云南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云南才作为大元朝的一个省份得到很好的治理。达鲁花赤官牌赛典赤·赡思丁是个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的塔吉克人。1221年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占领了布哈拉,赛典赤·赡思丁率兵向元军投降

    2022-02-06
    503 27
  • 这座1000多岁的古桥厉害了,福州人过去海淘都靠它!据说郑和也走过好几遍!

    古时的福州城,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水城。据记载,在清朝以前,福州有797座古桥,而古老的迥龙桥就是其中一座,它历经数千年风雨的洗礼,经过了喧闹与寂静、繁华与落寞,依然顽强地坚守在闽江口一个宁静的小村庄中。△在马尾闽安村有一座存在了一千多年的古桥——迥龙桥走过一座古桥,就是走过一段历史还未上桥,城事君就感觉到了历史的味道,这是一座古朴的石桥,它看似不起眼,但谁曾想到这是“海上丝绸之路”

    2022-01-19
    1961 0
  • 612年了,郑和下西洋的6个未解之谜

    郑和下西洋之未解之谜?今天是中国航海日,也是郑和下西洋612周年纪念日。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还是留下了一些未解之谜。1郑和下东洋?郑和在下西洋之前,就曾出使

    2022-01-18
    861 83
  • 这里是中世纪全世界最大的皇家造船厂遗址 郑和从这里下西洋

    这里曾经是中世纪全世界最大的造船厂。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宝船都是这里打造的。图为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复制品。(更多精彩,请关注个人头条号“边缘人看世界”,谢谢!)当年制作宝船的作塘。龙江宝船厂位于今南京市西北三汊河附近的中保村-带。西接长江,东邻秦淮河。据传,明代初年,龙江宝船厂的规模很大。其范围"东抵城濠,西抵秦淮卫军民塘地,西北抵仪凤门第一厢民住官廊房基地,南抵留守

    2022-01-04
    1224 96
  • 还有6天 晋宁邀你共赴“盛宴” !附:2017郑和国际文化旅游节游玩攻略

    635年前,郑和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晋宁去闯大海;635年后,古老的晋宁撤县设区,融入昆明主城区。2月15日,晋宁正式更名实现由县到区的华丽转身。带你玩转晋宁2017中国·昆明郑和国际文化旅游节将如期举办。今年的文化节期间,有哪些活动值得期待呢?今天,我们就先睹为快吧:2017·中国昆明晋宁国际文化旅游节2017中国·昆明郑和国际文化旅游节将于7月11日至16日在晋宁举

    2021-11-06
    1255 14
  • 云南“郑和故里”晋宁四大美食:两鱼一火锅一卤鸭让人回味无穷!

    晋宁区,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位于云南省中部,昆明市西南部,环抱滇池,西临西山区,北接呈贡区,南和东分别与玉溪市红塔区、江川区接壤,是昆明都市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晋宁区下辖昆阳街道、宝峰街道、晋城镇、二街镇、上蒜镇、六街镇、双河彝族乡、夕阳彝族乡,行政区域面积1336.66平方公里。2015年末,全区常住总人口为30.00万人。晋宁是古滇都邑,郑和故里,为世界四大磷都之一,居中国“三阳磷矿”(昆阳


    2021-11-02
    1894 36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