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11)• 曾国君列之误

曾国君列表(百度):

事实上,曾侯乙跟曾侯钺(邑部的钺)、曾穆侯(季怡戈的西宫)、曾伯宫父穆、曾伯文,都是同一个人,即文王第七子“西宫”郕叔武,又称“曾侯乙”。

一、“曾伯文”簋:

1922年,随州均川熊家老湾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释文:唯曾伯宫自作宝敦用,赐眉寿黄耇,其万年子孙永保用享。

“宫”释:室犹宫也,宫自其围绕言之。象心之居中若宫。如五音之宫,居中央唱四方。若人心之居中,为躯体之纲。

此字为“宫”明矣。“曾伯宫”释为:曾国伯侯西宫。

二、曾伯宫父穆鬲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释文:唯曾伯宫甫穆西,用吉金自作宝尊鬲。

曾伯宫甫即曾国。

三、曾穆侯(谥号穆,见周王孙季怡戈,春秋早期人。)

铭文内容:

① “周王孙季怡孔藏元武元用戈”

② “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工(攻)尹,季怡之用。”

铭文①的“元武元用戈”释为“原(郕)武原用戈”,指原郕叔武原来使用的戈。

铭文②的“西宫”指曾侯乙。从戈铭可以得出曾侯乙即郕叔武、即西宫。

四、曾侯钺(见曾侯钺簋,名钺(邑部的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人。)

钺的正确解是“郕”(成邑),即释为曾侯郕,其所指为曾侯乙郕叔武。

五、曾侯乙

曾侯乙鼎及铭文,正解见本人之前发布的文章。曾侯乙即为郕叔武、西宫,他是西周所封“曾国”的第一代国君。

(备注:“曾侯乙墓”内容较多,将分篇介绍,要完整了解,请参阅上下篇章。)

偶然发现文物,专家却要“全村搬迁”,规模或比“曾侯乙墓”还大 曾侯乙

考古感兴趣的朋友或许知道,在湖北随州有座“曾侯乙墓”,这座古墓规模宏大,更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代表便是完整的“曾侯乙编钟”,古代冰箱“曾侯乙冰鉴”等;以此为据,随州早在两千多年前是西周时期的“曾国”故地,因此随州又有“曾都”之称。但这里需要强调一下,随州可不止一座“曾侯乙墓”而已;早在2010年,考古队又有了新的发现,竟是一座西周古墓群,考古专家要求“全村搬迁”,其规模或比“曾侯乙墓”还要大。

说这话还要回到2010年,湖北随州“蒋寨村”的一位农民正在自家田里松土,竟无意间挖出了十余件青铜器;由于之前已有“曾侯乙墓”,村民对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比较了解,因此就将此事上报给了有关部门。考古队马上进驻这里,并展开了详细的考古勘探,令人惊讶的是,这里隐藏的可不止一座古墓,而是一个面积颇广的古墓群;以之前发现的数件青铜器和初步发掘来看,这应该是西周时期的一座贵族墓葬群。直到2011年,对“叶家山西周贵族墓葬群”的正式发掘就此展开;但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出现了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就是古墓的分布区域也包括了近40户当地村民的住宅。

如果这些仅是西周“平民墓”,一般来讲是不影响40户村民正常生活的;但是考古专家发现这些古墓的规格非常高,仅是发掘初期就出土了750余件珍贵文物,其规格等级均属于王侯级别。由于墓葬分布广,如果继续发掘,或许还会出现与“曾侯乙墓”相媲美,甚至更高级别的古墓;但与此同时,继续发掘则会会影响到40户村民的正常生活,地下挖空,甚至还会出现危险隐患。为此考古专家当即要求“全村搬迁”,随后得到上级批准,并拨款另在他地建起了更为舒适的新居;等村民全部搬迁后,考古发掘才得以继续进行,之后又发现了5000多平米的墓葬面积,共计77座西周贵族墓葬,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还有一座“曾国”君王级别的古墓。

直到2011年时间过半,“叶家山古墓群”最大规模的一座古墓重见天日,据统计,本次发掘共出土了300余件珍贵文物,其中包括:青铜鼎、青铜簋、鬲、斛、爵、编钟、金戈、同盾、箭镞等;令人颇为惊讶的是,竟然出现了19件鼎和12件簋,为此就连专家也是疑惑不解。了解历史的朋友或许知道,“鼎”和“簋”在西周时期是诸侯贵族的地位象征,同时西周王朝对于“礼制”有着十分明确且严苛的规定;以目前的史料来看,“鼎”是古代用以烹煮食物的用具,“簋”则是盛放食物的器具。

传说夏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之后九鼎传商都“亳京”,后又传周都“镐京”,至此有“国灭鼎迁”之说;正因如此,商周时期对“鼎”十分重视,亦为“定鼎”,尤其是西周时期更是出现了严格的使用规定,即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其中“九鼎八簋”乃天子专属,也是周王朝中央政权的象征。当然,这是史料记载中的内容,可如今这“19鼎12簋”虽然预示了墓主人的地位尊崇,可也明显违反了西周礼制的规定,其数量甚至超过了“天子”规格,难不成挖到的是“大禹墓”?

公正的说,由于西周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史料并不多;虽说如此,专家还是翻阅了大量资料寻找线索。稍显遗憾的是,最终专家仍未发现关于“19鼎12簋”的相关记载,这也成了目前考古发现中出土数量最多、规格最高,也是唯一没有史料依据的古墓;虽说专家对这种现象难以解释,但还是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断代鉴定,其结果证明,这些青铜器以及整座古墓的年代应为西周早期的产物。由此专家也提出了一个大胆猜想:天子“九鼎八簋”的相关礼制规定出现在西周中期,而这座古墓的时间为西周早期;简单地说,或许这座古墓赶在了“礼制”规定之前出现,因此未受其数量限制,“19鼎12簋”仅是单纯的为了彰显身份而已。

当然,这仅是专家们的“猜想”,由于史料的缺失,目前仍难以完美解释“19鼎12簋”的真正含义;不管怎么说,这次考古发掘收获颇丰,也为佐证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

台湾科博馆推出曾侯乙编钟展 再现2千年前王者之音 曾侯乙

华夏经纬网3月6日讯: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有“东方乐器之王”美称的《曾侯乙编钟》,5日在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台北国乐团演奏,再现“王者之音”。

“国立”自然科博物馆推出《曾侯乙编钟》 (陈淑芬摄)

《曾侯乙编钟》是出土的2500年前乐器文物,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是东方最大乐器,展品是源自大陆湖北省博物馆的复制件,总重高达4400多公斤,敲击展现庄严典雅的金石之声,将在科博馆展示5年。 曾侯乙是战国早期的王室后裔,编钟是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埋藏文物,上有铭文“曾侯乙作持”(曾国-侯爵-乙-持有),而命名为《曾侯乙编钟》,发掘出土后于大陆湖北省博物馆展示,属于大陆一级文物,禁止出境展览。

《曾侯乙编钟》将在科博馆展出5年。(陈淑芬摄)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在1997年购入原件复制件,曾于2015年在科博馆《鼎立三十》特展展出,5日起再现美音。传统艺术中心主任陈济民表示,编钟是古代皇宫贵族才能欣赏到的乐音,有“王者之音”之称。

科博馆推出「曾侯乙编钟」展示。(陈淑芬摄)

《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全世界只有3套,经过验证,此套展品是最接近原件的复制件,并曾有专家认为展品的中音区音质,甚至比原件更好。科博馆馆长孙维新表示,希望透过最新科技与古老文物的结合,让大众有更多元面向的收获。科博馆助理研究员陈叔倬指出,《曾侯乙编钟》在1978年墓葬挖掘时原样出土,钟架呈L字型,挂有编钟65件,最长面7.5公尺,最大钟高152公分、重204公斤;最小钟高20公分、重2.4公斤,铸造精美,是音乐发展的极高成就。科博馆将安排系列编钟学习推广活动,安排编钟导览解说,每周假日限额开放观众体验编钟VR及小编钟科学演示等活动,并不定期邀请台北国乐团前来演奏。(高杨)

曾侯乙自由行旅游攻略

  • 曾侯乙墓(11)• 曾国君列之误

    曾国君列表(百度):事实上,曾侯乙跟曾侯钺(邑部的钺)、曾穆侯(季怡戈的西宫)、曾伯宫父穆、曾伯文,都是同一个人,即文王第七子“西宫”郕叔武,又称“曾侯乙”。一、“曾伯文”簋:1922年,随州均川熊家老湾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释文:唯曾伯宫自作宝敦用,赐眉寿黄耇,其万年子孙永保用享。“宫”释:室犹宫也,宫自其围绕言之。象心之居中若宫。如五音之宫,居中央唱四方。若人心

    2022-03-12
    1403 74
  • 偶然发现文物,专家却要“全村搬迁”,规模或比“曾侯乙墓”还大

    对考古感兴趣的朋友或许知道,在湖北随州有座“曾侯乙墓”,这座古墓规模宏大,更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代表便是完整的“曾侯乙编钟”,古代冰箱“曾侯乙冰鉴”等;以此为据,随州早在两千多年前是西周时期的“曾国”故地,因此随州又有“曾都”之称。但这里需要强调一下,随州可不止一座“曾侯乙墓”而已;早在2010年,考古队又有了新的发现,竟是一座西周古墓群,考古专家要求“全村搬迁”,其规模或比“曾侯乙墓”还要大。

    2022-02-17
    597 69
  • 台湾科博馆推出曾侯乙编钟展 再现2千年前王者之音

    华夏经纬网3月6日讯: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有“东方乐器之王”美称的《曾侯乙编钟》,5日在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由台北国乐团演奏,再现“王者之音”。“国立”自然科博物馆推出《曾侯乙编钟》(陈淑芬摄)《曾侯乙编钟》是出土的2500年前乐器文物,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是东方最大乐器,展品是源自大陆湖北省博物馆的复制件,总重高达4400多公斤,敲击展现庄严典雅的金石之声,将在科

    2022-01-09
    1573 44
  • 曾侯乙墓一号陪葬坑出土青铜构件工艺观察

    摘要:曾侯乙墓一号陪葬坑出土了大量青铜构件,经整理研究确认为大型帷帐构件。通过对其工艺观察可知,这些构件铸造延续了传统工艺,如分范方式、连接技术等,同时推测这些构件可能为分批铸造。这些现象说明了战国时期青铜铸造生产的多样性与灵活性。1999年在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西侧发现5座陪葬坑,其中一号陪葬坑出土467件青铜器,绝大多数为青铜构件,并可以通过与木质杆件的结合,复原拼接成一座长约10、宽4.5

    2022-01-07
    851 86
  • 厉害!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被纳入省博十大“镇馆之宝”,它们是…

    12月13日经广大网友和专家委员会历时一个月的评选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正式揭晓!其中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被纳入省博十大“镇馆之宝”新当选十大“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曾侯乙尊盘、云梦睡虎地秦简、虎座鸟架鼓、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石家河玉人像、崇阳铜鼓。湖北省博物馆被誉为荆楚文化的渊薮殿堂,馆藏文

    2022-01-07
    7 70
  • 《国家宝藏》故事之六:曾侯乙墓:敲醒华夏正统之音

    图为曾侯乙甬钟。编钟在摆放时,最上层的是钮钟,中间和下层的钟叫甬钟,其中最大的重203公斤,最小的重8公斤。每件甬钟外表都刻有“曾侯乙作(持)”和有关音乐内容的铭文。1977年9月,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城郊擂鼓墩驻军——原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雷达修理所正在扩建营房。在东团坡山岗上开山平地时,突然挖出一片同地面颜色大相径庭的“褐土”,继续往下,推土机又推出了青灰色的膏泥和石板。部队迅速报告了随

    2022-01-07
    1631 81
  • 曾侯乙墓发掘至今四十周年

    曾侯乙文物于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是距今2400年前的一位诸侯国国君,曾侯乙:曾为国名,候为爵名,乙为具名,曾侯乙墓的发现也是一个偶然,是当时部队基建的时候发现的,上面盖有大石板,当时跟文物局做了汇报,后来考古工作者经研究确认是一个墓葬,五月份进行发掘,这个发现可以说是震惊中外。曾侯乙墓非常完整的保存整个墓葬的下葬情况,里面有很多大家非常熟悉的青铜器,比如尊盘、铜鉴缶、九鼎八簋等

    2022-01-07
    260 29
  • 曾侯乙墓为何出现在湖北随州?

    很多人奇怪于隋朝的国号,隋文帝杨坚是怎么想到硬生生造出“隋”这个字的。其实,杨坚创建的这个帝国,本来叫随朝。杨坚在北周时期袭封父亲杨忠的爵位——随国公,称帝后就定国号为随。而且,杨坚本人曾当过随州刺史,对“随”还是很有感情的。可是,杨坚觉得“随”字的“辶”旁不吉利,有离开之意。杨坚脑洞大开,去掉“辶”,改“随”为“隋”。​隋朝国号源于“随”,那么,随在哪?现在湖北省北部的随州市,就是历史上

    2022-01-07
    1025 95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