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哪些特殊的民族建筑?

由于自然环境阻隔、社会经济发展之后、文化交流与传播艰难,云南民族文化发展处于不太平衡的状态,一些民族地区甚至处于文化封闭状态,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原始的民族民居和原始宗教建筑,存留着原生态的建筑形式。如西双版纳州保留着的干栏式建筑;澜沧江两岸还保存有拉祜族母系家庭的住屋遗址;泸西地区有完整的土掌房建筑群;元阳一带散布的哈尼族蘑菇房。

又因云南地处高原地区,地貌以山地为主,同时还分布这坝区、河谷,因此居住在不同地带的少数民族房屋形式也各不相同。

于此同时,云南地处边境,即是中华文明与古代印度文明的交汇处,又是青藏文化、中原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交汇的边缘地带。因此民族建筑受外来文化影响颇深。许多民族建筑都受影响而逐步汉化。如彝族的“一颗印”、白族和纳西族的“三坊一照壁”等都有明显的汉文化痕迹。

当然,造成云南民族建筑文化多元性的原因各式各样,因果繁杂。外来文化、宗教信仰、经济类型、分布地形等共同促成了云南民族建筑文化多样化的局面。盘点最具特色的民族建筑,五一旅游除了看山看水,在这些民族建筑了住一宿也是不错的选择。

白族——三坊一照壁“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型式。三坊每坊皆三间二层,正房一坊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房二坊由下辈居住。正房三间的两侧,各有“漏角屋”两间,也是二层,但进深与高度皆比正房稍小,前面形成一个小天井或“一线天”以利采光、通风及排雨水。

大理白族是最早接受汉式建筑影响的民族,民居建筑主要是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合院。然后这两类汉式合院建筑仍明显啊具有本民族的特点,如平面布局独特,多为硬山式屋顶,重檐斗拱,檐口山尖用石板挑出,照壁和门楼屋脊四角起翘,廊厦中多用栗色木柱,石雕柱础,木雕门窗,屋顶配以青瓦,墙用鹅卵石砌筑、石灰粉刷为灰白色配以天然大理石装饰墙面。

傣族——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远古时代的人群,特别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

云南西双版纳州的民族建筑集中为干栏式建筑,因西双版纳州地处热带北部边缘,属热带季雨林气候,环境潮湿虫蛇出没,干栏式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也能避免虫蛇困扰。

彝族——土掌房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 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

哈尼族——蘑菇房住房状如蘑菇。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蘑菇房美观实用,即使是寒冷的冬天,屋 也是暖融融的;而炎热的夏天,屋里却十分凉爽。

云南红河、元阳等地的蘑菇房多为土墙草顶楼房,以石垫基,以木为柱,土基砌墙,屋顶铺茅草,少数用瓦覆盖。楼房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关牲畜,中屋住人并存粮食,上层堆放杂物。

(图片均源于网络)

Hash:171b3283bd0271049b8b808ddf15c9dbe0792779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