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云南有回族人民吗?
云南回族与全国回族同根同源。史载,13世纪元宪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兀良合率蒙古军和西域回回亲军10万人南下平大理国,是回回人入居云南的开端。明初和清初,回回移民又先后两次大量入滇,至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满清王朝大举“屠回、灭回”前,云南回族人口已达80余万,约占当时全省人口的1/7,成为云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历代入滇的回回人,主要是以从军(部分是为官)的身份而来,并以屯戍的方式聚族而居以落籍,于是形成了广大回族聚居区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活动特征:又由于“上马则备战斗”的需要,回回屯戍地大多为交通沿线和战略要地,进而又形成了农耕之余从事贸易和小手工业生产的回族经济活动特点。
”
1996年云南回族人口达57万之多,占云南总人口的1。4%,占全国800多万回族人口的6。2%,名列各省、市、自治区第七位,属于回族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相对集中分布于云南的滇东、滇西、滇南和滇中的四大片区,其中90%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及内地坝区,只有不到10%的人数居住在山区、半山区和边疆一线。
100多年来,云南回族的地理布局一大特点是向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表现得最突出的是昆明市,市区回族人数已达38441人,占全市回族总数的60%,成为全省回族最为集中的一个城市。除此而外,东部各地区性的中心城市和大理也愈益成为回族移居的对象。
云南是多民族的边疆地区,回族除大部分在腹地四大片聚居区内与汉族、白族、彝族等共同相处而外还有少部分在边疆地区以及内地山区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混杂居,从而使其生活习俗和宗教活动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一方面顽强保持着伊斯兰文化习俗和禁忌,另一方面学操当地民族语言,身着当地民族服饰;在饮食上除禁忌物外其他日常食品多与当地民族相同;住宅建筑形式极具当地民族特色,清真寺的建筑形式别具风格,为伊斯兰文化、汉族文化和当地民族文化的巧妙结合。
此外,在宗教事务活动方面也很有特点,表现为极少数家庭宗教观念较为淡薄,往往一家非一种信仰,故其宗教生活兼有伊斯兰教、佛教和喇嘛教等不同色彩和内容。在姓氏上,既有本民族的正名与宗教上的经名,还有当地民族的别名;同时,在丧葬习俗上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当地民族习俗的影响,并随俗共同过当地民族的节日等等。
七百多年来,云南回族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特性,即使在汉族或其他民族的文化包围圈中也始终未被同化,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就指出“回回世守其国俗(伊斯兰信仰与其特殊生活方式),终不肯变”。这就是伊斯兰教的作用,无论是在内地的聚居区或是在边疆散居区都是如此;他们习惯于在回族群体内部顽强地进行宗教和民族意识的教育,把清真寺作为从事这种教育和共同议论民族大事的中心场所。
回族在我国分布很广,除了相对集中的宁夏等地外,其他各地都不同程度的有回族居民。
Hash:16f72baeb51896819e387abb7d7ba930b2625a37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