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特产洋胡姜是一种什么植物啊

农村的喜菜可不经常能吃到,必须是有哪家姑娘出嫁才有的一道菜。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的农民们用腌制的红辣椒、洋胡姜、韭菜、蒜头等装成盘,在上面用红辣椒摆成喜喜字,吃起来酸辣爽滑,真是开胃下酒的好菜。
您看到的叶子不是洋胡姜的叶子,而是韭菜的叶子......所以
洋胡姜就是洋姜(菊芋),错不了。
下面是网上找来的专家答复
答复专家: 上海“农科热线”管理中心 研究员 方炳初
洋胡姜又名洋生姜、洋姜、鬼子姜,学名菊芋,菊科(Compositae)向日葵属中能形成地下块茎的栽培种,学名Helianthus tuberosus L。染色体数2n=102。地下块茎含丰富菊糖,系果糖多聚物。
茎直立,高2~3m。叶卵形,先端尖,绿色,互生。茎扁圆形,有不规则突起。头状花序,花黄色。块茎无周皮。瘦果楔形,有毛。按块茎皮色分红皮和白皮两个品种。耐寒耐旱,块茎在6~7℃芽眼萌动发芽,8~10℃出苗,幼苗能耐1~2℃低温,18~22℃和日照12小时有利于块茎形成,块茎在–25~–40℃的冻土层内能安全越冬。
生长特征:阳历3月地温开始回升,冬眠的块茎,由冰冻状态恢复过来。地温达到10℃时开始发芽,4月初露出地面,长出叶片开始生长,期间早霜对其毫无影响和损害。正常情况下,8月末9月初菊芋茎高2米左右开始开花。花为纯黄色,无香味,无异味,花瓣为13片。由于品种各异,叶子的颜色、宽窄不同,花的颜色相同,但花瓣的宽窄也不同,由媒介传粉可结出种子。在其同时地下茎开始结果,早熟品种10月中旬地上茎自然死亡即成熟,晚熟品种直到冰冻期使地上茎死亡才成熟。
菊芋的产量(地下块茎)和地上茎的直径、高矮与土壤的养份、水分成正比。如果过于干旱,地上茎长的很细、很矮,不开花,假如开花也很不规则,花片少,地下茎小、产量低,但绝不会旱死。冰冻期地下茎结冰进入冬眠。
菊芋的功能与利用:
1. 可制淀粉,可酿酒。经常食用对糖尿病有较高疗效。主治:治浮肿、小便不利、无名肿毒、痄腮,糖尿病。
2. 防治沙漠、石漠、水土流失 。
3、饲养牲畜的绿色饲料。菊芋的全身从叶、茎到根都是畜牧业的好饲料,到目前为止,已经为兔、猪、马、羊、驴等牲畜做过试验,都很喜欢食之,特别是块茎。那些地上茎、叶可在旺盛季节刈割喂这些动物,到秋季可以粉碎为干饲料。菊芋籽是鸟类的美餐。
生态适应性:
(1)耐寒、耐旱能力特别强:(a) 我国荒漠地区处高寒带,气候寒冷,冰冻期长,干燥多风沙,而菊芋的耐寒能力极强,在零下40~50℃,甚至再低的温度,对它都不起作用。但有一点,菊芋的块茎必须在沙土下面,哪怕有一厘米沙土覆盖着都行,就是不能露出地面。(b)荒漠中缺水、干旱是普遍现象,并且很严重,而菊芋具有惊人的抗旱能力,早春菊芋块茎开始萌发,利用本身的养份、水分供其芽的生长。在其同时生出很多根系,伸向地下各处寻找养份和水分,共同供给小苗生长,在根系能供给小苗生长的情况下,块茎水分、养份不变还可继续生长,在雨季块茎、根系贮存大量水分,以待干旱时逐渐补充叶茎生长。菊芋的地上茎和叶片上长有似茸毛的组织,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当干旱严重到一定程度,地下茎把全部养份、水分供给地上茎和叶片生长。块茎营养用尽时,地上茎死亡,但地下茎第二年仍然可生长出新苗。
(2)抗风沙:荒漠地区风大、干燥、沙土流动性强,一层又一层。可菊芋能在很深的沙中顶出地面,只要覆盖沙土不超过50厘米,菊芋是可以正常萌发的。 了避开春季覆沙,春播稍晚一点。秋季菊芋即将成熟或已成熟,凭借它们的地上茎密度、高度形成一片矮小的防护林带,加上其根系牢牢抓住部分沙土,随着菊芋的日益成熟,地下块茎增多,重量加大,对沙产生一定的压力,这几方面共同起到固沙的作用。即使覆上一层沙土也无所谓,随着菊芋面积的增大,年复一年风中沙土会越来越少。
(3)繁殖力强:菊芋一次播种永世不断,也就是说一次播种后这片荒漠上菊芋将永远生存,并且以每年增长20倍以上的速度进行繁殖,这样荒漠上的菊芋面积每年增加,在这同时又可从中抽收部分块茎,作为种子使用,扩大了种植面积。另外在生长期较长的地方可收获部分菊芋籽,其发芽率百分之百。如不收获菊芋籽,菊芋籽随风飘荡可安家荒漠任何角落。
(4)保持水土:菊芋的根系特别发达,每棵菊芋都有上百根长达0.5~2米的根系,深深地扎在土中。由于菊芋每年以20倍的速度繁殖,因而只需2~3年就会在土地表层表面形成一层密密麻麻的菊芋茎和根系,牢牢固住了地表层的水土。
(5)生产过程不需管理:由于菊芋耐旱、耐寒、自我繁殖,加之无任何病虫害,因此只要把菊芋种上就不用管理了。只是种、收用了劳动力,再没有其它投入,造价低,见效快。

Hash:355afe550c334fb6f852ed792f6558b87aebce31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