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渡江的达摩祖师,圆寂后葬于河南陕县西李村乡陡沟村定林寺?
菩提达摩,意为“觉法”,简称达摩,他是南北朝时期来中国传播佛教的印度高僧。达摩为南印度人,系南天竺国今印度南部香至王第三子,姓刹帝利,生有瑞相,学法于西天二十七祖般若罗尊者,达摩曾自言年岁有一百五十余岁。达摩是在南朝宋代(420—479)年间先到达中国南方,后又到北魏传授大乘禅法的。达摩到北魏传法之时,魏境主要盛行经论讲授之学,对达磨的大乘禅法不能理解。只有慧可和道育等少数弟子能理解、传承达摩禅法,尤其是慧可,后来被尊奉为禅宗二祖。相传,农历十月初五为菩提达摩禅师的圣诞日,有关达摩的记载最早见于《洛阳伽蓝记》。
达摩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一直以来被强调至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西祖第二十八祖”和“禅宗初祖”,中国禅宗因此也称“达摩宗”,达摩所传的禅宗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相传,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后曾见梁武帝,虽然梁武帝笃信佛教,但达摩所传的禅法与梁武帝的崇佛主张发生冲突。因此,达摩在南方的传教也因机缘不契而转向北方。在达摩渡长江时,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飘然过江,这就是达摩祖师著名的一苇渡江的故事。北上之后,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而坐,得“壁观婆罗门”之雅号。
达摩祖师面壁九年的原因,即达摩禅法的教旨,道宣解释为:“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教护讥嫌。如是方便,教令不着。”在达摩之后有二祖慧可断臂求法,由此建立了禅宗的法脉传承。达摩的事迹充满着传奇色彩,一直流传着达摩多次被毒之说,从中不难见到传法之艰辛。至于达摩的最终结局,在《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中记载为“游化为务,不测于终”,也有传是因为法脉终得传续,虽中毒而不再自救。禅宗传人中国后,经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为两派,北方神秀主张渐修,南方慧能主张顿悟,时称“南能北秀”。
中唐以后,经慧能弟子神会等人提倡,南宗成为禅宗正流而盛行。宋元以后继续流传,对宋明理学的形成发生了重大影响,曾传播至朝鲜、日本,现在还流行于欧美各国。达摩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如此重大,但他圆寂何处,历史却无定论。据史载,达摩归宿有两种说法,一是“携只履西还”,《旧唐书·神秀传》和《重修菩提达摩大师塔铭并序》记载,东魏使臣宋云自西域回国时,见达摩大师于葱岭,手携只履翩翩独行,所以便有了“携只履西还”之说。二是圆寂于“洛水之滨”,《旧唐书·神秀传》、《续僧传》记载,“534年至537年灭化洛滨”。
另外,日本禅宗博士铃木还说达摩祖师晚年去了日本。那么,达摩祖师晚年到底去了哪?圆寂何处呢?根据《河南道志》记载,“空厢寺在州城东一百又七里处,熊耳山西,即初祖达摩葬处。”空厢寺位于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西李村乡陡沟村北约1公里的熊耳山西麓,原名定林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至75年。相传,达摩离开少林寺后,游至定林寺,在此地继续传播禅法,后圆寂于此。有人见他携只履西还,此处留下只履空棺,故将定林寺改名为“空厢寺”。实际上,达摩在此地圆寂后,遗体被火化,火化后棺内放达摩的一只履,便成为“只履空棺”。
据史料记载和文物部门的勘察,空厢寺原有的主体建筑,坐东向西,依山势而建,沿中轴线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山殿、大雄宝殿、千佛殿、山陆殿、白云观音阁、钟楼、鼓楼、藏经楼等。其南有达摩塔、达摩殿、转角楼、南僧院、北僧院等,寺院殿合计400余间,占地50余亩,寺院南50米为塔林,占地30余亩,有大小墓塔400余座。兴盛时僧众达800余人,房屋400余间,占地160余亩,堪称名扬天下的佛教圣地。由于年久失修和人为破坏,昔日兴盛的空厢寺现仅存遗址。古寺遗址上,仅有达摩塔一座、房舍三间。达摩塔是达摩圆寂后,由积庵法师于东魏孝静帝元象六年(538年)初建,当时定名为“圆觉空塔”。
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改为“圆觉空观”,今通称达摩塔。塔为砖结构、两层基座的七级浮屠,高约十二米,呈八角型,西南面有一拱窗,第二级塔身腰部有砖雕花卉图案,每面两幅,共十六幅。明洪武五年(1372年)古庭禅师重修达摩塔。在离达摩塔不远处,现存有三通石碑,其中一通是由梁武帝萧衍为表彰达摩创立禅宗的无量功绩,亲自撰写碑文的《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石碑,碑文显示达摩祖师圆寂后葬于定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