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周相公庄村旅游景点 偃师旅游的景点
导读:曲周相公庄村旅游景点 偃师旅游的景点 曲周县相公庄村的来历短文 偃师旅游的景点 曲周县历史地理文化500字作文? 洛阳黄氏与相公庄黄氏的关系 财神节是哪一天 2017财神节是什么时候 曲周县相公庄离曲周县四疃乡六疃村有多远? 河北邯郸有什么名胜古迹
曲周县相公庄村的来历短文
曲周县相公庄村的来历短文
在曲周县城东有一个村落名叫相公庄,该村土地肥沃,果蔬田园,环境优美,文化底蕴相当深厚,该村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据说还有这么一段故事呢。
曲周县在南北朝的时候称为曲梁,其中在魏文帝的时候来了一位好县令,名叫李诡祖,本是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李诡任曲梁县令的时候,清正廉洁,一心一意为民造福,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因此深受曲周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在任期间,疏通河道,修筑水渠,解决水患,治理盐碱,率先垂范,生活俭朴,把自己的俸禄都拿出来周济贫苦的人。没有很长的时间,曲梁一带的老百姓过上了美满富足的生活。
李诡祖后来官居北魏朝治相府事(一种官职),在他临终弥留之际,一再地嘱咐他的`儿子,“我曾经担任过曲梁的官吏,和那里的百姓十分相知。我死后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曲梁。即使你们这些后代子孙以后祭祀供奉我,也不如曲梁的老百姓”,把他曾经任职的曲周作为他的长眠之地,意思是李诡祖得到曲 周人民的爱戴而思念曲周,即使在他去世之后,也不忘记这里,也想和这里的人们在一起。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遵照他的遗命,把他安葬在了曲周,百姓们主动地为李诡祖起冢立祠,年年祭祀,岁岁不绝,表达了对他的思念。为了缅怀李诡祖的业绩,后人在修县志的时候,把他列为曲周的名宦之一,成为历代县令的表率。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赠李诡祖为神君增福相公,元朝时又封他为福善平施公。
在道教经典《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李诡祖是中国神灵信仰中的文财神之一,主要管理“随朝三品以上官人衣饭禄料,及在世居民每岁分定合有衣食之禄”,即在道教的神仙系统中,李诡祖主要管理的是在朝的三品以上官员的衣物俸禄,以及普天之下每一个百姓的衣服食物钱财等,是主管官员和百姓官运和财路的,权力很大,信仰者众。李公祠堂原在曲周县东街路北,称为增福庙。
因为李诡祖被封为增福公,后人便把他被称为李相公。他的墓地原在曲周城东漳河故道边上,封土高大,宏伟壮观,香火不断,用于祭祀的田地也逐渐多了起来,群众每每以耕种李相公的祭田为荣,认为这样会得到李相公的庇佑。于是人们集聚到李诡祖的墓地旁居住,生产,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被称为相公庄村。
偃师旅游的景点
偃师因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筑城“息偃戎师”而得名,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境内有二里头夏都斟鄩遗址、尸乡沟商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和唐代帝陵唐恭陵。偃师还是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和丝绸之路东方起点之一。下面是我带来的偃师旅游的景点介绍!
1、轘辕关轘辕关位于偃师城东南30公里府店乡境内的轘辕山上,西有鄂岭口,北有古道,是偃师市现存的唯一古关。轘辕山,形势险要,东有太室(即嵩山)、南有少室,紧接巩义、登封两市;西有鸡鸣山、香炉峰,是万安山与嵩山衔接处的壑口。《元和志》载:“轘辕山,山路险阻,十二曲道,将近复回,故曰:轘辕。”轘辕口传说为远古时大禹所凿,为历代兵家必争和控守要地,也是洛、偃通往汝、颖、襄之捷径。轘辕关是军事要地,古今经历过多次战争。偃师市轘辕关轘辕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周朝。“敬王六年(前514),郑人伐滑。允姓之戎,迁于滑内,东及轘辕”。《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晋栾盈出奔楚,过国,出诸 辕。秦二世三年(207)二月,刘邦兵攻陈留,又下轘辕、缑氏、绝河津,击赵贲军尸乡之北。攻洛阳不利,出轘辕关至阳城。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刘聪使其子刘桀等攻占洛阳,桀出轘辕,至梁、陈、汝颖间。
2、偃师商城博物馆 AAA商城博物馆位于偃师市区西部,西距洛阳约35公里,是以研究、陈列、宣传夏商文化为主的专题博物馆。1985年筹建,1987年4月正式建成开放。该馆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展览部分包括3个展厅。正中大殿为之一展室,面积260平方米,主要展出“二里头文化”、“尸乡沟商城遗址”,出土文物包括二里头1号宫殿复原模型、商城4号宫殿模型以及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共238件。第二展室展出偃师县文物工作者历年来配合基建出土的历代文物珍品,包括仰韶文化的彩陶器、汉晋文化遗物、唐三彩等250件。第三展室为临时性陈列,曾举办过《历代文物珍品展览》、《唐三彩专题展览》、《百年风云——大型图片展》、《庖厨明器及动物造型专题展览》、《“墨云轩”古今字画收藏展》、《庆“五优”书画博览会》等。该馆还与兄弟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中国古钱币展览》、《佛教艺术展览》、《海洋珍品展览》、《古都偃师与历史名人表》。
3、玄奘故里玄奘故里位于偃师市缑氏镇,有玄奘故里、唐僧寺、和唐僧墓。玄奘故里著名的唐代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玄奘,出生在距洛阳市东南约40公里的地方,属今偃师市缑氏镇东北1公里凤凰台的陈河村。该村处在白马寺和少林寺两大佛教名寺之间,由207国道等道路相通,交通方便,是一处极理想的有价值的旅游圣地。玄奘故里主要包括故居、陈家花园、西原墓地三大部分。坐落在村中部的仿唐建筑故居,坐北朝南,是个南北长方形的前后两进院落。沿三条石阶登上高4.5米的青砖平台上,进汉白玉鸟头门,东西各有一花坛,仿隋唐风格的大门上匾额书“玄奘故居”4个大字。前院东厢房曾为玄奘兄嫂住室,西厢房现为玄奘业绩陈列室。厅堂为前院的主体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顶,出檐深远。此堂原为玄奘祖父陈康的客厅,玄奘父亲陈慧以文诗会友之处,现辟为玄奘及其弟子纪念堂。中塑玄奘晚年译经像,左为高足弟子窥基、圆测,右为高足弟子彦悰、道昭。
4、唐恭陵唐恭陵位于偃师市缑氏镇滹沱村西南的景山之巅,是唐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俗称“太子冢”、“孝敬皇帝陵”。走进占地500亩的陵区,沿着宽50米的神道前行,1对高高的望柱,1对威风的天马,3对严立的翁仲及石狮等呈现在人们面前。其中东排之一、第二翁仲之间,立有唐高宗亲书的“孝敬皇帝睿德记”碑。神道直通呈覆斗型,东西长163米,南北宽147米,残高22米。陵的四周原有神墙围护,神墙四角有角楼建筑,四面神墙中部各置神门。如今神门、角楼等已不存,惟有土阙犹在。恭陵石刻雕琢精美,弥足珍贵,时代早于乾陵,是河南仅存的一组盛唐时代的陵墓雕刻。建此陵功费巨亿,奴役百姓无数,致使发生两次役夫逃亡事件。从恭陵向东北50米,有李弘之妃哀皇后寝陵“娘娘冢”,呈锥型,底边各长40~50米,残高13米。唐恭陵是洛阳唐代陵墓中规模更大的一座墓葬。1985年国家拨专款对石刻做了扶正整修,使整个陵地面貌有所改观。
5、滑国故城滑国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城东南43公里处偃师市府店镇滑城河村附近台地上。原为春秋时滑国都城,后被秦所灭。根据考古调查和发掘报告,可知滑国故城附近是一片平地,东北和东南环山,平地向西北扩展与洛阳盆 地相连接。平地两侧有滑城河与府店北河,两河之间为一长靴形的台地,故城即坐落在这块南北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0.5~1.5公里的靴形台地上。它三面环绕深壑,天然半岛似的地形,易守难攻,是古代小国理想的建都之地。该城地势南北长,东西窄,北部依地势又向西北突出。城垣屈曲呈弧形,平面略作长靴形,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1000米,中部约700米,南部约500米,总面积14万平方米,断断续续的夯土城墙残体时隐时现。城垣临近台地边缘,因历年河水冲刷,大部分已经倒塌。南墙东段与东墙北段的下层、北墙和部分东墙夯层较薄,土质坚硬,其上压有布纹瓦层。它的建造年代应在汉代以前。
6、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南的洛河之畔。遗址是1959年历史学家徐旭生在豫西作考古调查时发现的,同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发掘并持续至今。二里头遗址所代表的文化遗存,早在1952年就首先在河南省登封县的王村遗址发现了,1956年又在郑州洛达庙遗址发现,因为文化面貌区别于其它文化,故曾被称为“洛达庙类型”。1959年二里头遗址发现后,因文化堆积十分丰富,文化遗存更具有典型性,故定名为“二里头文化”。遗址面积达3平方公里,文化堆积厚达3~4米,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现已发掘出宫殿遗址、居民区遗址、制陶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宫殿建筑遗址共发掘2座,1号宫殿基址平面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残高0.8米;基址的中部偏北处有一长方形台基,长30.4米,宽11.4米,台基上有一周排列整齐的柱穴,每个柱穴前侧还有2个小柱穴,可能是支撑殿堂四檐的檐柱。
7、吕蒙正故里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升州,不数年升为翰林学士,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户部尚书平章事(宰相)。遇事敢言。太宗、真宗两朝,曾三次居相位。后累封昭文馆大学士,加司空、太子太师、蔡国公。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辞归洛阳,建私宅,木茂竹盛,后世称吕文穆园(其址今已不明)。68岁卒,追赠中书令,谥文穆。相公庄村东北边隔马路旧有一座寒窑,相传为他贫时故居,也称“吕蒙正读书窑”。窑内有一石碑,上刻他正身朝服的彩身站像。窑顶已塌,窑身已被伊水冲积的淤土掩埋,现有一泓清水。窑门东2米处有吕的后人为他修建的小庙一座,内塑吕蒙正及两个仆人像。清光绪、慈禧太后都曾分别赠匾,上 书“立朝端介”、“亢直懿徽”,并有“慈禧太后御笔之宝”的`印玺。
8、偃师商城遗址洛阳偃师商城遗址发现于1983年,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北依邙山、南临洛河、西距汉魏洛阳故城约10公里,西南距二里头遗址约6公里。古城遗址全部湮埋在今地表以下。经过15年的勘察、发掘,迄今探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城垣西南两面较直,北垣东段向东南斜收,为避开城址东南一个陂池,东垣中段偏南部位的墙体又向西南折收,使城址平面略呈刀形。城墙南北最长1700余米,东西最宽1200余米,南端仅宽740米。可确认的城门有5座;北垣近中部1座,东、西垣对应部位各2座。商城遗址甲骨文碑小城位于大城西南部,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740米。墙宽6—7米。其南墙、西墙和东墙的南段同大城城墙重合,大城西墙北段、北城墙全部、东城墙的大部则为新建。宫城位于小城纵向轴线偏南部位 面积约4万平方米,四周有宽约2米的宫墙。宫殿建筑群密集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
9、女皇御书升仙太子碑升仙太子碑位于洛阳东30公里偃师市府店镇南缑山之巅。这里是传说中周灵王太子晋升仙的地方。武周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于二月初四日由东都洛阳出发赴嵩山封禅,途中留宿缑山,游览了刚刚竣工的升仙太子庙,一时兴至,便撰写了这篇碑文。同年六月十九日碑成,立于缑山升仙太子庙大殿之前。碑文借太子晋升仙的故事,描绘缥缈瑰丽的仙境,以赞美武周盛世。碑文描写的武周社会,是武周承天之命,开创基业,江山稳固,人口众多,政令统一,幅员辽阔,边防巩固,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的景象。升仙太子碑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笔划丝丝露白,为唐代少见的飞白体题额。碑文中有武周时期新造的字。碑文的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等,均由当时名家所书,故该碑被历代书法爱好者誉为珍品。升仙太子庙已杳然无存,该碑却保存了有关它的地望以及建筑的宝贵资料。
10、中原客家纪念碑客家首次南迁出发圣地纪念碑是在全球客家联合总会、河南省客家联谊会的倡导下,经设计人员收集史料、实地考察,依据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起客家先人南迁史实设计而成。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出发圣地纪念碑纪念碑整体风格古朴典雅、庄重大气,坐落在有17步台阶的两层方坛之上,寓意着客家从首次南迁至今已走过1700年的历程。碑体和基座净高11.1米,台阶高2.55米,以中国古代礼器之一的玉琮和家的象征“门”为主要元素,结合晋代的龙纹、连理牡丹、祥云瑞兽等图案设计而成,以粉红色花岗岩雕刻而成。据史料记载,客家是汉族的重要支系,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自西晋末年开始经历5次大规模南迁。形成客家民系后,许多客家人又漂洋过海,播迁海外。目前主要分布于全国9个省份及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曲周县历史地理文化500字作文?
我是一名退休干部,原来在邯郸市宣传部门工作,对于邯郸市的历史文化比较感兴趣,也曾经有一些粗浅的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我对曲周县增福财神的一段历史产生过兴趣,积累了一些资料。最近《邯郸日报》上看到任建先生发表的《名宦李诡祖长眠之地》的文章,很受启发。感觉在我国 *** 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曲周县应该深入挖掘自己所独有的财神文化,打造天下之一财神文化之乡。现将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呈报于下,供领导参考。
邯郸地区有民谣《正月初五迎财神》:
爆竹一响把门开,
增福相公进家来。
相公本是天上仙,
家住淄川五松山。
相公是咱曲周人。
阴阳两界都为神。
左如意,右元宝,
财也来,福也到。
左青龙,右白虎,
福禄寿喜进我府。
上管官,下管民,
管了福禄管财运。
一撒金,
二撒银,
撒完摇钱树,
再撒聚宝盆。
保你五谷丰登收成好,
保你五子登科六六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曾经五次到淄川区洪山镇寻访增幅财神的故乡,访问了洪山镇的五松山。洪山镇在明清时期叫仙人乡,这里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家乡,他所在的蒲家庄距离五松山只有5里路。可见这一带的确有深厚的神仙文化底蕴,遗憾的是几次都没有找到李诡祖的老家。这也可以理解,因为李诡祖的年代在南北朝时期,而这里大部分的村民都是在洪武年间从外地迁 来的。听山下的老百姓说,五松山西侧一个叫嬷嬷幢的地方有增福财神李诡祖的庙宇,叫增福庙,增福庙不远处有李相公墓。怀着急切的心情到了嬷嬷幢,可是庙和墓都不见了,据说是解放后平坟开荒,向鬼要粮,增福庙和李相公墓都被平掉整成了农田。生长在增福财神和蒲松龄的故乡,这里的人似乎更加不怕鬼,革命也比我们邯郸要彻底,感到十分惋惜。
根据《曲周县志》和明代曲周人王一鄂的记载,曲周也有李诡祖的坟墓,就在曲周城东安上村与相公庄间的漳河故道河堤上。那么,李诡祖的坟墓到底是在曲周,还是在淄川?据曲周任建所说:“在临终弥留之际,李诡祖一再嘱咐他的儿子:“我曾经担任过曲梁的官吏,和那里的百姓十分相知。我死后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曲梁。即使你们这些后代子孙以后祭祀供奉我,也不如曲梁的老百姓。”。而淄川人说,古人讲究叶落归根,死后不在家乡入土为不孝。况且李诡祖晚年告老还乡,儿孙都在淄川,李诡祖不可能死后再回到曲周入土。因此,李诡祖去世之后尸骨埋在了他的故乡嬷嬷幢,曲周的李诡祖墓应该是他衣冠冢。此说也许有一定道理。
增福财神是曲周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借此机会,建议曲周 *** 领导深入挖掘增福财神文化,打造天下之一财神之乡,使之成为曲周县的一张著名城市名片。
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洛阳黄氏与相公庄黄氏的关系
黄
氏
网
首页
新闻
话题
名人
源流
文化
族谱
祭拜
黄(huáng)姓
提要:黄(huáng)姓【摘要】系承陆终,始祖为伯益(大费)、台骀。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八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黄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黄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世本》。〔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①源自嬴姓,为颛顼高阳氏系承陆终,始祖为伯益(大费)、台骀。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八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黄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黄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世本》。〔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
黄(huáng)姓
【摘要】
系承陆终,始祖为伯益(大费)、台骀。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八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黄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黄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世本》。〔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①源自嬴姓,为颛顼高阳氏
系承陆终,始祖为伯益(大费)、台骀。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八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黄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 林、黑龙江、山西等地。黄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世本》。
〔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①源自嬴姓,为颛顼高阳氏曾孙陆终之后。据《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元和姓纂》记载,黄姓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嬴姓十四氏为: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颛顼后裔古代的部落首领伯益(大费)的后裔在商末周初受封于黄国,黄国的故地在今河南省潢川县。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灭掉,黄国国君的子孙逃散到四方,就以原来的国名黄作为姓。伯益的这一支黄姓,后来成为黄氏族人的主要来源,为河南黄姓,史称黄姓正宗。②源自嬴姓,为金天氏之后。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少昊金天氏裔子叫昧,为水官,号玄冥师,生台骀,其裔孙建有黄国,在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其后裔以国名为氏,称黄姓,是为山西黄姓。③源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在唐朝邕管蛮有黄姓。〔
郡望〕黄姓郡望主要有江夏郡、会稽郡、零陵郡、巴东郡、洛阳、晋安郡、濮阳郡、东阳郡、南安郡、西郡等。江夏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初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省云梦县)。辖境相当于今湖北省北部及河南省南部。
〔堂号〕黄氏堂号有江夏、思敬、逸敦、敦睦、炽昌、宽和等。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成人以后,博学多闻,做了尚书令。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堂联〕黄姓的堂联有: *** 叔度(黄宪);孝友庭坚(黄庭坚)。孝友无双(黄香);教化之一(黄霸)。颍川课最(黄霸);江夏无双(黄香)。汪汪澄波(黄宪);飘飘意气(黄伯思)。欢承酉需酉录咸康俗;忙咏田园鲁直诗(黄庭坚)。巫家妇居然大贵(黄霸妻);女参军愿作男儿(黄崇嘏)。名流惊世诗书士(黄庭坚);技艺超人纺织娘(黄道婆)。咏诗句春归何处(黄庭坚);题菊花秋绝几时(黄巢)。诗罢春风荣草木;书成快剑斫蛇龙(黄庭坚诗联句)。看花临水心无事;啸志歌怀意自如(黄慎自题联)。万象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黄遵宪自题联)。光前已振家声久;裕后还留世泽长(《黄家后门联》语)。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黄姓“认宗”诗联句)。江夏垂德源流远;三七遗芳世泽长(黄峭山的后代《夏》诗联句)。学识渊博, *** 一生著述(黄千能);襟怀阔达,安南千顷江洋(黄宪)。赤日远衔葵影;薰风浓带荷香(黄峭山《夏》诗联句)。绵绵世泽留孙子;赫赫家声继汉唐(“黄氏源流”歌联句)。
〔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黄氏84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黄氏550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699例。黄姓的历史名人春秋时期有黄夷,是卫国人;战国时期楚国有黄歇,号春申君;西汉宰相黄霸,东汉太尉黄琼,三国名将黄忠、黄盖;隋代有黄闵,武陵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宋代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分宁人,为江西诗派之祖;元代画家黄公望;清代史学家黄宗羲。
〔人口〕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黄姓113870人,临汾市16169人,洪洞县1676人。
〔供橱〕黄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一号供橱。〔家谱〕黄姓的家谱有:《北京大兴黄氏顺天支谱不分卷》(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吉林黄氏诚正堂伯房祖宗世系一卷》(江苏苏州市图书馆);《江苏丰县九华堂黄氏族谱十卷》(江苏丰县顺河乡黄庄村);《浙江慈溪湖山黄氏宗谱八卷》(浙江慈溪县档案馆(存二卷));《淄川黄氏族谱》(洪洞大槐树祭祖园)。
〔字辈〕1989年黄费大主编《 阳黄氏世谱》,湖南靖州渠阳黄氏字辈谱33代为:“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万元再通光,昌传汉保进。”后续百字辈谱为:“大费生居始,渊源少昊长。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善御功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国爷春申义,篇成博士章。中山闻诏语,东观启书藏。两代通侯贵,知秋且叶光。合宗文书续,先业炳淮阳。”清光绪十八年黄维昌等续修《经铿黄氏家谱》,湖南长沙县金坑桥共同氏字辈谱为:“孝友维式,仁厚其孚。克昌宗业,用启宏图。承先启佑,永锡尔休。嘉嗣继武,卜世缵修。”清咸丰十一年稿本《西庄黄氏家谱》,黄之骥录其字辈为:“国之文献,保世其昌。显承谟烈,祖述 *** 。正乃秩序,式尔典常。万年贻翼,日肇贤良。”江西萍乡《黄氏族谱》载,江西萍乡县摇蓝黄氏字辈谱:“由聪及均厚,成伯孟本中。土正必明良,和平行令式。先兆升元吉,延家世永昌。富大廷希应,尤立守宗方。”民国20年黄秋舫总纂《箭楼黄氏族谱》,湖南宁乡箭楼黄氏字辈谱为:“祖德前功大,光宗镇福庭(后缺两辈字),应元昌载日,治世起文明,于以端其本,钧瞻懋笃敦,郎官忠义重,统绪国家同,杞梓兴鸿业,衡湘显骏勋。”清乾隆五十八年黄家楠等修《黄氏家谱》,湖南鼎州(今常德市) *** 黄氏字辈谱为:“隆德从景,朝廷友绍,门民之自,世家文盛,修善纯仁,贤为国瑞,有道方亨,树高声远,本固枝荣,先泽孔长,万代永典。”二OOO年仲春由二十五世孙黄泉祥主编《黄氏族谱》,淄川马庄字辈谱从十八世起为:“成起清宗,风兆吉祥,继世永昌,敬孝德才,延绪廷立,正大文章,家兴振国,宏志代有,景瑞显扬”。江西黄氏一支字辈谱自十八世起为:“家庆诗书延,德修续嗣绵”。
〔迁徙〕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据有关学者考证及有关资料记载,自公元前648年,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的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于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又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即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后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总之,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为广泛。也正始于此时,黄姓已同胡、林、陈、郑、丘、何、曾等八族迁入闽,成为后来入闽“八大姓氏”之一。经过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不断迁徙的繁衍,黄姓便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望族。根据有关黄氏家谱、族谱记载,历史上黄氏族人的迁播脉络是比较清晰的。据记载,以陆终长子昆吾之子高,为1世祖;另据记载,13世石公,因辅佐周有功,赐为黄姓,世居江夏,从此传衍各地。战国时,黄国贵族后代黄歇,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以能言善辩出使秦国,说服秦昭王停止对楚的进攻;于楚考烈王元年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的封地最早是在今河南潢川县,所以潢川城直到清代一直叫春申镇。黄歇后改封于吴,他的13个儿子中有的在江苏定居,是为东吴派。另外,还有因避乱隐居江夏,或迁居贵州,或迁往中原阳夏。自战国后期以来,江夏郡一直是黄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江夏黄氏始于黄香而闻名,其子就是东汉太尉黄琼,故族人遂以“江夏”为其郡号。其后各地所形成的黄氏望族,也 为江夏郡望的分支。如有南阳黄氏、零陵黄氏、淮南黄氏、沔阳黄氏、金华黄氏、邵武黄氏等,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唐宋之时,黄氏在今福建、江西、广东等地繁衍得最旺盛。又据记载,其先43世黄南陆,居河南光州固始。68世黄珂郎,在晋为官,迁入信州。73世黄志,由和平迁福建昭武。世黄祖剑,有二子,分居晋江。79世黄礼恭,有二子,分居莆田。88世黄肃,有四子,分居福州、江西、南剑。黄肃之子黄峭,有三妻,嫡子七,分居宜黄、九江、莆田、昭武、晋江;有庶子三,分居建宁、汀州。95世黄久隆,生有三子:长黄江,居晋江,支分南靖;次黄元,居建宁,移漳浦,支分平和;三黄诏,居平和,支分诏安及潮州等处。95世另有黄久安,亦三子,三子建联迁河南固始,适值金乱,又徙杭州,遂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其后,再分迁居广东等地。宋代以后,黄氏不仅遍及全国,而以我国南方的分布最为广泛。由此可见,黄姓虽说起源于北方,但却从一开始是主要繁衍于我国南方的。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黄姓历史上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洪洞大槐树移民淄川黄氏一支始祖讳十,于明初洪武二年奉旨由山西洪洞迁冀州枣强,后由枣强迁淄邑黄家峪村,历经十世,由黄家峪分支迁居大百锡村,历经百年,自十四世迁居马庄,迄今已传二十六世;淄博黄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河北枣强县,后由枣强迁淄博市淄川区磁村镇马庄村;莱芜黄氏一支始祖讳亮,于明洪武三年自山西洪洞县迁河北直隶枣强,后又迁入莱芜市南宫市;赞皇黄氏一支始祖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赞皇县;新河黄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西高庄村、辛章农村;修武黄氏一支始祖讳金色,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北霍村,迄今已传22世,30余户,254余口人;南乐黄氏一支始祖本为李姓,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南乐县杨村乡黄庄,遂改为黄姓;滕县黄氏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滕县喜鹊村;范县黄氏一支始祖兄弟三人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范县黄堤口,后来一个留在黄堤口,一个去了颜村铺,一个去了叫黄海的地方;莘县黄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耿王村;莘县黄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莘县单庙乡黄楼;丰县黄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丰县明教村、栖云观村、李村;洛阳黄氏一支始祖讳光明,子三人,长成甫、次成威、三成治,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河南,成甫、成威迁居河内县王曲镇,成甫之后又迁居南州黄岗村,后又迁居于洛阳县相公庄,迄今已传二十五世;濮阳黄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白土罡乡黄家庄村;濮阳黄氏一支始祖于明朝中期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城关镇黄楼村;濮阳黄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柳屯镇黄庙村、庆祖镇黄庄村;濮阳黄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郎中乡李庄村、八公桥镇赵黄寨村、濮阳南昌湖;偃师黄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偃师市黄庄村;郾城黄氏一支始祖于明末自山西洪洞迁居郾城县李集村;上蔡黄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上蔡县黄埠村;沂水黄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沂水县下位乡;宝坻黄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三年自山西洪洞广济寺迁居宝坻县黄庄村;武清黄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三年自山西洪洞广济寺迁居武清县黄庄村;怀柔黄氏 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三十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京市怀柔县黄坎村;集宁黄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集宁市黄家村;鲁山黄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鲁山县黄家寨,后改张官营;内黄黄氏一支始祖讳俊,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翼城经洪洞大槐树迁居河南省内黄县;阳谷黄氏一支始祖讳文章,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寿张镇;阳谷黄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阳谷县安乐镇三官庙村;阳谷黄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郭店屯乡黄庄村;阳谷黄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四棚镇黄庄村;清丰黄、闵、韩、孟氏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洪洞县迁居河南清丰县马庄桥镇南永固村;黄氏一支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范县。后嗣于明末清初分迁至黄楼、黄海、黄岗、黄庄、三教堂诸庄,于清康熙道光年间分迁至杨集、李鲁元庄、冯土固、碱厂、范庄及古北口、黄家窝铺、郭家屯等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财神节是哪一天 2017财神节是什么时候
财神节,中国汉族、土族等 地民间祭祀财神的节日,一般是农历七月廿二日,传说此日是财帛星君生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一般说关羽是武财神,正月初一庆贺祭祀,商代比干是文财神,家历七月二十一祭祀
民间一般挂灯笼放鞭炮以祈来年丰收
传说光绪年间,在即墨古城有一个姓周的掌柜,经营一家叫“春兴永”布匹丝绸店
他在七月二十一日那天夜里,一连做了3个完全相同的梦
梦中的他清楚的记得自己正在照顾生意,门外突然来了个披头散发的老者,一进门就坐在一把椅子上对他念叨说:“明天是我的生日,很多年没有人给我过忌辰了,谁给我过,保证他生意亨通……”周掌柜是生意人,为讨个吉利,第二天一早,他就早早准备好香纸、供品、鞭炮
在梦中老者的嘱咐下,燃放鞭炮,祭奠先祖……说来也怪,那天来看热闹的人不少,看完后都纷纷涌到店内帐割绸布,本来冷清的生意立马红火起来
周掌柜迎财神的事儿很快被好事者一传十,十传百……所以,每年阴历的七月二十二,即墨城的家家店铺都效仿,流传至今,形成了迎财神的习俗
其实,全国范围内最普遍的财神祭祀是在正月初五,祭祀所有的财神
曲周县相公庄离曲周县四疃乡六疃村有多远?
驾车路线:全程约12.7公里
起点:相公庄村
1.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行驶1.1公里,右转进入S311
2.沿S311行驶2.2公里,直行进入S311
3.沿S311行驶240米,在第2个出口,朝定州方向,左前方转弯进入S234
4.沿S234行驶2.1公里,右前方转弯
5.行驶4.8公里,直行
6.行驶260米,右转
7.行驶47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第六疃村
河北邯郸有什么名胜古迹
邯郸市名胜古迹
邯郸市
赵邯郸故城*
在邯郸市。历经8王,共158年,邯郸一直是赵国的都城;汉代是五大都市之一。邯郸故城是由赵王城及大北城两部分组成。赵王城在市西南,距市中心约4公里,是赵都的宫城遗址,分东、西、北三城,平面呈品字形,总面积512万平方米。遗址北临渚河,地处太行山余脉,土筑残垣高3-8米,蜿蜒起伏,气势雄伟。城内地面上有布局严整的大型夯土台,如龙台、北将台、南将台等,地下有面积宽广的夯土基址。龙台更大 东西宽265米,南北长285米,高19米,是当时主要宫殿基址,显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市建筑的基本面貌。
丛台
在邯郸市内。相传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在位)为阅兵与歌舞而建。原名武灵台,登台纵览古城,楼阁园林,湖光山色,尽收眼帘。台西有小湖,湖心有亭名望诸榭,以战国时燕将乐毅号望诸君命名。台北有七贤祠,内有燕赵名人韩厥、程婴、公孙杵臼、蔺相如、廉颇、赵奢、李牧的塑像。现丛台已扩建为丛台公园。
学步桥
在邯郸市内,南北横跨沁河之上。据文献记载,原为木桥,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改成石拱桥。全长35米,宽8.3米,通高4米。桥名出典于《庄子·秋水》篇,谓春秋战国时期邯郸人步履优美,燕国寿陵的少年前往学步,不但没有学会赵国的步法,反而连自已固有的步法也忘记了,弄得不会走路,只好爬了回去。
回车巷
又称蔺相如回车巷,在丛台区。
左权墓
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内。左权(1905-1942),湖南醴陵人。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参谋长。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南艾铺十字岭反扫荡战斗中英勇牺牲,当时安葬在涉县石门村。1950年10月21日移葬邯郸。
响堂寺石窟*
在邯郸市峰峰矿区。分南北两窟。窟内石雕精美,闻名遐迩。和村东石窟始建于北齐。当时北齐王朝有两个政治中心,一是邺都(今临漳县),一是晋阳(今太原市)。响堂地处两都来往必经之地,山青水秀,风景优美。北齐文宣帝高洋于此营造宫苑,凿窟建寺。后隋、唐、宋、元、明历代均有增筑和修葺。是我国古代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的珍贵遗产。
北响堂寺石窟
在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之腰和村东。山势高峻,多峭壁悬崖。石窟筑于山壁,分南、北、中三组,每组有一大洞。共9洞。中组释迦洞前有拜殿檐阁,窟外两侧各雕一高大天王。大佛洞宽13.3米,深12.5米。坛上坐佛高近4米,肌肉丰满,线条柔和,面部虽经千年风日侵蚀,仍圆润光洁。刻经洞内外壁上满刻经文,旁有石碑,记北齐天统四年至武平三年(568-572)唐邕写《维摩诘经》等4部经书的经过。笔锋犀利,刚劲挺拔。
南响堂寺石窟第七号窟外景。第七号窟为北齐时所凿制,窟前雕出华美的仿木建筑窟,表明这是一座外貌模仿佛塔的洞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黑龙洞
在邯郸市峰峰矿区神麇山北麓的滏阳河边。又称龙洞珠泉。石洞深邃,洞下深潭,其色黛绿,清泉从岩缝喷涌,因有龙泉之称。与鼓山的广胜泉、滏阳泉及八字漳等汇流,为滏阳河的发源地。或谓泉水从沙际上涌,状如釜中水沸,故名滏水,又因位于鼓山南段(一名釜山)之阳,故名滏阳。洞前山峦映翠,河柳成荫,殿阁若隐若现。
武安市
舍利塔
在武安市东门里。砖砌八角十三层,高40米。此塔造型玲珑,外观挺秀。塔始建于北宋,历代均加修葺。
磁山遗址*
在武安市磁山镇东南约1公里的名河北岸台地上。面积约13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距今约7500年。发现有长方形直壁窖穴、组合器物坑、圆形半地穴式房址等遗迹。窖穴内的粮食经鉴定为粟。出土遗物有大量手制陶器、石器和骨器。磁山家鸡骨胳为世界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家鸡。以其为代表的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被命名为“磁山文化”。
定晋岩禅果寺
在武安市活水乡寺沟村东。始建于东魏,后唐天成年间(926-930)重修,以后历代多次维修,增修。位于一峡谷内,东、南、北三面为悬崖峭壁。现存有乌龙桥1 ,单檐方塔3座,石塔14座,另有石造像5尊。塔均为砖结构。
明修城隍庙
在武安市内。
东魏石刻北丛井造像碑
在武安市西27.7公里阳邑镇。
战国古城遗址
在武安市固镇村及邑城镇。
汉代冶铁遗址
在武安市固镇村。
店子古城遗址
在武安市东宋二庄乡。
万年古文化遗址
在武安市南庄晏乡。
北安庄古塔
在武安市东南北安庄乡。
东大河古文化遗址
在武安市东南北安庄乡。
石塔
在武安市西北活水乡。
三世佛像
在武安市西北活水乡。
法华洞石窟
在武安市西石洞乡。
南岗古塔
在武安市南崔炉乡。
天青寺大殿
在武安市南崔炉乡。
牛洼堡遗址
在武安市崔炉乡。
邯郸县
黄梁梦
在邯郸县黄粱梦村,南距邯郸市区10公里。又称吕翁祠。黄粱梦古建筑根据唐代沈既济所作《枕中记》传奇而建。记卢生在邯郸客店遇道士吕翁,自叹久困,苦不得志,颇思建功立业,一享富贵荣华。吕翁授以青瓷枕,谓用此枕可得其志。时店家正煮黄粱。卢生倚枕而寐,自觉回到山东老家,娶妻貌美,后举进士,宦海浮沉,因功进为同平章事(宰相)。五子均为官宦,姻亲皆名门望族。在朝50余年,位极人臣。年逾80病终榻上。至此卢生翻身醒来,竟是一梦。吕翁在旁微笑,店主所炊黄粱未熟。卢生觉悟,随道士仙去。这一故事在我国流传甚广。宋代已有祠,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重修扩建,面积13000余平方米。后殿称卢生殿,殿内有卢生石雕卧像,与睡榻相连,以整块青石雕成,床高2尺,长5尺,卢生卧于床上,头枕方形枕,两腿微曲,面目青秀,双目微闭,神态悠然,如临梦境。
赵王陵
在邯郸县西北的三陵乡和永年县温窑村一带。为战国时期赵国的王陵,共有五座墓地。每座陵墓各自修筑在一个小山包上。《邯郸县志·古迹》中记载:“赵三王墓,在县西北二十里,亦名三王陵”。《大清一统志》认为三王陵为“惠文、孝成、悼襄”三王的陵墓,即指此墓地。
圣井岗庙宇
在邯郸县内。
赵惠文王
在邯郸县北三陵乡。
赵孝成王
在邯郸县北三陵乡。
赵悼襄王墓遗址
在邯郸县北三陵乡。
永年县
弘济桥
在永年县城东2.5公里东桥村西,东西横跨滏阳河上。俗称东桥。为单县孔圆弧敞肩石拱桥。传始建于秦代,后屡经修缮,现存石桥为明万历十年(1582年)重修。全长48.7米,宽6.8米,拱券跨径24.8米。望柱上塑有狮子、猴、麒麟等精美动物,栏板上雕出桃、石榴和武松打虎等通俗故事。
朱山石刻
在永年县合会镇吴庄村北约1公里朱山顶上。又称娄山石刻,或称群臣上寿刻石。刻于西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恰当赵王遂二十二年。赵王遂是汉高祖刘邦第六子淮阴王友(吕后时徙为赵幽王)长子。刻石系赵王遂与群臣在这里饮酒应对的历史记录。是河北最早的西汉刻石之一。
广府城
在永年县东南广府镇。
文庙大成殿遗址
在永年县东南广府镇。
滏阳河西八闸
在永年县东南西沿村。
元政治家、法学家价荣祖墓
在永年县南周村。
猪山石刻
在永年县西石北口村。
仰韶文化遗址
在永年县西石北口村和西阳城村。
古驿站、冉子祠、观音阁
在永年县城关西。
曲周县
郭企之纪念亭
在曲周县城。
馆陶县
卜子祠
在馆陶县西南河寨乡,原为子夏讲学遗址。
魏县
清学者崔东壁墓
魏县城内。
旧魏县古遗址
在魏县城。
三世二品石坊
在魏县城。
唐郑国公张公谨墓
在魏县东边马乡。
明太祖葛丽妃墓
在魏县东边马乡。
成安县
元佛寺二祖塔
在成安县西北商城镇。
凤凰台
在成安县北道东堡乡。
*** 视察纪念室
在成安县北部道东堡乡。
赵长城
在成安县西北商城镇。
“汉大儒大小戴故里”碑及冢
在成安县东北北乡义乡。
大名县
狄仁杰祠堂碑
在大名县城东2.5公里的孔庄村北。又称大唐狄梁公祠堂碑,俗称狄仁杰碑。原狄梁公祠堂。狄仁杰(630-700),并州(治今山西太原)人。为武则天时名相。曾任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北)刺史,颇有政绩,当地人为之立生祠。死后,祠被毁。唐元和七年(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弘正重立祠及碑,碑通高4.46米、宽1.46米、厚0.46米。碑文楷书,27行,行60字。记述狄仁杰一生政绩和伟业。碑体高大,字体秀美。
御制大观五礼之记碑
现藏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又称五礼之记碑,俗称双台五礼碑。原在大名县大街乡双台村。碑通高12.34米、宽3.04米、厚1.08米,重140.3吨,为全国更大石碑。原为唐开成五年(840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奉文宗之命为魏博节度使何进滔撰写的德政碑。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徽宗亲制《五礼新仪》颁布,并命大名府尹梁子美在北京(今大名东)立碑,因一时难寻碑石,梁竟将何进滔德政碑文磨去,改刻《五礼新仪》,由权相蔡京篆额,梁子美书丹,此举遭到爱国诗人陆游、金石学家赵明诚非议。据载,碑原立在北京(大名府)东门外,且有碑楼,后楼毁碑倒,断为10余块,埋于地下。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知府顾玉柱派人掘出。1987年修复。现碑身宋代刻文磨泐不清,碑侧唐开成五年柳公权正书列街清晰可见,不仅保留了精美的唐代雕刻艺术和刚劲秀丽的柳体真迹,也是研究宋史的宝贵资料。
朱熹写经碑
在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内。碑无额无座,系长方形卧碑,通高1.8米,宽2.9米,厚0.3米。始刻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朱熹书丹,其弟子蔡元定刻,明成化六年(1470年)重刻,置于大名府学。内容系“太极说”,论阴阳八卦之理。此碑虽经明人翻刻,但朱子笔风犹存。
古城墙和四门
在大名县城内。
天主教堂旧址
在大名县城内。
涉县
娲皇宫
在涉县城西北14.5公里凤凰山上。俗称奶奶顶。此山西汉时名中皇山,后称唐王山。山脚有停骖宫、广生宫;山腰有娲皇宫,为奶奶顶的主要建筑,从山脚沿十八盘路可达。宫筑于高台石拱券上,为三层楼阁式建筑,高达20余米。前有拜殿,山壁凿有“拴马鼻”8个,以铁链拴住楼后壁,俗传楼内人满,铁链即紧绷,因有吊庙之称。阁内有石洞,原供我国古代神话中女神娲皇圣母像。山壁阴刻《法华经》,高达4米,残宽12.85米;《深密解脱经》高4.52米,宽7.05米。字体工整,挺拔秀丽,与响堂寺石窟刻经洞字体相似。北齐石窟内石佛已残破。
林旺石窟
在涉县固新镇林旺村清漳河北岸。三壁上方雕千佛。窟门右侧摩崖造碑一通。碑文记载该窟为齐故杨王府曹参军前临水县正李子良营造,值北周灭齐,工程未就,后于隋开皇七年(587年)续造而成。窟位于邺晋故道一侧,风格与天龙山石窟有相近之处,为北齐至隋代地方石窟风格变化的重要实物例证。
响堂铺伏击战纪念碑
在涉县响堂铺村东南。这里群山起伏,山势陡急,邯(郸)长(治)公里从村前狭窄山沟蜿蜒而过, 军事上的险隘。1938年3月31日徐向前指挥八路军129师主力在此伏击日寇,消灭一O八师团400余人,击毁汽车180辆,缴获大量辎重武器,进而光复涉县城。这一战斗的胜利,对开辟和发展太行抗日根据地起了很大作用。
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
在涉县城西北4.5公里赤岸村。
清泉寺和固新拜古槐
在涉县西南固新镇。
清凉寺
在涉县北青塔乡。
莲花寺
在涉县东南关防乡。
鸡泽县
会盟台
在鸡泽县东北吴官营乡。
毛藻墓
在鸡泽县城隍乡。
窦建德城遗址
在鸡泽县西南双塔镇。
邱县
邱县古城垣遗址
在邱县西南丘城镇。
*** 寺和汉墓
在邱县西南丘城镇。
明工部郎中邢伦墓
在邱县北古城营乡。
曲周古城垣遗址
在邱县北古城营乡。
广平县
民族英雄纪念碑
在广平县东北西张孟村北。
双庙
在广平县西南双庙乡。
肥乡县
平原君赵胜墓
在肥乡县南元固乡。
李沆故里
在肥乡县西大寺上乡北相公庄。
清古墓群
在肥乡县东北北高乡。
汉代古墓群
在肥乡县西南大西韩乡。
宋宰相李沆墓
在肥乡县城永安街西段。
临漳县
邺城遗址*
在临漳县城西南约25公里。是我国著名的古城遗址。分南北两城。北城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战国魏文侯都此。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破袁绍后以此为都城,于其西北隅筑3台,名铜雀、金凤、冰井。城内筑宫殿、衙署、苑囿等。十六国时期,后赵、冉魏、前燕,北朝时东魏、北齐均以邺城为国都。后赵石虎在此广筑宫室。南城为东魏高欢所建,北齐扩建后,规模宏大,豪华富丽。遗址现大部湮没,地面尚存铜雀、金凤两台遗迹。
铜雀台
在临漳县三台村。为东汉末曹操所筑三台之一。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筑此台,高10丈,殿宇百余间。后赵石虎时,筑五层楼于台上,高50米,并置铜雀于楼顶,高5米,舒翼若飞。又拙两井,井间有铁梁地道相通,叫命子窟,内贮珍宝、食品。北齐天保年间,征发工匠30万人大修三台。元未筑永宁寺于台上。台大部于明未为漳河冲毁,现存残址。经实测,南北长60米,东西宽20米,高5米。
魏元帝曹奂墓
在临漳县西南倪辛庄乡。
磁县
北朝墓群*
在磁县东南部漳河北岸。分布于以讲武城为中心、纵横二三十公里的范围内。历史上长期认为是曹操设的疑冢,故有“七十二疑”之说。但据考古发掘,此地分布的古墓有120余座,皆为北朝东魏、北齐皇室、贵族墓葬。现已知的有东魏东昌王元诞墓、宜阳王元景植墓,北齐兰陵王高肃墓、武成帝高湛妻茹茹邻和公主墓、文昭王高润墓。磁县城南的“大冢”为其长子、袭爵渤海王的高澄墓“峻成陵”。说明此地为东魏和北齐在邺都之西营建的两个陵墓区。墓室结构一般为单室,墓道两壁及墓室有彩绘。每墓都有青石墓志一方,记载颇详。
北朝墓群出土陶俑之一,高约30厘米。
陶舞蹈俑,高21.5厘米。
墓道壁画—神兽
墓道壁画—仪仗图(部分)
陶武士俑,高48厘米。
陶镇墓兽,高47厘米。
陶文吏俑,高142.5厘米。
兰陵王碑
在磁县刘庄村东、北齐兰陵王高肃墓前。兰陵王高肃,一名高长恭,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孙,能征善战,英勇无比,屡建奇功。军中将士作《兰陵王入阵曲》颂之,后为太尉。碑身宽1.2米、高2.27米、厚0.33米。正中篆额题“齐故假黄铖太师太尉公兰陵忠武王碑”十六字。碑两面隶 阴文,建有碑亭。
商代遗址
在磁县东时村营乡。
宋磁州古窑址
在磁县西观台镇。
Y3 发掘现场
观台窑址是磁州窑一处中心窑场遗址,位于磁县西南,距县城约40公里,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在漳河流域诸窑址中,是现存最典型、创烧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窑址面积更大、保存最完好的磁州窑遗址。
Y8 发掘现场
白釉黑花小口瓶,高31.8厘米。
绿釉迦陵频伽,通高45.1厘米。
白釉黑花瓶
战国讲武城遗址
在磁县东讲武城乡。
高欢墓
在磁县城南关。
城隍庙大殿
在磁县磁州镇。
东魏、北齐古墓
在磁县东北来村乡。
东魏茹茹公主墓淘老人俑—1979年出土,高31厘米。
北朝青瓷窑址
在磁县北部北贾璧乡。
磁州古瓷窑址
在磁县西都党乡。
(元)磁州窑—白地铁绘山水图枕
(金)—(元)磁州窑—白地铁绘牡丹纹瓶
Hash:50f9c2d7229fe5364fca8645633a702cc7a480ad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