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长沙县委党校在许光达故居挂牌 “党性教育基地”
党性教育基地
许光达故居系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沙市委党校和长沙县委党校干部培训现场教学基地。现由黄兴故居纪念馆代管。2018年1月10日上午,中共长沙县委党校党性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在许光达故居隆重举行。长沙县委党校副校长潘应军、黄兴故居纪念馆馆长胡群义等出席仪式并先后发表讲话,湖北监利培训班约40名党员见证这光荣的一刻。
一个党性教育基地,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平台,也是党员干部精神补钙、灵魂净化、固根守魂的信仰讲堂。黄兴故居与长沙县委党校将齐心协力把党性教育基地建设好、维护好,不断增强教育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各基层党组织要依托这个平台,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维护核心见诸行动,定期组织党员到党性教育基地接受教育,洗礼心灵,不断强化“四个意识”,着力实现党的建设与党的事业互促共进。
桂花村许光达故居 许光
许光达故居位于长沙县黄兴镇桂花村,南距黄兴故居1公里许,西渡浏阳河便是长沙市雨花区东山镇。许光达诞生于进门厅屋前房,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学生年代。房舍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原有两进,共有房屋21间。上进倒于1954年洪水中。今存砖木房屋4间,青瓦顶,青砖勒脚,土砖白粉墙,木格窗,木框大门,杉木前廊檐柱。
许光达(1908—1969),1921年入长沙师范学校,1925年加入共产党,1926年入黄埔军校,戎马一生,1955年授大将衔。
2005年许光达故居按原貌进行修缮,并对外开放。
(许光达故居)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礼|许光达故居:青瓦白墙诉“明镜” 许光
编者按:近年来,湖南不断加强红色文化建设,强“根”塑“魂”,打造社会经济发展的红色引擎。在湖湘这块红色文化的沃土上,29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158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同记录着时代的故事。
为进一步发挥好湖南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不断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弘扬社会正能量,红网时刻新闻推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礼”系列报道,带读者走近伟人故地,拂下文物藏品的岁月灰尘,用文字讲述背后的故事。
红网时刻记者 郭薇灿 实习生 肖依诺 长沙报道
许光达故居坐落于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桂花村,始建于1901年,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许光达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学生时代。
整座建筑占地约25亩,为典型的清末湖南民居风格。大门上方的牌匾草书着“许光达故居”五字,由季羡林题写。青瓦白墙内,分布着故居、生平业绩陈列室、“让衔碑”,以及停放在碑石旁的一辆编号为“001”的六二式坦克。
故居两进,共20间,土木结构,三合土地面,坐北朝南。一进门,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许光达住过的房间中,床铺、桌子、油灯、衣柜,每一样老旧的物件都在娓娓道来他的生平故事。农具房里,现代生活中少见的纺车、蓑衣、拌桶都整齐地摆放着。
陈列室以许光达的人生历程作为主要线索,分为三部分展出,第一部分为“人民谋解放戎马一生”;第二部分为“建设装甲兵呕心沥血”;第三部分为“共产党人的明镜”。
故居的主人许光达,被称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他的许多事迹都是一代共产党人党性精神的真实写照。而“明镜”的渊源,还得追溯到庭院前坪那一座显眼的“让衔碑”。
故居前坪的“让衔碑”。
17岁入党,18岁就读黄埔军校。年纪轻轻便投身从戎的许光达,是贺龙部下的爱将。在沙场上,他屡建战功,也经历了无数次的九死一生。
1932年初,24岁的许光达在一次战斗中被子弹击中距许心脏不到10厘米的胸部,必须做手术。然而红军医院设备简陋,没有麻醉药,大家手足无措,许光达却毫不在乎地说:“给我一条毛巾就行,我能挺得住。”他咬着毛巾,强忍着疼痛,进行了一次无麻醉的手术,可子弹太深,取不出来。
贺龙派人送他去上海治疗,可这时的上海,国民党正大肆搜捕共产党人。最后中央决定送许光达去苏联治疗并学习——这一决定改变了许光达的人生历程,也为他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位装甲兵司令员奠定了基础。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规模化的重型武器基本都靠缴获,还无法自主制造。1950年,毛泽东亲自派许光达筹建我军历史上的现代化新兵种——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许光达肩负重任,紧锣密鼓地投入建设,将知识化作强国的力量。他反复告诫同志们:“整个人民解放军的发展方向是向机械化前进。”
在许光达的领导下,年轻的坦克部队迅速成长,在抗美援朝中初试牛刀,为国争光。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中央军委根据许光达对中国革命和军队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决定授予他大将军衔。他得知后,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领导写了一封信,申请将自己从大将降为上将——他认为,在革命最艰难困苦的时期,自己战绩平平,后又赴国外疗伤学习,无数士兵在沙场上献出了鲜血和生命,相比之下,自己所做的贡献微不足道。
在中央军委会议室,毛泽东读毕,欣慰不已,激动地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又叹道:“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最终,中央没有批准许光达的申请,仍授予他大将军衔。
如今,这座高大、形如旗帜的“让衔碑”静静伫立在许光达故居坪院的中央,石碑的右上方,雕刻着他的半身像:戴着眼镜,一身军装,从容和蔼地微笑着。
编号为“001”的六二式坦克。
在“让衔碑”的旁边,停放着的六二式坦克是我国自行研制和生产的第一种型号,在许光达的亲自主持下完成。2008年,在许光达诞辰100周年前夕,经中央军委特批,我国自行研制的轻型坦克,从广州军区运至故居,作为我国装甲兵创始人许光达永远的纪念。
风吹雨打却岿然不动的巨石,像极了在荣誉高光前仍谦逊自省的许光达。千千万万个后来人,踏上故居的土地,一步步走过许光达走过的路,将这座“明镜”的高风亮节深植于心。
来源:红网
作者:郭薇灿 实习生 肖依诺
编辑:高芹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4/13/7013608.html